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死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6篇优秀的死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项羽之死读后感范文
项羽之死读后感范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项羽之死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项羽之死读后感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结束了一个悲剧。
后人猜想“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即便是过了江东,即便是登上皇位,也不会长久,最终还是要失去天下,这是性格使然。
悲剧的开始是从鸿门宴开始的。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设宴杀刘邦,就在前一晚,项伯为刘邦求情,“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又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一听“不义”,大丈夫“义”字当头,当初灭刘邦的决心轻而易举的被挫败,分不清轻重缓急,舍天下而取“义”,优柔寡断的他在范增示意后默然不应,眼睁睁地看着时机错过。在樊哙豪爽地啖肉饮酒后,项羽又一次错失杀刘邦的机会,被樊哙的义和理打动,忘记了摆宴的目的,让刘邦侥幸逃脱。项羽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还有他那浓重的重义情结成了他的一大缺陷。
从垓下被围到东城快战,项羽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然而,这背后又隐藏了巨大的悲观、消极。“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悲凉,人心更悲凉,勇猛无比的身躯之下是萎缩的灵魂,已经无法支撑。
乌江在眼前,“天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把自己的一切交与天,丝毫不抗争了,在项羽看来,这是命,是命啊!风萧萧,水滚滚,江边寒光闪过,残阳如血,画上了令人回味的句号。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只能是霸王,而非天下之王!
项羽之死读后感,尽在第一心得范文网。
【第2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这本书的作者是j.k.罗琳,她一共写了七本哈利波特系列的书,这本死亡圣器是最终一部,我觉得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
这本书主要是写哈利波特为了打败伏地魔不惜被驱逐出校,而在外流浪。还好几次被抓住,历经千辛万苦就出了魔杖制作人,明白了一个故事。就是死亡圣器的故事,死亡圣器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隐形衣,复活石和永远不会被打败的魔杖(也称作死亡棒),他们虽然是故事,可是在近年的历史里确实有老魔杖的出现,而哈利却正好有一件隐形衣,所以哈利认为邓布利多是想让他去收集死亡圣器来打败伏地魔,哈利的同伴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坚持要摧毁所有的魂器,而不去收集那些可能是假的圣器,最终哈利妥协了,可是他并没有放弃对圣器的寻找,最终,当哈利回到学校寻找魂器时,受到了d·a(邓布利多军)的欢迎和帮忙,而伏地魔大军的逼近使得哈里不得不加快寻找魂器的速度,当他们找到魂器时,却被拦住了,马尔福(伏地魔的小手下,哈利的同学)用邪火封住了,最终当哈利逃出去时顺便把马尔福也救了出来,却丢了圣器,但邪火能够摧毁一切,这个魂器也被摧毁了,而最终一个魂器却是被伏地魔保护起来的一条大蛇,当学校快要被攻破时,哈里选择了出去。
因为这样,伏地魔才会停止对学校的进攻。最终,伏地魔的咒语击中了哈利,可是哈利也是魂器的一部份,所以没死。当哈利理清了事情的经过,最终明白老魔杖的主人是他,所以他和伏地魔同时发出了咒语,哈利简便的打败了伏地魔。因为老魔杖是不会伤害主人的,最终哈利想让老魔杖永远没有主人,这样就不会出现哪些想获得老魔杖而企图不轨的坏蛋。所以只要哈里自然死亡,不是死在别人的手里就能够了。
从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中我学到了勇敢的应对事实,当哈利波特眼睁睁的看着邓布利多被杀死时,虽然很悲痛可是没有耽误正事。毅然决然的继续寻找魂器。我还学到了坚持不懈,哈利波特在寻找魂器是不但要四处走访,还要时刻提防伏地魔的手下。我还学到了做事要做好就要有精心的准备,哈利波特想要闯进古灵阁时,经过了三个月的精心准备和侦查,最终最终成功了。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2
在。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中,《死亡圣器》是最后一本,也是我认为最精彩的一本。书中主要讲述了哈利、罗恩、赫敏三人离开“霍格沃茨”,四处逃亡,并寻找、销毁伏地魔的七个“魂器”,并打败他的奇遇。这本书里哈利的勇敢机智,罗恩的忠诚善良,赫敏的聪慧冷静,和伏地魔——汤姆里德尔的凶残可恶,都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他们都在我的脑海中有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哈利的这种始终不向邪恶屈服的勇气和始终坚信自己判断的精神令我感动。设想一下,如果哈利没有这种勇气和精神,又怎么能成为真正的“救世之星”呢?
这本书里一直贯穿着一个字——爱。因为有了爱,赫敏才会消除她的父母所有关于她的记忆,和哈利一起四处逃亡,寻找魂器——这,是朋友之间的爱:友谊;因为有了爱,金妮才会进入霍格沃茨的校长室,帮助哈利窃取格兰芬多的宝剑——这,是恋人之间的爱:爱情。当伏地魔知道了那个预言,并想置哈利于死地时,是亲情,是亲情救了哈利,是哈利的父亲詹姆拼死保护妻儿;当伏地魔靠进哈利,想杀死他时,哈利的母亲莉莉的咒语挡在了哈利和伏地魔的锁命咒之间……
虽然莉莉牺牲了,可是亲情的力量战胜了邪恶,挡住了伏地魔,把他的力量削弱了,也使哈利得救了。这也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自然传奇》的一个片段:在非洲大草原上,一对羚羊母子不小心进入了一只猎豹的领地,母羚羊为了保护小羚羊,不惜自己引开猎豹,让小羚羊逃生。最后,母羚羊成功地引开了猎豹,可是自己却丧生在了猎豹的利爪下。
是什么力量使詹姆、莉莉和母羚羊为了保护孩子牺牲自己呢?是爱,伟大的亲情,父母的爱不管在怎样的境地里都会一直萦绕在你身边,这就是当哈利去禁林与伏地魔见面时,父母、教父的身影会出现在他身边的原因。正像书中霍格沃茨的校长邓不利多说的:“被一个人这样深深的爱过,尽管爱我们的那个人已经死了,也会给我们留下一个永远的护身符。”
是啊,爱是我们最好的护身符!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3
在漆黑一片的夜晚,一座高耸入云,带着浓厚欧式风格的城堡显得庄严肃穆,但在城堡内,一片片惨叫和咒语,一根根魔杖使出咒语,一个又一个人倒下,那伏地魔最终被哈利杀死,那清晨的第一缕曙光洒进城堡,一切,都结束了。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部,一切的'迷团都将在此书中揭晓,为我们展开一场殊死大战。
