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观后心得体会1000字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4篇优秀的观后1000字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后心得体会1000字,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篇】观后心得体会1000字
20xx年《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00字篇1
日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当天,《人民日报》连续发布两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头条,对《人民的名义》评价道“‘潜心八年,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这些印在同名小说《人民的名义》腰封上的推荐语,让你难以忽略它的分量。”“我们真的太久没有看到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了。”不难看出,《人民日报》对电视剧的称赞,不仅源于电视剧本身精良的题材选择和制作,也源于观众对该剧的呼声。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展现。抗战时期,落后的旧中国的艺术更多的是唤起民族觉醒,团结一心打赢抗日战争,对旧制度害人的抨击,反映人民群众对新生活的渴望;而新中国建立以后,歌颂党的歌颂新政权的歌颂解放军的文艺节目比比皆是,凸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拥护与支持,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支持。文革之后迎来了改革开放,艺术更多地反映文革中的种种丑行,以及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人民的名义》则是在以后,首播的反腐大戏,而这个是继反腐小品、反腐对联、反腐话剧之后,有一艺术形式表现反腐。
艺术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一个艺术形式能否流传下去,主要观其能否为广大百姓生活服务。《人民的名义》热播,正是对当前___力推的“打虎拍蝇”反腐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说明广大民众对待腐败问题的痛恨,对待腐败问题的厌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持续深入推进反腐的良好愿望。卫视联播受热捧,更加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与生活的特点,也是文艺紧跟时代步伐的体现。只有百姓爱看,卫视才可能联播;群众若不喜欢,便很难在为使强档连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民众对中国政府强力反腐的高度认可和拥护。
文艺只有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只有植根于人民群众才有创造力。只有创作出反映时代潮流发展的文艺,才能彰显广大艺人的责任担当。“”以来,___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实施“打虎拍蝇”式的反腐,党的以后近五年的时间里,共处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211人,数量远远超过过去30多年,其中不乏正国级、副国级干部,而《人民的名义》对此也毫不避讳,直指“副国级”干部。当然,反腐剧开播,一方面给广大群众情绪的宣泄,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也更是要给干部一个警示教育,当然能否借此达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还得观后效。
20xx年《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00字篇2
“你听说过《人民的名义》吗?”这是句虚拟的问话,但却颇为贴合近几日不少社交场合人们的讨论。日前,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短短几集就让很多人成了这部剧的“自来水”———各种场合都有人在自发推广和“安利”。一部由最高检影视中心参与出品、“没有流量明星,不是仙侠古偶”、“从名字到内容都正得不得了”的正剧,却凭借紧凑、真实的剧情一开播就表现不俗。豆瓣评分9.1,很多国产剧对此恐怕可望不可即。
社会在发展,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这是此前不少抗日神剧、玄幻戏说虽然收视业绩好像也不错却同时饱受诟病的大背景。反腐题材吸引人,又有40多位老戏骨同台飙戏,这还不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受到追捧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公众感兴趣的可能是,在目前披露的剧情中详细呈现和刻画的官员腐败细节和国家反腐进程,究竟有几分与现实的贴合度。甚至说,已经有人在热衷将已落马官员与剧中人物对号比较,比如“小官巨贪”家里的钞票墙,以及那些被烧坏的点钞机。
中共至今,不断加码的反腐力度得到民众的认可。在对“反腐没有休止符”这句话从一开始的些许疑惑到内心确信的同时,人们对已查处重大案件和落马官员的知情需求,已经从简讯式案情通报向特别想知道更多细节发展。这也是此前中纪委反腐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在上述专题片的影像资料中获得海量传播的多是一些落马官员的出镜片段。公众对反腐进程的关心,除了官员“被带走”消息传出后的街谈巷议,自然也投射到对反腐题材剧集、专题片的围观热情上。
“人民的名义”,这么正的标题在作者周梅森看来,代表了“两种含义”:一种是坚实的信仰,另一种则是以“人民”为矫饰去谋取私利。后者即是很多腐败、越权行为在当下的生存逻辑和土壤,冒民众之名去侵夺民众权益,以法治之名去践踏法治精神,这也是最终需要制度化反腐所必须抱持势不两立态度的对手。
腐败侵蚀公共利益,反腐呼应公众呼声。观众对一部反腐剧集的追捧,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人们对具体反腐过程的好奇心,诸如检察机关办案程序细节到底是怎样的,可能还有个案化的腐败官员的堕落程度是否真的如传言般糜烂?对相关信息的严重关切,是人们对公共利益、尤其是公民切身利益被腐败现象所伤的真实反映。正如《人民日报》对反腐剧热播所诠释的,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内幕”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民众对反腐话题的热议不仅仅是猎奇,是公众对腐败这一社会痼疾的深恶痛绝和对反腐进度的探求。现实生活中的反腐进度,媒体披露的官员腐败细节,反腐剧集(以及作为蓝本的官场文学作品)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更细节、更生动、更直观的呈现。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生活开掘的广度和深度。是否“接地气”是一种常见的评价标准,所谓“接地气”其实就是用读者、观众的切身体会、现实感受来对文学、影视作品做衡量。由最高检参与出品的反腐剧集与现实的反腐进程之间有怎样的参考、映照关系,具体的反腐案件的程序、节奏是否如影视剧呈现的一样节奏紧凑、波诡云谲。艺术毕竟是艺术,但公众对艺术的关切往往依然来自于对现实的欲罢不能,以及对反腐的热切期待。
正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段对白所言,“从检察的角度来说,应该按照司法程序办。”一句话道出反腐的根本依凭,也让人明白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核心,在于深入权力执掌者之心,依法治国的核心也在于依法治权。反腐的过程是在摸索一条制度化约束权力的路,反腐剧热播是好事,从公众对《人民的名义》的追捧中可以看到民心向背,看到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共识。
20xx年《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00字篇3
“久经沧海难为水”,但一部电视剧能让我产生惊悸的感觉,今个,真有了。
早餐时忍不住径向夫人特别推介,“你有空好好看看,这是我从未看过的最好的反腐电视剧,如现实中的真人真事迹近无二,而且全是知名演员主演,听说群众演员大部分是江苏检察系统的人。”
就算是普通人,就算我们不是公职人员,我们也要从中吸取教训,接受启发,吸收正能量,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啊。
昨晚小儿吃了一个咸鸭蛋,掏空了里面的蛋黄,扔在桌上,净留下蛋白。
我是忍不住唠叨开了。“儿啊,我和你妈妈最开始吃的第一餐饭是炒白菜就米饭。能不能不要浪费啊?”当时我想到我自己的父母那时节一挂肚肺一家六七口就挨过年的光景。没曾想儿子明显不接受批评,只见他指指旁边他母亲的饭碗。我顺眼看去,见到基本上和儿子差不多一个样的掏空咸鸭蛋也残存在那只碗里。我默不吱声。还怎么吱声?
