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8篇)

发布时间:2022-05-24 13:12:03 查看人数:10

【导语】暗恋桃花源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暗恋桃花源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暗恋桃花源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第1篇】关于暗恋桃花源观后感精选5篇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1

去年被台风“海葵”括走的《暗恋桃花源》在这个炎炎夏日又回到了港城,在保利剧院连演两场,平静的小城一时妇孺相告、一票难求。朋友送来两张珍贵的戏票,不由分说偕夫人正装出席,剧场内已是锦衣笑语,满堂熠熠。

这本戏在华语圈已巡演了三十年经久不衰,真是难以想像。之前我问看了首场的一个学生,他兴奋地告诉“看到何炅了、他真的很袖珍、谢娜没来”。观演中途收到朋友短信询问演出效果,答曰:搞笑的,无厘头。剧终谢幕后,很多人是神情默默走出剧场,不像是看了一场喜剧之后的轻松表情。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出戏?

年轻朋友是去看明星。本戏主打明星牌,营销很成功。每个大牌后面都有大批的粉丝。黄磊在暨阳湖边游览,我远在香港的女儿即实时微信询问他是怎会在港城的。何炅在“武陵三角”中一亮相,场内就无来由地一片掌声,网络时代明星的感召可见一斑。这个世界变化快,好剧本也要会推销会吆喝。正如近期在影院热影的几部片子(《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小时代》简称富二代),质量不高却也轻松票房过亿,还不是靠了几个当红小哥靓女的号召力。

成人们是看赖声川。赖大导演真是不赖,这位出生台湾的加州大学戏剧博士掌控驾叹舞台和剧本有着神奇的功力,他满脸大胡子满脑子创意,在国际获奖无数,被誉为剧场导演之翘楚。本剧故事确是挺难叙述的。说的是有《暗恋》和《桃花源》二个剧组为争抢一个舞台进行彩排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暗恋》反映的是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滩,一个东北青年和一个昆明姑娘相遇相恋,因战乱而离散,直到四十年后的台北,男主角临终病危时仍放不下他的初恋。时空跨度很大,是一出现代爱情悲剧。《桃花源》走的是怪诞、穿越的路数,以陶渊明的同名游记作为背景进行戏说,说是武陵打鱼人老陶与美貌妻子春花婚后不育,春花和袁老板偷情私通,老陶愤恨出走误入桃花源,在其中过了十天梦幻般的时光,再回到武陵时却发现一切全都变了……。要把这二个混身不搭的剧情和剧组生生组合在一台戏中,冲突错乱,对比反衬,古代现代,严肃搞怪,使这部戏成为经典话剧,真的全赖“老赖”,确实是功力不凡,叹为观止。

观众最后看到的其实是自己,是自己的内心。开场时正襟安坐看故事、等明星,中段时无厘头、全场哄笑,最后伴着思索默默离场,对这出130分钟时空交错的大戏竟一时思绪纷呈、无从评价。当明星远去,从戏中戏里走出来,思维的焦点不由得引向自身,审思起爱情和婚姻、家国和命运、现实和梦幻这样宏大而恒久的命题,体察个人的生活境地和身处这个时代的情怀,从而超越了舞台剧情,通向生活真谛和生命意义的终极。

所谓真谛和终极意义,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我体会就是三句话:多欲得苦,简单是福;运命无常,随遇而安;善待亲情,珍惜缘分。

多欲得苦,简单是福。桃花源,人称世外桃园,或许正是我们能够想象的理想境界。那里鲜花纷呈,笛声悠扬,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情欲泛滥;人们扑蝶嬉乐,生活简单,在那里人与人、与自然以及与自我的灵性和谐相融。所谓的净土不过如此。环顾周边现实,人们总是被贪欲、物欲和情欲所包围,总在利益和欲望面前义无反顾、飞蛾扑火,结果是迷失自性,得到的还是虚幻、是苦果。我们身边就有不少春花、袁老板这样的人物。

运命无常,随遇而安。坐在秋千上的云之凡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已捧在手中的爱情会无缘无故地丢失,也无法预期和掌控自己跟随命运的舢舨最后会漂向何处,更不可能知道国家的分化和时代的变迁了。如沧海一粟般存在的人们,在历史和国家的尺度面前,个人命运更多的是无奈和无助。作为天之骄子,人们常常会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十分伟大,能够随心所欲主宰自然,其实人类是自然之子其生存与周遭一切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在大自然、大时代这个巨轮上,人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在时间的河流边,我们总会不由得唏嘘和感叹。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顺时应势、趋利避害,与其怨天尤人、随波逐流,不如虚怀若谷、随遇而安。

善待亲情,感恩当下。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十分地偶然,我们能有此生感知当代社会、体验生命历程,就已经是十分地幸运和富有了。不要对自己所拥有的不以为然,也不能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甚至对自己的不如愿不知足而埋怨不公,其实我们眼前的一切都是上苍的恩惠和造化,当下的身心、财物、亲情都是宝贵财富,一丝一缕、一花一草都应珍惜并感恩,活着、工作着、经历着,这就是美丽,就是幸福。佛说人生有生、老、病、死、爱离别、求不得、怨长久、放不下等“八苦”,产生烦恼的是贪、嗔、痴、慢、疑等人性弱点和欲望称为“五毒”。其实我们和剧中人一样,都在其间纠结、折磨、挣扎和沉沦。惟有看破、放下,才能得自在,惟有感恩、惜福,才会有快乐。真谛摆在面前,不离不弃,伸手可得。领悟不易,践行更难。真要感谢赖声川和剧组在这个美好晚上带给了我们欢笑、思索和启迪,并鼓励我们不断在人生旅途中求索、前行。

另外,舞台上还有个神秘的红衣女子游离于剧情内外,她来自何方,她隐藏着何事,她要寻找何人,她和我们有何干系……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2

赖声川的话剧《暗恋桃花源》真是一出奇特的话剧。它奇妙的结构,悲中却喜、喜终为悲的超悲喜剧的形态,博大而深远的内涵,无一不让人惊叹。

我喜欢舞台剧就是因为它精致的结构、演员演出的临场性和观众对演员对全剧最真实最及时的集体反馈。而电影、电视剧无法满足这些需求,所以我一直醉心于舞台剧的观看。

对《暗恋桃花源》最初产生观看欲是想欣赏袁泉黄磊的表演,当然也想看看何炅谢娜是怎样演话剧的。再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出戏是二十年前的戏剧,而我对二十年前有种永远也难以割舍的奇怪情结。我感觉这应该是部好戏。

从表象上看,本剧是以一个二流悲剧团和一个三流喜剧团为了即将的演出你争我夺排练场地进行最后一次排练为基本线索,以穿插排练和同台排练的两出戏为重要双线索,陌生女子苦苦寻找据说是约好了的刘子骥应该算作一条副线,几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剧组与剧组的抢夺场地、剧组内部的种种矛盾(悲剧团导演和演员、导演和助理;喜剧团演员和美工、布景)、两个剧组与陌生女子的不解与误会、两个剧组与场地管理员的争辩、陌生女子和场地管理员之间莫名纠缠的大大小小的戏剧冲突。正是这些莫名其妙的大小冲突使整部戏生机盎然。

悲剧团排练的是《暗恋》,喜剧团排练的是《桃花源》。

《暗恋》似乎应该是出悲剧。由于躲避战争,东北的江滨柳(黄磊饰)和西南的云之凡(袁泉饰)在上海邂逅而相恋,战争结束后,云之凡回昆明和家人团聚,黄浦江边,秋千索下,他的歌声,她的身影永远留在那里。他们憧憬新生活,以为相爱就一定能够重逢。临别云之凡送给江滨柳一条围巾算是定了终身。从此两人失去联络。四十多年后,一直生活在初恋回忆里的江滨柳在台北生命垂危,他瞒着妻子托人在大陆四处打听云之凡而未果,毅然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终日等待云之凡的到来,他系着那条围巾,时时刻刻想着他们离别的场面。老天有情,启事登出的第五天,满头白发、驼了背的云之凡出现在他的面前。原来这么多年他们竟然同在台北而不知情。他们都以为对方仍在大陆的昆明和上海。在苦苦的寻找和等待中无奈才各自组建了家庭。魂萦旧梦牵挂一生终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暗恋!叹时代人生飘忽不定!战乱让人意外相逢相恋,战后的时局又让恋人终生相隔。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诺大的大陆尚能使二人有缘相聚,小小的台北却把恋人淹没在茫茫人海!所幸的是四十年后、人生暮年还能见上一面!所幸的是那份情意永远留在彼此心间!这出悲剧该悲该喜?我哑口无言。

《暗恋》仅仅三个场面,但的的确确能够摄人魂魄。那个静夜、那索秋千、那个穿着白旗袍的留着两条长辫子的美丽少女云之凡、那唱着情歌忧郁的思念家乡的江滨柳;那一生的暗恋和相聚时的无言;临别那一句“这些年,有没有想过我”以及再度牵手的辛酸。这些场面,哪位观众能够忘记呢?那清清纯纯的山茶花般的云之凡、那孤独忧郁的世纪孤儿江滨柳的爱情和命运被袁泉黄磊演绎地十分动人。尽管有了家庭有了子孙,可那美好的初恋、刻骨的相思,他们谁能挥得去、忘得掉?也许正是这种温馨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吧?

《桃花源》似乎应该是出喜剧。喻恩泰、谢娜、何炅演得太好了!我从没看过这么热闹的“喜剧”,三个人自始至终的“呵呵”声、那捶胸顿足的夸张动作、“那个那个”的观众明白剧中人永远说不明白的语言、春花的凶悍和妩媚、袁老板的理想及其破灭、陶的懦弱和永远的表达不清......这一切仍在我的眼前活灵活现。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3

1992年的《暗恋桃花源》,明星不少,林青霞,金士杰,李立群,对于大陆观众来说,起码也不是陌生的面孔。这个是根据话剧改编的电影的版本。至于话剧,台湾,大陆,不知有多少个剧团排演过。

剧场的舞台上,有两个剧组,《暗恋》和《桃花源》。前者在拍一个大时代下的恋爱悲剧,后者在恶搞《桃花源记》。因为场地的原因,只好交替排练,后来各在舞台一边。这样悲剧喜剧就同台登演了。但是两者应该是有契合之处的,要不赖声川干吗把它们编到一部戏里。

《暗恋》是优雅的怀旧片,从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江滨柳,云之凡。云之凡的一袭白衣,江滨柳的格子围巾,上海公园和台湾病房的场景以及老上海的音乐,都要渲染一种静的哀伤。《桃花源》却是闹剧。老陶(桃)、春花(花),袁(源)老板,翻滚跳挪,张牙舞爪。不管是四壁透风的武陵的家,还是落英缤纷芳草鲜美的桃花源,都充斥一种夸张的嘲讽。

我觉得,讲的还是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吧。

《暗恋》里第一场戏就是1949年,林之凡和江滨柳在上海公园的道别。他们以为只是匆匆一别,哪知一别就是四十年,一隔就是一生。第二个场景,就是台湾的病房了。江滨柳坐在轮椅上,呆呆地盼望看到报上声明的林之凡能来看他。他把所有的保险存折交给妻子,却不耐烦让她陪他。手表一直是当年与林之凡分别时刻的时间,录音机里一直是那时上海公园他唱的歌。林之凡来了,两个人却没有几句话。四十年的时间,能从哪里说起呢。只有林之凡要走,拉开门的时候,江滨柳的一句:这些年,你还想着我吗?让人心酸。这个故事,是一生的现实对于理想的引颈期盼。

《桃花源》吵闹的多。老陶对家徒四壁的牢骚,跟老婆春花的战争;春花和袁老板的勾搭,他们关于未来的想象:延绵不绝的子孙,手拉着手,肩并着肩。。。。。。绝望的老陶架舟独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芳草鲜美。乃弃舟,缘溪行。通过狭方通人的小洞,来到桃花源。看到长相酷似老婆春花和袁老板的夫妇两个,却诗情画意,彬彬有礼。一住几年,暴躁吵闹的老陶终于也变得温文尔雅,诗情画意。其间三人整日莺歌燕舞,仿佛神仙。到老陶对于这个女的心有所动,有变为第三者的危险时,他就主动离开要求回家看看了,这里是桃花源,只有美好。回到家里,看到的却是春花和袁老板的战争了。诗情画意的他最后又发出“啊——”的长叫。这个故事,是缥缈的理想对于现实的无奈和讽刺吧。

不管怎样,现实总是这样让人不满意,苦闷或是苦恼。所以多少年以来,人们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而剧中的桃花源,却显得那么的缥缈不真实。在剧中若有若无贯穿的,还有个疯女人,一直在找一个叫刘子骥的人。又一个执著的人,又一个悲剧。人们把对理想的执著转移一些来用作对现实的真正接受,会不会更好过一些呢?可是,多少年来,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所有的人,都逃不了,暗恋桃花源吧。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4

看完台湾导演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后,我无比的兴奋,虽然上了一夜的班,可丝毫感觉不到疲倦,尽兴之余,写点观后感,留个纪念。

两部话剧:一个古装的喜剧,一个现代的杯具;一个胡编乱造猥亵经典,一个追忆历史述说往事;一个追求搞笑虚情假意,一个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员台上表现拙劣,台下语出惊人,两台毫不相关的话剧摆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词到达令人叫绝的喜剧效果,透过比较其分别对“爱”的表述,竟让人产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让人折服于作者的天才创作。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方式给我眼前一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腐朽为神奇?