哈利的十七岁生日就结束了,但因伏地魔要杀死哈利,为了保护他,凤凰社的社员将他进行转移,尽管消息走露,但哈利还是成功逃脱。
哈利与罗恩、赫敏在探听魂器的下落,无奈被食死徒盯上,不易出门,家养小精灵克利切弗他们销毁了斯莱特林的挂坠金,但自己却失去性命,随后卢娜的父亲为了女儿出卖哈利,哈利逃脱,之中二个死亡圣器都落入哈利手中,他们为赫奇帕奇的金杯潜入古灵阁,销毁之后却被妖精们发现,他们骑着火龙看守古灵阁的火龙冲出银行,魂器被毁了5个,剩下的主冠在霍格沃茨内,但他们不能进去,校长是食死徒——斯内普,最终他们再三权衡,还是进入学校内,从而展开与伏地魔的较量。
哈利在书中是正义的代表,他勇敢着且善良着,赫敏有着过人的智慧,使哈利解决了许多事,而罗恩,虽然他有时会造成麻烦,但罗恩给了他们勇气与信心。
在最后的决战中,纳威率领学生与食死徒战斗,场面十分激烈,而斯内普原来是谍中谍,是暗中派去的间谍。当哈利得知自己就是最后一个魂器时,他心中没有懦弱,没有恐惧,当他与伏地魔在森林中,他选择了死,他为了更多的人活着,他是伏地魔最后的防线,这种精神与做为不是平常人所有的。
“胜利的一方总是属于正义的一方”,这话是不错的,哈利是善,而伏地魔是恶,善与恶,是两个极端的存在,就如哈利所说“两个人不能都活着,只有一个生存下来,我们中的一个将要永远离开……”支持哈利要走向死亡并消灭死亡的是爱,哈利他战胜了死亡,心中永远强大!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4
哈利波特所有系列讲述的是主人公哈利,克服重重困难,躲过种种危机,靠着爱的力量,打败了伏地魔。其中,我最爱看的,就是《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那一本。比较厚,但内容曲折,深受读者喜爱(包括我)。
死亡神器讲的是哈利。波特、罗恩。韦斯莱,和赫敏。格兰杰这三个好朋友在比尔。韦斯莱的婚礼上,遭到食死徒的袭击,带上他们的东西(有隐形衣等),来到了哈利的教父的房子里。哈利的教父已经死去了,但哈利还是十分想念他。读到这里,我想起了凤凰社里,小天狼星布莱克(哈利的教父)被杀死的一瞬接,我眼睛有点湿湿的。好了,接着讲。但他们还是被食死徒跟踪着。在闯入魔法部后,赫敏竟然把魔法部里的一个伏地魔的手下给带到了那所房子里。他们又没了固定的据点,又只能逃亡在外,罗恩还受了重伤。让我更没想到的是,罗恩和哈利竟为了一点小事(那个挂坠盒)吵得不可开交。一怒之下,罗恩独自离开了哈利和赫敏。之后,哈利、赫敏还去了格里戈维奇山谷(好像是这个名字),被伏地魔袭击,哈利的魔杖断掉,已经不能再用。罗恩就在那不久之后,遇见了哈利,把要拿上格兰芬多宝剑的哈利,救了上来。三人又和好如初。他们被狼人抓走,又借助小精灵波比的帮助救出了卢娜、拉坏、安迪等。他们回到了学校里,最终,将魂器统统消灭。哈利和伏地魔的最终对决终于来到了!哈利用“爱”的力量,将伏地魔“打败了”。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叹道:哈利太勇敢了!罗恩的确是一位忠实的朋友。赫敏永远那么聪明。还有了不起的纳威,他在平常虽然经常被马尔福欺负,但在关键时刻,绝不掉链子。卢娜,虽然看上去疯疯癫癫的,但她绝对是一位让人感到舒心的朋友。最让我感叹的就是他们的友谊、亲情,以及爱的力量。邓布利多当之无愧为最伟大的巫师。如果没有他的一手辅导,哈利怎么能打败伏地魔呢?
哈利波特真的很好看,我建议你也去看看哦!
【第3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范文(精选)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范文(精选)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1
我读了史诗般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受益匪浅,我感到“友谊”这个词受到了升华。
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封面描述了哈利·波特在右灵阁与好朋友赫敏·格兰杰,罗恩·韦斯莱一起骑在龙上逃跑的情况。再翻列书的背面,描述的就是哈利与伏地魔的最终对决的情节,这还有一句话“两个人不能都活着,只有一个生存,我们中的一个将要永远离开”,这句话是一句预言,也正是这句话,伏地魔才要和哈利·波特作对,因为只有杀死哈利·波特,伏地魔才会活下来,可是邪不胜正,伏地魔最后还是死了。
在《哈利·波特》的全书中,有个“黄金三人组”他们分别是:哈利,赫敏与罗恩。他们在一起,并肩作战了好多年,他们也有闹过不和,如在《死亡圣器》中,罗恩与赫敏也有闹过不和,但最后仍然是在一起,这就是友谊,即使有分手过,但过还能和好如初,仿佛没有过不和,这才是真正的友谊。
当然,有这点也不够,还需要在关键时刻,在生死关头,在千钧一发之际,也不会背叛好友,会冒着生命危险与你一起战斗,与你一起坚持到最后,还愿意与朋友一起死,小天狼星也有说过——死了总比背叛朋友强,我们也会为你这样做的,正是做到了这些条件,“黄金三人组”才会恒久成立,变得坚不可摧地,最终才能打败伏地魔。
友谊让一些人变得团结,变得强大,当有人有真正意义上的友谊,那他的团队将会无坚不摧地,永不分裂。阿不思·邓不利多说过——我们只有团结才会强大,如果分裂,更不堪一击。生活中,明明处处有友谊,但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友谊,却十分难得。
友谊珍可贵,要抓准机时,保住友谊,让友谊之花永驻人间。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2
自从妈妈给我买了《哈利·波特》全套后,我就彻底成了一个“哈迷”,一遍、两遍……百读不厌!每一次的阅读,我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就拿《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来说,在我看到它的一瞬间,我就已经产生了个疑问:为什么这本书是写死亡圣器的?这本不应该是哈利·波特和黑魔王伏地魔之间的决斗吗?于是,我带着这一个疑问,开始在书中寻找起答案来。
书中,哈利因为听了魔法三兄弟的故事,迷上了死亡圣器,再也没心思去想该如何寻找魂器。但他最终还是醒悟过来了,冒着生命危险,全力以赴地寻找并摧毁魂器。他告诉了我,什么是勇气?勇气就是无畏地去面对、挑战困难。
到了最后一个时刻,他在魔药老师斯内普里的梦境里偶然发现,原来他自己就是一个魂器,而且是被伏地魔不经意间制造出来的。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居然一点儿都没有犹豫,径直向伏地魔走去,向死亡走去……他震撼了我,什么是勇气的力量?勇气的力量就是一种信念,一种执着。
当我再次咀嚼,细细品味时,我突然发现,这本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那无坚不摧的友谊!赫敏和罗恩是与哈利并肩作战的好朋友,平时赫敏和罗恩在一起,经常打打闹闹,但是当他们三人遇到危险时,总是团结在一起。当在得知哈利·波特的死讯后,赫敏和罗恩伤心地尖叫道:“不——哈利!”那情景仿佛赫敏和罗恩失去最珍贵的东西,这足以见证他们的友谊是多么深厚!
哈利·波特、罗恩·韦斯莱和赫敏·格兰杰身处险境不离不弃,靠着彼此的鼓励奋力反抗,勇敢面对。原来,友谊也能激发出如此强大的勇气!而我呢?别看我在武术比赛中像个“武林高手”,在大队部里我“性格泼辣”,身边常常有三五成群的好朋友,可是要谈到勇气,唉——真不好意思说出口,我──很胆小!
