【导语】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共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16篇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共,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共 第2篇党员干部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例文汇编 第3篇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第4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5篇传统文化的学习心得 第6篇传承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日记1000字 第7篇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专题学习心得 第8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范文 第9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10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第11篇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12篇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心得 第13篇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学习心得 第14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 第15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经典范例 第16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1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共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一)
通过我院开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是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民族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历史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
有段时间,我学习了关于《孝经》的知识,父母在最初的时候给予了我们生命,然后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用勺子和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教我们洗脸,等教我们学会了所有东西时候,我们首先回报给他们的是顽皮和顶嘴,我们忘记了父母将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那些日子,我们忘记了父母是怎样把毕生的心血一点一点的传输给我们。所以我很庆幸能在这个时候学习到传统文化让我学会了感恩。
我们需要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贡献,才能是个有精神有信仰的有灵魂的人……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二)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就提出了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通过学习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来所有中国人的智慧,我们的祖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现实当中,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儒家要我们首先修身养性,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讲 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导我们:利己、利人,功德圆满。
这三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先要求我们自己明明德,摆脱了身心痛苦,悟了,获得了大的智慧,然后再去做事,帮助他人,影响他人,造福社会。
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学习的最根本就是培养每个人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一、孝: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身为子女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更快乐,生活更美满。
二、悌: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弟子规》中'首孝弟'就说明了孝敬长辈、兄妹友爱是教育学习的重点。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关心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
三、忠: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才可以化人。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诚实不欺骗别人,我们与人交往要有诚信。民无信不立,与他人交往,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
五、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学会礼仪,以礼待人。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正义感。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贪污,廉洁自律。我们做事情应当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思想上以清廉为乐。
八、耻:是说做人应懂得知耻、要有羞愧感。子曰:'知耻近乎勇',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
最后,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浇水、施施肥吧!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邯郸学院听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邯郸'的讲座之孝道后,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大树茁壮,根深才能枝叶繁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飘香。没有这个根,学什么都不会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禽兽不如了,所学所做只能是欺世盗名而已。人之根本在孝,本就是本性,也即是人性。这个根、这个本是情感最原始的生发地,一旦触动,便如闪电一般照亮那个地方,最能'摇其心、动其志、利其行'.也就是说最能帮助人回归本性,回归人性,恢复本善。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基础。xx提出的以德治国方针,xx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实则都包涵了中华传统的孝道。
孝关乎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它让人的内心充满温暖,并把人提升到一个庄严和神圣的境界。'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准则。
今天,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是行孝的三个含义。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算尽到了孝道,养狗、养马也同样是养,如果我们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
在两千五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很多人对孝的认识仍然还停留在'能养'这个在孝行里面排在最后的层次上,认为只要满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顺父母了。这是我们时代的不幸,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不幸。当然。能够满足父母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处,也算是一种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这个层面的孝也做不到。
养父母之心,首先是不能让父母为你的健康担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说,我们身上最小的器官毛发,最表层的皮肤都来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体,怎么敢毁伤呢?
所以今天我们学习《孝经》也好,《论语》也好,《弟子规》也好,就是要把祖先那里的'孝'转化为现代'孝'的智慧,与时俱进,融入到现代生活中,焕发出人性的光辉,把孝化的习俗作为时尚,上升为信仰。孝心不能等,从现在开始;孝心不用说,从做开始。以孝为本,以孝为荣,以孝为乐。跟风就跟行孝风,追星就追贤孝星,成就我们的孝道人生。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四)
“孝”字好写不好做
山西省翼城县小太阳亲子园 黄丽蓉
一、学习《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二、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效,却不曾注重小节。而“孝和林”恰恰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念之想。有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王希海老师用了26年的时间去照顾成为植物人的爸爸,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像王希海老师这样,又有多少能够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又回报给他们多少,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用他们的青春呵护了我们一生的幸福。
三、爱自己的亲人,爱我们周围的人。学会去感恩每一个人。当我回去那晚,是妈妈给我开的门。我抱着妈妈说:“妈妈,辛苦了!妈妈,对不起!妈妈,谢谢你!是女儿以前不好,是女儿以前太任性了,女儿以前做过伤害你的事情,请你原谅不孝的女儿。”说到这里,看到妈妈头上又多了几缕白发,脸上又多了几条皱纹,我的心里是那么的难受,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地流了下来。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五)
《弟子规》让我学会感恩
山西省翼城县武池完小 谭君君
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对很多人来说,感触最深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因为在这个世上,父母是最无私爱我们的。我们应感恩老师,因为老师打开我们智慧的大门,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浓浓的师爱一直伴随左右。
要感恩国家。北宋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清思想家顾炎宗也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所以我们的心灵深处都应充溢着对国家沉甸甸的责任感。
要感恩所有的人。时常怀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别人的恩德,人才不会那么自私,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满和怨言,人才会活得开心,社会才会和谐,我们生存需要工作,生存需要付出,工作给予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工作还为我们提供了展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工作意味着责任,感恩让我们担负起责任。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六)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在听了专家们的真诚讲座后,在座的老师都留下了感动的眼泪。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更加坚定一颗对父母的孝心,对师长,对朋友的恭敬之心。听完讲座,我的心里是沉甸甸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
对照弟子规,自己身上太多的缺点,很多都没做到过,没有想到过。回来后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的过错。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回想起来,我真的很幸运,有幸学到传统文化。曾经的有恃无恐、狂妄等等阻碍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万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我知道人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体悟。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学习传统文化不是就学一堂课、就看一本书后就回去激动几天以后就淡忘了,必须持续学习并从小事做起,找到在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的切入点,才能持之以恒,不断进步。
【第2篇】党员干部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例文汇编
导语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们提高道德修养很有帮助和启发。我们一定要抽时间认真学习,认真体会,还要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做到学习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为您精心整理了党员干部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例文汇编,欢迎关注。
例文一
我是一名普通党员,在柳州市某高校从事一线教育工作。近年来,习___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教师,首先认真学习和落实中华传统美德,真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韩愈《师说》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当代学者研究发现,世界四大古文明,现今唯有中国还存在,其原因就是中国自古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家庭教育。《礼记》记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建立一个政权、一个国家,领导全国的人民,教学最重要。只要把人教好了,天下太平,任何困难都能解决。我主要从事工科教学及科研工作,近年又兼任一个班的专业班主任。我力求关爱全体学生,尊重且严格要求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学上,我不断创新,结合过程性考核方案及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有一门课程被认定为精品课程。针对教学重点,我带头制作了多个教学微课,深受学生欢迎,并获得了自治区及奖励。科研上,我主持了教育厅一项利用cfd技术支持降阻降油耗科研项目,现已申请cfd发明专利2项,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天人合一”的思想由庄子最早提出,现已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简而言之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名合格党员,在生活上应该养成环保低碳的生活习惯。我从2023年开始接触环保酵素,现能利用果皮在家中自制环保酵素,并积极用于家庭清洁,尽量减少家庭化工污染。力行环保进程中,我与从事清洁能源技术的同学时常探讨污水处理等技术问题,现已申请污水处理等发明专利多项。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也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要做一名合格党员,更要有社会责任感。三十而立,我很珍惜党和国家给人民创造了和平的环境。现今家庭和谐,事业稳定,为了回馈社会,我和几位党员好友也开始积极从事慈善事业。除了爱心姜、关爱乡村儿童等活动,我们还时常关注柳州红十字会及媒体上的求助信息,亲自上门看望求助人,把善款交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中。针对越来越多的医疗求助信息,我们不光从物质上资助这些困难家庭,还联合党员医生无偿提供传统医学“针灸”义诊,提高重症病人免疫力。目前多名患者在康复中,一名尿毒症患者刘女士病情极大好转,一名广西科技大学学生小冯(病毒性肝炎和胆囊炎)痊愈。
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亦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要我们虚心向一切人请教,“虚其心受天下之善”。二是要我们吸取不管中国人或者外国人的有用的东西,即“善者”。三是对于别人的不正确的东西,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也不管是什么人的,都要予以改正。我本人是学技术出身,国外先进技术确实值得国民学习,但却不能盲目崇洋媚外。最近,全国许多城市连降大雨,多地发生严重内涝,但近600岁的紫禁城,在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天气中,故宫博物院内地面没有出现明显积水,显示出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强大排水能力,这难道不是中华古文明的体现吗?