日子好了,我们不仅要自己保持住我们的本色,还要多方面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包括不能浪费。他们的人生路,还早着呢。以小见大,大环境的染坊,我们没有太大的力量屏蔽掉,但我们自己的小环境,我们得做好孩子的榜样,教育好孩子要有明辩是非的能力啊。
候孩子回他自己的房间继续做作业,我站在正在刷锅洗碗的夫人边上说叨此事,夫人羞愧的回首一笑,外加一声叹息的检讨,“唉,蛋白确实太咸了。但还是做成坏榜样了。”
因为这样的结果,做父母的自然需要检讨,但做儿子的,也自然应当在眼前看到的听到的物事面前,有正确选择的学习模仿,而不是抱着“人家能那样,我就能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态度肯定是不对的,最终,还会害了自己对于人性中正能量的坚持。
我们也必须要承认,但凡是人,人性中定有一定的或多或少的阴暗面,包括还有“丑恶”。有必要否认这一定吗?管真真的能否定得了的吗?但正因为社会必然是前进的,社会环境自然会要求所有人符合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规律,包括不能违反现行大环境所定下的公序良俗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否则,你就会被这个大环境淘汰出局。那后果一定是极凄惨的。
但有多少人,特别是那些位高权重者,如何能果如他们站在台上所宣称的那样“谦卑谦卑再谦卑?”特别是那些官爷,如何能扼杀自己内心的魔鬼,控制住自己的贪欲,在如今如此这般如大染坊一样的环境中,能抗拒诱惑、能跳脱出自己人性的弱点洁身自好呢?
有些东西,即或真烂了,也不需要隐讳,更没必要忌医。坦诚面对、下决心加大力度、果敢处置是必须的。而《人民的名义》这个好剧,来得太及时了,这部剧真正把现实中的腐败及打击这个腐败的过程通过当今中国各路知名演员的努力演绎得气势磅礴,石破惊天!
这部剧,活脱脱一部现代版官场现形记,尽显官场生态。
【第2篇】观后心得体会1000字
刮痧电影观后心得1000字1
这学期观看了同学推荐的电影《刮痧》,在影片的最后听见丹尼斯可爱稚嫩的声音,他在随着父母的教授念着:“中国、北京、长城……”我顿时百感交集,是喜悦,是愤慨,还是无奈?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受。我认为,《刮痧》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作品,适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观看,具有诸多的成功之处。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此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电影《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的影片,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来美已经八年的许大同,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他把在北京生活的老父亲接到美国同住。一天,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他的爷爷由于刚从北京到美国,不懂得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没想到这竟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在法庭上,面对对刮痧这一传统中医疗法一无所知的美国法官,面对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许大同有口难辩。法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一连串的矛盾冲突更是接踵而来,一个原来幸福美好的家庭就这样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
电影中的很多细节是值得咀嚼和深思的。一开始,许大同就说:“我爱美国!这里是我的家!”八年的美国生活已经让他有自信说自己是美国人,并且和其他美国人一样自豪地称爱国。但无论他的英文说的如何字正腔圆,心里对美国梦、美国生活有多么的热爱和眷恋,他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根植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却怎么也改变不了,这使得他在官司中处处碰壁。在为他举办的颁奖仪式上,丹尼斯和朋友的儿子打架,他会为给朋友面子而当众体罚自己的孩子,并坚称“打是疼骂是爱”,老爷子指出他这是“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呀”。后来,因为刮痧的事情他被指控“虐待儿子”,听证会上对方律师请来他那位上司证明他是否真的动手打过儿子,这位上司不敢对法官撒谎只能回答“yes”,许大同据此认为上司出卖了他而提出辞职,上司认为他所谓的因为尊重上司而打自己的儿子是不可理喻的“中国逻辑”时,许大同用汉语脱口而出“道不同不相与谋”。
听证会上对方请的另一个证人是当年给他儿子接产的护士,这位护士指出他在危急时刻曾经说过“保大人不管小孩”,他又一次用汉语脱口而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见他在说出满口纯正英语的时候,骨子里根深蒂固的还是“中国式”思维。也许这就是中国美籍华人(或称移民)的生存状态:已经脱离了生长自己身体和灵魂的祖国,飘洋过海努力奋斗,但要最终融入这个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社会却又是那么困难。