或许,你听到这个消息可能会吃惊,但这却是事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次我去鬼屋的经历。
刚刚来到鬼屋时,我十分地兴奋,脚一抬便上去了,颇有大将风范。等到全员坐好之后,我们便开始了鬼屋之旅。车开入了第一扇门,门“嘎吱”一声,在我们身后自动关闭了,我被吓得浑身一震。突然,一阵冷风“嗖”地吹过,一位美少女站在了我们的眼前,一步一步地微笑着朝我们走来。唉,原来是虚惊一场!随着车子的移动,我们离美少女越来越近,我正想细细端详,只见她的头发瞬间变成了一条条毒蛇,嘴里不停地吐着血淋淋的舌头,牙齿如白骨,在灯光的照射下,发出一道道阴森森的光。天哪,那两颗尖牙居然还滴着毒液。“美少女”眼中充斥着冷酷与邪恶,面容狰狞。她哈哈大笑着,近了,近了……朝我们猛扑过来了……我只感觉眼前一片黑暗,双手紧紧地蒙着眼睛,那撕心裂肺的尖叫声在屋内久久回荡。接下来的旅程,我只知道自己始终在黑暗中,断断续续听见其他人刺耳的尖叫声。直到妈妈拽着我的手,一丝温暖让我有了依靠,我方才慢慢睁开眼睛。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恐惧,有一种重生的感觉!现在,你们知道我有多么胆小了吧!
当我再次拿起《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时,猛然间,我获得了勇气。我想象着,如果我再次面对鬼屋,我一定会凭借自己的信念和朋友的支持,积极地面对,向它发起挑战。勇气,释放无穷的智慧,让人走出种种困境。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3
这本书是大结局,作为哈利波特的开创者亦或是结束者,jk罗琳给我们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但对于我们这些忠实的读者来说,这是结局却又不是结局。
哈利、赫敏、罗恩这对格兰芬多铁三人小组在这本书中展开了对伏地魔最后的对决。正如哈利所说的——“两个人都不能活着,只有一个生存下来,我们中的`一个将要永远离开……”而消灭伏地魔就是找到魂器,并摧毁他们,这样伏地魔就能彻底消失,这是邓布利多生前最后对哈利波特的启示。趁伏地魔对魂器并未警惕,三人组一步步开始寻找他们,联系伏地魔的历史,与第二部中毁灭掉日记和邓布利多用格兰芬多宝剑毁掉戒指的前鉴,罗恩用宝剑毁掉挂坠盒;赫敏用毒牙毁掉金杯;被放人追杀的过程中,皇冠意外地被厉火烧掉;纳威用宝剑砍掉了蛇;而哈利波特作为第七个意外的魂器,也被伏地魔消灭了;最后,伏地魔的法术成功返给了他自己,就此终结。
第七部,可以说是很精彩,更可以说是最精彩的一部。在这一部里有几个小插曲,让人感动且富含意义。首先,友谊的决裂,在第一个魂器挂坠盒找到以后,罗恩处处与赫敏和哈利作对,表示不想再找魂器了,曾经在友谊中的瑕疵,被放大了,所幸的是,后来罗恩回来了,成功毁掉了挂坠盒还救了哈利的命,但赫敏的愤怒干净利落地解释了一件事情,无论你是谁,轻易地背弃友谊,纵使挽回,也会留下伤疤,纵使结痂,也会记得痛楚。我记得我曾经跟一个我非常要好的朋友,决裂了,尽管我俩最后和好了,可是,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一些事情,都仿佛有了一堵墙,无形的距离。
令我开心的是,赫敏和罗恩,避免了我当时的结果,最后还结为夫妻。其次,便是哈利在人生路上的选择,是的。正如这本书名,死亡圣器,三兄弟的故事好像是真的,在得知的死亡圣器的真相以后,哈利动摇了,他与当时的邓不利多,犯了一样的迷糊,只要拥有了三件死亡圣器,便可以成为死神的主人,那就意味着什么呀?至高无上的权利,老魔杖,复活石,以及隐形斗篷。哈利当时就有了其中一件,如果真的拥有三件呢?知道最后现实让哈利清醒了,这是他的命运,他必须与伏地魔争斗,就像现实中的我们,被一时的娱乐蒙蔽了心境,现实则离你越来越远,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分不清什么是现实。
当然,最重要的两个小插曲,是两个悲情人物,两人都在黑魔法上颇有造诣,只是,命运,总是爱作弄人。先说说我们伟大的校长——邓布利多,在他早年的时候,他曾设想着与他的同伴格林德沃跨越魔法界的巅峰,然而,母亲的病故和妹妹的变故,使他悲痛欲绝。但是自私的心,依然不肯放弃寻找,他当时拥有了两件死亡圣器,他觉得他就要成功了,只是一个意外,改变了他的想法,格林德沃杀人逃走了,在最后,邓布利多忏悔了,也许在走错一步,就永远回不来了。在此也劝告现实中的人们,不要因利益和诱惑而丧失掉自己的本性,那种错误是这辈子都无法偿还的。
最悲情的人物应该也就是一直被当做是一个邪恶人物的斯内普。他与哈利母亲的缘分,不,应该是一段至死不渝的爱,纵使詹姆波特夺走了他的爱,他依然守护着她,依然守护着哈利,也许总有些人,他们外表冷冰冰,令人讨厌,但他们的内心总是那样温暖,去暗暗守护着她每一个想保护的人,也许外表是个大冰块,内心却是个暖男。
而我最终想说的就是哈利最后的举动,他明明可以马上成为死神的主人,但是,他没有被利益和诱惑蒙蔽双眼,他把复活时遗留在了小树林里,不再寻找,他把老魔杖掰断,只留下了那件隐形斗篷。如果换到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做出哈利这样勇敢而又考验心智的决定?你,可以吗?
愿我们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学有所获,哈利波特的系列是结束了,永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结局,他的传奇终将会传颂下去,不断!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4
你是否相信,死亡与重生是相互关联的?