单从两个话剧来说,毫无新意。《暗恋》演的俗套,就是因为导演的“绝大多数的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可他的演员却怎样也演不出那种“像一朵美丽山茶花”的效果、“牵着小手”的那种感觉,对历史沧桑的感觉和对感情的真挚,是这代像小护士一样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出来、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残存在导演的心中。导演那份以前的感情只能在台下引来我们这些观众的同情。《桃花源》简直是颠覆传统的表现,显然是受了西方某种思想的影响,它以其夸张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生活,穿越古今,杂糅并取,一味造些笑料,剧中语言竟不如台下的对白,更何谈其思想。可就是这样的两部很粗糙的话剧,作者巧夺天工,把它们放在了一齐,再加上些许台下捣乱的人,用一个争戏台的冲突,完美地结合在一齐,起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而且他也颠覆了一种人的思维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在此略微说明一下。

这部剧很明显是一个剧中剧,在此稍加以说明以便表述。两个话剧我们把它们认为是“一剧”,整部话剧就能够把它看作是“二剧”。在“一剧”里,演员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从“二剧”的立场来看,它又是那么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剧”中的水平差才展现出了“二剧”中的喜剧效果。就这样“一剧”里的两部部水准不高的话剧演员透过争舞台这个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捣乱的女子、关门的看管员、突然冲上台指导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就这些人在舞台上乱七八糟的表现,共同构成“二剧”。这两个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构成了新鲜活泼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笔值得一提,就是这种剧中剧所产生的特殊效果。那种一会儿在《暗恋》中、一会儿又在《桃花源》中,一会儿又把人拉在剧中,让观众做剧中的观众。产生这种效果,的确是个意外的收获。

再看看“一剧”和“二剧”中的感情。虽说两个话剧不相干,但是它们分别表现了“感情”,简单地透过比较竟到达了哲学的高度。一个是热恋的爱人分手数十载,其爱越久迷香;一个是为爱媾和却又为生活所累,引发了人对感情与生活这个永久话题的再次思考。

整个剧以其平平淡淡的对话结束,这种手法确实是真爱的流露,展现“一剧”中导演的真情流露、同样也体现了“二剧”导演的高超指导水平。积淀了几十年的感情,积攒了几十年的话,情怎能续?话如何说?最后只能是用几句简单的问候草草结束。这种“留白”真的是给人留以无尽的遐想,“大爱无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实高明,值得我们学习。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5

一月十六号,我和我的两个小伙伴一起去看了场话剧,话剧的名字叫《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我在两年前就已经听说过了,一直很想看,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心情很愉快。 范文中国,原创范文乐园 十六号这一天,我早早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的一个小伙伴到傍晚六点多才做好了作业。后来,我们一起坐上了开往科技文化中心的专车,吃了肯德基,在最后两分钟内跑向了大剧场,坐到了座位上。哦,对,我在座位上还看到了另外一个同学,他身边有美女在,都没注意到我。我的位置是与舞台一个平面的,离舞台只有大概五米的距离,后来我回来说,当时我都看得见黄磊叔叔的皱纹呢。 说到黄磊叔叔,我很喜欢他,从很早以前,记不清楚那是什么时候,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叫《似水年华》,是他和刘若英阿姨一起演的,故事发生在美丽的乌镇,讲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在后来我还特意去过那个小镇。《似水年华》我看了好几遍,每次都感动得哭了。这次看《暗恋桃花源》,我觉得《暗恋》的那部分,与《似水年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我准备好了眼泪来看《暗恋桃花源》的99zuowen.com,可我后来一直都没有哭。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肯定是我看的不够专心,身边坐了好多爷爷奶奶辈的老人,总是在那里乱动,害我都没办法投入到话剧里,我很生气。不过《桃花源》还是很好玩的,我在那里笑得前俯后仰呢。我觉得这场我等了很久的话剧并没有让我失望,座无虚席的话剧院和谢幕时长久不息的掌声应该就是最好的证明吧。回来的第二天,我又看了一遍电影版本林青霞阿姨演的《暗恋桃花源》,我觉得没有大陆版本的好看。我很开心。 本

关于暗恋桃花源观后感精选5篇

【第2篇】暗恋桃花源记简短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记简短观后感1

武陵人渔夫陶总是捕不到大鱼,明明觉得妻子春花和有着远大理想又有点钱的房东袁老板有了私情,但也只能私下里自己发泄发泄。他的房租由袁老板“照顾着”、他打的小鱼还得由袁老板收购,他本来就表达不清楚,又打不到大鱼,深受春花袁老板的羞辱,又生不了孩子,整天受春花的气。后中了春花袁老板的激将法计策,他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划着他的小船驶向有湍急水流和旋涡的上游去打大鱼了。大鱼没打到,但是却意外的闯进陶渊明描写的陶花源。桃花绚烂,落英缤纷。人们穿着白袍素衣,那里的一切纯净友好幸福和谐。陶还遇到酷似春花袁老板的一对夫妻,他们使他忘了烦恼、心灵平静。但他始终惦念着家里的春花。满怀希望的回到家里准备把春花接到桃花源过崭新的日子。他甚至想把袁老板也带过去。当他兴冲冲回到家中才发现在他离家的这些年,春花和袁老板早已做了夫妻。而且有了孩子。但是两人打打吵吵,日子过得还不如他们以前好。他们还把他当成鬼魂和精神病人。陶只能一声长叹潸然离开。热热闹闹的喜剧顷刻间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情也好,爱也罢,只不过是行云流水,终究成灰。醉也好,梦也好,终归是一声长叹——无奈!

《暗恋》悲也喜,《桃花源》喜更悲!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是遥远的梦境?是美丽的桃花源?是不断的重复?

《暗恋桃花源》难道寓示着人生就是永远在暗恋着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人生就是暗恋一个永远走不进的梦的世界?就像那个陌生女子痴痴傻傻的一直在追寻那个谁也不知道下落的刘子骥?现实如此絮乱,恋人的离别,婚姻的失落,挪来摆去的道具,张冠李戴的错位的布景,互相干扰的排练,走乱场的演员,说串了的台词,无奈的退让,愤怒的争吵.......这一切的一切就是现实,就是人生?

但最后还是在容忍中完成了排练,并且学会了理解、学会了相互欣赏。

是啊,和谐才能共存。

纵然生活有太多的无奈,也该珍惜今生的缘分。生活应该学会“放轻松、放轻松”!

暗恋桃花源记简短观后感2

看完这个电影版话剧,我们跟随着镜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暗恋桃花源》。矛盾的冲突和协调,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从矛盾的冲突和协调方面来说。不论是作品本身的音乐与布景还是人物的性格。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暗恋与桃花源两个不一样的剧组,一个“杯具”,一个“喜剧”,两种截然不一样的舞台效果,但是作品本身将其音乐处理的很好,在两个剧组换场的衔接处,音乐的轻重缓急处理的十分好,既不会让人感觉突兀也不会太平淡而显得乏味。而且在开始的时候暗恋剧组的音乐节奏缓慢,桃花源剧组节奏则明显欢快,转而到后半场则恰恰相反,变成暗恋剧组节奏激进,而桃花源节奏趋缓。这也在剧情上给人一种带动。之后,在人物性格上,也有体现出矛盾的冲突与协调。作品的前半段,老陶是一个处于焦躁中的人物形象,而春花和袁老板则是爱意浓浓,人物表现力比较平缓。然而,老陶在经历了桃花源之后,像是受到了某种熏陶,或是被桃花源的气氛所感染,人物性格便变得舒缓,给人心平气和的感觉。而相比较下,春花和袁老板生活在一齐,经历了相处的磨合,不仅仅没有过上想象中的生活,反而是变得落魄潦倒,从而人物的性格爆发,十分具有表现力。这也是体现了矛盾的冲突与协调。

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方面来看《暗恋桃花源》。暗恋剧组,江滨柳和云之凡的感情。桃花源剧组,春花和袁老板的最初梦想,甚至是那个一向在寻找刘子骥的疯女人。

首先,从暗恋剧组来说,开头,江滨柳将一切都计划好了,那些信,那些爱意。在他的理想中,他和云之凡在一齐只是时光的问题。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云之凡没有回来,而他也没有联系上云之凡,过往的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在他重病之时,最后,他见到了云之凡,但是,不仅仅是他,我们也都同样意识到了,一切都不一样了。他有了妻子,而云之凡也嫁人了,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孩子甚至子孙。我们都不是当事人,不明白江滨柳的心理,但是,设想一下自我在当时的情境中,那些感情或许我们也能体会一二。云之凡在江滨柳的心目中,可能不单纯只是年少时的爱恋那般简单,那是他的青春,是他的冲动,是他年少时的梦想与憧憬,那是一些比简单的感情更重要的东西。另外,我觉得江滨柳对于他此刻的妻子也不见得是没有感情的,或许那是比感情更让那个人割舍不断的,比如亲情,比如职责。之后,再看桃花源剧组,春花和袁老板之前对未来有着多么完美的向往,有孩子,有欢笑,只是现实让他们变得穷困,堕落,所有的所有都不是当初设想的那个样貌。而老陶去了桃花源,他才是最后真正的胜者,他经历了比现实完美的桃花源,被现实逼迫的看清了现实,这才是我们的社会想要让我们学会的。而疯女人,她一向在寻找刘子骥

,但是刘子骥却从没有出现过,刘子骥好像就是那理想一般,让人不断的寻找,而往往就是以找不到这个结局收场。导演在此处想要告诉我们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心境吧。

最后,我想要说,作品和现实还是不一样的,现实往往比作品表达的更复杂,更残酷,但是我们不得不应对。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更高于生活。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暗恋桃花源记简短观后感3

看完台湾导演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后,我无比的兴奋,虽然上了一夜的班,可丝毫感觉不到疲倦,尽兴之余,写点观后感,留个纪念。

两部话剧:一个古装的喜剧,一个现代的悲剧;一个胡编乱造猥亵经典,一个追忆历史述说往事;一个追求搞笑虚情假意,一个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员台上表现拙劣,台下语出惊人,两台毫不相关的话剧摆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词达到令人叫绝的喜剧效果,通过对比其分别对“爱”的表述,竟让人产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让人折服于作者的天才创作。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方式给我眼前一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腐朽为神奇?

单从两个话剧来说,毫无新意。《暗恋》演的俗套,就是因为导演的“绝大多数的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可他的演员却怎么也演不出那种“像一朵美丽山茶花”的效果、“牵着小手”的那种感觉,对历史沧桑的感觉和对爱情的真挚,是这代像小护士一样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出来、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残存在导演的心中。导演那份曾经的感情只能在台下引来我们这些观众的同情。《桃花源》简直是颠覆传统的表现,显然是受了西方某种思想的影响,它以其夸张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生活,穿越古今,杂糅并取,一味造些笑料,剧中语言竟不如台下的对白,更何谈其思想。可就是这样的两部很粗糙的话剧,作者巧夺天工,把它们放在了一起,再加上些许台下捣乱的人,用一个争戏台的冲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而且他也颠覆了一种人的思维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在此略微说明一下。

这部剧很明显是一个剧中剧,在此稍加以说明以便表述。两个话剧我们把它们认为是“一剧”,整部话剧就可以把它看作是“二剧”。在“一剧”里,演员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从“二剧”的立场来看,它又是那么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剧”中的水平差才展现出了“二剧”中的喜剧效果。就这样“一剧”里的两部部水准不高的话剧演员通过争舞台这个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捣乱的女子、关门的看管员、突然冲上台指导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就这些人在舞台上乱七八糟的表现,共同构成“二剧”。这两个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新鲜活泼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笔值得一提,就是这种剧中剧所产生的特殊效果。那种一会儿在《暗恋》中、一会儿又在《桃花源》中,一会儿又把人拉在剧中,让观众做剧中的观众。产生这种效果,的确是个意外的收获。

再看看“一剧”和“二剧”中的爱情。虽说两个话剧不相干,可是它们分别表现了“爱情”,简单地通过对比竟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一个是热恋的爱人分手数十载,其爱越久迷香;一个是为爱媾和却又为生活所累,引发了人对爱情与生活这个永久话题的再次思考。

整个剧以其平平淡淡的对话结束,这种手法确实是真爱的流露,展现“一剧”中导演的真情流露、同样也体现了“二剧”导演的高超指导水平。积淀了几十年的爱情,积攒了几十年的话,情怎能续?话如何说?最后只能是用几句简单的问候草草结束。这种“留白”真的是给人留以无尽的遐想,“大爱无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实高明,值得我们学习。

暗恋桃花源记简短观后感4

一个舞台,两个剧组。说是一场闹剧,或是一次深深的感动。

身穿白色旗袍的云之凡坐在秋千上,缓缓说着全剧第一句台词:“好安静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声音在响起的那一瞬间,突然觉得舞台好空旷,仿佛就这样走入了那个年代,那个有关上海的泛黄的记忆。