以至于在美国,他们好像是“东方人”,虽有绿卡但仍与美国普通民众格格不入,黑头发、黄皮肤是他们的一个“异类”标签;而和中国人比起来,他们又是不同的,他们在家里也要说一口纯正的英语,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爱美国,他们努力退去身上的中国印。同时,美国社会也是矛盾的对待着他们的,它接受他们作为它的子民,作为国家的成员,但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却无处不存在着对东方人、黄种人(矛头指向的就是华裔)却充满了歧视、轻蔑和误解。最可怕的是,当这种误解、歧视和轻蔑和美国号称“民主、法制、科学”的政治、法律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如电影《刮痧》中一样看似闹剧,却让人看得轻松不起来的事情。
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刮痧,法律上也不承认其合法性,许大同在听证会上很激动地讲着“人体的七经八脉像无数小溪流向江河又奔向大海,气发自丹田又回到丹田……”,没有一个法官或是律师能够听懂,他们要求找医学权威来证明,可是这样的权威在美国根本就没有,于是案情的发展越来越让人揪心甚至愤慨:儿子丹尼斯只能被放在福利院,和被父母抛弃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以至于他认为父母是要抛弃自己;许大同这边的辩护却一次次失利……从《刮痧》中,我们看美国的法制,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这个社会政治和法律系统里,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维护这个系统的健康、透明而民主的运转,因此会有揭竿而起报警的医生和护士,有为孩子的健康和权利而舌战不休的律师,有以说实话为自己责任的证人;但当遇到了他们所不理解或不了解的事情的时候,当另一个遥远国度的传统文化和他们的common sense产生冲突的时候,这种西方社会科学、严谨、民主的法律却成为他们固守自己偏执的一种武器,就如那个律师在法庭上故意惹怒许大同、用刻意曲解《西游记》的手段误导法官以达到自己赢得官司的目的。
影片在后半部分有不少感人的镜头,老爷子找到许大同的朋友——一个做版权辩护的律师约翰,连比划带画图告诉他不是许大同给丹尼尔刮的痧,而是他刮的。约翰问许大同的妻子——蒋雯丽扮演的简宁:“为什么他在法庭上要说是他做的?”简宁回答:“因为他是中国人。”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答案!大同和他的父亲、大同和他的儿子、老爷子和孙子之间发生的故事,皆因为他们是中国人,在中国司空见惯的事情与道理,到了美国却说不清楚了,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被指控“虐待孩子”,却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
故事的转折是从律师约翰这里开始的。约翰自己找了一个中医去体验刮痧,这位中医一边用英语给他介绍刮痧的原理,一边在他后背上刮出了深深地痧痕,然后让他用镜子看自己的后背,问他是否感觉这是“虐待”,约翰终于明白了一切。圣诞节的夜晚,约翰去找原告方,告诉对方他有一个“两千年的理由”。而另一边,大同和妻子协商了分居,这样儿子好歹可以和妈妈在一起,而爸爸则不允许靠近。圣诞节的夜晚,这位痴情的父亲因为被保安拒绝回到自己家里而选择了爬窗户,他扮演成圣诞老人从一层爬到了自家九层的窗户上,整个过程有惊无险,一家人终于团聚,约翰和原本起诉他们的劳瑞娜一起来告诉他们:法官已经撤回了禁令。” 最终,西方的法制和东方的传统在经历了苦难和艰苦的磨合后达到了一种“和解”和“融合”,孩子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妻子和丈夫也不再需要痛苦的分离。
这真的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是主题,表达了作为移民的中国人在一个民主、法制但又充满对别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误解的美国如何生存,如何融入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天生的不适应和排异性又让这种融合变得异常困难。但故事的结局是好的,我想,这个结局除了安慰台下心里早就为许大同遭遇感慨的观众们之外,更多的是想重复一个被外交家、政治家们重复了千万遍的真理:“无论是怎样的文化沟壑,只要相互交流就能达到谅解。”
《刮痧》中的刮痧,刮在孩子身上,刮在美国的法制身上,刮在美籍华人的心上,也刮在了我们每一位观众的心上。也许刮后印记难看,但温热微暖的感觉,却总是好的。“人之初,性本善”,正是因为人性中有共通之处,异质文化才有了从冲突到融合的可能。融合来源于真心的交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大同”的世界真的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刮痧电影观后心得1000字2
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文化与文化间的迥然差异必然会带来个人行为思想的不同。中国文化的核心是至情至性,而西方文化更讲求理性的梳理。这就好像一个性情中人与理性至上的人之间发生碰撞,在各自的思维方式主导之下展开一场拉锯战。
影片《刮痧》中以游戏设计师许大同的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主人公儿子丹尼斯发烧肚子疼,刚来美国的爷爷因为不懂药瓶上的英文而采用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刮痧”给孙子治病。儿子因为意外摔伤后在医院被医护人员看见背部的痧印而指被虐待进而强制留在福利院。
丹尼斯因为打游戏而与许大同上司昆兰的儿子打架,许大同知道后勒令丹尼斯道歉,在丹尼斯拒绝后打了孩子一巴掌。这在我们看来一个非常平常教育孩子的举动在美国人眼中却是伤害孩子的证据。以许大同为代表的中国人则认为孩子必须在家长的指导下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并以“打是亲,骂是爱”来说明打孩子是爱的一种体现。但在以昆兰为原型的美国人眼中,家长与孩子是平等的,家长并不能为孩子决定一切。