在读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后,我相信了。这种似乎不可能的微妙的关系,其实存在于《哈利·波特》一书里的每个角落,而且影响着书里的主人公与书外的读者。
当哈利躺在校长办公室的地板上,看到了西弗勒斯,斯内普的思想,哈利想要冷静地去被伏地魔杀死时,他似乎是走向了死亡。“死会疼吗?他对活的愿望总是比对死的恐惧要强烈得多。”罗琳女士把人们对死亡的想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其实哈利是走向了重生。他差点就被伏地魔打死了,然而恰好是伏地魔将哈利心中的伏地魔灵魂碎片消灭了。伏地魔帮助哈利走向了重生,重生后的哈利是属于自己的,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
难道这种关系只存在于哈利身上吗?不是的,像伏地魔,他渴望得到永生,谁不渴望永生呢?但是伏地魔太敏感,太残酷了,他可以为了得到老权杖的认可,杀死他的手下。因为伏地魔的盲目,不择手段,对永生的过分追求,他才在“不死的男孩”哈利的魔杖下走向他所恐惧的死亡。
在《哈利》里,更神奇的还有希望。在伏地魔打伤了哈利使他昏迷时,人们以为哈利死了时,凤凰社的纳威·隆巴硕冲出人群攻击伏地魔。虽然他打不过伏地魔,但这表现了凤凰社对战胜黑暗的不懈努力。伏地魔以为战胜了哈利他便胜利了,打消了凤凰社的一切希望,可他恰恰错了。凤凰社的希望与热情是打不倒,哪里有黑暗,哪里就有凤凰社所发射出来的光芒。希望会死亡吗?我想大概会吧。可是希望更会重生,而且更耀眼。
读完这书,我想,罗琳女士一定相信死亡与重生的存在,不然她怎么会写出这样成功的作品。死亡与重生,本来就在一念之中。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5
今天,我把《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给读完了。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哈利·波特。
这本书讲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因受追逐而逃亡在外,他的同伴赫敏与罗恩也跟随哈利·波特逃亡在外,哈利·波特与他的同伴四处逃亡并寻找如何打败伏地魔的方法,最后从灯塔上才知道只有死亡圣器才能干掉伏地魔、帮哈利·波特的父母报仇。死亡圣器只有三件:一个是老魔杖,另一个是复活石,还有一个就是哈利·波特所拥有的——隐身衣。于是他们就去他们原来的学校——霍格头茨魔法学校。但谁知伏地魔已经夺得了老魔杖与复活石,并把哈利·波特击倒获取了隐身衣。当哈利·波特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在一个火车站里,而且看到了邓布利多校长,通过与校长的谈话,哈利·波特才知道原来自己才是圣器的主人,是第7个魂器。等他真正睁开眼睛时已经在学校了,哈利·波特与伏地魔最后一次对峙中,他最经典的语句是:“两个人不能都活着,只有一个生存下来,我们中的一个将要永远……”最终伏地魔因用被自己所夺的老魔杖所施展的法术反弹回自己身上而死。
我喜欢哈利·波特,是因为哈利·波特很敏感,在被食死徒追逐逃亡时,他看不到伏地魔,竟然能感知到伏地魔。他还有一件隐身衣,在逃亡过程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这件事隐身衣帮哈利·波特和他的伙伴逃过了许多劫难与困境。他还很懂人情世故,在看到赫敏打罗恩时竟然把他们俩隔开,要不罗恩的情况可能不堪设想,他很聪明的提前把老魔杖的下一任主人给干掉了,虽然伏地魔得到了老魔杖,但是伏地魔还是死掉了。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因为利益而不顾一切,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有可能自己的生命也会赔在上面。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6
一部漫长的集科幻、魔法于一体的长篇小说《哈利波特》终于看完了。
可以这么评价《哈利波特》系列书:至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部书可以与j.k.罗琳的《哈利波特》相媲美。原因是这部书充分显示了科幻小说的特点: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力。
在阅读时,这本书可以将你带入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同时还会有许多疑问,引导着你不断的经历一些惊险、刺激、生死攸关的探险。在书的结尾,哈利波特之所以摧毁了伏地魔的魂器,并用一根普通的魔杖,打败了伏地魔的老魔杖,是因为哈利不仅幸运,而且勇敢,正是利用了伏地魔最不看重的东西打败了他,那就是爱。
伏地魔在哈利一岁时,没能杀死哈利,因为哈利的母亲舍命救自己的孩子。咒语被反弹了,哈利也成为了其中的一片魂器。伏地魔复一活时,借用了哈里的血,使得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两点,令伏地魔最终只是毁掉了能使自己死而复生的魂器。
哈利和罗恩、赫敏三个刚刚成年的人,之所以能摧毁伏地魔的魂器,因为他们有格兰芬多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哈利所感受的不仅仅是父母爱,,还有韦斯莱一家人等等那么多人对这个救世之星的关爱。
大战之时,那么多霍格沃茨的学生老师为哈利战斗,有的甚至丧命,因为他们有勇气,因为她们拥有伏地魔没有的东西――爱。
伏地魔的消失,使《哈利波特》这部书结束了。
然而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拥有格兰芬多的勇气与智慧,还有持之以恒,快乐地面对人生。
【第4篇】《生死阅读》读后感范文
说实话,在文学体裁方面,我有三样不会写,书评、影评和游记,这话如此说,貌似潜台词是;别的我就能写得很好。也不是, 别个还能信马由缰,没有参照物在那里,野着性子随性随意发挥。而提到的这三者不行,正主在那里端坐着,便有一条无形的线牵绕着你。让思绪在半径之内活动。我生性喜欢无拘无束,但凡命题的或者有框架制约的都觉得是一种桎梏。捆着总是难受得紧。
《生死朗读》是一本很精彩的书,读后仍想操笔写写,一是寥慰闲情,二是留个纪念。
此书讲诉二战后的德国,万物萧条之际,在废墟中成长起来的爱情。十五岁的少年伯格放学途中突发疾病,在逼仄的小巷里呕吐不已,三十六岁女人汉娜的帮助拉开了纠缠一生孽缘的帷幕。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年,对异性充满着无限的幻想,一个是孤独寂寞的中年女人,对枯燥生活生出厌倦。肉体的快感解放了两人沉闷孤寂的生活,床上的声色犬马引领他们沉沦在情欲的海洋,不知疲倦的在彼此身体里寻找慰藉和快乐。而在情欲上生长起来的爱情之花也在悄然绽放。
十五岁的伯格对汉娜一无所知,除了名字和那具诱人的身体。他只是凭着年少的心,执着地沉迷,在汉娜丰腴的身体里寻找爱情与未来。
三十六岁的汉娜迷恋伯格的热情与书香,不知疲倦的听他朗读,教他做爱,在战后颓废阴暗的生活空隙里依赖一丝温暖和光明。
他们年龄差距,他们性格差异,他们身份差别,他们、、、、、、他们有太多不和谐的地方,唯一共性便是汉娜喜欢伯格的阅读,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投递到两人身体上时,满屋环绕着伯格的朗读声,汉娜躺在伯格怀里因为书里悲伤情节流泪,那一时刻成全了他们生命中最美丽的瞬间。
当汉娜穿上碎花长裙,如同少女般和伯格一起骑着自行车去郊游,汉娜心中曾经远去的青春在这个少年面前回归。少年伯格在别人误认为汉娜是他母亲时,勇敢地在人前吻她,昭示自己是她男人的权利,那是少年勇敢无畏的爱情。
汉娜在教堂听见孩子们天籁的唱诗声,动情的流着泪,少年的伯格觉得面前的女人是自己的天使,纯净、感性、又善良又美好。他对汉娜说,我要为你写诗,写你的美好,全都是关于你。
伯格为她朗读《荷马史诗》、《战争与和平》,一次又一次,在战争结束术后简陋的房屋。
直到伯格生日那天,三十六岁的汉娜意识到伯格应该回到他自己的世界里去时,她离开的毫无痕迹,任少年伯格痛不欲生。我固执地认为,汉娜因为爱而不忍心伯格告别自己多彩的世界,毁灭在没有结果的情欲里。
八年后,伯格成为法律系大学生,一次偶然的旁听,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报告,法官,我叫汉娜、施密芝。”声音是来自被告席上,伯格惊愕、震撼。她竟然曾经是二战时德军的一名看守,每天负责挑选要杀死的人,是一个杀人机器,正在接受迟到的审判。
她是有罪的,而终究不过是无法选择的职业,那场战争的棋子,任人摆布罢了。 汉娜没有像所有人一样推脱辩解自己的罪名,沉默的接下所有的罪责,来抵消自己的罪恶。
伯格无法理解命运的摆弄,离开又回来,美好又丑陋。愤怒,痛苦袭击着他。可是汉娜早已是他心头的朱砂痣,心墙上的明月光,是他的解药和毒药。爱又恨,恨又爱,复杂的交织着内心。
为了挽救绝望的汉娜,伯格再一次为他朗读,一本又一本,一日又一日,录成磁带,寄给高墙内的汉娜。当熟悉的声音多年后再次响起时,汉娜流着泪,不停的按下重复键去收听属于回忆里的那个声音。她开始看到了希望与光明,开始尝试着学习写字,给伯格写信。
时光划过二十年,他们终于相见了,在汉娜出狱前的那天,她已经有了老年斑,满头白发,皮肤松垮,双眼混沌。她向伯格颤抖的伸出了手,伯格却退缩了,汉娜在高墙里逐渐退去的青春却没有一丝削减她对他的爱,他是她生命的明灯。而今他的退缩却让所有亮起来的灯火被狂风骤雨熄灭了。她留恋尘世的最后理由也成为了幻象。编织的梦碎掉了。
她不再是当年那个丰腴的少妇,而他也不再是那个纯白勇敢无畏的少年。二十年,岁月改变了太多东西。
汉娜在那个晚上自杀了。他挽救了她,最后又扼杀了她。
悲剧始成。
全书用爱情的脉络来讲述战争的故事,关于人性、罪恶、救赎,拷问历史,拷问人的内心。
看完全书,掩面叹息,我总想如果我是本哈德·施林克,我会不会慈悲的让伯格接受汉娜,在黄昏中用力的拥抱,相依在野花蔓延的农庄木栅外,朗读着曾经的书籍。
假使不能当做爱人,当做亲人可不可以?