世界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曾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鲁迅先生也曾感叹:“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一个代表先进思想文化的***员,必须同时是一个用中国传统文化武装起来的合格的中国人,才能算是一个真正合格的中国***党员。
中国***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荟萃。党的历出现过的千千万万英雄楷模,党和人民殷切希望***员人人都是先进分子。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西方价值观入侵,***员群体中也出现了一些害群之马。但我坚信:如果每一个***员都能一心一意地履行党的宗旨,人人都会是先进分子,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消极现象将不复存在。老一辈革命家一个一个离去了,建国初期出生的人也已经60周岁了,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大多吃的是麦当劳,喝的是可口可乐,受的是竞争捞钱的教育,追求的是物质享受。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能够担当起在中国实行共产主义的重任吗?能够接中国***的班吗?这实在是一种危机。怎么办呢?还是《礼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个方法,必须“亡羊补牢”,从现在起,全民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且首先从党员干部开始践行,全体***员都应担当起这个重任。
中国文化以儒学为代表,孔孟思想是的人学,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规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
例文二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们提高道德修养很有帮助和启发。我们一定要抽时间认真学习,认真体会,还要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做到学习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
一、有爱心、讲正义、有骨气,不断提高道德品质修养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具备了这五个方面修养的人,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对世间万物要有仁爱之心,对工作、对同事、对家庭、对社会、对群众要充满仁爱之心。俗话说,仁者无敌,黄金有价,情义无价,对社会有爱心、对群众有感情的人肯定是受群众欢迎的人,受群众欢迎的人肯定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为人处世除了仁爱之心,还要讲道义、正义、骨气,更要讲民族大义。一个人若能讲求正义、主持公道、做事公正、作风优良,那么何愁没有朋友,何愁事业不成呢?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一个不讲道义、没有正义、缺乏骨气的民族可怕的,也是长久不了的。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我们讲正义、讲骨气、讲民族大义,提高道德品质修养。
二、心系群众、报效国家、遵守法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其位,谋其政。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讲,身在其位,就要为国所想,为民所系,报效国家,执政为民,做出一番有益于社会的事业。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会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会身怀正气、两袖清风;只有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才会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利,做到一心为公、一心为党、一心为民;只有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会舍小家顾大家,弃贪欲谋发展,才会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公道”。所以我们对群众、对党纪国法要怀有敬畏之心,要把群众放在心中位置,想方设法增进人民福祉,胸怀国家,心系大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遵循规律、着眼发展、踏实做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规律是事物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抓住规律,遵循规律,工作就会水到渠成,为人就会收放自如,处事就会游刃有余,人就会成熟自信。现代社会,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以发展的观点指导自己,打破习惯思维,抛弃主观偏见,客观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避免急躁冒进。只有如此,才会放眼长远,做事有预见性,我们的事业才会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四、与时俱进、明白事理、取长补短,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我们所面对的人和事千变万化,为此,学习就成了每一个人的必修课。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明白事理,才能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实现大智、成就自我。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单位,只有不断学习,才会始终保持竞争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敢于直面工作中的困难,敢于正视出现的新矛盾,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用新观念、新思维、新标准来分析形势、研究问题、解决矛盾,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我们的觉悟才会越来越高。
例文三
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当前,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推广正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关注。
党的xx大以来,习___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民族复兴的前提必是文化的复兴。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当前,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推广正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关注。
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就要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积极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一名重品行、有道德的新时代党员干部。
一是常怀敬畏之心。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人要敬畏什么呢?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正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人生在世,总是应该要有所敬畏的。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在赞扬声中保持清醒,在利益面前保持本色,做到一尘不染。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会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忧,才不敢有忘乎所以之举;才能依法用权、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才能有所作为、有所造化、有所成就;才能像陈毅元帅所说的那样,不敢伸手,伸手必被抓。
二是常怀感恩之心。“感恩”,就是感谢“天地君亲师”。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没有天地,就没有生物,自然也就没有人。这是教育人类要仁爱、互爱,互助、互存、共生。我想,现在这样讲不过时,将来这样讲也不过时。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只有把组织的培养之恩、人民的哺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家人的呵护之恩牢记心间,才不会对工作敷衍,对群众麻木,对家人冷漠,才会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所以必须学会感恩,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其位、谋其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三是常怀包容之心。心胸宽广,虚怀若谷,这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基本境界。要能容人,容人之过,容人之短,容人之长,容人超越自己,能够做到和而不同、周而不比。要能容事,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有壁立千仞的心境。要能容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情移,不以权贵,面对名利荣誉,不患得患失;面对官位权位,不喜形于色,不悲观失望;面对大局,甘于奉献和付出。要能容言,“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必须始终保持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博大胸怀,广纳群言,广求良策。
【第3篇】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五一假期我们九人在闫合作老师的带领下到郑州新郑参加《根本智慧师道研修班》的学习,感受颇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从三位老师的讲座中,我收获很多,现在将学到的内容给大家作以分享:
一、孝:百善孝为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字放在首位,“孝”字,上为“老”,下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时也意味着“老人”要永远在“孩子”之上才能称之为“孝”,中国人讲“以孝为先”,便可知国人对“孝”的重视,主要强调对父母,长辈的“孝”,强调长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强调的是礼貌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长幼有序”可见“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孝”不仅仅在古代,即便是在当代物欲横流,充满钢筋水泥管的社会也同样被看得很重要。 记得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讲的是一个很普通的生活细节。故事的内容是,晚上妈妈给儿子洗完脚之后,又给婆婆洗脚,看到这个举动之后,孩子也立即给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孝要勇于承担,因为这是一种责任。
二、践行与落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充满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也许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我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约束。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例如,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当前有一些不正确的导向。认为,孩子的好分数能“一俊遮百丑”,自私、任性等不良行为,家长往往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孩子会慢慢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习惯。同时,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导向的不一致,社会生活中大量揭露人性丑陋、冷漠的负面新闻事件,使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缺少良好的“文化熏陶”。此外,成人的言行不一致,也“教会”了许多孩子“说漂亮的人话”,但不按“人的标准”行事。
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来所有中国人的智慧,我们的祖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现实当中,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二)
当前面对道德急剧下滑、人心堕落的社会,很多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寻找出路。但很多人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神神叨叨的,而不是真正地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实实在在地践行古代先贤的道德智慧。我们非常有必要明晓真学传统文化者的表现,真学者当如是:
1. 时存一颗自我反省、反思的心。当自己面对矛盾、不愉快的时候,更多的是从自己这方面去寻找问题、矛盾的症结,是自己哪个地方没有做好呢?自己哪些地方需要改正呢?做得更好呢?而不是一味地说别人这不是,那不是?自己又如何呢?有一颗反省的心,就能真正地将心比心、站在他人角度、立场上,实际情况上去考虑问题。因而他就能理解他人,原谅他人,因而更能团结他人。他给人的感觉是平和,平和彰显力量,平和才是最有力量的。真学者不会牛皮哄哄,不会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看这个不顺眼,那个不顺眼。
2. 他人优先。贵族以何为贵?贵族以他人为贵,以他人为贵者,自己必然贵。大家长得都一样,也没有哪个有翅膀,都是两条腿,两只眼睛,没有第三只眼睛。如有第三只眼睛,其必是奇人,甚而就是道德高尚者。因有闻,唯有道德高尚者,才有第三只眼睛。古代更有奇人必有奇相,更有皇帝出生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竟然是太阳一照,就怀孕了。真学者当凡事先考虑别人,尤其是考虑条件比自己差,比自己弱小者。只有真正地照顾弱小者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只能欺负弱小者必不是流氓就是地痞,要不就是强盗。当然我们看到了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古话,有其传承几千年之理由。我们当家的对付手无寸铁的布衣百姓无所不能,野蛮威武,而面对世界上的强盗呢,早就像乌龟一样退缩到壳里面了。贵者是真正地他人优先,弱者优先,如能做到者,其就像金子一样散发出闪耀的光芒,照耀着人类道德的黑夜。
3. 低调地践行着一些细小而有颇具真理性的平时理念,如:不说谎,不拿别人的东西,也不允许他人有这种行为。虽然寥寥几字,但是真做到者又有几人呢?很难的,道理很多人都看过,或者听过,但是真能做到者方为贵,他就像金子钻石一样稀少。当然我们也发现很多都是整个一台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机器所导致的,但是我们可以不选择这台机器,可以砸碎他,或者不用他。所以问题的症结还是自己,不要去为自己的行为找任何的理由,那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开脱。如:一年级小朋友戴红领巾,绿领巾,戴这个干啥?为所谓的人间天堂而进行准备?能建立吗?有几人相信着?那不揣着明白装糊涂,玩弄人吗?自己不信,叫人信?有条件的可以问问那些魁首们,你信那玩意吗?动不动玩发誓,那不就是为了和小女孩上床而甜言蜜语吗?发誓:我不爱你,我天打雷劈,我要爱你到海枯石烂,等等。一个个的许诺:赶美超英,四个现代化,小康,和谐,中国梦,好词多了去,一贯正确伟大光荣等等。几岁的孩子,懂将来一切是为建立人间要什么有什么的神仙世界?不懂?为何要戴上这样的标准,那不明摆着逼良为娼吗?就像女孩一样,我可以和你上床,但要给我几个理由,而且要我认同,我心里自愿,不自愿,那不玩强奸吗?当你看到报纸上到处是强奸,不要觉得奇怪,一切自有原因。所以真能在中国这样的环境坚持自己的道义,自己心中良知者,岂止是伟大,简直太伟大了,太难得了。
4. 真学者当寡欲、少欲甚而是无欲。只有真学者方能做到。真学者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一样,不为世间名利所诱惑,一种超脱,超然,因而被那些在人世间迷得太深的人问道:你如是做,能值几个钱?其实真能不为名利所惑者,他们得到的是比金钱更多的。正如老子所言:最有私者无私,无私故能成其私。人只有放下,方能得到。总是想得到,从何得到?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有一个源头,只不过我们凡夫俗子,没有这样的智慧。只有道德高尚者,方能获得如此大彻大悟。所以有说法:一切皆是虚妄。他们知道一切都是枉然,根本没有办法去改变他的,他是内在规律使然,根本非人力所能为,正如世界最高科学家爱因斯坦、牛顿最后说了句:我不相信上帝会丢骰子。一切皆有因缘,非我们这样道行者所能体悟。这就像你和一只蚂蚁谈:银河系,河外星系之类的,只是空谈而已。世间很多道理是相通的,能举一反三者为智慧者。
世间最大的欲望,无非就是食色,特别是色。有陷入者不能自拔。诸如:宁做花下鬼做鬼也风流之类的比比皆是。这正吻合我们所看到的情况:那些进去的,有几个没有拜倒在女人的石榴裙下呢?鲜有哉!我们同时也看到:世界所有的正教都叫人:清心寡欲,注重男女关系,不能婚前孕育之类的。看看那些很多人崇拜的祖师爷们哪个不风流不放荡呢?从德国老马子搞他家里的佣人,再到魁首们几个几个老婆的往床上甩。有妄言:老子打天下,弄几个女人算什么?匪气十足,地痞流氓本性暴露无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朝历代的史书里面记载:天下要治理得好,首先君王要正,政者,正也。这就是中国文字的神韵。所以民间有不少老百姓说:某人一出,马上发洪水,某人一出,马上发瘟疫,这是有其道理所在的。不管真假,论断,只看事实。
真学传统文化者并非是有些人想象的:迂腐、落后、愚昧、腐朽,死脑筋。其实这一切只不过是现代奸猾者看不惯正统者所寻觅出打击人的话语而已。奸猾者不容人,妒忌人是毫无疑问的。奸猾者和正统者不是一个道上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所谓也。有恶者总想打击异己,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其威风。我们观察人也可以这样做:恶者反对的必是正确的。这样我们也很容易明白老毛为何要打击孔孟佛道,都信孔孟,不信我的一套,能行吗?我的威严何在?他总以为其威严是打压出来的,其不明白威严自在人心,威严的最大体现在慈悲,以天下苍生为己出。
打击人们所信任、所信仰的,然后树立自己的一套,其核心本质就是这样的。过去人们很崇拜知识分子,那也一起打压,所以很多聪明有气节的人被这样弄死了。种种运动就是为了这个,这是根本。而后就树立自己的神的地位:是太阳,闪金光等等之类神化的语言,比比皆是,把魁首的文字语言当做宗教里的圣经一样膜拜,反复地洗脑,慢慢地催眠,特别是人的资讯单一化,再加之民众独立思考意识的丧失,那我们就变得轻而易举地控制了。
中国前途在知识分子再一次担当这样一个大任,引导民众不断地思考、反省。反省我们应该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就是真学者的核心:责任使然。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责任、使命,才能真正地无怨无悔地生活。人难得的是不后悔,做到事后不后悔者为真学者也。有责任会反省者为真学者也。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三)
学习传统文化之心得体会可以 陶渊明先生之言概括,以下标题非有哗众取宠之他意,此道非彼道,末学理解的“道”只是伦常道,过去日用而不知,读传统文化经典后方知而已。
一、迷信?
研究生毕业前未接触或正视过传统文化,以之为封建迷信,颇为不屑。接触、学习传统文化后才知自己属“无知者无畏”,其实不是封建迷信,是“自己”迷信!迷信于自己的武断。
何谓迷信?迷是迷失,信是判断,迷失了自己的判断而盲目地相信自己或他人。迷信自己谓之武断,迷信他人谓之人云亦云。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自己不了解、不清楚的不可以下结论,对这句哲言耳熟能详,然理是理,我是我,道理好像是懂,然知而不行,不能落实于生活工作之中,故常犯强词夺理、武断、自大、卖弄之毛病。
想到圣人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己甚是惭愧,能说不是学问,能做才是学问啊。
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原来学就是做。王凤仪先生亦言此之为“空学没习”!
古人又云“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想到此不禁惊心,想想工作、生活中之诸多不顺确实多由此而起。
二、闻“道”。
感激我的同事何先生,因其单身,闲暇时多在办公室,我此时有家无室,亦多呆在办公室,故与其交流较多,说是交流,其实应是听讲,因其所讲对我多是闻所未闻,其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地理、文学、艺术、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国的诸子百家均耳熟能详,何先生所讲真若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妙语连珠,正所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骂人都骂得入木三分,如形容张爱玲“小资的教母,汉奸的姘头”。
开始时心里尽管很钦佩何先生博学多识,但心里又不服,心想你是研究生,我也是研究生,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还发表两篇国家一级刊物呢,你有吗?与何先生之差距自己心知肚明,只是不愿承认而已,且因何先生语言犀利,我们曾因此还红过脸呢,想想真是惭愧!