在听证会上,一位帮许大同妻子简宁接生的护士则指出在孩子出生时,因为早产使得母亲与孩子非常危险。她得知许大同坚决保住妻子的答复中认为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个孩子,在听证会上大吼出一句:野蛮的东方人。而在我们的观念中,大人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只要大人还活着,总会再怀孕,当然不能舍弃大人。
听证会上,辩方律师把中国家喻互晓的孙悟空搬上来。在中国,孙悟空视为打破礼教的像征。他不服天命,大闹天宫并协助唐僧远赴天竺取经,是英雄的化身。而在对方眼中,他却成为一个捣毁他人劳动成果缺少管教的猴子,直言我们为何把这样一只野蛮的猴子当做道德的化身。
昆兰在听证会上作证,指出当时许大同确是打了丹尼斯。许大同却质问昆兰“我把你当朋友,为什么要在法庭上出卖我”。但昆兰却很委屈,他只是实话实说了而已。在中国,认识时间越长,关系就会越紧密,为朋友承担的义务也将越多。
许大同要求阐述他有多爱他的儿子,他强调说儿子是他生命的延续,是他们家继承香火的后人,是比他们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人。而在美国人眼中,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不属于任何人,谁都不能决定他是属于谁的。
这部电影,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引起了剧中诉讼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矛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那铭心刻骨的爱——关于人伦、关于民族。
刮痧电影观后心得1000字3
总是认为,在美国的中国人只要解决了绿卡的问题,那么就相当于在那里定足了,稳定了。但是看完《刮痧》之后,就不觉得了,更多的知道的是在异国国人的艰辛。
许大同有了荣誉有了房子有了车子,老婆和儿子都有,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种族差异是其中最主要的,这里面的文化问题是不可逾越的,不可解决的,这是几千年下来的问题。刮痧,在身上刮出一条一条的,片中所说的,像烤牛排一样鲜红的印子。就是这样的印迹,就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
在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从未走出国门看世界的孩子来说,完全不能想象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问题。但是看了这部片子之后,却会觉得在一个文化相通的地方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这部片子的感情特别细腻,一路下来扣住观众的心,丝毫不放松。100分钟下来,欢笑、泪水,从未停歇。至少,我可以明确的感受到这里面表达的情感。在异乡巨大的压力之下的无奈和苦苦忍耐;面对文化差异的无能为力。觉得这部片子不容易,就像人生。
刮痧最让我感触的就是那里面的父爱了吧。那种男人之间的爱。是那么的深厚,是责任和承担。就像刮痧,一下一下,最开始没感觉,慢慢的,身体会感受到热,最后身上留下触目的印迹,但是换来的却是一身的轻松。男人之间就是这样吧,不着痕迹,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父爱,就是这样,深厚却不言语。但是,回首是一片的触目惊心,那都是动人的场景。所以,父爱也总是外人看得真切,就像刮痧。
老许和许大同之间的父爱是老北京男人的爱。是承担和隐忍。
老徐来美国,是应了许大同的邀请吧,也想看看自己的孙子。一个在中国也是知识分子的老人只身一人来到美国,一句抱怨也没有,哪怕听不懂,不能说,但是用自己的眼睛,慢慢观察,细细相处。这样的男人是充满智慧的,他看明了,也只是抽烟,也许这样他可以沉默,他可以更加想清楚,想透彻。但是他不是没有缺点的,第一次看见老霍,竟高兴的用北京的爷们性格给他一拍,满天的黄色的粉,这是爽朗,但是细细想来,这也是不够大气的表现,不顾场合,不识大体。但是,这样的情感是真切的,直爽的。再而就是自负,自诩自己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到了美国却没有想过要学习英语,只是用他觉得足够丰富的人生经验处事。最后就是他的毛病,抽烟,抽烟的频率实在是太大,不论场合,不论地点都抽。哪怕媳妇再不喜欢也要偷偷的抽,就就是他的不识趣了。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不喜欢他而挑刺,更是因为喜欢他,喜欢他的有血有肉,喜欢他的父爱情深。就是这样一个优缺点都明朗的人,才让我更加感受到父亲的宽厚,固执,聪明。
他给丹尼斯刮痧,最后没想到会扯上这么多事,他主动儿子上司家里解释,他不懂英语,搭车过也只是一张纸片,但是他有他的聪明,最后他还是让上司知道刮痧不是许大同做的。最后,让我佩服的是,上司开车送他回家,不管是上司的礼貌还是什么,至少证明他是有人格魅力的,不然没有人会乐意这么远送人回家,特别是在美国这个注重时间的地方。
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选择离开美国,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许大同送他。他心里惦记的依旧是许大同一家三口的事,最后许大同提出要带着他和丹尼斯一起回国,但是他骂了他。他更懂得责任,他知道责任,就要勇敢的承担,他的肩膀宽厚,他承担了很多,也希望儿子明白,人生就是这样,不是你不喜欢,你不能适应了,就逃避了。而是承担,因为他是男人,更要肩负一个家庭,没有他,就没有了顶梁柱,家就不是家。他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但是却履行了一个完整的家男性的角色。
他回国,满心忙碌着寻找刮痧这件中国国粹的事,复印给美国的儿子,就是为了弥补自己无心犯的错,他是爱许大同的,他是一个有责任的父亲。