可惜我不是作者,又可惜汉娜要的是爱情,不是怜悯,她是一个有自尊的女人,如果不是,当初就不会在法庭上拒绝写字,隐瞒自己不会书写是文盲的事实,她守着自己卑微的骄傲,宁愿承受所有的罪与罚,必然不会要伯格无爱的怜悯。而我们又怎么能要求成年后的伯格还富有当年的无畏与纯情。他沉迷的不过是当日当时的爱情里不能自拔。却不是眼前经过千山万水改变了面目的爱情。
“据说在堤岸上出现了一个新人,一个带着小狗的女人。”我在书籍里还能找到伯格朗读的名著《带小狗的女人》片段,还能想象出他们在晚霞铺满的房间里,一字一句读着的故事。
“当他进入她的身体时,他、、、、”不、不,不要读这样的书,太龌龊了,汉娜说。我依然能在那一刻深刻的感受到汉娜对文字世界美好的热爱。
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战争不义,轻万民如草芥。
读完此书,我宁愿我看见都是明朗的前半部分,由欲成爱的过程渐次花开的动人,在我们的社会里,这样的爱大多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冠名不伦。其实真的无妨,爱情是两个人极其自私自我的事,与别个无关。翻开最前面折页部分,总是能浮现在脑海里的画面---温吞的黄昏,女人裸着上身,光线打出好看的线条,金发凌乱,躺在少年怀里,屋子里圈满清朗的读书声。她和他走进故事里,一起聆听同样的故事心跳,去往同一个世界。
如果慈悲,可以戛然而止,不想读下去,后面那些残碎总是残忍。
友和我说他寻到了昔年失散的初恋,那初恋里美好自不必说,同汉娜与伯格有过之无不及,少年岁月谁不曾爱的山崩地裂天雷地火呢?岁月高墙的阻断,曾经不能一处,如今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空间让他有信心能冲破一切萧蔷。后来他和我说,他在约定的餐厅外坐在车子里等她,想她的模样。二十年后,当他看见她穿着电话里颜色衣服经过时,愣在那里,沧桑的面容,粗糙的举止,和路边小贩喧哗又强悍的因为分毛聒噪不休,一身劣质衣服的新,那么刺眼,俨然糙劣的市井妇人。
他开车逃也似得跑掉了。
不要批判世人都爱好皮囊,俗气的红尘里,我们都爱。
我和他说,你爱的只是当年的爱情,当年爱情里的她和你自己罢了,爱着爱情本身和爱情的感觉,旧梦怎么说也是旧的,从往事的镜框里抠出来镶嵌在今天的美好时光中,自己也会觉得那是多么不合时宜的事。
想来,爱情也是脆弱的,只是当时事,当事人,当时情,当时景。
伯格如何不是,他爱的或许是少年记忆里那个丰腴带给他无尽快乐的汉娜,那个花开未败的汉娜,那个有着美好的汉娜。
眼前却不是了。
全书读完,已是黄昏,记忆里我们爱过多少人,如今不忍去看,岁月早已把他们打磨的不成样子,其实我们亦是,都要不相见才好。
爱情具有时效性,时效性的爱情是我们现代人的快餐爱情,别不信,最终我们都会败给时间,败给岁月。败给曾经鄙视的一切。这就是人性。
本文作者: 宋千寻
公众号:千寻花田
【第5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范文(通用)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范文(通用)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1
“哈利死了,但他并没有离去,他是为我们而死的,他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纳威·隆巴顿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哈利”系列的最后一部,讲述了本该完成学业的哈利为了完成邓不利多的遗愿,与罗恩、赫敏一边躲避伏地魔及其追随者“食死徒”的围追堵截,一边摧毁魂器。在最后的决战中击败伏地魔,一举获得胜利的故事。在故事阅读的过程中,让我仿佛也随着哈利,走进了那个梦幻般的魔法世界中去。
在书中,主人公哈利曾面临过一次艰难的选择:到伏地魔面前英勇赴死,还是从战场中逃之夭夭,进而苟且偷生。这个选择,是死与生的选择,是为大众或为小我的选择。这选择不单单关于是他自己的生命,也与所有反抗伏地魔的人的性命关联。倘若那时哈利就选择了逃避,那么,他以后还有勇气去面对他的宿敌——伏地魔吗?所以,波特毅然选择像个英雄一样牺牲。很多人会疑惑;难道波特就不怕死吗?不,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只不过是因为他为了大家,战胜了恐惧,想象文中说的那样:最后一步是成为死神的主人。
从故事缓过神。我们再看看现实中。在二十世纪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希特勒就是伏地魔这类人中的代表,自诩知已是最高贵的种族,想要把其他种族赶尽杀绝。然而善恶总是相对的,有恶就会有善。这时,革命主义的烈士们总是先身士卒,如同纳威说的那样,为大众而死,他们会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时至今日,烈士纪念馆也依然能看见到这些英雄们。
恍惚中,我仿佛看见太阳在雷格沃茨上空冉冉升起,礼堂是洋溢着生命与光明,也有人们哀掉和欢庆,悲伤和喜悦的情感,哈利疲惫地坐在他们中间,露出会心一笑……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2
暑假,我只用了两个半小时就阅读完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是j·k·罗琳在2007年7月出版的,她花了11年才完成全套harrypotter,里面都是哈利在霍格霍茨魔法学院的惊险故事。