因为不愿服他,因此在办公室聊天时故意寻找其语言漏洞,反唇相讥以此捞回面子,然未成功过,比如对同一历史人物或事件如此点评,几天后其观点又截然相反,以之为终于逮到机会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不料其轻松化解,道理在其手中变化无穷,好像活了一般,正如其引用古人之言“宇宙在手万物随心”、亦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学“道”
当然我现在明白其深意:德者本也,术者末也。德行未立,术多害己,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啊。明白如何做人才是最基础的,基础未稳,大厦建的快,倒的也快!亦如当代诸多发财者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人者,仁也,曾子诠释为“忠恕”,责己为尽忠,责人为用恕,亦如孟子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我想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吧,动物也有忠孝节悌,雀困笼中宁死不食,羊有跪乳之恩,鸦知反哺之孝,狗不嫌家贫,却有儿嫌母丑,想想有许多方面我们人类尚不若动物,照圣人所发露人之标准,有很多人虽长着人身、说着人话,但所行却非人事了。
感恩何先生,他用闲暇时间不厌其烦给我讲了6 年,佛说人有四难(生值佛世难、生为人身难、生在中国难、得遇名师难),很是幸运遇到何先生,他比我大一岁,何先生是我良师,然我却不够格做其益友。
四、知“道”
我们都喜欢说知道,但是否真的知“道”?也许是我们只知“道”之表,但不知“道”之里(理)啊。
道是什么?《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是人之本源,“道”是性之途径,“教”就是找寻到途径在哪里(当然也包括教会别人)。比如“性”若是山顶,“道”就是通往山顶的路,“教”就是寻找到能上山顶的路。
能有如此认识,感恩王凤仪先生及其传人,有机缘拜读后发现其所倡伦常道与孔圣人之道殊途而同归,亦难怪梁冬先生称其为儒家之惠能。
人道之途径在哪里?在人之五伦上。除鳏寡孤独外,人人都有五伦,想象看:任意一人的五伦又有五伦,五伦的五伦又有五伦。
这人人之五伦“事实上而非理论上”将整个世界的人类连结在一起,西方亦有人研究发现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都能找到联系,而且只要为数不多的几次即可。
我们的祖宗真是太伟大了,因大道至简,他们将如此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高度总结,化繁为简为五伦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多种身份:为人子、为人父(母)、为人夫(妇)、为人兄(弟)、为人君(臣)、为人友(朋)。
身份对应着位置,位置对应着责任:父慈子孝,君敬臣忠、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诚友信,即在其位谋其政,且应“素其位而行”,不越位亦不缺位,即过犹不及。
想想看,如果这个世界每个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顺其序”,这将是多么美好的世界,这恐将是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圣人孔子薄天下(卫国)不为而宁愿饿困于陈蔡之理想吧。
想一想,人生确实就是一场戏,每个人须同时演多个角色且不得辞演,只是有人演的好;有人演的不好,其关键在演的到不到位(素其位而行),如是而已。
再一想,既然人一生都是在演各种角色,亦即做演员,都是为别人而演,那自己呢?自己又是谁呢?这恐亦是子路替我等中人以下所疑惑的吧,故其有问孔子“敢问死”、“问事鬼神”,圣人未直接回答,大概是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之故,故其不语“怪、力、乱、神”,既然“天道远,人道迩”,且天道亦由人道始,那就安心行人道吧,故圣人言传身教“尽人事以安天命”。
圣人又言“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由此亦知,其所言、所行不可须臾离身之道便是人道。
当然不管我们知不知这个须臾不离我们身的“道”,其都是客观存在的,能做到须臾不离就是合道,而离了就是非道,非道就是不合道,不合道也就是背道,背道而行自然灾夫逮及身,这不是迷信,这是客观规律,因道就是客观规律啊。
五、慕“道”
事实上,由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环境等一切不顺及灾难之根源均在于人道之不立、不行。
皆因不知其位、不守其位,不行其位,强不知以为知,以贪欲为中心,视道德为无物,肆无忌惮不择手段之争夺为生存法则,以丑为美、拿无耻做光荣之事,如此者当今社会比比皆是。
高强度、高压力、快节奏、物欲化、空虚化、焦虑化成为现代人的典型特征,如此社会,人人自危。
噫,人退化为动物,社会则变成弱肉强食之丛林。
如此,正常的成为不正常,不正常的反倒成为正常,此为当今社会之写照。
古人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其国必亡”,先哲之警语犹言在耳,贵中心诸贤人君子发心振兴传统文化之目的盖由乎此:序圣贤文化之慧命,扶华夏民族之将倾。
吾非贤人君子,然睹诸贤人君子无私之心行,虽恐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第4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初学《弟子规》,看到首孝悌,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好像真没怎么尽过孝,惭愧!想起小时上学,教师就讲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总以为是自己有钱了,有能力了,才能尽尽孝心。在外上学了,上班了,结婚了,有孩子了,感觉跟父母离的更远了,也更少了关怀与孝顺。以前每次回去都很少跟父母沟通,很少做过什么家务,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让干个什么也懒的去干,就是做也不及时,仿佛是个外人一样的处之。甚至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跟他们顶嘴,闹矛盾,拍拍屁股就走了,根本没有顾及他们的心情。
现在读了《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感觉很无地自容。教养自己那么大,怎么我依然像个孩子一样的不懂事呢?现在自己孩子也上学了,自己做的榜样在哪里呢?深深自责的同时,我因为工作原因,争取一星期或两星期回去一次。说实话,看到父母不知何时变白的头发,累弯的腰,我的心像是被揪一般,不用再叫我,我主动去抢着干家务,只要他们能干动的,1566范文网范文网我也一定能干动。其实他们也不图我多有钱多有能力,健健康康,和和睦睦,有时间一家人陪着吃顿饭,聊会,就已经很满足了。这点为人子的,我一定要努力尽心做到,这也是《弟子规》让我学会一个做人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是对“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的思考,以前一直觉得,人比人气死人,人家有才华,比什么,再学也赶不上,就这样吧,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安慰自己。学了这几句后,觉得自己很颓废,很堕落,怎么会没有上进心呢?就算不如别人,也应该努力的去充实自己吧,如果自己不努力,那永远赶不上别人,天资短浅,勤能补拙吧。自己跟自己的昨天比,一天一小步,水滴石穿,总算努力过吧!
然后是对“宽有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的理解。联系到工作当中,感觉没有个计划。这也急着做,那也等着完成,这个没做完就忙于另一个,眼高手低,结果一件也不能圆满完成,还会给工作造成麻烦,不能及时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范文网反而还感到委屈,是在干啊,怎么达不到效果呢?原来是犯了“紧有限,宽用功”了,只是想着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事倍功半。理解“宽有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后,对工作方法有了重新的认识,要一头一头的来,仔细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不可急,要用心下功夫的做好每一样工作。再一个要专心,一切以大局为重,不可做工作以外的事,不然不但不能完成领导交托的任务,反而会令自己手忙脚乱,得不偿失!
以上,是我学习《弟子规》浅显的`认识,以后继续学习,领悟,努力改善,把它用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努力践行。正确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以身作则,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一已之力!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就介绍到这里,想查看更多相关优质范文,请上1566范文网范文网。
【第5篇】传统文化的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的学习心得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通过学习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来所有中国人的`智慧,我们的祖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现实当中,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儒家要我们首先修身养性,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讲 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导我们:利己、利人,功德圆满。
这三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先要求我们自己明明德,摆脱了身心痛苦,悟了,获得了大的智慧,然后再去做事,帮助他人,影响他人,造福社会。
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学习的最根本就是培养每个人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一、孝: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身为子女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更快乐,生活更美满。
二、悌: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弟子规》中'首孝弟'就说明了孝敬长辈、兄妹友爱是教育学习的重点。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关心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
三、忠: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才可以化人。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诚实不欺骗别人,我们与人交往要有诚信。民无信不立,与他人交往,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
五、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学会礼仪,以礼待人。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正义感。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贪污,廉洁自律。我们做事情应当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思想上以清廉为乐。
八、耻:是说做人应懂得知耻、要有羞愧感。子曰:'知耻近乎勇',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
最后,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浇水、施施肥吧!
【第6篇】传承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日记1000字
1.传承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日记1000字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又想起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来勉励自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
2.传承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日记1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智慧。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也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逐渐的泯灭,高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人的处世之法其实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风雨无阻,彩虹依旧。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不去做到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如今的你应该倍加珍惜与运用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学习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也许会是一件和谐惬意的事,至于学,而乐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晓了,学习了,懂得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领神会方可。
3.传承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日记1000字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 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4.传承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日记1000字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远流长。”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正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需要坚守的是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富有民族精神的东西,物质文化如国画、书法、碑刻,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守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被冷落了,诚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化的时代,传统节日仪式上的淡化虽难以避免,但节日若是被人们淡忘,甚至寻觅不到一息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那将是危险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尊重不善待传统文化,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坚守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的课题。