这样的父爱,总让我想起身后那个宽大的身影,那个父亲,那个不管我犯了什么错都愿意原谅我,愿意包容我,让我成长,看我长大的父亲。
许大同,更是戏剧化,他的坏脾气,他的爱,是一个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丝毫不掩饰,有了很多美国的气息,更多的直接和鲜明的表达。
在丹尼斯和保罗打架,他硬生生的给了丹尼斯一掌,他在用中国的方式表示了他对上司的尊重,但是他不知道,文化差异是一件多么夸张的事情。最后他也是向上司狂吼,你不是中国人。他太固执,但是又不能不说有原则。
儿子不能回家,他心力交瘁,他用中国的方式求上司,求朋友,但是美国是个讲求原则和证据的地方,不是这样就可以解决的,但是,这样一个把自尊看得很重的男人,还是了。为自己写证词,证明自己多么多么爱孩子,组织了无数次,在听证会上他是有感而发,那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真挚的,善良的。
对方的律师对孙悟空的故意扭曲使他生气,因为他觉得他就是孙悟空,那就是他的道德典范。那个虽则意气用事,但是真的猴子,那个为了帮助师傅被误解也不抛弃任务的猴子,他就是猴子,看似乖张,心里却都是爱。他难免不发飙,但是为了儿子他在后面答应了和妻子分居,那是低头。在外人面前怎么也要强势,在背后为了自己爱的人低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人形象。
他确实非常鲁莽的,送父亲离国,也是可以做出一些不合规则的行动来。他擅自带着丹尼斯到飞机场,企图带着他和父亲回家。对他而言,家是很重要的,就是重要所以当它破碎的时候,却只能想到逃脱。是父亲的话让他清醒,他知道了责任,就像那只猴子,原来只会打妖怪,只会冲动,可以后来,越来越明白,有时候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解决,也知道承担这份自己的任务了。他长大了。
他开车带着儿子抚养院,他不想让儿子年幼就知道一些不好的事,一些触及法律的事,他假装轻松的带着儿子和警察玩游戏,一路上他看着儿子的笑脸,自己深处的苦也就这样一点点的消散了。最后儿子睡熟了,他也到了,警察逮捕了他,那只猴子被众人踩在脚下,那是丹尼斯最爱的玩具。
圣诞节,就是美国的信念,一家人等待他的团聚,哪怕简宁知道他怕是回不来了,但是他在电话里说,他会,而且会给丹尼斯一份大的圣诞礼物。
他在公园里,迎着寒风,自己做了一个有孙悟空面相的熊仔,在公园被打劫,二话不说的把钱包给他,但是劫犯伸手抢走他的熊仔时,他奋力的扑上,好像什么都不怕,差一点把他打死,这样的勇猛也是爱的表现。
最后,他化身圣诞老人企图进入家里,但是被发现,他竟想着从外排水管爬上,幸好法院撤销他的分居事宜,不然他这样进又是违法。最后,他和丹尼斯,简宁团聚。这是最好的结局。
新年快乐。
爸爸,你为什么从窗户里进来啊。
因为我们家没有烟囱。
他到最后也没有告诉丹尼斯真相,这样也好,这样宽厚和承担是一个父亲给儿子最好的礼物。
中国的父亲,全天下的父亲都是这样,为了孩子可以做很多很多他们以为做不到的事,父爱也许不及母爱那样细腻。但他就像孙悟空,不管前途多么艰辛,他依旧会对你笑,一眼嬉戏的带着你千山万水,不然你看出他的疲倦。父爱,深深感动。
【第3篇】观后心得体会1000字
罗马假日观后心得1000字1
很早就开始想看《罗马假日》了,这天我最后如愿以偿欣赏了这部幽雅的作品。看完<罗马假日>;却很是惆怅。作为这样一部传世名着,或许中间的情节我们能够简单猜到,我一向好奇的是影片如何结尾。于是在我的翘首以盼中,joe沉重地迈着步子缓缓离开。说好了不说再见的,说好了不好回头的,但是,joe怎样做得到?所有人散去,空旷的大厅,回荡着的是他和她的感情。凝住泪眼才敢细看,只因你的背影太好看,太好看。
不知道该称之为阴差阳错,还是机缘巧合,他们就是相遇了,一个是高贵的公主,一个是平民记者,他们携手进行了罗马一日游,经过这一天的相处,他们相爱了。即使乔在最初是出于功利的私心,但是,从他放下把照片交给报馆的老板以邀功能够看出,他是真的爱上了那个天真清纯而又美丽的公主,他要保护她的形象!但是最后,安妮公主和乔并未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公主清楚她对国和家的职责,她回到大使馆去了,而乔也明白,并尊重她。他们真的只用了一天的时刻就爱上了彼此,从此,他们却要用一生去忘怀了。或许他们不会选取忘记,这样他们就不用应对一个一生的难题。他们只会把那一天的完美永存心底,在各自的人生中各安天命。
这部浪漫的感情喜剧影片堪称经典之中的经典,多少年来屡映不衰,一代又一代的影迷为之倾倒。同时,这也是一部无法言说的迷人影片,语言在它面前失去了颜色。影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美丽而不圆满的感情,就像几十年后的<泰坦尼克>;一样。感情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转瞬即逝和无可奈何。影片在成功的营造了一个喜剧氛围之后,又转回头来成就了一个杯具结尾(当然,这也是别无选取的),两者结合竟然如此成功,难怪会成为绝世经典。纯粹的喜剧和单调的杯具都无法脱离自身的局限而上升一个档次,这种笑过之后眼角带着泪花的影片才能抓住观众的心。
世上的感情大多是不圆满的,人世间的杯具莫过于此。在影片中这对男女来说,真正遗憾但又真正欣慰的是,两个人都没有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就像<大话西游>;中悟空对紫霞一样,只有深深一吻。但两个人心领神会的无限爱意和无奈又岂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这正是影片之因此成为经典的关键。
在追求真爱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会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应对感情,理智应对感情道路上的坎坷。在感情受挫的时候,想想我们的家人,我们有与生俱来的职责,对父母的职责。
如果无缘走在一齐,那就各安天命吧。把对她(他)的感情化为祝福,不管她(他)的幸福里有没有你,只要那个人幸福了,你也会感到欣慰的,不是么吗?