它讲的是在哈利还有4天未满17岁时要离开女贞路14号时被食死徒围住,在一番决斗中,他们又巧妙地和食死徒周旋了一会儿,逃了出去。与此同时,伏地魔也占领了半个魔法界,但哈利意外获悉,只要他们能拥有三件死亡圣器,伏地魔将必死无疑。可是,哈利先倒在了伏地魔手中的一件死亡圣器下。然而,伏地魔未能如愿以偿,死亡圣器不能战胜纯正的灵魂,哈利赢得了这场殊死较量的最终胜利而伏地魔却倒在了哈利的脚下。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哈利非常了不起,他是一个自强不息、坚不可摧的人。我一定会向他学习,做一个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人。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3
这个寒假,我又读了一遍《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哈利在七年级就读霍格沃茨时,由于三年前伏地魔的卷土重来,此时伏地魔的手下已是兵多将广,而且拥有了魔法部,染指了霍格沃茨,控制了半个魔法世界,形势十万火急。哈利准备消灭伏地魔,在好朋友罗恩和赫敏的帮助下,摧毁了伏地魔的命根子——7个魂器,并和伏地魔展开最重要一战。哈利打赢了,他拯救了整个魔法世界。
我觉得哈利是个勇敢的人。否则他怎么会和恐怖而强大的伏地魔大战?怎么敢和那些食死徒、巨人、巨蜘蛛等这么多让人听了就闻风丧胆的对手对战?这些只能证明一点,哈利不是一般的勇敢,而是智勇过人。
这本书还大赞了要有爱,因为邓布利多在生前一直教导哈利要有爱,不要像伏地魔一般冷血,而且还告诉哈利,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魔法,之所以哈利17年前能击败伏地魔,这17年来又为什么不怕伏地魔的攻击,是因为他的母亲用自己的爱给哈利做的保护符一直保护着他。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有爱就有正义,无爱便是邪恶。邪战正,岂有胜之理?不可能!所以为什么邪恶的人总是失败,而胜利却紧紧地跟着正义,怎么甩都甩不掉。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这本书不光文字优美,而且还蕴含着一些深刻的道理,真是一本好书!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4
《哈利·波特》系列书籍共7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七部书中的最后一部。在作者j。k。罗琳的笔下,主人公哈利·波特是一个戴着黑边眼镜,额头上长着闪电疤痕,身披魔法斗篷的小巫师。
他,是一个大难不死的男孩;他,是一个有着特殊身世的巫师;他,是人们心中的救世之星。他的命是由他父母的命换来的,他的肩上背负着消灭伏地魔的重担。他机智勇敢,有爱心,敢于向命运挑战。他不服于伏地魔的统治,向伏地魔宣战,为了那些死去的灵魂而战……
整部书的主题是——亲情、友情、师生情和爱情。而所谓的邪恶势力,则是冷漠、残酷、为了夺取权力而不惜抛弃自己身边的爱,甚至以他人生命为代价的'人。在这部书中,我们会感受到爱的力量、爱的无私、爱的伟大——多比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哈利的平安;斯内普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自己心上人的儿子;罗恩在伴随哈利逃亡途中仍惦念着家人的安全……
在伏地魔要求大家交出哈利·波特时:一个身影爬上了斯莱特林的桌子,哈利认出了那是潘西,她拼命摇动着手臂,尖叫,“他在那儿!波特在那儿!来人捉住他啊!”还没等哈利开口,大批人群开始移动。他面前的格兰芬多的学生起身护住哈利,与斯莱特林的人对峙着。然后,赫奇帕奇的人都站了起来,几乎在同时拉文克劳的人也是如此,所有人都背对着哈利,所有人都转身冲着潘西,魔杖从四面八方伸出来,从长袍和袖子下伸出来……是同学情保护了他。
在哈利·波特危难时:他们周围的空气冷了下来,哈利吸进去的空气在胸腔里凝结了。黑暗中出现了几个影子,漆黑的身形旋转着,成群结队地向城堡方向飘去,它们的脸上罩着兜帽,呼吸声格格作响……罗恩和赫敏站在他附近,他们身后的战斗声突然变弱,完全消失了,因为一种只有摄魂怪才能带来的寂静降临了,厚厚地包围了整个夜空……“快,哈利!”是赫敏的声音,好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守护神咒,哈利,快!”他举起魔杖,然而一种充满陰暗的绝望在他的身上散播开来:弗雷德走了,海格也确实奄奄一息或者已经死了,还有更多他不知道的人在垂死挣扎,他感到他的灵魂似乎也已有一半离开了身体……“哈利,快!”赫敏尖叫道。一百多个摄魂怪在前进,向他们这里滑行,一路吸收着快乐接近哈利,把绝望带给他,就像答应带他赴一场盛宴……
他看见罗恩银色的猎狗在空中突然出现,微弱地闪了闪,然后消失不见;他看见赫敏银色的水獭在半空中扭动,变淡了,还有他自己的魔杖在手中颤抖,他几乎要迎接这即将到来的湮没,什么都不必承诺,什么都感觉不到……接着,一只银色的野兔、一只野猪、一只狐狸从哈利、罗恩和赫敏的脑袋旁飞过,摄魂怪在这些动物逼近前退却了。又有三个人从黑暗中出现站到他们身边,他们伸出魔杖,继续发出他们的守护神,是卢娜、厄尼和西莫。是友情保护了他。
因为爱的力量,哈利才得以生存,也是因为爱的力量,哈利才得以取胜。多少人为爱而走在了这条抵挡的路上,他们反对冷漠和邪恶,他们赞扬纯洁的爱与思恋。哈利和那些为他而死的人一样,为了那些爱,早已准备为此放弃生命都在所不惜,他有勇气和足够的胆识。从哈利身上,我明白了爱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为自己身边的人付出,那么我们就有机会把冷漠和邪恶真真正正得消灭。用胆识、气魄、智慧和耐力,再加上我们周围的美好记忆和我们无所取的奉献,才能真正的让爱溢满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周围从此没有冷漠。让所有的人都团结起来吧,让世界洒满爱的阳光!
【第6篇】《契约的死亡》读后感:英美古典契约理论的死亡
编者按:《契约的死亡》是美国作家格兰特·吉尔莫创作的小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看完之后的感受吧!