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在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里面所蕴含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下,只要我们记住传统节日内涵,牢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韵味,改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未尝不可。
当然,坚守传统文化内涵意在守住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并不意味着墨守陈规或固步自封,而应是呼应时代、顺应发展要求、创新形式和突破。
5.传承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日记1000字
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须要求。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进行文化的创新,就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好这湾源头活水,用其蕴藏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行文化创性,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进行文化创新,要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发掘其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觉性与文化的自信,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按照时代发展需求,对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中华的传统文化永远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辉,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义务。
【第7篇】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专题学习心得
王保雷
xx年10月8日------xx年10月12日五天的学习,当我打开正反面都记满密密麻麻学习的课堂笔记时,老师的面容仿佛又再一次浮现在眼前,以下是我的记录和体会。
第一天, 上午党性教育,下午孔子与儒学
第二天, 上午唱享山西音乐,下午音乐与情感
第三天, 上午传统文化的影像表达,下午国学之子学
第四天, 上午国学之总论,下午国学之文学(上)
第五天, 上午国学之史学,下午国学之文学(下)
一、
xx年10月8号上午,晴天,我怀着对母校的感激和崇尚之情,踏进了久违的校园。首先来到了山西大学——国学大讲堂,在一个简短的开班仪式后,班主任老师李成林宣布了课堂纪律。
由山西大学党委书记,王世杰老师授课
《修生固本 彰显党性》——浅谈党员干部党性修养
主要内容有
一、传统文化与修养
二、信誉党性修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性修养
修生固本,有些人做人还不够,还要当官。
一、传统文化与修养
1.勤俭知足的人生观
2、贵和中庸的处世思想
3、贵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4、君子人格的人生目标
5、仁义为主的道德追求
一般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古代典籍:例如,四书五经传统文化儒家以来必读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改的。
老百姓读《三字经》根据一个儒家文化发展出来的三字经,有文化的读原著,没有文化的读通俗本:例如《弟子规》。
第四种文化是语言符号,例如国徽、国旗。
明《中国文化要义》知足常乐情节。
提到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我个人对这句话非常赞成。
二、贵和中庸的处世思想
中庸不是折中,和事老。 这是通过本课,对中庸新的理解。
中庸的含义:一是守中道,二头太极端,知中守正,讲原则的;二是折中,中和,和稀泥,但和而不同;三是因时制宜与时俱进。这是中庸的三的含义。古文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贵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这是对“义”的最高道德原则。法家提出“贵利轻义”。
这里面包含三个层面,义、仁和弗洛伊德提出一人执行自我和监察自我。也就是自我监督,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随便找个理由,为所欲为,下边人也管不了,完全靠执行自我和监察自我来自律。
四、君子人格的人生目标
君子是理想人格的称谓。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自律,理想目标就是君子。庄子提出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之如饴。吴,人亦为本的道路的处理器。
五、仁义为主的道德追求
忠、孝、礼、志、信是中心,刘少奇的《***员的修养》一文,提到仁者无敌,刘少奇说:仁之法在于爱人,不再爱我;义之法在于正我,不再正人。我认为:现在确实需要这种精神,尤其是一个庸俗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
二、党性与党性修养
1、党性
2、党性修养
3、党性修养的内容
修身的过程漫长的。
概念名词:
党性:就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低会合的表现。中国***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还具有阶级性和阶层性。
不能忘记所代表的阶级性。刘少奇的三句话都是有阶级性的。
党性修养教育有四: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完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党性修养的内容有六个方面内容
一是理论修养,二是政治修养,三思想道德修养,四是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五是作风修养,六是组织纪律修养。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性修养,
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坚持一爱国主义配合新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____时代精神,第四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价值观是意识形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实践。目标,就是凝聚目标。民族精神第一是爱好和平,第二是团结统一,第三第四没记下来。
第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党性修养
1、加强理论修养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2、小点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加强作风修养,坚持一爱国主义____民族精神合一改革创新____时代精神。
4、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
201xx年10月8日下午,本来由赵海燕老师讲解的《唱享山西》。由于电脑多媒体的问题没有办法讲。李成林老师请来了第二天的孔子与儒学的老师。
卫广来教授,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专家。而且由于电脑的不匹配,加上好多老师的课件是他的最新科研成果都不让考课件。象卫老师这样的传统老师是不用电脑的,所有知识都在本人肚子里,现代科技想调侃他也没路子。
他提到东方文化世界是两个文化,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的代表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以我国古代文明为代表的,古代文明的是以儒教为代表的,儒教又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包括东南亚、日本、韩国、朝鲜构成了儒学文化圈。
第一,孔子的生平,春秋末年孔子出生,
先秦时期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最盛的王朝,一个是汉代,一个是唐朝。
孔子是宋国国君的嫡传,是商朝皇室后代。弗父何是孔子的先祖,后来建立了朝鲜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生了九个姑娘没有儿子,后与颜氏,生了孔子。
孔子在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在10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孔子放过羊,看过库房,他是自学成才。
孔子30岁的说开始办学,50岁的时候开始出士,当过中都宰,司寇和鲁国国相。55岁出国周游列国,游了xx年,68岁回到祖国。后从事教书,整理古代文献,著书立说。
孔子的思想
第一是政治思想
立志是作____。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我们君子不追求底线。
第二是伦理思想
伦理思想人的核心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是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最早西周贵族和平民学在官府平时没有权利上学的。
孔子创办了四学。最大的贡献是把文化解放报平。平均解放到平民。孔子弟子3,000。以前的国子监:是贵族学校。
第四是天命观
祭神如神在,如不预祭则不祭。
三、孔子与六经
经的意义:人伦之始。
四、儒学的发展
孔子——弟子——战国八派——孟子——荀子——朱熹——康梁——章太炎——姚奠中。
三、
xx年10月9日上午
赵海英老师,是山西省音乐学院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题:唱享山西音乐
文化价值相对论, 我认为:赵老师这个观点很有冲击力把文化作为物理现象来考虑,有新意,但是人文感觉有所降低。
印度骑兵的夸张动作,在我们看来是夸张的,在他们看来是英雄的形象。
赵老师的课做得非常生动,插入插入好多图片音乐。
认识了山西特有的民间乐器,听了《二泉映月》、《寒春风曲》《青松》。其他的:《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舟》一首首生动的音乐。
山西音乐的分类有器乐,有说唱艺术,有戏曲艺术,有民歌艺术最艳丽多姿多姿的山西音乐。
山西的乐器:吹奏、弹拉,打击乐器有等等。
云冈石窟的第12窟,音乐窟。
民族乐器的演奏形式有独奏和合奏。
戏曲,山西是戏曲的摇篮,被称作综合艺术,八种板式:
中国戏曲的发祥地:有四大帮子。山西民歌题材上有:号子,山歌,小调,秧歌等。
四、
xx年10月9日下午2点30分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娟老师
地点:山西大学音乐学院三楼报告厅
题目:音乐与情感
一、音乐怎样表现情感
二、音乐的情感表达类型
三、音乐的情感效应
《乐记》中系在有七种类型的人的情感,这是音乐的本职。
一、音乐的本质
《毛诗序》及在说情动于中而言,言之不足故咏叹之,。。。。音乐是表达情感。
音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音乐通过塑造各种声音,表达人类的共同情感,不同情感类型音乐就可以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音乐的组成形式有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调性等。它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进行了分析。第一是速度,第二是力度,三是音色。
快速的音乐有《卡门序曲》。慢速的音乐有《沉思》。第三,音乐的情感效应的例如:四面楚歌成功,就是因为一只萧。
五、
xx年10月11日晴天
主讲人山西大学文学院原院长刘毓庆
题目是——国学儒家之小学文化
小学是开启中国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
博士生导师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诗经学友会会长。
国学分为讲经史子及
一、定义:国学,本国的传统学术。这个定义是日本先提出的日本式日本国是日本的传统文化传统。
二、兴起的原因
三、意义:日本留学生引进的概念,日本人提出国学是和中国是同一文化背景下,是对应西方提出,文化的讨论是一样的。中华民族生存危机下,学习西方的文明改造民主。陈独秀、鲁迅,是第一类,他们是反对封建东西认为封建东西都要不得。另一类是以章太炎为核心主张:只要文化存在民族必然会复兴。我认为山西大学继承了章太炎良好的治学思想。
中国国学是立国之本,是存在的依据。国学的提出:最早是在二十世纪末起80年代,西方文化大量的作品翻译到中国,兴起反传统的潮流。特别是《河殇》主张蓝色文明取代黄色文明和“五四”思潮相似。
西方文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刺激了经济发展。中国文化不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有钱人人羡慕。”现在成问题了。道德滑坡引起问题,离婚率高,青年犯罪。全国很多讲三字经的国学启蒙馆。
顾炎武他当时提出国家亡和天下亡的概念,一个朝代可以灭亡。但是天下也可以灭亡,那就是道德沦丧危机感,即使朝代没有灭亡。
山西大学创始人李提摩太就曾经提出:“不让抛弃传统”但是当时改良主义认为有问题。80年代未在经济上科技上学习西方。霍金提出:人类怎样才能再发展一百年。荣格提出:向东方学习整体发展思路。
世界文化需要中国文化,和平的希望在东方文化。国内外专家提出社会发展有两个轮子一个是科技和经济,一个是人文,如果一个转一个不转就会出问题。
特别是有学者提出:人文就是方向盘,科技就是发动机。赞同。
例如:人和狗同样是在看电视,但是狗缺少一个精神世界。
大棚菜,刘教授说:汉代就发明了,但很快被禁止。有人上书说“非其时也”,吃后好坏,无法遏制,所以就停止了。还有西汉末年已经开始了大量开采矿产,而且还有自己铸铜钱,后来认为采地址精华,生态环境恶化就控制不住。如果大量开采中国人的智慧是可以造出先进的开采机械。斧头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进入山林的。
黄帝是节约用水、用电和财务的。人类文明不只一次,和人类早期开发有关。周文王给儿子谈话说就提到如何保护环境。如果经济破坏了可以回到原始社会,但是如果生态破坏了原始社会也回不去只有毁灭。
西方是求真不求善,即使是制造杀人武器。中国的传统是求善。
国学内容包括五大内容
一、小学,二、经学,三、史学,四、子学,五、文学。