秋千,好像是古典世界的一个符号,带着浪漫主义色彩。那个坐在秋千上的女孩,也成为了江滨柳一次次回眸时凝望的焦点。在舞台上,一个秋千,就营造了那个回忆里无比清新的场景,提示了故事发生的依靠的物质空间。秋千,象征着一种古典浪漫的感情,带着青涩的暧昧,和未知的憧憬。年老,江滨柳和云之凡之间的情书,好像是遥远却难以舍下的梦。江滨柳在病房中一次次回想着在上海那梦一样的回忆,可现实中的那个云之凡已老去。那个在秋千上摇曳的梦远去了。

但是,嬉闹之间,又含深意。在舞台上的那个井是一个神秘的符号。老陶一进入桃花源便遇见桃花源中的那对白衣夫妇。如果说能够把水井看成桃花源的象征,那么,寻访桃花源在另一种层面上讲,能够理解成人类想回归最原始那最初的自然状态。因为从现实来看,井象征着一种简单安然的世俗生活。不是当下杂乱无序的生活,那是我们想象中古代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平凡却幸福的日子。我们理想中的古典式日常生活,就应像白衣夫妇那样,悠然和睦,岁月静好,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安然地生育后代。然而现实却是活在古代却毫无古典浪漫的老陶春花袁老板,或是苦苦守望着早已破灭的古典感情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或许还有江太太。在本剧的高潮部分,即两部戏同台演出的段落,“井”成为了两个剧团现实场地的分隔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分隔物何尝不是联系物呢,联系着《暗恋》和《桃花源》,杯具和喜剧,戏剧和真实,古典和现代。这种强烈的比较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好像哪里缺了一块,就像那一块尴尬留白的空白幕布。剧中,“桃花源”导演“袁老板”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只剩下一

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树时,十分恼火。他叫来美工小林。小林说,这叫“留白”。“留白?”导演立刻挠头。小林说:“这留白很有意境的啊!”“意境?”这两个本是表示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的概念,可导演的疑问句式的“重读”,就表达了他对这样的古典概念的怀疑态度与不理解,或者是对现实的一种质疑。最后,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苦闷地大声喝问:“这棵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与其说这是对“留白”“意境”的询问,不如说这是对老陶离家出走之行为缘由的询问,对老陶离家出走的最根本的缘由的质问。缺了一块的幕布,仿佛在说这才是舞台上故事背后琐碎的混乱的生活。

但是,活在纠结不堪的现实里的人,心里总有一个梦。就像老陶误闯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没有那纷纷落下的花瓣,或许我们想象不出那种场景。那随风飘落的花瓣,或是是生的梦幻,或是死的绚烂。在那漫天的飞舞中,谁会分清这是现实还是梦境,是欢乐还是忧伤。那个似痴似狂的陌生女人至始至终高一向喊着刘子骥这个代表着“寻找”的名字,发出了痴狂绝望的哀叹和呐喊。那个看似疯狂的女人,就像离开桃花源后再也回不去的老陶,就像苦苦守望着回忆的江滨柳,努力寻找着却再也见不到。寻寻觅觅之中,落花,迷了谁的眼,又落在谁的梦里。

在我看来,舞美的设计就像一件外衣,不是越华丽越美,而是恰如其分的细节美所展现出的优雅。《暗恋桃花源》的舞美设计,就如上方的文字所叙述的,每一个设计都凸显出匠心独具,贴合话剧所要呈现的物质空间和氛围。那么,话剧的语言就应是其灵魂,精雕细琢,从内散发出独特的美感。

相对《暗恋》,我觉得《桃花源》的语言更有爆发力,或者说给我更多更强烈的共鸣。在《桃花源》的第一幕中,老陶在喝不了酒,吃不了饼后发出的感慨。夸张的语言活灵活现的体现出老陶的性格特征和对生活境况的强烈不满。在老陶的生活中,家不再是幸福的港湾,酒不能喝,刀失去控制,饼硬的不能吃,甚至老婆偷人。按老陶的说法,这一切都已经不能再这样称呼了。这几句台词里体现出一种感觉,所有的一切仿佛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好处。生活,不像是生活,更像是一种只为存在而存在。另外,在“桃花源”第一幕,老陶家中三人的对话也很有有意思。刚开始,他们说了一些关于老陶打鱼的事儿。之后的对话中,大家都拒绝使用看来较为精确清晰的具体词语,代之以中国人口语中的“这个”、“那个”、“哪个”、“什么”等等。这种台词的模糊化在后面一幕老陶即将归来时春花和袁老板的对话中也有体现。从表面听起来这些话意思很模糊很迂回,但是我们都听的懂,都明白“那个”“这个”中所含的意思,不比具体的词语缺少任何一种应有的蕴含。这种模糊的语言,具有象征性,仿佛能无限扩大,到达另一种深度,比具体的语言更有张力和爆发力。最让我有震撼的是老陶说的“最当初,我们都不是什么。”这好像回到了对人类起源,

人类本质的询问。这句话有着巨大的力量,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还有一点是语言的白话化。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文字作为台词中的一部分,经过改写,加上了一些感叹词和生活化的字词,完全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气息,脱离了一种文绉绉的感觉。在老陶回到武陵的那一幕时,在桃花源度过了一段纯真烂漫到近乎梦幻的时光的他回到武陵,发现原本如胶似漆,男欢女爱的春花与袁老板已陷入了现实的纠葛和相互的怨怼之中,并没有从此过着想象中幸福美满的快乐生活。从老陶,和春花与袁老板的对话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出这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很喜欢记得老陶说的一句:“这些年来,我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好像走投无路了,但是,只要换一个观点,就能够立刻获得一个新的方向。”袁老板回应他的却是:“我觉得很累。”两种风格的台词,强烈的比较,令人哭笑不得之时,也发人深思。有一句话说话剧是语言的艺术。透过语言就能塑造了不一样的人物形象。语言真是奇妙。

记得其中有一句台词:人世间所有飘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自我的故事。我们在努力生活,我们都在盲乱和期冀中寻找着永恒而真实的生活,谁会最终找到呢?

暗恋桃花源记简短观后感5

上周末有幸观看了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剧情我就不在此赘述了,只想说说自我看后的感觉。

我一向是对杯具不感冒的,也许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但我确确实实不喜欢看杯具,所以《暗恋》看得我是挺无趣的,毕竟这样类似的故事也看得太多了,而且大段大段琼瑶式的的台词,尤其是刚开场那会儿,琼瑶的一塌糊涂,受不了。

《桃花源》是喜剧,所以我对它的兴趣高一些,更何况有何炅谢娜这两个活宝,想不笑都难啊!但是意外的惊喜来自老陶的扮演者俞恩泰,就是《武林外传》里面的“关中大侠”——吕秀才,初入桃花源时的一句:“哇塞,芳草鲜美;我靠,落英缤纷!”实在是太经典了!看《武林外传》的时候就觉得他和佟掌柜俩人身上最有料,是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这次看了他在话剧中的表现,发现依然是最出彩的一个,不愧是上戏硕士啊,功力的确深厚!其实我觉得《桃花源》表面上是一出热热闹闹的喜剧,本质上实际是一出套在喜剧套子里的杯具,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杯具,笑声中会有苦涩的感觉。尤其是最后,老陶本来已经在桃花源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却因为仍然无法忘记春花,回到武陵,想把春花甚至袁老板都带到那个人间仙境去。但是武陵的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老陶原本就应是丈夫的主角,此刻却成了局外人,即便如此,他一心想的还是要和故人去分享那个完美世界。热闹的开场,寂寥的结局,老陶的悲哀用嬉笑吵闹的喜剧形式表现出来,反而更让人平添了几分隐隐的心痛。

另外还想提一句,那个不时出现的白衣女子,口口声声要找的刘子骥,和《桃花源记》中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提到的那个人名字一模一样啊!这也是我几天之后才想起来的,但是还是不懂她的串场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哪位能给解释一下?

暗恋桃花源记简短观后感

【第3篇】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1000字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1

在我看来,《暗恋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两种时光与空间的巧合,该剧故事很简单:“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舞台上,两个剧团都着急要排戏,互相抢舞台。之后,舞台上的两个剧组最后决定共用舞台,一团一边,各自把自我的戏排完,两出戏因而开始微妙地交织在一齐

“暗恋”是一出现代杯具。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亦因战乱离散;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一见,时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濒临病终。

“桃花源”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渔夫老陶,其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缘溪行,发现桃花源;入桃花源后,遇见的人还是春花和袁老板,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过愉悦的时光;老陶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但家境破败。

《暗恋桃花源》就成了古今悲喜交错差互的舞台奇观。

先说说《暗恋》这部分,粗略看来,戏的资料并不尽同于它的标题,这哪里是“暗恋”,这分明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苦恋”,或者说,是“绝恋”。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江滨柳和云之凡在黄浦江边甜蜜约会,没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甜言蜜语,也没有观众习以为常的男女玩了命的相互“撕咬”,有的只是“秋千”,“围巾”,几盏昏黄的街灯,和灯下两个安静的人。这时的两个人,正如他们自我说的那样,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了,整个世界就只剩他们两个人。

那时,在他们眼里世界很小,自我很大

谁也想不到,两人的下一次见面,竟是在四十年后的台北。病入膏肓的江滨柳在报纸上登出寻人启事,才找到他四十年来朝思暮想的云之凡。

很安静,就像四十年那样,只有只言片语

不一样的是四十年前的安静,大概是出于两人的青涩,有那么多的话要说却又羞于启齿,气氛有那么一点点尴尬,可两人却都很享受;可此刻的安静,多少是出于无法抑制的伤感和无奈,同样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但是实在是不明白,从何说起。气氛也有点尴尬,可这尴尬让两人更加难受。

就在云之凡要离开的时候,江滨柳颤抖的声音响起:“之凡,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埋藏了四十多年的眼泪在这一刻最后在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眼中决堤,时隔半个世纪,这两只手最后又紧紧地握在一齐。

半个世纪后,江滨柳对年轻人说:在那个大时代下,人都变得好小,好小时代,造就了这段跨越时代的凄美的“暗恋”。

再说说“桃花源”这一部分,而另一部《桃花源》是古装喜剧,老陶、春花、袁老板都在寻找着心中的桃花源。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偷情,放下一切逆流而上,意外地来到了桃花源。世人艳羡的无忧生活,老陶在那里沉淀心思,也被那儿的人与事物所改变。因此他不计前嫌回去邀请春花和袁老板一齐前往桃花源。可武陵已物事全非,袁老板与春花也成了夫妻,还有了孩子,每一天仍为柴米油盐的事纠结,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他们不愿相信老陶说的关于桃花源的事更不愿与其一同前往。最终老陶一人独自回桃花源,怎知他却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前头看似闹剧的这出《桃花源》进行到此时,却悄悄的与《暗恋》连结了,变得使人无奈又感伤。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2

台湾话剧导演赖声川被《洛杉矶时报》称为“台湾剧场最明亮的灯”,而他的《暗恋桃花源》也做为其代表作被对台湾话剧有兴趣的观众所注意,而对于该剧所表现的主题历来就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由于该剧有话剧和电影两个不同的版本,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是根据话剧《暗恋桃花源》所改编的电影。

先看《暗恋桃花源》的主要剧情,应该说,《暗恋桃花源》是借由两个三流剧组《暗恋》和《桃花源》在公演前一天抢夺剧场开始彩排而展开剧情的。其中《暗恋》是讲一对乱世爱侣江滨柳与云之凡相爱又不能相守的悲剧,《桃花源》则以渔夫老陶(桃)、春花(花)夫妇,与袁(源)老板之间错综的三角关系为经纬编织桃源和武陵的落差。表面上看,这两部话剧一部是庸俗小资情调的怀旧戏,一部是民间曹台班子的闹剧,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意义。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反对去把《暗恋桃花源》的具体情节做任何过渡诠释。我们认为,《暗恋桃花源》的第一个意义在于他的结构上而并非内容上。

自有剧场演出以来,人们普遍形成了艺术高于生活的共识,在审美的定义下,艺术和生活的空间越来越被人为的分割,直到自然主义提出的“第四面墙”理论为极至。这种分割固然可以保证剧场演出的严密性,但也限制了剧场空间的扩展,观众在剧场中完全成为了客体,失去了主动参与戏剧的可能,也使戏剧被禁锢在简单的“虚构”和“真实”之上而不能自拔。大多数话剧观众对话剧的欣赏仅仅停留在“像”与“不像”的阶段上。而随着现代声光技术的发达,剧场中的 “像”与“不像”显然已经毫无意义,这个时候,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打破这“第四面墙”,如何在空间上造成融合了。