一、契约的产生
完整体系的契约法产生于十九世纪。在此之前,买卖法、运输法、票据法等商事法律发展起来,此时已经有了契约案件,但是还没有专门的契约法部门。此后,法学家们从经典案例中提炼、整理出抽象的契约一般原则和规则,契约法才作为一项专门的法律部门产生,因此,在契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理论家们功不可没。与十九世纪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相伴而生,契约法最初从商事领域中产生,关注并为放任的市场经济行为成果提供保障。后来,契约逐步超越商事关系的领域,进入了明显的非商业环境,如慈善募捐、婚约、转让家庭农场等。
1837年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约瑟夫·斯托里(joseph story)代表一个委员会向马塞诸塞州政府提出一份关于普通法的法典化报告,提议制定普通法法典,此时他们尚未对买卖关系做出论述。之后,1848年斯托里法官的儿子威廉·怀特姆·斯托里(william wetmore·story)在美国发表了第论述买卖关系的论文。此时,契约法已经呼之欲出。但是真正对契约产生发挥关键作用的人物是克里斯多佛·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all),他真正地发现了契约。在兰代尔发现契约之前,契约虽然已经作为一种事实存在,但是却没有出现在法律思想中。兰代尔于1871年出版了《契约案例》,此书共分为三个章节:合意、约因和附条件的契约,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契约的理论规则。兰代尔的后继者们发展了契约理论,霍姆斯(holmes)和威灵斯顿(williston)是影响伟大的两个继承者。霍姆斯(holmes)于1881年出版《普通法》广泛探讨了契约理论的哲学基础。威灵斯顿(williston)于1920xx年出版《威灵斯顿论契约》致力于研究契约理论的细节问题。但是在后继者柯宾伟大的论集里,契约理论的衰落和分裂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二、从“获益——受损”规则到“互惠约因理论”
在契约的产生中,约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约因理论认为只有存在约因时契约才能成立,缺乏约因的契约不能被强制执行。在约因理论下,许多当事人的承诺都因为缺乏约因而不能成为契约,承诺人经常可以通过否认约因的存在而逃避契约义务。虽然十八世纪末,曼菲尔德爵士(lord man sfield)曾经建议:严肃做出的允诺都应该具有法律拘束力,并受制于广泛适用的欺诈、情势变更等“无效原因”理论。但是他的提议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后来英国法庭也开始对约因理论做出解释,此时出现了“获益——受损”原则。它是指如果要约人从交易中受益,那么这种获益就是其做出允诺的充分约因。另一方面,如果承诺人因立约而受损,那么这种损失也是其做出允诺的充分约因。获益与受损均为允诺之约因[3]。一个有价值的约因从法律的角度看,大致包括对一方当事人所产生的某种权利、利益、利润或者好处,以及另一方当事人所承受的容忍、所遭受的损害或者所承担的损失和责任。
“获益——受损”规则有很多缺陷。赠与允诺就缺乏约因。霍姆斯认为损害就是损害、获益就是获益,受损或者获益并不必然提供一个约因。有时候受损只是当事人履行契约的一个条件。约因只是为了使一个承诺有效。为此,他提出了“互惠约因理论”,认为对于双方当事人而言,约因与承诺之间的互惠诱因关系才是契约的根本。“互惠约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即使被明示不可取消的要约,如附承诺期限的要约,在被要约人承诺之前,要约人仍然可以随时撤销[4]。还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效契约的变更,如a允诺若b同意变更契约,那么他愿意支付给b超过最初约定的价格,对a并没有约束力[5]。还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债权人答应免除债务人部分债务的允诺并不对债权人有约束力[6]。但是在“互惠约因理论”下,约因的确定仍然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对于同一个案件是否存在约因,不同的法官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见。
同时,霍姆斯在兰代尔的基础上对契约责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从英国的许多案例中抽象出契约的一般规则,比较了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认为应该将契约责任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一个法定允诺的一般后果仅仅是,当允诺的标的未被履行时,法律才责令允诺者对造成的损失负责。无论如何,违约者的主观动机不能带来不同的法律后果,这与侵权责任过错原则形成了对比。此时的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呈现分离趋势,法学家们竭力地将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相区分。
三、从主观主义到客观主义
十九世纪中叶,与自由放任的经济社会相适应,法律也十分注重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法院在审理契约案件时一直采取主观主义的立场,注重要约人和被要约人内心的真实意志,如果双方内心意思所指不同,法官会认定双方没有达成合意,契约没有成立。这种判决往往对卖方十分不利,因为即使他已经交货,买方也实际使用,但是却不能依据契约请求买方支付价款[7]。
霍姆斯认为应当对当事人的意思进行客观解释,将案件事实限于当事人的“外部行为”。这与大陆法系“客观主义”原则一致。在客观主义原则之下,误解的适用范围大大缩小,除非当事人能够证明误解是有道理的、可宽恕的,否则他不能以此作为抗辩,试图免除契约责任。
客观主义的出现也使得契约责任向绝对责任的思想近一步靠近。绝对责任思想是客观契约理论的基本思想之一,它主张将契约责任限制低限度内,损害赔偿必须与侵权的损害赔偿区别开来,以避免责任的泛滥。在绝对责任的思想下,因合同履行可获得的期待利益将不被保护。同时为了维持绝对责任的正统地位,抽象出绝对责任的案例是有选择性的,有关保护信赖利益的案例和前契约义务案例被排除在抽象出契约理论原则的判例之外。
自此,以约因和绝对责任为核心的古典契约理论的大厦已经基本构建完毕。此后,这栋大厦遭遇了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前所未有的攻击,并在短时间内坍塌。
四、从契约到侵权
在抨击契约理论的队伍中,卡窦佐(cardozo)和柯宾(corbin)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随着法律现实主义兴起,判例法体系遭受了抨击,要求创设成文法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一种妥协,美国进行了契约法重述,重述从诸多案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则以供法官们使用,既避免了成文法的严格形式,又避免了判例体系的混乱。在进行第一次契约法重述时,“互惠约因理论”仍然占据主要的位置。但是有许多契约案例实际上并不存在约因,如果任由被告利用不存在契约的理由逃避责任会导致不公平,因此法官往往仍然在这些案例中加入了契约责任,只是“互惠约因理论”再也无法解释这些案例。此时,法官们用“允诺不得反悔”规则作为一种解决办法[8],此后,这一办法逐渐发展为“衡平法上的禁止翻供”和“允诺之后不得否认”原则。“允诺不得反悔”(或者称之为“禁反言”规则)替代了“互惠约因理论”,可以说它证明了约因是否存在并不影响契约的存在。
由于负责契约法重述的威灵斯顿和柯宾分别处于两个阵营[9],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观点,因此,《契约法重述》在许多内容上是互相矛盾的,吉莫尔将其称之为“重述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这一点在有关约因的规定上尤其突出,重述第75节(由威灵斯顿起草)对约因进行了界定,认为契约只在具有约因时才具有约束力,而第90节(由柯宾起草)却认为允诺即有约束力[10]。最初重述第90节被限制在非商业环境中使用,如赠与、捐赠等环境,弥补了“互惠约因理论”无法解释部分类型契约约束力的缺陷,但是后来90节的规定逐步突破非商业环境,在商事契约案件中也得以适用。虽然约因有了第90节的缺口,但是在这一时期,第75节仍然作为原则使用,法官们对90节的使用十分谨慎,也有不少人批判第90节的规定。