俗称国学的基本内容,西方文华输入中国的匆忙,分为了文史哲,三大类这样的话把国学分裂的,国学:包括经史子集,集可以算成文学,历史可以算成史学,哲学对应诸子百家,特别是经学,没有对应的科目。所以就把的拆解,例如《周易》放在了哲学,《诗经》放在了文学里,《史记》等等只能当作资料留下,中国人的精神的流失了。
国学是一个知识系统又是一个价值系统,价值观非常重要,缺少价值观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作为君子不器,器就是工具。现在大学是培养工具的。
国学包括:价值观、知识系统、治学的门径。
《贯通文史哲及国学精神所在》章太炎先生的传统:由小学入经学,以经学促史学,史学带文学,文学归于诸子百家。
小学内容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中国文字的影响了律诗、哲学、对联儿、神志体、回环诗,回文诗,汉赋,宝塔诗,图形诗,书法艺术,绘画艺术。
《香草校书》还是一个例子是苏东坡“大江东去。。。。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里“了”字有人说这叫变调。明朝梅梅清著《东坡诗集注》他提到这个“了”应该是正确的“正”字。
常言道:朽木不可雕也,我在诸位国学大师面前,觉得自己就是一块朽木,但是恰好我在高寒的冰雪湖泊里,就像年初去的九寨沟,静静的修炼者,期待着一天朽木变成阴沉木或乌木,重新有一位大师将我雕琢。
六、
xx年10月10日 阴有小雨
山西大学文学院赵瑞锁教授主讲《传统文化与影视》
国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包括一部分民俗文化,改革开放30年发生很大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电影电视使近1xx年的艺术品种。
三个方面:
一、民族图腾与影视
二:四大名著的改变
三:金庸作品分析
四、热播电视剧民族记忆的深处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姚奠中先生的作品。
牛头代表着农耕文化代表着勤劳。是这个身体代表者黄帝部落,鱼鳞也象征着覆盖在身体上鱼鳞,也是多姿多孙的意思。猪的嘴巴,象征因为一个家里离不开养猪,猪象征的富余。鸟的爪:代表着权力。马鬃:个人英雄主义,集体主义,龙马精神,霸王别姬。
二、四大名著的改变电视剧改编
艺术的需求、三国,文化土壤,历史巨子。老百姓爱看喜剧,获得戏曲的人格,。例如义和团运动穿的是戏服看戏完成的人格。通过电视剧完成主流意识形态和民间意识。低俗是民间文化的需求。戏曲一般抢救唐代3,000,宋代800,说不完的三国戏。
水浒传潘金莲镜头出现多次洗澡,这是根据弗洛伊德的意识形态他分析说:这主要是他觉得自己不洁净所以经常要写到洗澡。
红楼梦的新版尊重原著而红楼梦旧版的并没有尊重原著。
三国的旧版是尊重原著,新版具有时代气息。
西游记,大众文化,拍摄技术在传统文化中是非主流,例如这个树枝的支,代表着非主流。岐、妓、技等。
金庸笔下的爱情故事是五个层次,第一个是郭靖和黄蓉的,第二是杨过和小龙女,,第三的是黄老邪和梅超风的,第四是郭芙和杨过的,第五杨过和黄蓉.。
四、热播电视剧的深层文化反应
弱肉强食,激情与复仇,军旅题材。例如《亮剑》。
《蜗居》,是市民接受通俗文化的代表,是一个接受猪八戒时代。
xx年10月10日下午14点30分
山西大学文学院副会长,白平教授主讲。
主题是《被曲解的儒家思想》
电话:
儒学问题的讨论。儒家思想的性质,五四以前是国家意识形态,在文革期间批林批孔没有了。
儒学的性质:
一、官员是百姓的父母
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中庸
四、和为贵
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七、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八、孔子的生活奢侈糜烂
老师通过,尚书通过对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后来的诸子百家的著作分析,彻底否定了人们眼中的如实地去被曲解的意识形态。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人误解为是支持专制的证据,但是白先生认为,主要是说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遵守社会规范。
和为贵,今天“和”与古代的“和”不一样。
和、同的区别,“和”就是坚持原则的原则下追求和,“同”就是不追求原则而相同。
现在的“和”是放弃一些原则不激化民族内部矛盾。这在古文上“权衡”具有技术性。
儒家的中庸,“中”的合法性,河南话的“中”。依照合理的原则办事,并不是折中。
西门豹在《史记、滑稽列传》“民可乐成,不可始知”。
我在以前的听过白老师讲课,他讲的课非常生动,当时我记得听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他由总结、有分析讲解生动具体。
七、
201xx年10月11日下午2点30分
由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郭万金教授讲授
题目《四大名著的文化阐释》
文学部分,小说:四大名著,各种渠道了解,共同的话题一般都是四大名著。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尤其是中国人,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这就是鲁迅为什么走向文学。
四大奇书
《三国志通俗演义》
《忠义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词话》曹雪芹产生了《红楼梦》时候就替代了金瓶梅。
三国演义是政治自由与局限
水浒传是人性自由与局限
西游记是精神自由与局限
红楼梦是爱情自由与曲线
八、
xx年10月12日 8点
主讲人:山西大学文学院 刘毓庆教授
《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经学是根本精神,国学的内涵
《诗经》是主干,文学是花儿,子学果实。经学是根本。
孔子的时代,使外敌入侵,内乱11的时代。门廊去世以后担当道义的责任落在孔子实质上自编近五斤。汉代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一下子涨手缝就源于孔子修订五金。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孔子教学生又流传到今天的我们可以看见的四本当年孔子的学生用过的课本是
1 《尚书》:现存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
2 《周易》: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相传为周文王在监狱所作。
3 《诗经》: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感谢孔子,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4 《仪礼》:研究中国古代礼仪的著作。 (注:孔子教学生的课本本来有六本,到了今天失传了两本,《乐》据说是被秦始皇焚书时焚没了,有人认为《礼记》中第19篇的《乐记》可能是《乐》中的部分残稿,《春秋》在汉朝时还是学院里的课本,但现在也失传了,其文字则散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中。)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后二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可能为春秋时孔子或其弟子曾子所作。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注意:十三经中没有《春秋》这部书。现在的《春秋》已经失传了,其文字则散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中。该书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
九、
xx年10月12日下午2:30
主讲人:郭万金
《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心灵世界》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
十、
通过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提高:
1、 提高了价值观,主要是王世杰老师讲的党性修养。
2、 提升了文学修养,主要以卫广来教授的论语和郭万金教授的文学。
3、 激活了意识思维,以刘毓庆老师和白平老师讲课为主。
4、 提高了艺术修养,主要以音乐学院的赵海英教授和张娟讲师为主。
这几点是有机联系的,不能割裂开看。希望这样的培训制度化,常规化。
【第8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又想起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来勉励自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
【第9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
今年7月26号到砚山民族中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弟子规》,很受教育。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人必须孝敬父母。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所以孝是基础。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每天早晨,大家都很早起来,老师在国旗下教我们做操,锻炼身体,学习的人排满了整个广场,大家一起舒展身姿,享受早晨空气,所有的清新一直深发到了心底。早操过后,安排我们用早餐,人却很多,但声音不会嘈杂,不会发生插队的现象,大家都井然有序,彬彬有礼,每个用餐的人心情都非常的愉悦,享受着这些美好。老师用餐过后,大家稍作休息后,我们排队走进教室,朗诵《弟子规》、《孝经》,声音洪亮,响彻心底。晨读过后,听老师们讲课。这几天的生活就在吃饭和听课中反复着,但是没有会觉得单调,因为有精神食粮陪伴在我们,有这些大德,大智慧与我们相伴,只会觉得生活中充满了美好,充满了人和人的友善。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对《弟子规》和《孝经》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做为一名教师我们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文章中所蕴含的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样才能真正实新课标的所要求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做为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背诵经典美文,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坚持与学生一起背诵,要求学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首先就要做先人后已。传统文化凝聚了五千年来所有人的智慧,我们的先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素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2
观看陈大慧老师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后,感触很深,同时也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观看,重新接受圣贤教育,重新认识人类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事实,帮助今天的`人们,认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把已经混乱和颠倒的,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通通纠正过来。
在影片中陈老师讲到《三字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会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却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个人性,那个天性,那个人性是本善的,本来就是善的。善是什么呢?纯净纯善,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与生俱来就这样。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杯清水,无色,无颜色,无味,无味道,无嗅,也无这个气息,没有气味。透明的,这就像人性一样。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样的我们,现在却面临着重重“污染”,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天天充斥着我们视野的是:一件件罪恶的事件,一段段见不得光的丑闻,扭曲的价值观,罪恶的金钱观,老无所依,少无所养。为什么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现在人们,精神文化却如此的可怕。陈老师讲到“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让他保持他这个纯善的人性的话,他那个刚出生的时候、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变了,特别是传统文化匮乏的今天,人们脱离了圣贤教育,抛弃了世界观、价值观,放纵了自己,丢失了本性。受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周围的朋友,周围人的错误的价值观、不道德的价值观的影响,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会噬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现在的人们更应该接受圣贤教育,改变自己的错误价值观与自私自利,多学习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并且要抛弃一切杂念,真正的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这一过程并不难,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接受正确圣贤教育,抛弃太多的物欲和金钱观,一旦这教育恢复,实现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绝对不难。现在的人欲望太重,每一个人都欲望炽热,完全糊涂了,欲望把我们的心给包裹住了,像厨房里的灯泡一样,被油烟熏黑了,到最后到厨房开灯跟没开灯一样了。所以我们要擦灯泡,先擦自己的灯泡,和谐自己的身心,擦一点亮一点,最后身心就光明了,一切罪恶、不和谐全都消失了。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3
今年9月初,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感触颇深,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弟子规》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挫折,当你愤怒或烦恼时,读《弟子规》吧!当你痛苦或无助时,读《弟子规》吧!”都如此的话,你的愤怒、烦恼、痛苦等等就会离你而去。是的,音乐可以使人平静,放松;运动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心胸开阔;阅读能使人忘记现实,醉心于与先哲的时空中。《弟子规》这一本小书,又有多大的能耐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的功用呢?