罗马假日观后心得1000字2
人生若只初相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一息长叹,却换来安妮公主的一声共鸣。相逢总是太过美好,哪怕一个是天上的云,一个是水中的波,也能够暂时忘却风雨的威胁,抵抗一切的阻隔,以一个投影换一个心心相印。
奥黛丽·赫本演饰的公主安妮出访罗马,她厌倦了繁文缛节和宫廷的桎梏,向往宫外的自由缤纷,便在抵达罗马的第一个晚上偷偷溜出富丽堂皇的大使馆,想要一饱罗马夜景的风光,不料因为医生的一记镇静剂未能如愿,昏睡在广场附近喷泉边的一条长椅上,恰被派克演饰的记者乔带回家中,就这样,不会穿衣,从未独自出门,不止钞票为何物的安妮公主与年轻英俊的记者乔开始了畅游罗马这个浪漫唯美却略显落寂的都城之旅。
后来,当流浪女孩被证实是出访的公主时,意外之喜令穷记者乔欣喜若狂,自发充当罗马的向导,同时,年轻的记者乔也乐在其中。一个是乐观豁达的新闻记者,一个是高贵任性的出逃公主,彼此碰撞出爱情的的火花,他们沉浸于古色古香的罗马,走遍大街小巷,他们忘却永久的分离,只愿沉醉在短暂的欢乐中,迷醉在这不足一日的罗马假日里。
在影视的开端,乔便在烟雾缭绕的酒桌上输了钱,也更是衬出他生活的窘迫,囊中羞涩但所幸幽默开朗,偶遇流浪的公主令他喜出望外,更是联系了自己的摄影师朋友拍下公主游玩的照片,打算偷偷出一期关于公主的报道,这是他人生的转折,他原可借此飞黄腾达,功名成就,然而在这次两难的抉择中,他选择了爱情。其实陪同公主游玩亦是他计划中的一部分,若他未曾在后来爱上公主,他便永远只是一个为了生活奔走的小小记者,永远利欲熏心,孜孜不倦地追逐功名利禄。而令人欣慰的是他放弃这牺牲他人声誉作为代价的成功,只将这段感情埋藏于心底,感受人生,走过,拥有过,便足矣的美好,如同品尝香茗般细致,冷暖自知。
然则正所谓“好事多磨事难料”,时光的洗礼亦可能让埋藏在湖底的渣滓翻腾到阳光底下,浪漫美好的时光永远不会太多,而我们也只能是“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电影的尾声中,乔应邀而来参加安妮公主的新闻发布会,她依旧是初见时倚在长椅上的那个女孩,容颜丝毫未变,却裹上了华美的衣裙,带着公主专有的矜持又显出上位者的高贵疏离的微笑来。那么近,却又那么远。在美丽的黛色眸中一闪而逝的忧郁,顷刻间叫人失神。万籁无声,只剩长长的叹息。
安妮最终破茧成蝶,蜕变成成熟懂事的大人,不再任性,也懂得了自己的责任,她深知风光无限奢华绚烂的仅仅只是表面,只是假象。但她依旧选择回到自己所厌恶的“圆形剧场”,不吵不闹,不言不语。用微笑来掩饰背后的悲伤,也应证了乔来到新闻发布会时的所见而发出的感慨:“即使再不好,但这也是一个家。”
安妮与乔都明白世俗的无奈与悲哀,更懂得那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人生若真的只是初相见,就不会有“此情可成追回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唏嘘了。
当公主被询问最爱的是哪座城市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
“i am in favour of anymeasure…rome! by all means, rome.”
罗马假日观后心得1000字3
“我将会永生永世珍惜我访问此地留下的回忆。”这是公主离开前最后的话。虽然很希望公主能够和布莱德利走在一起,可是却又不得不承认对他们来说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席慕容说: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为什么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好的时光,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为什么让两个人相爱却有那么多无奈?难道这就是最完美的爱情?微笑着,然后离开…太多的事例告诉我们对两个相爱的人来说,在一起并不是最好的结局,亦不是最后的结局。细节打败爱情,距离则产生美,生活不是电视剧可以在最幸福的时候收尾。安徒生总是在童话的结尾写上: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永远。只是,童话终究是童话,他户口了生活中的琐碎,王子和公主走在一起是幸福,可是当两个人真正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幸福又是否能够继续下去?安徒生没有深究,因为他怕破坏了那一份美。
可是,我们却无法对生活的琐碎忽略不计…生活在继续,每一个故事都在不停地书写着续集,我们面对的麻烦就像水中的瓢一样,按下去,再浮起…刘易阳尚且对童佳倩说:“我们的爱情被细节打败了,”我们又拿什么来预言公主和布莱德利走在一起就会幸福呢?