但是在《契约法重述》第二版中,约因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契约成立的要件。先前被《契约法重述》所忽略的信赖原则成为契约法第二次重述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则,信赖原则历史性地成为“损害赔偿之诉中非正式契约强制执行”的基础。“信赖利益原则”是“允诺不得反悔原则”的基础,“互惠约因理论”(第75节)此时已经完全被第90节(允诺不得反悔)吞并。信赖之可能性成为契约强制执行的充足理由而无需探寻是否有约因,也不用探讨是否为非商业环境。
与此同时,绝对责任理论也发生了变化,在古典契约理论之下,契约责任是绝对的,不可被免除,即使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事人仍然应该承担契约责任。但是这一规则逐渐发生变化,最开始法院成功地为美国建筑业组织创设了例外,即修缮理论,在修缮理论下,建筑商的责任可以被免除。此后,买卖法领域也发生了变化,在货物交付给买受人之前,货物发生毁损,如果销售者没有过错,则可以免除责任。这最初出现在特定物的买卖之中,因为特定物一旦毁损契约就无法继续履行。后来“履行不能”作为一种常见的免除责任的事由出现。人们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由于客观原因而导致义务人履行不能,责任可以免除。后来,“契约落空”开始取代“履行不能”。“契约落空”是一种双向免责(类似于大陆法系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11]。“契约落空”与“履行不能”不同,契约落空是一种双向免责,而且是任何一方因期望“落空”而免除责任,而“履行不能”只是出卖人一方因客观原因无法履行。
同时,随着免责事由的发展,契约责任的其他方面也得到发展。古典契约理论严格限制违约赔偿范围,对因违约造成的可期待利益损失不予赔偿。但在新的理论下,对契约造成的间接损失进行赔偿已然成为一种常态[12]。
自此,为了弥补约因的缺陷而创设的“互惠约因理论”已被“允诺不得反悔”原则所取代;绝对责任思想因“履行不能”“契约落空”等免责事由而无法维持;违约赔偿范围也扩及到对间接损失进行赔偿的程度。古典契约理论的三大支柱已全部倒塌,契约已“死亡”[13]。
五、契约的死亡
古典契约理论时期,理论家竭力将契约责任同侵权责任区别开来:契约责任必须有契约的存在,而契约必须包含约因才能成立。侵权责任则不需要契约关系的存在。契约责任是绝对的,几乎不存在免责事由,违约赔偿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间接损失不予以赔偿。侵权责任则只需要存在过错即可,损害赔偿包含直接或间接的全部损失,并且存在诸多免责事由。20世纪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呈现融合趋势:根据“契约落空”规则,双方当事人的责任均可被免除。根据“允诺不得反悔”原则,原告因信任被告人之承诺而遭受的合理损害应予以补偿,不论是否存在约因。损害赔偿可包括间接损失,这与古典契约理论下限制赔偿范围不同。另外,还存在一种案件,类似于大陆法系不当得利的案件[14],在古典契约理论看来,原告无权就已做的工作提出任何补偿。但是后来的理论却往往提供补救。常见的补救办法为“法律推定的契约”和“准契约”以及“实际履行规则”。准契约的理论也由此发展起来,准契约理论是对契约与侵权二分体系的一个破坏。原本类似的案件因为不存在契约,应该归属于侵权领域,但是经过法律拟制,这些案件通过契约规则得到了解决,以达到更公平的结果。严格责任也是契约与侵权相融合的一个典型现象,即使销售者没有任何过错,即使受损害的并非是买受人,销售者仍要依据买卖合同承担法律责任,其实质是侵权责任。
契约理论建立在自由放任的自由经济背景下,因此将责任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扩大人的自由成为法律的追求;但是20世纪福利国家兴起,自由主义有了新的内涵,自由不是绝对的,每个人在享有自由的同时,也要负担照顾他人的社会义务,古典契约理论的衰落是必然的过程。
六、结语与感想
吉莫尔教授所称“契约的死亡”多少有些夸大其词的意味。吉莫尔所谓的“契约的死亡”指的是契约法向侵权法的回归,契约责任正在被侵权责任所吞噬。正如吉莫尔教授在书中所说,古典主义总是与浪漫主义交替出现,当古典主义被浪漫主义所取代时,浪漫主义也将在活力耗尽时为新古典主义所取代。[15]古典契约理论的死亡实际上蕴含着契约的新生,日本内田贵教授将其形象地称之为“契约的再生”[16]。
笔者在阅读《契约的死亡》时深感英美法关注审判实践的特点。吉莫尔教授在书中所援引的每一个法律规则,都有相对应的案例,并且在案例上附加了不同法官或学者对审判过程和结果的评析。与成文法的超强稳定性相比,判例法体系的规则常常会随着审判实践的发展而更新,从案例中抽象出的规则并不具有绝对的规则地位,可为新的审判所推翻。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缓解法律滞后性的弊端。
与笔者所读的其他论文相比,吉莫尔教授的这篇论文注重援引不同法官和学者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评价,很少有下定义式的表述。全书共分为四章,分别是契约的起源、发展、衰落和结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次章节目录和标题。笔者在读第一遍时,感觉结构混乱,不知所云;在读第二遍时,才慢慢理解文中的逻辑脉络,顿感行文流畅,逻辑清晰,一气呵成。吉莫尔教授在短短百来页的论文里,展现了契约从生到死的百年历史,语言精练,内容详实,足见其功力。
参考文献:
契约法的产生也与法典化运动的兴起有关。十九世纪英美部门法学家主张判例法体系存在不足,应该设立成文法,并对各种契约判例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抽象出一般原则。
指1950年的出版的《柯宾论契约》。
[3]大陆法系契约理论认为契约是两个相反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是一个法律行为;而英美法认为契约是两个意思表示分别达成合意。
[4]这一规则由狄更森诉道斯(dickinsonv. dodds)案确定。
[5]这一规则通过斯蒂尔克诉密瑞克(stillv. myrick)案确定。
[6]这一规则通过福克斯诉比尔(foaksv. beers)案确定。
[7]典型案例有拉夫勒斯诉威奇尔汉斯(raffles v. wichelhuas)和凯尔诉卡万诺夫(kyle v. kauanaugh)。
[8]1947年的central london property trust,ltd v. high trees house ltd.是“禁反言”原则在 英国得到阐述和正式确立的案例。参见陈融:“论‘约因论’在英美法系的衰落”,载于《现代法学》20xx年7月。
[9]威灵斯顿是霍姆斯的后继者,极力维护古典契约理论;而柯宾则对契约理论进行抨击。
[10]《契约法重述》第90条的规定为:若允诺人可合理地预期他的允诺将诱使受诺人做出确切而实质性的作为或不作为,而预想的作为或不作为也事实上发生了,那么,如果强制实施该允诺是避免不公平结果的唯一方式,该允诺是有约束力的。
[11]典型案例是加冕典礼案(krell. v. henry;chandler v. webster)。
[12]典型案例为赫伦第二案(theheron ii) 。
[13]古典契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在重新表述的约因理论下,尽可能缩小责任范围,并在此限制下接受绝对责任观念,对高数额的损害赔偿金这一补救措施采取限制性或者消极的态度。以“交易约因论”为核心的古典契约理论最为突出的三个原则为:客观契约论、契约责任绝对论和违约赔偿责任限制论。
[14]这里既包括大陆法系不当得利案件,也包括债务人部分履行而没有全部履行契约义务的案件。在古典契约理论下,不当得利人不必补偿原告的损失;部分履行契约的义务人不得要求报酬。
[15]见格兰特·吉莫尔著:《契约的死亡》,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年版第135-136页。
[16]见【日】内田贵著,胡宝海译:《契约的再生》,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年版。
作者| 夏玲
公众号|新语莘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