可就是这么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规》的启发,改变了心态。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对人无礼貌,与禽兽无异,一个连父母都不孝的人,再好他又能好到哪去呢,一个能孝敬父母的人再坏他又能坏到哪去呢,所以古圣先贤说,百善孝为先,说得太对了。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弟子规》里说的“泛爱众”,让我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爱所有的人,即便他伤害我欺骗我,我都会原谅他,因为他是我的同类,因为我相信他身上残留的人性”,这样你的心情才会平静下来,才不至于增加烦恼,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和工作。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这是《弟子规》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却引起我不同寻常的遐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制定学习和工作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的功夫深了。原来窒碍不通,困顿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这段文字好像在讲述关于制定计划的方法及后果的事情,但如果细细品味下去,这句话说得是应该在读书和工作的时候要抓紧时间,不要胡思乱想,要专心致志?要静得下心来才以把一切工作做好。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它的意思是“如果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读,不会抓紧时间去读,而反之,如果这本书是借来的,你的心理暗示就会告诉你:这是借来的,是要还的,要抓紧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阅读效率。
文学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积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劳无功。,一个人的道德也是一样,也要不断的积累,古人说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厚德,一个人才能不断的发展下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
古人云:“至要莫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当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要看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人说,养儿才知父母恩。看来以身作则不是一句空话,他隐含着很深的涵义,有些内容是不能拿言语来交流的,只能意会。有一对夫妇,下班回家买来一些新鲜水果,妻子为了讨好儿子,把水果全部藏起来,等老人休息后,才偷偷拿出来,并告诉儿子,这些都是给你的,谁都不给。你说这样的教育方法能使儿子健康成长?现在提倡的是身心健康,光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行,还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现在的人们总是说占便宜好,都不想吃亏,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可谁又会想到,福祸两相宜。如果把一件事情里福祸用比例来说,可以说是各占一半,如果先吃苦、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祸、先受累,那剩下来的就是甜,就是福了。如果尽是想享福,那剩下来的就是祸,就是累了;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答案。
物质条件只能满足人们更大的欲望,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熟、进步、懂事。“家贫出孝子”,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留下能够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不能给他留下无法生存的包袱”,还有人这样说:孩子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有何用?孩子没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又有何用?物质财富总会有用尽的一天,常言到:富不过三辈。能让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财富。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们自己去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种释怀。
寻求人生的归宿,是很多伟人、圣贤的最大愿望。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
【第10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一)
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或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不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然、恬静已渐渐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找回了那颗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我们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事情,可我总是爱拖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吵,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惭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格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才发现是我内心一直所追寻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和讲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古琴——可以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 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 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 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第11篇】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导语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为大家提供《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1.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参观了石家庄美术馆。一进馆,首先映入眼帘儿的是这段时间展览的主题——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xx周年书法美术作品展。
一楼的几个展厅都是书法作品,有的是小楷,写毛主席诗词的,妈妈告诉我说是《沁园春·雪》,有的是形草,写的“八年驱倭掳、百代念英魂”“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气壮河山”等等,我一边看一边听妈妈讲,无论从书法的内容还是从书法艺术本身,都深深感受到了我们中国人不屈不挠、保家爱国的灵魂和气魄。其中我们停留时间最长的是徐光耀爷爷的书法作品展厅,因为我最喜欢根据徐爷爷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小兵张嘎》了!
接着,我们上了二楼,只看了一眼,我就惊喜地差点跳起来。原来,二楼展览的'都是徐爷爷的小说《小兵张嘎》中的插图绘画作品,只不过比书中的图大多了,不光是黑白的,还有颜色。看着一幅幅的画,《小兵张嘎》中嘎子拿木头枪智捉胖翻译、向小伙伴们炫耀他的真枪、勇敢和日本人作斗争等情景浮现在我的眼前,活生生的。我们一扭头儿,在另一个展厅正在播放《小兵张嘎》的电影呢,我和妈妈赶紧跑过去坐在凳子上开心地看了起来……
我们参观的书法和美术(国画)作品都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想,我们不仅要学习并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要通过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受这文化的熏陶,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了!
2.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通过这几天在学校崇德楼听老师们讲课,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人的道理。老师们讲了一个又一个富有意义的故事,给我的启发很大。
在我4岁那年,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得了重感冒,不停地咳嗽,爸爸妈妈担心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匆匆忙忙地带我去医院。一路上,街道静悄悄的,人们都沉浸在睡梦中,爸爸妈妈不管自己有多困,只是在担心我。到了医院,爸爸妈妈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医生检查之后说:“发高烧了,40度,必须打一针,然后吃药,多注意喝水和休息,过几天就好了。”听了医生的话,爸爸妈妈才松了一口气,心中那块沉甸甸的大石头终于落下了。我们按医生开的方子去药店抓药。回到家里,妈妈照顾我,爸爸去熬药。他们已经忙得汗流浃背却不辞辛苦,看着爸爸妈妈一副憔悴的样子,我非常心痛,也非常感动,因为我有这么关心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要学会感恩父母,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长大,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是他们告诉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是他们耐心地交道我们,给我们分析。他们不求一丝回报,从无怨言,默默奉献。难道我们不应该孝敬父母吗?难道我们不该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吗?
我们不但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老师,老师为了我们,无私奉献,每当进入深夜时,我们已经走进了甜美的梦乡,可是老师却在窗前为我们批改作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千古绝唱的诗句用来赞美老师是最适合不过了。
我们要认真学习《弟子规》,并好好落实,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礼貌仁爱的人,将来为社会共享我们的一份小力量,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德传承下去。
3.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 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4.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988年,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后发表了共同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由此可见,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认识到,必须努力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引领人类走上一条通往明天的和谐发展的光明大道。
学习传统文化,就要从孔子那里学起。
今天我们所要推广的《弟子规》,就是孔子思想的一种具体化。《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是个教书先生,《训蒙文》是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本儿童蒙学读物。后来,这本书被清朝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一直流传至今。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学而》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全书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分五部分编纂成书,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应守的规范。
在道德行为规范严重缺失的今天,出现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孩子们的表现让我们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感到忧虑,所以在学生中、在家庭中、在社会上大力推行《弟子规》,将德育生活化,成了当务之急,这也是让世风好转的必要的保证。
今天,我们在学校里,应该怎样推行《弟子规》呢?