毕竟公主有她要肩负的重任,而布莱德利只是单纯地为了生活而活着的人,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两个本不该交集的人生,相遇已是一场意外,想要相守又谈何容易?不在一起是煎熬,在一起却是痛苦的继续,虽然我替公主和布莱德利感到惋惜,因为他们都错过了一个爱自己的人,但是却又庆幸他们可以拥有最美好的回忆,可以不用看着自己的爱情被生活,被细节所打败,虽然没能在一起,却可以如此深爱。
有人说,理智多一点,爱就少一点。可是我们就该凭借着他们理智的选择分开来否定他们彼此的相爱?爱,依旧还在,只不过埋得很深很深,埋在心底守护起来,不轻易打开……把爱埋在心底,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出更多的爱,最后满是爱。很喜欢唐禹哲的那首《最温柔的悬念》,公主和布莱德利的爱又何尝不是那曲最温柔的悬念?“…思念让一个人变得更强,只要我呼吸的一天,你是我最温柔的悬念,悬在心中牵动我所有的感觉。
真爱不只是拥抱那么浅,不管你在不在我身边,都是我最温柔的悬念…曾和你创造的回忆够我度过没有你的时光…爱你是最温柔的悬念,悬在心上我和你有了连接,什么都会改变,只有我的爱不会变。”试想,若干年后,红颜变白发,布莱德利依旧会说:“安妮是我一生中最爱的人。”
而公主也会珍藏那些记忆的照片知道永远,或许他们没能在一起是一种遗憾,可是却让他们的爱情更加美丽动人。可以不用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爱情被生活消光磨净,被细节所打败,可以不用小心翼翼的守护却无能为力的看着那份美好一点点的充满裂痕,直至破碎,更不用眼睁睁的望着枕边人离自己越来越远而自己却无力挽回…原来,离开也是一种深爱。
【第4篇】观后心得体会1000字
《绿皮书》观后心得1000字1
这是一部碰撞人性的影片。——题记
《绿皮书》才上映了几天,便获得了一大波好评,并且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最佳影片等多项荣誉。该片主要讲诉了一位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因为原来工作的地方倒闭,不得不为一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当司机,一路上,他们彼此成就,最后跨越了种族歧视,成为亲密好友的故事。
剧情不算特别起伏,但也一环扣着一环,缓慢的节奏让人有足够的空间思考。影片中,种种对黑人的不公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位著名的钢琴家因为是“有色人种”所以不能弹奏贝多芬、肖邦等欧洲大家的作品,出来演出不仅要受到别人异样的目光,还要面对一次次侮辱和欺凌。而相反,他的司机托尼,因为是白人,哪怕是个小混混,到哪都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显然十分不公。
但是当我们在谴责电影里社会对黑人的种种约束时,我们也该好好反思:如果非洲地区的国家十分强大的话,还会有人敢当着他们的面叫声“黑佬”吗?在人们的印象中,非洲就是穷、脏、落后的代名词。而问题就在这里,当一个国家落后的时候,就会面临强国的欺凌。世界本就是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这永远是一条不变的真理。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反抗的机会,但就是因为科技的落后和印刻在人们脑中的奴性,将这个原来创造了文明的地区停滞不前。当人类用木棍打鸟兽时,非洲人民用智慧发明了回作文www.zuowen8.com/旋镖,这样更方便于捕捉会飞的禽类;当人类无奈于生老病死时,古埃及人民的医术也是超过当时的所有国家。可当人类发明了手枪、炸药、飞机、大炮时,他们依旧停滞在这现有的文明上,没有丝毫革命性的改革和变动,受人打压时也没有反抗的能力。
而我们中国,也曾今有过灰暗的时期。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在中国领土上烧杀抢夺“满载而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对我们南京的大屠杀,日本人践踏在以中国人的尸体筑成的板油路上,狂笑不止……是什么让这些毫无人性的官兵肆掠我中国的人民?是当时的落后,是落后让那些满脸堆笑的日本屠夫,踩在我们中国人的身体上轻蔑地说声“支那人”。
但不同的是,我们中国人有着强大的信念所支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千古名句激励着我们每一代中国人。所以,今天,我们才能够读出这样的句子“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棕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这部影片中,许多镜头都值得生活安谧的人们思考:其实你的自信并不完全来源于你的优秀,更在于你背后那个强大的国家!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没有谁比谁高贵,多的只是那一点自信!
我觉得《绿皮书》这部电影不仅是让人们放下种族歧视,更告诉了每一个人:不管你是谁,都有获得成功的权利!
《绿皮书》观后心得1000字2
《绿皮书》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黑人与白人友谊的故事,即使在今天这个时代,种族歧视仍然是有的,只是不如以前深,这对黑人们来说太不公平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在早春初现的一个下午,观看了一部奥斯卡得奖的影片“绿皮书”。故事的背景是发发生在20世纪的纽约,一个主人公是刚刚失业还承担养家责任的白人托尼,他有一个漂亮、温柔、大体和知性的一个妻子,还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儿子。此时的他,不得不为了50美金的报酬而参加了一个吃热狗的对赌比赛,26个热狗的成绩赢了这50美金,也给了妻子做丈夫的一份责任—下个月的房租有着着落。另一个主人公是音乐博士正准备找一个司机去南方巡演的黑人雪利。
一个应聘一个找工作,一拍即合,周薪酬125美金,时期2个月。巡演开始,影片的正文也随着巡演的开始开始了。一辆开往南方的绿皮车载着2个人,车上有一本绿皮车,上面有此次巡演的城市,去时正是10月的金秋,约定的归来时间是圣诞前夜。