在《暗恋桃花源》中,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的形式。整个电影在一个大故事(两剧团争剧场)的故事之下又有两个话剧的演出。我们注意到,《暗恋桃花源》讲的是“现在”。对全片来说,电影时空几乎是和现实时空同步的;“暗恋”讲的是“过去”,是戏中戏之一,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桃花源”讲的是“遥远”,是戏中戏之二,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而当两剧组同在舞台上并发生冲突时,是戏本身,一个不断来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本电影时间架构的现在时态。这种套层结构的使用很明显,就是让片中片/虚构中的虚构与影象叙事的另一部分/虚构中的真实形成两相对照的镜像文本,他们彼此折射、彼此包容与说明,以及另一互文本的方式构成同一文本叙事。也就是说,实际上两个话剧起了结构上互相支撑,文本上互相解读的功能。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坚持认为不能将其中任何一剧单独拿出来分解。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影片所讲述的是三个故事,而这三个故事的比例大概为2:4:4。根据剧情,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解读出来《暗恋》和《桃花源》的关系,即互相对照。桃花源中武陵即暗恋中做为凡人的江滨柳的生活,而桃花源则是江滨柳心中的云之凡。按照赖声川的说法,《桃花源》是补充说明《暗恋》的,也就是说,《桃花源》是《暗恋》的又一个结局,《桃花源》的最后袁老板和春花陷入无奈的生活中就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又一结局。有人就此在这个层面上指出,《暗恋桃花源》讨论的是爱情和幸福的或然性和必然性。这当然是一种解读,但总还是太过表层,这种解读只解决了两个独立的文本之间的表层联系,没有很好的深入内部。

让我们注意一下做为话剧的《暗恋桃花源》的创作时间,《暗恋桃花源》的首演,是在1986年3月3日,熟悉台湾历史的人都知道,1986年是台湾的临界点,正是台湾戒严与解严交接的日子,此时的台湾正处于变化和不变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暗恋桃花源》的出现如果仅仅是对爱情和幸福的探讨,那也就不会如此的受关注。如果我们注意到江滨柳这个人物,就会发现,赖声川借此所做的是台湾历史和未来的思考。正如朱天文所说:赖声川的戏剧每次公演,都成为负有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的社交活动。而如果我们从文化的意义上考虑,则会发现,在两剧交替演出和台词的穿插的背后,两个戏剧即进行了相互诠释和影射,也做了相互的解构。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3

看过两个版本的《暗恋桃花源》之后,我发现《暗恋桃花源》的主题实在是太棒了。《暗恋桃花源》一个多情浪漫的名字,但倘若要给它换上一个更加实在的名字,我认为可以是《寻找》。剧中剧《暗恋》和《桃花源》都是以“寻找”作为主线的,还有那个贯穿始终寻找着刘子骥的女人,使得该剧用“寻找”编织起了一张丰满而巨大的网。

《诗经》咏唱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屈子诉说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往今来,人们都在寻找着一些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理想抱负也可以是爱情婚姻。这其中有多少的失而复得和多少的求之不得。《关雎》讲的是古人对爱情的追求,而《暗恋桃花源》则讲的是现代人对于爱情婚姻的理解:在漫长的人生中个体人对于爱情婚姻的追寻。尽管《暗恋》和《桃花源》都是在讲诉关于寻找爱情婚姻的故事,但它们两者的“寻找”是不同的。

《暗恋》是“等待的寻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家国破碎,由于一场家庭多年分离之后的团聚,江滨柳和云之凡不得不分离。但没想到这一次本应短暂的离别竟成了恋人之间几十年陌路的起点。江滨柳和云之凡在分别之后都一直在寻找着对方,可是多少年来都求之不得。多年以后,各自都成了家,同住台湾却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最后一次在病床上相见了,可是两个老者相见了又能怎样,早已物是人非。《暗恋》是一对恋人心怀爱恋,等待着,寻找着对方,他们不仅是在寻找爱人,更是在寻找婚姻,所以《暗恋》是“等待的寻找”。

《桃花源》是“逃避的寻找”,渔夫老陶,打鱼不顺,造人不顺,婚姻不顺。在妻子和奸夫袁老板的逼迫下不得的上游打鱼,最终到了桃花源。在新的世界里,他被新的气象感动,由俗气市井的'渔民被改造成了豁达超脱的“仙人”。后来重回家中救赎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可被世俗沉重压迫的春袁二人又将老陶逼回了原貌。《桃花源》中的老陶本来就拥有婚姻,但是他的婚姻却充满各种矛盾。于是他逃避婚姻,离开那里却寻找到了桃花源,所以《桃花源》是“逃避的寻找”,是一种不寻找的寻找。

《暗恋》和《桃花源》一个是求之不得,另一个是不求而得。一个是人有情却难以步入婚姻殿堂,另一个是有婚姻却没有爱情。《暗恋》是美好的不完满,而《桃花源》则是完满的不美好。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是枷锁”。诚然,两个人生活在一起肯定要为对方牺牲一些东西,个体是不自由的。《暗恋》中的两个主人公想要在一起,想要人生的不自由,情感的自由。而《桃花源》的男主人公想要人生的自由,女主人公想要情感的自由。人生的自由和情感的自由,到底哪个更重要呢?我不清楚,戏剧也没有给我们答案,但这可能就是戏剧中这些人物存在的意义吧,要留给我们的人生慢慢思索。仅凭这一点《暗恋桃花源》就已经很伟大了。

除了上面的问题以外,《暗恋桃花源》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失与得到,喜剧还是悲剧。

江滨柳和云之凡都失了与爱人共处的时间,但他们得到了热心照顾自己的妻子和丈夫,以及一份在内心中暗自存在的深深的爱恋。倘若他们当初在起了,江滨柳会不会成为老陶,云之凡是不是春花?这一切都说不清楚。老陶失了妻子和渔船,但是他得到了桃花源。他摆脱了婚姻的束缚和世俗事务的束缚,达到了人生中的更高境界。他可以是一个婚姻的失败者,但这些在桃花源里都不重要,他在这里有了崭新的人生。什么爱情婚姻在那里不要也罢。总而言之,失的不一定是遗憾,得到的没准是惊喜。好好地珍惜眼前的一切,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不要遗憾失的东西,因为现在或许有新的体验。人总是要活在当下的,有些东西是伟大的无意义。

我认为《暗恋》是悲剧,因为它正经严肃有淡淡的忧伤;《桃花源》是喜剧,因为它夸张搞笑有轻轻的喜感。而《暗恋桃花源》是悲喜剧,因为它悲喜交加。但我这样说不对,它们就是戏剧本身。它们是在模仿人生,人生就是这样,悲喜交加。只有《暗恋》不行,只有《桃花源》也不行,《暗恋桃花源》才是人生。它们让我们可以看到古今,可以看到悲喜,可以看到爱情与婚姻,还可以看到大不同。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冲撞才是其中最精彩的。戏剧是需要矛盾的,而《暗恋桃花源》中最大的矛盾是《暗恋》和《桃花源》两种差异巨大的价值观的交锋。这种伟大也是极难模仿的。

《暗恋桃花源》以“寻找”为主题,两出剧中剧人物的寻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寻找还有戏里戏外的导演对戏剧中人物感觉的寻找,演员对角色的寻找,观众对戏剧的寻找。但这些伟大的“寻找”与那个无名女孩对刘子骥的寻找相比都太肤浅。

“刘子骥,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骥”,马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个人都是在寻找刘子骥的人,但在一片迷茫和混沌的时光中,不是每一个人都看得清楚,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伯乐。那个女孩,她穿越了魏晋,穿越了民国,在那一年的台湾,她在寻找着哪一个时代的谁?

在起初开篇的时候我还不懂《暗恋桃花源》是个怎样的故事,现在我懂了。《暗恋桃花源》讲诉的是在每一时代每一片土地上的所有人的成长,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着困惑着自己的那些事的答案。此生很荣幸能够看到这出剧并且能够喜欢上它。

以上便是我对于《暗恋桃花源》的全部看法。《暗恋桃花源》太伟大了,可惜我的文字过于单薄。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4

一个剧场两出戏,一出暗恋,一出桃花源,一悲一喜,一静一动,悲伤安静与诙谐夸张,看似毫无关系,却一语道破了感情的两种走向——一失一得的不同结局。

现代悲剧《暗恋》里,江滨柳与初恋情人云之凡,在最为浓情蜜意之时由于战乱而互相错过,几十年里来寻找未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偶然得知云之凡早已来台,而登报寻人启事。

古代喜剧《桃花源》中,老陶因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私通,备受屈辱,借故外出打渔,却偶入桃花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被治愈后又想带妻子春花一起来桃花仙境,故返家,而春花与袁老板的生活已是另外一番光景。

江滨柳在错过云之凡后念念不忘,几乎穷尽一生的追寻,在几十年的岁月里时常静静的泡一杯茶怀念那个山茶花一般的女子,就连结发妻子与孩子都不敢上前打扰,可见思念之深沉之忘我,甚至于之冷漠。也许应了那句话,越深情的人也越薄情。在耄耋之年,终于得见日思夜想之人,也不过是寒暄几句人生境遇与境况。未见时思念浓烈,相见时却平淡疏离。寥寥数语中有错过的遗憾和未坚持等待的懊悔,然而我却无比庆幸,分离让他们留住了彼此心中最美好的模样和时光,他们的记忆永远定格在情感浓烈之时,而未经琐碎生活的磨灭,云之凡永远是江滨柳的白月光红玫瑰,而没有变成米饭粒蚊子血,从这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喜剧的结尾,悲与喜永远都是一体两面,哪里有单纯的悲剧和喜剧呢?

而另一出戏里,含情脉脉甜蜜对视的春花与袁老板在经历了诸多心机之后得偿所愿的在一起了,然而过上的并不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岁月静好的生活,袁老板并不可靠有担当,而是滥赌成性,借酒消愁,春花也并不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在琐碎生活中披头散发歇斯底里,还是当时那个美貌风情的春花吗?《桃花源》也许就是《暗恋》的结局。而如果他们恪于人伦,发乎情,止于礼,他们不会是另一个江滨柳和云之凡吗?平淡的生活啊,就是这样的无情,它让有些人日久生情,也让有些人越走越远,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在一起。

当我们迫切的渴望某样东西的时候,它遥不可及,挠的你心痒痒,得不到的最美好,拥有的却不懂珍惜,人性使然吧。

写到这里想起了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的《失乐园》,一个有妇之夫和有夫之妇偶然相识,狂热相爱,但他们经历过婚姻,知道再浓烈的感情再炽热的爱都会因琐碎生活和朝夕相对而变得平淡乏味,而他们在深爱的那一刻无比坚信爱对方,他们想要让这份爱永恒,所以他们选择了让爱定格在最热烈的时刻,所以他们缠绕相拥自杀。摇头叹息,人生实苦,我还是平淡的活着好了。

也许就是这样吧,求而不得是遗憾,难以忘怀;求而得之是琐碎,不胜厌烦。

谁又能道得清说得明呢?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5

从来没有看过话剧,但早就听过赖声川导演的大名以及他执导的《暗恋桃花源》,因此7月15日《暗恋桃花源》第四次来到广州,我便与好友雷童一起去看。雷童第二天便写出了一篇观后感,并问我为何观看演出后明明感触颇深却没有写些什么。其实我只是太忙,关于《暗恋桃花源》,尤其是其中的《暗恋》部分,我有太多的话要说,如今在这里补上。

云之凡和江滨柳的爱情,正如《暗恋桃花源》节目介绍册上所说,因为处在这样的纷争时代而注定不能有结果。而最后即使重逢,却因为双方都已有了各自的伴侣,只能用最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听着那一句句略带生涩的“你身体还好吗?”“你过得怎么样?”,心总会感觉到被这两人的悲剧一层一层剥开似的疼痛。云之凡临走时,江滨柳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本以为他终于会一诉衷肠,他却只能惆怅地问了一句:“这些年你想过我吗?”实际上,他在最后和云之凡握手的那一刻也是压抑着的;他很明显地努力克制着自己,想把自己的悲伤控制在哽咽状态,避免哭泣。然而,就是这一连串的情绪上的压抑把《暗恋》的悲剧效果推上了高潮。江滨柳和云之凡没有释放出的泪水,绝大部分最后都挂在了观众的面颊上。

我必须承认,我也流下了眼泪,但我的流泪还有另外的原因:我被江太太的伟大感动了。江太太也是一个悲情的人物。按照剧情,她在江滨柳心目中的地位永远无法与云之凡相比。这一点,从江滨柳多年以来经常听他和云之凡曾经分享过的歌曲并陷入沉思可以看出。江太太凭着女性特有的敏感,不可能察觉不到江滨柳心中最爱的女性不是他。然而她对江滨柳的情感是真挚的。第一个证据就是她对小护士讲述和江滨柳初识时的事情那种如数家珍的语调和幸福略带羞涩的表情。第二个证据就是江太太急着帮江滨柳交住院费用的细节。中年妇女本来最让人厌烦的就是唠叨,啰嗦还有斤斤计较。然而在这一幕中,江太太对医院的抱怨恰好体现出了她对于江滨柳无微不至的关心,连缴费这类没有急迫时限的琐碎小事都挂在心上,要迫不及待地第一时间办好。她的唠叨确实是可爱的,甚至可以说每听一次都会感到温馨的,是百听不厌的!综上,江太太的伟大,在于她能不计较地位和待遇,全心全意地付出去爱江滨柳。用《士兵突击》里老马班长的话说,江太太的伟大就是因为她甘于平凡。她身上人性的光辉,是云之凡身上没有的,也是一个再完美的云之凡也掩盖不了的。