推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要诵读和理解。学生要诵读,老师也应该诵读。
前人告诉我们:读诵之法,必须读得清楚、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不可急躁贪快,则妄念渐少,以至於无。纵然会背,仍应“看文而读”。因为背诵多滑口诵过;看文而读,则一字一句,悉知旨趣。据说,孔子读《易经》至韦编三绝——穿竹简的熟牛皮绳,磨断过三次,由此可知其所读遍数之多。通过诵读和讲解,了解《弟子规》对我们各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去践行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时时处处进行提醒,让他们遇事进行反思,能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来做。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心中其实都有向善的一面,我们要把这种潜在的东西挖掘出来,让他们经过不断地践行和反思,使正确的做法内化在他们的心中,并使之成为他一生所遵循的处事原则。
第三、老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说文》里,“教”字的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这就告诉我们家长、老师以身作则的重要作用。学习传统文化,推行《弟子规》,离不开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否则,一切就会流于形式,书中的要求就不能深入到学生内心,不能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品质。推行《弟子规》已初见成效的吉林松花江中学的王琦老师曾在报告中反复强调:学习《弟子规》一定要重实质,不要只重形式。所以,老师应该对圣贤的要求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认真去践行,这样才能真正带动学生去做。
第四,发动家长协助我们践行《弟子规》活动的开展。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规范孩子行为和思想的根本。“百善孝为先”,我们要从孝入手教育和引导孩子。文化中心的老师给我们讲了个道理,也是事实:家长们自己也许在孝方面做得并不好,但他们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规》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与协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老师,如果我们在校内由我们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提醒孩子,在家里有家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督促孩子,协助我们的工作,试想,我们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们还会由孩子、家长将影响辐射开来,使我们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强,范围不断扩大,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天,家庭中、学校里、社会上有太多让我们觉得不好的现象,那么我们这些教育孩子的教师,就有责任改变这种现象,让家庭更和睦,让人与人之间更和谐,让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践行《弟子规》,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5.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大家一定熟悉这句诗吧!对,这就是清朝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中的诗句。今天,我就要向大家介绍我喜欢的中华传统文化——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中国古代风筝,因用木头制作叫木鸢。后来用纸糊做称纸鸢,后五代定名风筝,至今民间仍有鸢、鹞的称呼。在北方叫纸鸢,在南方称鹞子,因此有南鹞、北鸢的说法。
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大约在五代时期,风筝就进入了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中国北方风筝艺人通常称风筝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飞行器,这个体现了风筝的娱乐性。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运动。到了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就成为了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第12篇】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 、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13篇】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学习心得
关于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学习心得
中国人自古注重荣辱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古代文献中,有关荣辱观的论述还是很丰富的。
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有其鲜明的道德指向,实质上是价值观问题。历史上,最早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的是周公。商纣王以为自己的权力是天佑神授,所以为所欲为,暴虐无道。结果牧野之战,顷刻覆亡。克商之后,鉴于殷商覆亡的教训,作为政治家的周公,对商朝的政治做了历史性的总结,认为商人覆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德,因而提出了把道德建设作为政权建设核心的主张。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说,周公纲纪天下的宗旨,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先生还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周公之后,德治问题成为孔子、孟子、荀子等知识精英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作为毕生崇尚道德、追求完美的君子,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趋荣避辱,怎样对社会有所贡献?他们的论述,我们今天读来,依然富有启示。:
《管子?牧民》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维”的意思,大致与“纲”相同,所以古人经常“纲维”连用。社会的安定与进步,要靠道德的`引领。礼、义、廉、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人一生不做坏事,不是慑于法律,而是出于人的良知,当这样的教育成为大众的普遍意识之时,国家才会有长治久安。礼,就是人与人交往时的最合于道理的行为方式,所以《左传》上说:“礼者,理也。”社会要走向和谐,就要克服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谦让,这就需要礼来引导。“义”,在先秦语汇中,是适宜、合理的意思。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解释说:“义者,宜也。”人见到合理的事情,即使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很危险,也应该挺身而出,以维护公道,声张正气,即后人常说的“见义勇为”。“廉”,是廉洁。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为重要的操守来对待。清廉与否,是官声好坏的主要指标。官员负有领导社会的责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会成为社会的蛀虫,危害一方。“耻”,是耻辱、羞耻,孟子说人有四种善端,“羞恶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对于害人、害己的坏事,有厌恶之心,羞于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这是有是非观念的表现。在孔子的学说中,仁是最高境界。孔子提倡“仁”,仁者对大众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有至诚的关怀。人一生的荣辱,都与是否行仁密切相关。《孟子》中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可见,在孟子看来,荣辱是与道德相互依存的。道德高尚者,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坚定的理念,为万人所敬仰,自然会有荣光。即使在世时不得志,为权势所压抑,但也会有身后之荣。相反,悖逆仁道,多行不义,即使得逞于一时,但终究要受辱于世。荣辱与个人修养也有密切的关系,《论语?学而》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诚信,有礼,自然就远离耻辱了。反过来说,没有信誉,无礼,当然要徒自取辱。
关于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学习心得
【第14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1
8月23日—29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由肇庆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7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深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弟子规》等课程,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教授们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心得体会《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
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 、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2
今年7月26号到砚山民族中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弟子规》,很受教育。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人必须孝敬父母。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所以孝是基础。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每天早晨,大家都很早起来,老师在国旗下教我们做操,锻炼身体,学习的人排满了整个广场,大家一起舒展身姿,享受早晨空气,所有的清新一直深发到了心底。早操过后,安排我们用早餐,人却很多,但声音不会嘈杂,不会发生插队的现象,大家都井然有序,彬彬有礼,每个用餐的人心情都非常的愉悦,享受着这些美好。老师用餐过后,大家稍作休息后,我们排队走进教室,朗诵《弟子规》、《孝经》,声音洪亮,响彻心底。晨读过后,听老师们讲课。这几天的生活就在吃饭和听课中反复着,但是没有会觉得单调,因为有精神食粮陪伴在我们,有这些大德,大智慧与我们相伴,只会觉得生活中充满了美好,充满了人和人的友善。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对《弟子规》和《孝经》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做为一名教师我们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文章中所蕴含的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样才能真正实新课标的所要求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做为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背诵经典美文,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坚持与学生一起背诵,要求学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首先就要做先人后已。传统文化凝聚了五千年来所有人的智慧,我们的先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素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3
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或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不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然、恬静已渐渐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找回了那颗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我们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事情,可我总是爱拖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吵,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惭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格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才发现是我内心一直所追寻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和讲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古琴——可以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4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5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在两天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体会。首先家和万事兴,富而不乐,贵而不安。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这些都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判断力、智慧以及不断的学习,所以人要时时地停下脚步来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确,不能在“忙、盲、茫”中度过。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择言、择业、择偶、择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会有大得。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另外“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很有道理,当我们遇到了挫折或困难,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是怪别人,怨天尤人。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其次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有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天经地义乃为孝。并且我们中国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心灵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扬名于后世。
还有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鞠躬”之礼,并非在于形式,而真正的是关乎行礼之人的内心是否恭谦,鞠躬之礼就是要告诉自己应该常处下,用来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礼之人,礼可以成为他生命中的助力,而无礼的人,则是阻力。“礼者,敬而已矣”,有礼之人,为人真诚,可以得到长辈的帮助和提携,因为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不友善,他也不会对你好,“而凡人之所以为人也,礼仪也”。 弟子规就是人生的交通规则,学弟子规的每一句,是学它每一句话后面的存心。
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更需要努力逐步改掉坏习气,培养好习惯。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做人要懂得感恩。
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中国传统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光辉灿烂的思想,绵亘不绝的历史,深邃玄奥的智慧。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这个良心大大地被撕咬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我觉得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 、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那些文人墨客的为人之道也早已给我们以证实。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事实的规律是不能人为的改变它的运作。我们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因此,我觉得:现在的中小学幼儿园也应该把这些传统文化载入课程,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学习,真正让下一代从中悟出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那会影响到学生。通过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内容,用来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实现它的 现代价值。又如,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难免有不同的冲突,但是对任何事情,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事情就会是另一种结果,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单位,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到:各自责,天清地宁。各自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足,那我们将生活在一片宽阔宁静的天空下,何乐而不为?因此,我将从已做起,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学习心得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 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现在很努力的在学校里学习这类的东西,传统文化好像没有必要学习。但是,传统文化会让你有一种有根的感觉,特别是在我自己渐渐的明白了一些话的道理明白了那些东西的真正道理。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同时我回过头去看自己走过来的脚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
每每读到那些话又联想到自己的过去,心便有戚戚然,想想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更是唏嘘不已。自己原来一直错得那么的厉害。像我们大多数人每天追逐个性潮流,沉迷电脑网络,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验,碌碌无为的一群人才真正是不会做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稍有不满就大呼天理何在!粗俗的诅咒与漫骂使得我们早就失去了一个人应该有的涵养。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没有了以和为贵的思想,更多的是人类的自大,觉得自己比他人重要的人也不大可能很好提高自身的素养与水平。这样我们谈何以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人生,实现我们每一个作为社会人所应具备的价值。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于我们大社会,更甚让我们置于宇宙,我们会发觉自己是多么的卑微。那么,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
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
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又想起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来勉励自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
【第15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经典范例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传统文化凝聚了五千年来所有人的智慧,我们的先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现实当中,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我龙的传人背后的悠久历史带给我们的力量!
【第16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8月23日—29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由肇庆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7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深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弟子规》等课程。教授们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
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 、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