此时的美国,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各个州对黑人的歧视程度也不一样,除各别州外,有些州的酒店不允许黑人酒店入住,有些州的餐厅不允许黑人酒店进餐,故事围绕着种族歧视,围绕着2个主人公观念和文化的相互渗透而展开。
黑人艺术家博士雪利,初使温文尔雅,衣服西装革履,吃饭只用刀叉,从来没有食用过肯德基的鸡翅。随着影片的进程,托尼处处扮演着雪利拯救者的着色,从酒吧处解救雪利2次,一次是酒吧老板要把雪利扣留下来刷盘子,一次是雪利在酒吧点酒时露富,险些遭到抢劫,托尼救了他,托尼有一把枪随身携带。托尼要经常往家里寄信,因为打电话太贵,写信便宜,但初使托尼写信时只是流水账,雪利教会了托尼写信,从流水账到诗情画意到真情流露,托尼的妻子很是享用,在亲戚朋友面前读丈夫的来信,成了可以引以自豪的事情。就这样一路走来,两人从陌生到熟悉,各自教给了对方做人的道理,共同面对各种各样的种族歧视。雪利学会了徒手吃鸡,而托尼学会了生活中的细节,不乱扔垃圾,注意小节。
在大雪肆虐的圣诞前夜的晚上,他们开着绿皮车载着绿皮书终于回到了纽约。此时,雪利在开车,托尼在车上睡觉。为了能让托尼在约定时间回到妻儿身边,没有答应托尼住汽车旅馆的要求而是替下开车疲惫到已睁不开双眼的托尼,风雪兼程中回到纽约托尼的家中。
雪利巡演是为了钱吗?不是,在纽约,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的地方,拿着是巡演三倍的收入,出入高级场所,受人敬仰。而在巡演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确定的事情,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影片结束了,2个小时的时间,诉说了一段历史往事,一段真情,一段美国历史上与种族歧视斗争的革命史,虽然只是冰山一角。
《绿皮书》观后心得1000字3
很高兴能与爸妈一起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绿皮书》这部片子挺有趣的,又因为其对种族歧视问题的探讨获得了2018年的奥斯卡头奖。
就让我直入正题。唐•雪利博士作为一位成功的黑人音乐家,致力于改善美国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现象。因此,他主动要求前往南部,这个种族歧视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巡回演出。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但在《绿皮书》这个故事的开头以及先前,他并不能真正代表他所处的群体:博士成年后与弟弟断绝联系;在旅馆以及农田边与其他黑人的隔膜......这并不是冷漠,也并不是他在成名以后对自己族人的背离,否则博士后来就不会发生情感和价值观上的转变。这是一种困惑,是对自我身份认定感到的迷惘——可能他认为黑人被歧视,是因为大多数黑人都没有良好的修养,是因为不够优雅、不够沉稳、成就没有超过白人......他渴望挣脱歧视的枷锁,但起初他认为自己所属的种族是一种拖累。他厌恶他人用对待一般黑人的眼光对待他,于是这更使他疏远自己的族人。雪利陷入了这样的困境中,夜夜以酒浇愁。
他巡回演出期间雇佣的司机托尼是拯救他的人。博士与司机间的拯救是互相的:托尼使雪利走出自我不认同的怪圈;雪利给托尼的生活增添了高雅情趣,更让他认识到了修养和自尊的价值。托尼在整个旅程中,让博士认清了他种族的现状,并启发博士对自己种族文化的全新思考。唐博士之前的行动虽然有用,但在坚硬的歧视墙壁前显得苍白无力。他需要理解他的种族文化并逐渐融入它——正如树木扎根于自身所属的土壤那样——才能获得认同感,而不是孤舟般飘荡于黑人、白人间的界河上,才能改变社会对黑人种族的看法而不单单是对他个人的偏见。独善其身可以改变单个白人的看法,如司机托尼,但想要改善黑人的处境是不能一开始就将自己排除于群体之外的。正如托尼所说,别人说他应该也喜欢“意大利面饼”,他并不会感到被冒犯。显然博士起初对黑人文化的一味排斥是不正确的,幸运的是他在有托尼相伴的两个月后走上了正确的、行之有效的道路。
因此我们看到,在本片的结尾,博士在黑人的酒吧找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你为自己的民族作出的奋斗,族人会回馈于你。只有本族人才能给你无与伦比的归属感。按理说此时电影应当安排这样的情节——博士兴高采烈地登上舞台,立即演奏起黑人的爵士音乐,以表明他获得了自我认同感与种族认同感。可在本片中,雪利博士郑重地坐在那台很像儿时母亲教他音乐所用的旧钢琴前,先以最精湛的技艺演奏了肖邦《冬风练习曲》。
酒吧里寂静无声。黑人顾客们认真地聆听着。或许高雅艺术真的能够到达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博士自小受到古典音乐的熏陶,平生最爱李斯特、肖邦等古典作曲家,敬仰白人钢琴家鲁宾斯坦。我们会说,文化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但现实是博士演奏古典作品阻力重重。这使我联想到白人说唱歌手eminem,他在进入黑人占据着的说唱音乐圈时同样阻力重重。贝多芬的欢乐颂中唱到“四海皆兄弟”,我们在对待自己的文化时也不要排斥他人的参与,不要成为阻碍他人形成自我认同的高墙。
每个人的自我认同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使你独一无二的“异”,另一部分是与你所处群体能产生共鸣的“同”。共同的部分会随你所处的群体发生改变,因为我们是社会动物,需要与集体有共同之处。雪利博士起初的处境,是“共同”部分的缺乏——白人因肤色将他隔离;他因嫌弃、无力等复杂的情感将自己与族人隔离。在他“共同”部分的认同改变之时,那部分独特的“异”,就是他自小培养起的古典音乐修养,自使至终作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至此我们可以弄清结尾博士在酒吧弹奏两部分音乐的寓意了:肖邦代表了博士自我的坚守,而后的爵士象征他在温情之旅中获得的巨大力量。
《绿皮书》使用了诙谐的叙事手法,以温情喜剧包裹苦涩的种族歧视内核,具有积极的社会推动作用。联系16年的最佳影片《月光男孩》,我们可以看到奥斯卡正具有越来越强的______倾向。
《绿皮书》观后心得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