我理解江滨柳为什么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开始寻找云之凡。他们有着美好纯真的情愫,但因为时世的动乱而无疾而终。他理应觉得遗憾,理应寻访云之凡的消息。不管云之凡是生是死,只有得到了确切的消息,也算是给了当年爱慕她的自己一个交代。但我不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年以来,云之凡在江滨柳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如此的高。江太太为了江滨柳付出如此的多,应该说对江滨柳是有恩的(爱也是恩赐的一种啊)。而云之凡即使再完美,再独一无二,也只是江滨柳未曾拥有的爱慕对象而已。或许是明白我的感受,江滨柳最后很好地安排了江太太今后的生活,可以算的上是一个合格的男人了。

也许下辈子他能够明白,假如命运不愿让他同时拥有他的所爱和爱他的人,那么他应该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所爱,而用自己的一生去报答那个爱自己的人。

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1000字

【第4篇】暗恋桃花源话剧版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话剧版观后感1

武陵人渔夫陶总是捕不到大鱼,明明觉得妻子春花和有着远大理想又有点钱的房东袁老板有了私情,但也只能私下里自己发泄发泄。他的房租由袁老板“照顾着”、他打的小鱼还得由袁老板收购,他本来就表达不清楚,又打不到大鱼,深受春花袁老板的羞辱,又生不了孩子,整天受春花的气。后中了春花袁老板的激将法计策,他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划着他的小船驶向有湍急水流和旋涡的上游去打大鱼了。大鱼没打到,但是却意外的闯进陶渊明描写的陶花源。桃花绚烂,落英缤纷。人们穿着白袍素衣,那里的一切纯净友好幸福和谐。陶还遇到酷似春花袁老板的一对夫妻,他们使他忘了烦恼、心灵平静。但他始终惦念着家里的春花。满怀希望的回到家里准备把春花接到桃花源过崭新的日子。他甚至想把袁老板也带过去。当他兴冲冲回到家中才发现在他离家的这些年,春花和袁老板早已做了夫妻。而且有了孩子。但是两人打打吵吵,日子过得还不如他们以前好。他们还把他当成鬼魂和精神病人。陶只能一声长叹潸然离开。热热闹闹的喜剧顷刻间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情也好,爱也罢,只不过是行云流水,终究成灰。醉也好,梦也好,终归是一声长叹——无奈!

《暗恋》悲也喜,《桃花源》喜更悲!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是遥远的梦境?是美丽的桃花源?是不断的重复?

《暗恋桃花源》难道寓示着人生就是永远在暗恋着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人生就是暗恋一个永远走不进的梦的世界?就像那个陌生女子痴痴傻傻的一直在追寻那个谁也不知道下落的刘子骥?现实如此絮乱,恋人的离别,婚姻的失落,挪来摆去的道具,张冠李戴的错位的布景,互相干扰的排练,走乱场的演员,说串了的台词,无奈的退让,愤怒的争吵.......这一切的一切就是现实,就是人生?

但最后还是在容忍中完成了排练,并且学会了理解、学会了相互欣赏。

是啊,和谐才能共存。

纵然生活有太多的无奈,也该珍惜今生的缘分。生活应该学会“放轻松、放轻松”!

暗恋桃花源话剧版观后感2

看完这个电影版话剧,我们跟随着镜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暗恋桃花源》。矛盾的冲突和协调,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从矛盾的冲突和协调方面来说。不论是作品本身的音乐与布景还是人物的性格。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暗恋与桃花源两个不一样的剧组,一个“杯具”,一个“喜剧”,两种截然不一样的舞台效果,但是作品本身将其音乐处理的很好,在两个剧组换场的衔接处,音乐的轻重缓急处理的十分好,既不会让人感觉突兀也不会太平淡而显得乏味。而且在开始的时候暗恋剧组的音乐节奏缓慢,桃花源剧组节奏则明显欢快,转而到后半场则恰恰相反,变成暗恋剧组节奏激进,而桃花源节奏趋缓。这也在剧情上给人一种带动。之后,在人物性格上,也有体现出矛盾的冲突与协调。作品的前半段,老陶是一个处于焦躁中的人物形象,而春花和袁老板则是爱意浓浓,人物表现力比较平缓。然而,老陶在经历了桃花源之后,像是受到了某种熏陶,或是被桃花源的气氛所感染,人物性格便变得舒缓,给人心平气和的感觉。而相比较下,春花和袁老板生活在一齐,经历了相处的磨合,不仅仅没有过上想象中的生活,反而是变得落魄潦倒,从而人物的性格爆发,十分具有表现力。这也是体现了矛盾的冲突与协调。

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方面来看《暗恋桃花源》。暗恋剧组,江滨柳和云之凡的感情。桃花源剧组,春花和袁老板的最初梦想,甚至是那个一向在寻找刘子骥的疯女人。

首先,从暗恋剧组来说,开头,江滨柳将一切都计划好了,那些信,那些爱意。在他的理想中,他和云之凡在一齐只是时光的问题。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云之凡没有回来,而他也没有联系上云之凡,过往的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在他重病之时,最后,他见到了云之凡,但是,不仅仅是他,我们也都同样意识到了,一切都不一样了。他有了妻子,而云之凡也嫁人了,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孩子甚至子孙。我们都不是当事人,不明白江滨柳的心理,但是,设想一下自我在当时的情境中,那些感情或许我们也能体会一二。云之凡在江滨柳的心目中,可能不单纯只是年少时的爱恋那般简单,那是他的青春,是他的冲动,是他年少时的梦想与憧憬,那是一些比简单的感情更重要的东西。另外,我觉得江滨柳对于他此刻的妻子也不见得是没有感情的,或许那是比感情更让那个人割舍不断的,比如亲情,比如职责。之后,再看桃花源剧组,春花和袁老板之前对未来有着多么完美的向往,有孩子,有欢笑,只是现实让他们变得穷困,堕落,所有的所有都不是当初设想的那个样貌。而老陶去了桃花源,他才是最后真正的胜者,他经历了比现实完美的桃花源,被现实逼迫的看清了现实,这才是我们的社会想要让我们学会的。而疯女人,她一向在寻找刘子骥

,但是刘子骥却从没有出现过,刘子骥好像就是那理想一般,让人不断的寻找,而往往就是以找不到这个结局收场。导演在此处想要告诉我们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心境吧。

最后,我想要说,作品和现实还是不一样的,现实往往比作品表达的更复杂,更残酷,但是我们不得不应对。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更高于生活。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暗恋桃花源话剧版观后感3

看完台湾导演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后,我无比的兴奋,虽然上了一夜的班,可丝毫感觉不到疲倦,尽兴之余,写点观后感,留个纪念。

两部话剧:一个古装的喜剧,一个现代的悲剧;一个胡编乱造猥亵经典,一个追忆历史述说往事;一个追求搞笑虚情假意,一个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员台上表现拙劣,台下语出惊人,两台毫不相关的话剧摆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词达到令人叫绝的喜剧效果,通过对比其分别对“爱”的表述,竟让人产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让人折服于作者的天才创作。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方式给我眼前一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腐朽为神奇?

单从两个话剧来说,毫无新意。《暗恋》演的俗套,就是因为导演的“绝大多数的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可他的演员却怎么也演不出那种“像一朵美丽山茶花”的效果、“牵着小手”的那种感觉,对历史沧桑的感觉和对爱情的真挚,是这代像小护士一样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出来、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残存在导演的心中。导演那份曾经的感情只能在台下引来我们这些观众的同情。《桃花源》简直是颠覆传统的表现,显然是受了西方某种思想的影响,它以其夸张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生活,穿越古今,杂糅并取,一味造些笑料,剧中语言竟不如台下的对白,更何谈其思想。可就是这样的两部很粗糙的话剧,作者巧夺天工,把它们放在了一起,再加上些许台下捣乱的人,用一个争戏台的冲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而且他也颠覆了一种人的思维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在此略微说明一下。

这部剧很明显是一个剧中剧,在此稍加以说明以便表述。两个话剧我们把它们认为是“一剧”,整部话剧就可以把它看作是“二剧”。在“一剧”里,演员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从“二剧”的立场来看,它又是那么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剧”中的水平差才展现出了“二剧”中的喜剧效果。就这样“一剧”里的两部部水准不高的话剧演员通过争舞台这个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捣乱的女子、关门的看管员、突然冲上台指导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就这些人在舞台上乱七八糟的表现,共同构成“二剧”。这两个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新鲜活泼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笔值得一提,就是这种剧中剧所产生的特殊效果。那种一会儿在《暗恋》中、一会儿又在《桃花源》中,一会儿又把人拉在剧中,让观众做剧中的观众。产生这种效果,的确是个意外的收获。

再看看“一剧”和“二剧”中的爱情。虽说两个话剧不相干,可是它们分别表现了“爱情”,简单地通过对比竟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一个是热恋的爱人分手数十载,其爱越久迷香;一个是为爱媾和却又为生活所累,引发了人对爱情与生活这个永久话题的再次思考。

整个剧以其平平淡淡的对话结束,这种手法确实是真爱的流露,展现“一剧”中导演的真情流露、同样也体现了“二剧”导演的高超指导水平。积淀了几十年的爱情,积攒了几十年的话,情怎能续?话如何说?最后只能是用几句简单的问候草草结束。这种“留白”真的是给人留以无尽的遐想,“大爱无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实高明,值得我们学习。

暗恋桃花源话剧版观后感4

一个舞台,两个剧组。说是一场闹剧,或是一次深深的感动。

身穿白色旗袍的云之凡坐在秋千上,缓缓说着全剧第一句台词:“好安静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声音在响起的那一瞬间,突然觉得舞台好空旷,仿佛就这样走入了那个年代,那个有关上海的泛黄的记忆。

秋千,好像是古典世界的一个符号,带着浪漫主义色彩。那个坐在秋千上的女孩,也成为了江滨柳一次次回眸时凝望的焦点。在舞台上,一个秋千,就营造了那个回忆里无比清新的场景,提示了故事发生的依靠的物质空间。秋千,象征着一种古典浪漫的感情,带着青涩的暧昧,和未知的憧憬。年老,江滨柳和云之凡之间的情书,好像是遥远却难以舍下的梦。江滨柳在病房中一次次回想着在上海那梦一样的回忆,可现实中的那个云之凡已老去。那个在秋千上摇曳的梦远去了。

但是,嬉闹之间,又含深意。在舞台上的那个井是一个神秘的符号。老陶一进入桃花源便遇见桃花源中的那对白衣夫妇。如果说能够把水井看成桃花源的象征,那么,寻访桃花源在另一种层面上讲,能够理解成人类想回归最原始那最初的自然状态。因为从现实来看,井象征着一种简单安然的世俗生活。不是当下杂乱无序的生活,那是我们想象中古代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平凡却幸福的日子。我们理想中的古典式日常生活,就应像白衣夫妇那样,悠然和睦,岁月静好,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安然地生育后代。然而现实却是活在古代却毫无古典浪漫的老陶春花袁老板,或是苦苦守望着早已破灭的古典感情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或许还有江太太。在本剧的高潮部分,即两部戏同台演出的段落,“井”成为了两个剧团现实场地的分隔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分隔物何尝不是联系物呢,联系着《暗恋》和《桃花源》,杯具和喜剧,戏剧和真实,古典和现代。这种强烈的比较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好像哪里缺了一块,就像那一块尴尬留白的空白幕布。剧中,“桃花源”导演“袁老板”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只剩下一

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树时,十分恼火。他叫来美工小林。小林说,这叫“留白”。“留白?”导演立刻挠头。小林说:“这留白很有意境的啊!”“意境?”这两个本是表示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的概念,可导演的疑问句式的“重读”,就表达了他对这样的古典概念的怀疑态度与不理解,或者是对现实的一种质疑。最后,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苦闷地大声喝问:“这棵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与其说这是对“留白”“意境”的询问,不如说这是对老陶离家出走之行为缘由的询问,对老陶离家出走的最根本的缘由的质问。缺了一块的幕布,仿佛在说这才是舞台上故事背后琐碎的混乱的生活。

但是,活在纠结不堪的现实里的人,心里总有一个梦。就像老陶误闯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没有那纷纷落下的花瓣,或许我们想象不出那种场景。那随风飘落的花瓣,或是是生的梦幻,或是死的绚烂。在那漫天的飞舞中,谁会分清这是现实还是梦境,是欢乐还是忧伤。那个似痴似狂的陌生女人至始至终高一向喊着刘子骥这个代表着“寻找”的名字,发出了痴狂绝望的哀叹和呐喊。那个看似疯狂的女人,就像离开桃花源后再也回不去的老陶,就像苦苦守望着回忆的江滨柳,努力寻找着却再也见不到。寻寻觅觅之中,落花,迷了谁的眼,又落在谁的梦里。

在我看来,舞美的设计就像一件外衣,不是越华丽越美,而是恰如其分的细节美所展现出的优雅。《暗恋桃花源》的舞美设计,就如上方的文字所叙述的,每一个设计都凸显出匠心独具,贴合话剧所要呈现的物质空间和氛围。那么,话剧的语言就应是其灵魂,精雕细琢,从内散发出独特的美感。

相对《暗恋》,我觉得《桃花源》的语言更有爆发力,或者说给我更多更强烈的共鸣。在《桃花源》的第一幕中,老陶在喝不了酒,吃不了饼后发出的感慨。夸张的语言活灵活现的体现出老陶的性格特征和对生活境况的强烈不满。在老陶的生活中,家不再是幸福的港湾,酒不能喝,刀失去控制,饼硬的不能吃,甚至老婆偷人。按老陶的说法,这一切都已经不能再这样称呼了。这几句台词里体现出一种感觉,所有的一切仿佛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好处。生活,不像是生活,更像是一种只为存在而存在。另外,在“桃花源”第一幕,老陶家中三人的对话也很有有意思。刚开始,他们说了一些关于老陶打鱼的事儿。之后的对话中,大家都拒绝使用看来较为精确清晰的具体词语,代之以中国人口语中的“这个”、“那个”、“哪个”、“什么”等等。这种台词的模糊化在后面一幕老陶即将归来时春花和袁老板的对话中也有体现。从表面听起来这些话意思很模糊很迂回,但是我们都听的懂,都明白“那个”“这个”中所含的意思,不比具体的词语缺少任何一种应有的蕴含。这种模糊的语言,具有象征性,仿佛能无限扩大,到达另一种深度,比具体的语言更有张力和爆发力。最让我有震撼的是老陶说的“最当初,我们都不是什么。”这好像回到了对人类起源,

人类本质的询问。这句话有着巨大的力量,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还有一点是语言的白话化。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文字作为台词中的一部分,经过改写,加上了一些感叹词和生活化的字词,完全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气息,脱离了一种文绉绉的感觉。在老陶回到武陵的那一幕时,在桃花源度过了一段纯真烂漫到近乎梦幻的时光的他回到武陵,发现原本如胶似漆,男欢女爱的春花与袁老板已陷入了现实的纠葛和相互的怨怼之中,并没有从此过着想象中幸福美满的快乐生活。从老陶,和春花与袁老板的对话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出这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很喜欢记得老陶说的一句:“这些年来,我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好像走投无路了,但是,只要换一个观点,就能够立刻获得一个新的方向。”袁老板回应他的却是:“我觉得很累。”两种风格的台词,强烈的比较,令人哭笑不得之时,也发人深思。有一句话说话剧是语言的艺术。透过语言就能塑造了不一样的人物形象。语言真是奇妙。

记得其中有一句台词:人世间所有飘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自我的故事。我们在努力生活,我们都在盲乱和期冀中寻找着永恒而真实的生活,谁会最终找到呢?

暗恋桃花源话剧版观后感5

上周末有幸观看了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剧情我就不在此赘述了,只想说说自我看后的感觉。

我一向是对杯具不感冒的,也许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但我确确实实不喜欢看杯具,所以《暗恋》看得我是挺无趣的,毕竟这样类似的故事也看得太多了,而且大段大段琼瑶式的的台词,尤其是刚开场那会儿,琼瑶的一塌糊涂,受不了。

《桃花源》是喜剧,所以我对它的兴趣高一些,更何况有何炅谢娜这两个活宝,想不笑都难啊!但是意外的惊喜来自老陶的扮演者俞恩泰,就是《武林外传》里面的“关中大侠”——吕秀才,初入桃花源时的一句:“哇塞,芳草鲜美;我靠,落英缤纷!”实在是太经典了!看《武林外传》的时候就觉得他和佟掌柜俩人身上最有料,是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这次看了他在话剧中的表现,发现依然是最出彩的一个,不愧是上戏硕士啊,功力的确深厚!其实我觉得《桃花源》表面上是一出热热闹闹的喜剧,本质上实际是一出套在喜剧套子里的杯具,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杯具,笑声中会有苦涩的感觉。尤其是最后,老陶本来已经在桃花源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却因为仍然无法忘记春花,回到武陵,想把春花甚至袁老板都带到那个人间仙境去。但是武陵的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老陶原本就应是丈夫的主角,此刻却成了局外人,即便如此,他一心想的还是要和故人去分享那个完美世界。热闹的开场,寂寥的结局,老陶的悲哀用嬉笑吵闹的喜剧形式表现出来,反而更让人平添了几分隐隐的心痛。

另外还想提一句,那个不时出现的白衣女子,口口声声要找的刘子骥,和《桃花源记》中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提到的那个人名字一模一样啊!这也是我几天之后才想起来的,但是还是不懂她的串场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哪位能给解释一下?

暗恋桃花源观看感悟

暗恋桃花源话剧版观后感

【第5篇】暗恋桃花源观后感600字

【第1篇】

一月十六号,我和我的两个小伙伴一起去看了场话剧,话剧的名字叫《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我在两年前就已经听说过了,一直很想看,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心情很愉快。

十六号这一天,我早早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的一个小伙伴到傍晚六点多才做好了作业。后来,我们一起坐上了开往科技文化中心的专车,吃了肯德基,在最后两分钟内跑向了大剧场,坐到了座位上。哦,对,我在座位上还看到了另外一个同学,他身边有美女在,都没注意到我。我的位置是与舞台一个平面的,离舞台只有大概五米的距离,后来我回来说,当时我都看得见黄磊叔叔的皱纹呢。

说到黄磊叔叔,我很喜欢他,从很早以前,记不清楚那是什么时候,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叫《似水年华》,是他和刘若英阿姨一起演的,故事发生在美丽的乌镇,讲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在后来我还特意去过那个小镇。《似水年华》我看了好几遍,每次都感动得哭了。这次看《暗恋桃花源》,我觉得《暗恋》的那部分,与《似水年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我准备好了眼泪来看《暗恋桃花源》的,可我后来一直都没有哭。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肯定是我看的不够专心,身边坐了好多爷爷奶奶辈的老人,总是在那里乱动,害我都没办法投入到话剧里,我很生气。不过《桃花源》还是很好玩的,我在那里笑得前俯后仰呢。

我觉得这场我等了很久的话剧并没有让我失望,座无虚席的话剧院和谢幕时长久不息的掌声应该就是最好的证明吧。回来的第二天,我又看了一遍电影版本林青霞阿姨演的《暗恋桃花源》,我觉得没有大陆版本的好看。

我很开心。

【第2篇】

从来没有看过话剧,但早就听过赖声川导演的大名以及他执导的《暗恋桃花源》,因此7月15日《暗恋桃花源》第四次来到广州,我便与好友雷童一起去看。 雷童第二天便写出了一篇观后感,并问我为何观看演出后明明感触颇深却没有写些什么。其实我只是太忙,关于《暗恋桃花源》,尤其是其中的《暗恋》部分,我有太多的话要说,如今在这里补上。

云之凡和江滨柳的爱情, 正如《暗恋桃花源》节目介绍册上所说,因为处在这样的纷争时代而注定不能有结果。而最后即使重逢,却因为双方都已有了各自的伴侣,只能用最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听着那一句句略带生涩的“你身体还好吗?”“你过得怎么样?”,心总会感觉到被这两人的悲剧一层一层剥开似的疼痛。云之凡临走时,江滨柳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本以为他终于会一诉衷肠, 他却只能惆怅地问了一句:“这些年你想过我吗?”实际上,他在最后和云之凡握手的那一刻也是压抑着的;他很明显地努力克制着自己,想把自己的悲伤控制在哽咽状态,避免哭泣。然而,就是这一连串的情绪上的压抑把《暗恋》的悲剧效果推上了高潮。江滨柳和云之凡没有释放出的泪水,绝大部分最后都挂在了观众的面颊上。

我必须承认,我也流下了眼泪,但我的流泪还有另外的原因:我被江太太的伟大感动了。 江太太也是一个悲情的人物。按照剧情,她在江滨柳心目中的地位永远无法与云之凡相比。这一点,从江滨柳多年以来经常听他和云之凡曾经分享过的歌曲并陷入沉思可以看出。江太太凭着女性特有的敏感,不可能察觉不到江滨柳心中最爱的女性不是他。然而她对江滨柳的情感是真挚的。第一个证据就是她对小护士讲述和江滨柳初识时的事情那种如数家珍的语调和幸福略带羞涩的表情。第二个证据就是江太太急着帮江滨柳交住院费用的细节。中年妇女本来最让人厌烦的就是唠叨,啰嗦还有斤斤计较。然而在这一幕中,江太太对医院的抱怨恰好体现出了她对于江滨柳无微不至的关心,连缴费这类没有急迫时限的琐碎小事都挂在心上,要迫不及待地第一时间办好。她的唠叨确实是可爱的,甚至可以说每听一次都会感到温馨的,是百听不厌的!综上,江太太的伟大,在于她能不计较地位和待遇,全心全意地付出去爱江滨柳。用《士兵突击》里老马班长的话说,江太太的伟大就是因为她甘于平凡。她身上人性的光辉,是云之凡身上没有的,也是一个再完美的云之凡也掩盖不了的。

我理解江滨柳为什么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开始寻找云之凡。他们有着美好纯真的情愫,但因为时世的动乱而无疾而终。他理应觉得遗憾,理应寻访云之凡的消息。不管云之凡是生是死,只有得到了确切的消息,也算是给了当年爱慕她的自己一个交代。但我不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年以来,云之凡在江滨柳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如此的高。江太太为了江滨柳付出如此的多,应该说对江滨柳是有恩的 (爱也是恩赐的一种啊)。而云之凡即使再完美,再独一无二,也只是江滨柳未曾拥有的爱慕对象而已。或许是明白我的感受,江滨柳最后很好地安排了江太太今后的生活,可以算的上是一个合格的男人了。

也许下辈子他能够明白,假如命运不愿让他同时拥有他的所爱和爱他的人,那么他应该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所爱,而用自己的一生去报答那个爱自己的人。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600字

【第6篇】暗恋桃花源中小学观后感1000字5篇

暗恋桃花源中小学观后感1000字(1)

在这学期第一次上课时观看了这部赖声川导演执导的影片,看时觉得电影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并且剧情十分幽默时不时就引得教室里一片笑声。但观看过后,再次回想时,个性是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感触颇多。

这部电影是以两个剧组“暗恋”和“桃花源”交替排练时发生的事为主线展开的“暗恋”这个剧组主要是讲男主角滨柳和女主角云之凡相爱,却因为战乱的原因最终没在一齐,而男主角一向思念女主角的故事。而“桃花源”这个剧组就是以我们熟悉的《桃花源记》为背景,讲了老陶,妻子春花及袁老板三人的感情故事。正是这两个剧组的故事具有互文性,互为影射,透过刻画主体和欲望客体之间空间距离和时光距离的关系,传达出很多了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首先,距离是永远不可完全被跨越的,即欲望对象不可被主体占有到达。就像是“暗恋”剧组的故事所讲,因为滨柳和云之凡没有在一齐,所以他们的感情存在了想象之中,正是由于这样,他们的感情存活了下了。即使有了自我的家庭,有了爱自我的妻子,滨柳一向对云之凡念念不忘,到了晚年仍有寻找云之凡。相反,感情一旦被跨越,感情必死。

就像老陶和春花一样,感情早已死于日常生活的单调,不聊和摩擦。也正因为如此,春花选取了和袁老板私通。剧中的袁老板之前一向提到“一个远大的理想”,春花也对之十分向往。但老陶走后,当这两个人真正在一齐时,由于生活的单调,感情也渐渐消失不见了。春花之前向往的理想生活也彻底破灭了。而剧中老陶所到的桃花源里两夫妇和睦相处,十分相爱。这处剧情乍看是导演在像我们传达一个在一齐却仍旧完美的感情,实则不然。因为这剧中的桃花源只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是观念中的非现实的,是人们无法到达的。

其次,剧中刘子骥这个人物一向没有出现,但剧中却又一个疯女人一向在寻找他。这就影射了主体对于模糊的欲望对象的不可截止的欲求这种现象。也正是由于这种欲求使人饱受折磨,饱受求之不得之苦。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摆脱向往乌托邦而又求之不得,如何破除乌托邦的束缚呢?我想,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认识清楚欲望对象的不可到达性,然后不去欲望,这有破除对其的欲望,方能使我们解脱,重新获得快乐。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做到“去我执”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人仍然喜欢去追求的得不到的,看似十分完美的那些东西,所以大多数人仍旧活在痛苦之中。

最后,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结构情节安排得十分巧妙,个性是当“暗恋”和“桃花源”这两个剧组出此刻同一舞台同一空间时,情节的互为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恍然大悟,原先当两个相爱的人在一齐之后,“山茶花”就会变成“春花”,原本完美的感情也会消失不见。

观看《暗恋桃花源》这部影片之后对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认识到了很多之前没有认识到的问题,和一些之前完全没有过的一些想法。有的时候,我们苦苦追求的看似完美的事物,真正到了我们的身边时,却反而没了那种我们的认同感,感觉没有我们之前追求的那么完美,感觉被骗了。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每个普通人都应经历过这种事物。而对于我们永远达不到的东西我们因为不得而痛苦。即使明白得到之后也不必须完美。在这种状况下,要么去我执,要么在苦苦追求饱受折磨。

我想,虽然大多数人都就应想要去我执,从欲望中解脱出来,但我觉得能做到去我执的人还是少数。所以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就应寻求让我们不再痛苦反而觉得快乐的方式来追求我们的理想。把奋斗的过程当做一种快乐,淡化结果。而且要适当降低对自我的要求,对我们所追求事物的追求,尽量使自我在追求的过程中享受到追求拼搏奋斗的快乐。对于感情,虽然真的是感情在一齐必会死于生活的单调,不聊和摩擦中。但我觉得,这些能够尽量的避免,能够透过努力来维持感情的完美性。

暗恋桃花源中小学观后感1000字(2)

据说这是一部先锋话剧,据说它很难懂,据说它乃城中大热,如火如荼。恩,最终一个不是据说,我在1月的上海想看看这出戏,发现票就好像雪灾中时候一样难买,3月份的也已告罄,所以我忍了,我只能看看它的dv版,聊胜于无,幸好这部经典话剧即使隔了两个框,也鲜活得夺框欲出。

话剧最要紧就是好看,牢牢抓住人眼睛不放,否则干嘛花几百银子进去坐着,一开始的《暗恋》戏份差点就让我没再看下去,这种老套的剧情只要你看到一个开头,就猜到它的结尾,相恋的男女,被时空交错,垂手不可得,男的娶了个庸妻,碌碌一生,对此女始终不能忘怀,到老还念念不忘,登报寻找,可怜他的结发妻,还在一边兴高采烈回忆个不停,他早就钻到梦里跟老情人荡秋千去了。《暗恋》根本就是个虚名,坦白点说,可是是场延续了整个婚姻生活的精神出轨。

《桃花源》则好玩得多,一出活脱脱的喜剧,描绘了一个老婆偷汉的可怜男人,愤然出走,误闯桃花源的故事。这出喜剧因为脱离了风雅阶级,直落底层,开起低俗玩笑来坦荡得很,第一幕主要围绕男人下身的脆弱,不管是不举还是状若微物,都让一个男的由内而外迅速垮台,喝酒喝不成,吃饼咬不动,打鱼捞不到大的,老婆还出墙了。男人倘若被戴绿帽,他就活该成为世人笑柄,如果是因不举被戴绿帽,奋而寻死也情有可原,所以老陶划着小船去找死了。本来能够算个杯具,因为误入桃花源,又成了出喜剧,桃花源里他又遇到那对狗男女,居然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你扑我来我扑你,小日子何其乐陶陶。然而所谓桃花源,可是是出幻梦。回到现实中,泼妇出轨的下场,只是得到另一个无能的丈夫,过另一种凄惨贫困的生活,还不如老陶呢,老陶起码不会让她生出个倒霉孩子受苦。

两出戏最终拼接在一块,居然发现台词都能合上,因为主题其实差不多,都是在寻找张爱玲那朵红玫瑰,那个传说中永世不朽的感情,但结局都是一样的,一经找到就变成一抹蚊子血,比如春花跟袁老板,找不到就如江滨柳,始终心心念念那朵心中的白茶花。有意思的是,江滨柳的精神出轨能被世人所理解,认为这是一个男人对感情从不放弃的渴望,据说最终有人为此抛了两滴热泪,让我很不解,如果真是爱,何必拿他老婆当垫背。而春花的寻找感情之路,因为掺杂上了肉欲,沦为一场闹剧,一出喜剧,大家都在同情老陶,明明春花也在寻找感情,并且勇敢落到实处,可是最终看到她跟袁老板鸡飞狗跳的生活,还觉得挺为老陶解气,狗男女总算没有好下场嘛。

至于一向在寻找刘子稽那姑娘,仅有她从头到尾都是状况外,一刻不停地寻找,从来没放弃,她不属于谁,也不拥有谁,可是显然她是点神经病,怎样可能一辈子找着那个人,那段爱,不停下来生活呢你看江滨柳,能够结了婚再找,春花,也能够抛弃丈夫再找,虽然一找到就梦碎,好歹他们鲜活地活了一把。那么到底是出轨的人龌龊,还是寻找的姑娘太傻

暗恋一出桃花源,它是我永远找不到的幻梦,它是我永远入不了的天堂……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在我看来,赖声川在剧本的选择和编排上十分出色。《暗恋》和《桃花源》这一对本子的出现并非偶然,《暗恋》是战乱冲散情侣,桃源里的人本身是为避秦末战乱而迁移到此。《暗恋》里一向在找寻,找寻过去的时光,找寻旧情人。而《桃花源》里现实太可怕,所以去寻找解脱和梦想。最终,两出戏都再次回归现实。能把那么复杂的戏剧理念表达出来,并且观众居然能够很简便的理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甚至思想上的撞击,真是十分不得了的事情。更难得的是,整个剧很简便,很好玩,笑声不短,好像是在玩。结尾处,灯光熄灭,仅有台上台下的啜泣声相互呼应,那一片黑暗和寂静感人至深。

暗恋桃花源中小学观后感1000字(3)

今日晚上有幸在__观赏了目前一票难求的大型舞台剧暗恋桃花源。这是又著名导演赖声川的杰出作品。这部“剧中剧”延续了“谍中谍”,“贼中贼”新颖的创作思路,让观众带着泪水理解了两个半小时的“折磨”。一边是“暗恋”的杯具感动出观众的泪水,一边是“桃花源”的喜剧逗出观众的泪水。

首先,介绍演员(casting),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次庞大的演员阵容让我觉得钱还是没有白花啊。看演员表,其中暗恋部分由资深的演员黄磊和有舞台公主支撑的袁泉出演,感人至深。桃花源部分又武林外传中吕秀才的扮演者余恩泰领衔,有何炅,欢乐精灵谢娜掺和,实在是把我的眼泪笑出来了好几次,肚子笑得都疼。

其次,介绍剧情(gut),此剧讲述了两个剧组“暗恋”和“桃花源”共用一个舞台排联的故事。一边是感人至深的杯具,情到浓处,潸然泪下,一个梦想感情和残酷现实的距离让本来相爱的两个人40年在同一座城市却不得相见。此部分,黄磊和袁泉的演技实在让人钦佩,不愧科班出身,大家风范。“桃花源”戏说了陶渊明的桃源游记的故事,整个就是三个小丑的疯狂搞笑,可难为这三个活宝了,山窜下调,各显起能!这又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仿佛武林外传的再现,欢乐大本营的重演。不得不佩服这几个人的喜剧天赋,不干这行实在是太可惜了,哈哈。

最终,观后感,分两点讲。

一,剧情本身揭示了现实和梦想,过去和此刻,上代人和这代人,杯具和喜剧,清醒和麻木.......多种思想形态和思维模式的碰撞,深刻且余味深长。

二,更让我感到悲哀的是场下的观众,首先手机不停响,严肃的场景却爆发出笑声,不改鼓掌的瞎鼓掌,演员辛苦的结束了演出,却换来的是观众的麻木和匆匆离去。此时我从谢娜的眼神中看出演员是多么期望能和观众再多交流一分种,哪怕一分种。全剧的领衔是黄磊,这名拥有硕士学位,电影学院的教师,一个身患疾病却每每能为艺术而从不妥协。当之无愧啊。

暗恋桃花源中小学观后感1000字(4)

上周末有幸观看了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剧情我就不在此赘述了,只想说说自我看后的感觉。

我一向是对杯具不感冒的,也许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但我确确实实不喜欢看杯具,所以《暗恋》看得我是挺无趣的,毕竟这样类似的故事也看得太多了,并且大段大段琼瑶式的的台词,尤其是刚开场那会儿,琼瑶的一塌糊涂,受不了。

《桃花源》是喜剧,所以我对它的兴趣高一些,更何况有何炅谢娜这两个活宝,想不笑都难啊!可是意外的惊喜来自老陶的扮演者俞恩泰,就是《武林外传》里面的“关中大侠”——吕秀才,初入桃花源时的一句:“哇塞,芳草鲜美;我靠,落英缤纷!”实在是太经典了!看《武林外传》的时候就觉得他和佟掌柜俩人身上最有料,是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这次看了他在话剧中的表现,发现依然是最出彩的一个,不愧是上戏硕士啊,功力的确深厚!其实我觉得《桃花源》表面上是一出热热闹闹的喜剧,本质上实际是一出套在喜剧套子里的杯具,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杯具,笑声中会有苦涩的感觉。

尤其是最终,老陶本来已经在桃花源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却因为仍然无法忘记春花,回到武陵,想把春花甚至袁老板都带到那个人间仙境去。可是武陵的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老陶原本就应是丈夫的主角,此刻却成了局外人,即便如此,他一心想的还是要和故人去分享那个完美世界。热闹的开场,寂寥的结局,老陶的悲哀用嬉笑吵闹的喜剧形式表现出来,反而更让人平添了几分隐隐的心痛。

另外还想提一句,那个不时出现的白衣女子,口口声声要找的刘子骥,和《桃花源记》中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提到的那个人名字一模一样啊!这也是我几天之后才想起来的,可是还是不懂她的串场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哪位能给解释一下?

暗恋桃花源中小学观后感1000字(5)

赖声川的话剧《暗恋桃花源》真是一出奇特的话剧。它奇妙的结构,悲中却喜、喜终为悲的超悲喜剧的形态,博大而深远的内涵,无一不让人惊叹。

我喜欢舞台剧就是因为它精致的结构、演员演出的临场性和观众对演员对全剧最真实最及时的团体反馈。而电影、电视剧无法满足这些需求,所以我一向醉心于舞台剧的观看。

对《暗恋桃花源》最初产生观看欲是想欣赏袁泉黄磊的表演,当然也想看看何炅谢娜是怎样演话剧的。再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出戏是二十年前的戏剧,而我对二十年前有种永远也难以割舍的奇怪情结。我感觉这应当是部好戏。

从表象上看,本剧是以一个二流杯具团和一个三流喜剧团为了即将的演出你争我夺排练场地进行最终一次排练为基本线索,以穿插排练和同台排练的两出戏为重要双线索,陌生女子苦苦寻找据说是约好了的刘子骥应当算作一条副线,几条线索交织在一齐,构成剧组与剧组的抢夺场地、剧组内部的种种矛盾(杯具团导演和演员、导演和助理;喜剧团演员和美工、布景)、两个剧组与陌生女子的不解与误会、两个剧组与场地管理员的争辩、陌生女子和场地管理员之间莫名纠缠的大大小小的戏剧冲突。正是这些莫名其妙的大小冲突使整部戏生机盎然。

杯具团排练的是《暗恋》,喜剧团排练的是《桃花源》。

《暗恋》似乎应当是出杯具。由于躲避战争,东北的江滨柳(黄磊饰)和西南的云之凡(袁泉饰)在上海邂逅而相恋,战争结束后,云之凡回昆明和家人团聚,黄浦江边,秋千索下,他的歌声,她的身影永远留在那里。他们憧憬新生活,以为相爱就必须能够重逢。临别云之凡送给江滨柳一条围巾算是定了终身。从此两人失去联络。四十多年后,一向生活在初恋回忆里的江滨柳在台北生命垂危,他瞒着妻子托人在大陆四处打听云之凡而未果,毅然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终日等待云之凡的到来,他系着那条围巾,时时刻刻想着他们离别的场面。老天有情,启事登出的第五天,满头白发、驼了背的云之凡出此刻他的面前。原先这么多年他们竟然同在台北而不知情。他们都以为对方仍在大陆的昆明和上海。在苦苦的寻找和等待中无奈才各自组建了家庭。魂萦旧梦牵挂一生终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暗恋!叹时代人生飘忽不定!战乱让人意外相逢相恋,战后的时局又让恋人终生相隔。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诺大的大陆尚能使二人有缘相聚,小小的台北却把恋人淹没在茫茫人海!所幸的是四十年后、人生暮年还能见上一面!所幸的是那份情意永远留在彼此心间!这出杯具该悲该喜我哑口无言。

《暗恋》仅仅三个场面,但的的确确能够摄人魂魄。那个静夜、那索秋千、那个穿着白旗袍的留着两条长辫子的美丽少女云之凡、那唱着情歌忧郁的思念家乡的江滨柳;那一生的暗恋和相聚时的无言;临别那一句“这些年,有没有想过我”以及再度牵手的辛酸。这些场面,哪位观众能够忘记呢那清清纯纯的山茶花般的云之凡、那孤独忧郁的世纪孤儿江滨柳的感情和命运被袁泉黄磊演绎地十分动人。尽管有了家庭有了子孙,可那完美的初恋、刻骨的相思,他们谁能挥得去、忘得掉也许正是这种温馨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吧

《桃花源》似乎应当是出喜剧。喻恩泰、谢娜、何炅演得太好了!我从没看过这么热闹的“喜剧”,三个人自始至终的“呵呵”声、那捶胸顿足的夸张动作、“那个那个”的观众明白剧中人永远说不明白的语言、春花的凶悍和妩媚、袁老板的梦想及其破灭、陶的懦弱和永远的表达不清......这一切仍在我的眼前活灵活现。

武陵人渔夫陶总是捕不到大鱼,明明觉得妻子春花和有着远大梦想又有点钱的房东袁老板有了私情,但也只能私下里自我发泄发泄。他的房租由袁老板“照顾着”、他打的小鱼还得由袁老板收购,他本来就表达不清楚,又打不到大鱼,深受春花袁老板的羞辱,又生不了孩子,整天受春花的气。后中了春花袁老板的激将法计策,他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划着他的小船驶向有湍急水流和旋涡的上游去打大鱼了。大鱼没打到,可是却意外的闯进陶渊明描述的陶花源。桃花绚烂,落英缤纷。

人们穿着白袍素衣,那里的一切纯净友好幸福和谐。陶还遇到酷似春花袁老板的一对夫妻,他们使他忘了烦恼、心灵平静。但他始终惦念着家里的春花。

满怀期望的回到家里准备把春花接到桃花源过崭新的日子。他甚至想把袁老板也带过去。当他兴冲冲回到家中才发此刻他离家的这些年,春花和袁老板早已做了夫妻。并且有了孩子。可是两人打打吵吵,日子过得还不如他们以前好。他们还把他当成鬼魂和精神病人。陶只能一声长叹潸然离开。热热闹闹的喜剧顷刻间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杯具。情也好,爱也罢,只可是是行云流水,终究成灰。醉也好,梦也好,终归是一声长叹——无奈!

《暗恋》悲也喜,《桃花源》喜更悲!感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是遥远的梦境是美丽的桃花源是不断的重复

《暗恋桃花源》难道寓示着人生就是永远在暗恋着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人生就是暗恋一个永远走不进的梦的世界就像那个陌生女子痴痴傻傻的一向在追寻那个谁也不明白下落的刘子骥现实如此絮乱,恋人的离别,婚姻的失落,挪来摆去的道具,张冠李戴的错位的布景,互相干扰的排练,走乱场的演员,说串了的台词,无奈的退让,愤怒的争吵.......这一切的一切就是现实,就是人生

但最终还是在容忍中完成了排练,并且学会了理解、学会了相互欣赏。

是啊,和谐才能共存。

纵然生活有太多的无奈,也该珍惜今生的缘分。生活应当学会“放简便、放简便”!

暗恋桃花源中小学观后感1000字5篇

暗恋桃花源中小学观后感1000字5篇

【第7篇】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1)

《暗恋桃花源》在这个炎炎夏日又回到了港城,在保利剧院连演两场,平静的小城一时妇孺相告、一票难求。朋友送来两张珍贵的戏票,不由分说偕夫人正装出席,剧场内已是锦衣笑语,满堂熠熠。

这本戏在华语圈已巡演了三十年经久不衰,真是难以想像。之前我问看了首场的一个学生,他兴奋地告诉“看到何炅了、他真的很袖珍、谢娜没来”。观演中途收到朋友信息询问演出效果,答曰:搞笑的,无厘头。剧终谢幕后,很多人是神情默默走出剧场,不像是看了一场喜剧之后的简便表情。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出戏

年轻朋友是去看明星。本戏主打明星牌,营销很成功。每个大牌后面都有大批的粉丝。黄磊在暨阳湖边游览,我远在香港的女儿即实时微信询问他是怎会在港城的。何炅在“武陵三角”中一亮相,场内就无来由地一片掌声,网络时代明星的感召可见一斑。这个世界变化快,好剧本也要会推销会吆喝。正如近期在影院热影的几部片子(《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小时代》简称富二代),质量不高却也简便票房过亿,还不是靠了几个当红小哥靓女的号召力。

成人们是看赖声川。赖大导演真是不赖,这位出生台湾的加州大学戏剧博士掌控驾叹舞台和剧本有着神奇的功力,他满脸大胡子满脑子创意,在国际获奖无数,被誉为剧场导演之翘楚。本剧故事确是挺难叙述的。说的是有《暗恋》和《桃花源》二个剧组为争抢一个舞台进行彩排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暗恋》反映的是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滩,一个东北青年和一个昆明姑娘相遇相恋,因战乱而离散,直到四十年后的台北,男主角临终病危时仍放不下他的初恋。时空跨度很大,是一出现代感情杯具。

《桃花源》走的是怪诞、穿越的路数,以陶渊明的同名游记作为背景进行戏说,说是武陵打鱼人老陶与美貌妻子春花婚后不育,春花和袁老板偷情私通,老陶愤恨出走误入桃花源,在其中过了十天梦幻般的时光,再回到武陵时却发现一切全都变了……。要把这二个混身不搭的剧情和剧组生生组合在一台戏中,冲突错乱,比较反衬,古代现代,严肃搞怪,使这部戏成为经典话剧,真的全赖“老赖”,确实是功力不凡,叹为观止。

观众最终看到的其实是自我,是自我的内心。开场时正襟安坐看故事、等明星,中段时无厘头、全场哄笑,最终伴着思索默默离场,对这出130分钟时空交错的大戏竟一时思绪纷呈、无从评价。当明星远去,从戏中戏里走出来,思维的焦点不由得引向自身,审思起感情和婚姻、家国和命运、现实和梦幻这样宏大而恒久的命题,体察个人的生活境地和身处这个时代的情怀,从而超越了舞台剧情,通向生活真谛和生命意义的终极。

所谓真谛和终极意义,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我体会就是三句话:多欲得苦,简单是福;运命无常,随遇而安;善待亲情,珍惜缘分。

多欲得苦,简单是福。桃花源,人称世外桃园,或许正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梦想境界。那里鲜花纷呈,笛声悠扬,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情欲泛滥;人们扑蝶嬉乐,生活简单,在那里人与人、与自然以及与自我的灵性和谐相融。所谓的净土可是如此。环顾周边现实,人们总是被贪欲、物欲和情欲所包围,总在利益和欲望面前义无反顾、飞蛾扑火,结果是迷失自性,得到的还是虚幻、是苦果。我们身边就有不少春花、袁老板这样的人物。

运命无常,随遇而安。坐在秋千上的云之凡沉浸在感情的甜蜜中,对未来充满着期望,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已捧在手中的感情会无缘无故地丢失,也无法预期和掌控自我跟随命运的舢舨最终会漂向何处,更不可能明白国家的分化和时代的变迁了。如沧海一粟般存在的人们,在历史和国家的尺度面前,个人命运更多的是无奈和无助。作为天之骄子,人们常常会误认为自我无所不能十分伟大,能够随心所欲主宰自然,其实人类是自然之子其生存与周遭一切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在大自然、大时代这个巨轮上,人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在时间的河流边,我们总会不由得唏嘘和感叹。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顺时应势、趋利避害,与其怨天尤人、随波逐流,不如虚怀若谷、随遇而安。

善待亲情,感恩当下。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十分地偶然,我们能有此生感知当代社会、体验生命历程,就已经是十分地幸运和富有了。不要对自我所拥有的不以为然,也不能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甚至对自我的不如愿不知足而埋怨不公,其实我们眼前的一切都是上苍的恩惠和造化,当下的身心、财物、亲情都是宝贵财富,一丝一缕、一花一草都应珍惜并感恩,活着、工作着、经历着,这就是美丽,就是幸福。佛说人生有生、老、病、死、爱离别、求不得、怨长久、放不下等“八苦”,产生烦恼的是贪、嗔、痴、慢、疑等人性弱点和欲望称为“五毒”。其实我们和剧中人一样,都在其间纠结、折磨、挣扎和沉沦。惟有看破、放下,才能得自在,惟有感恩、惜福,才会有欢乐。真谛摆在面前,不离不弃,伸手可得。领悟不易,践行更难。真要感激赖声川和剧组在这个完美晚上带给了我们欢笑、思索和启迪,并鼓励我们不断在人生旅途中求索、前行。

另外,舞台上还有个神秘的红衣女子游离于剧情内外,她来自何方,她隐藏着何事,她要寻找何人,她和我们有何干系……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2)

看完这个话剧《暗恋桃花源》,我们跟随着镜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暗恋桃花源》。矛盾的冲突和协调,现实与梦想的差距。

从矛盾的冲突和协调方面来说。不论是作品本身的音乐与布景还是人物的性格。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暗恋与桃花源两个不一样的剧组,一个“杯具”,一个“喜剧”,两种截然不一样的舞台效果,可是作品本身将其音乐处理的很好,在两个剧组换场的衔接处,音乐的轻重缓急处理的十分好,既不会让人感觉突兀也不会太平淡而显得乏味。并且在开始的时候暗恋剧组的音乐节奏缓慢,桃花源剧组节奏则明显欢快,转而到后半场则恰恰相反,变成暗恋剧组节奏激进,而桃花源节奏趋缓。这也在剧情上给人一种带动。之后,在人物性格上,也有体现出矛盾的冲突与协调。作品的前半段,老陶是一个处于焦躁中的人物形象,而春花和袁老板则是爱意浓浓,人物表现力比较平缓。然而,老陶在经历了桃花源之后,像是受到了某种熏陶,或是被桃花源的气氛所感染,人物性格便变得舒缓,给人心平气和的感觉。而相比较下,春花和袁老板生活在一齐,经历了相处的磨合,不仅仅没有过上想象中的生活,反而是变得落魄潦倒,从而人物的性格爆发,十分具有表现力。这也是体现了矛盾的冲突与协调。

从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方面来看《暗恋桃花源》。暗恋剧组,江滨柳和云之凡的感情。桃花源剧组,春花和袁老板的最初梦想,甚至是那个一向在寻找刘子骥的疯女人。

首先,从暗恋剧组来说,开头,江滨柳将一切都计划好了,那些信,那些爱意。在他的梦想中,他和云之凡在一齐只是时光的问题。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云之凡没有回来,而他也没有联系上云之凡,过往的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在他重病之时,最终,他见到了云之凡,可是,不仅仅是他,我们也都同样意识到了,一切都不一样了。他有了妻子,而云之凡也嫁人了,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孩子甚至子孙。我们都不是当事人,不明白江滨柳的心理,可是,设想一下自我在当时的情境中,那些感情或许我们也能体会一二。云之凡在江滨柳的心目中,可能不单纯只是年少时的爱恋那般简单,那是他的青春,是他的冲动,是他年少时的梦想与憧憬,那是一些比简单的感情更重要的东西。另外,我觉得江滨柳对于他此刻的妻子也不见得是没有感情的,或许那是比感情更让那个人割舍不断的,比如亲情,比如职责。之后,再看桃花源剧组,春花和袁老板之前对未来有着多么完美的向往,有孩子,有欢笑,只是现实让他们变得穷困,堕落,所有的所有都不是当初设想的那个样貌。而老陶去了桃花源,他才是最终真正的胜者,他经历了比现实完美的桃花源,被现实逼迫的看清了现实,这才是我们的社会想要让我们学会的。而疯女人,她一向在寻找刘子骥

,可是刘子骥却从没有出现过,刘子骥好像就是那梦想一般,让人不断的寻找,而往往就是以找不到这个结局收场。导演在此处想要告诉我们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心境吧。

最终,我想要说,作品和现实还是不一样的,现实往往比作品表达的更复杂,更残酷,可是我们不得不应对。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更高于生活。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以上就是我对于《暗恋桃花源》的一些理解和想法,谨代表个人观点。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3)

杯具《暗恋》——痴情男女,倾城之恋,上海作别,命运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时隔40春;喜剧《桃花源》——饮食男女,俗世翻腾,误入桃源,前情难忘,故地拾旧,情何以堪,终不得解;电影《暗恋桃花源》——一个舞台,两出戏剧,喜剧不喜,杯具不悲!两个原本独立的叙事文本,阴差阳错的集中于同一戏剧舞台上。严肃与荒诞、内敛与夸张、秩序与混乱、悲伤与欢乐,梦想与现实,纵横阡陌,水乳神交,完整独特的电影结构,却皆直指:期望……寻找……等待……逃避……,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试论感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为相思;踏破铁鞋无觅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为相聚;悲哀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魂照影来,是为回忆。这样三段式的故事,上演了多少代,不知还要继续到何夕?哪管才智超群的男儿,或是冰雪聪明的女子,个个甘情绪愿的闯入情关,枉死离恨。只是可叹,谁又会是谁的桃花源?生活与时代,莫非原就是一般混乱!嘻笑玩乐,至悲至喜,荒诞之中不断撞击的矛盾,便是生命永恒的秩序,也未可知!江滨柳与云之凡的桃花源是两人的爱恋,他们在战乱失散后都曾寻找过对方,但直至浊世半生方见到孤光残影的对方……。老陶误入桃花源,却终似莎士比亚说的“温暖的茅屋,胜似无情的宫殿”忘不了他的春花,出来后又迷失了桃花源……。桃花源里的袁老板和春花幸福美满,现实中却为具体而琐碎的生活彼此撕扯与埋怨。其实,他们亦曾象江与云“执子之手”那般期盼过“与子偕老”,而真到一齐时,才发现所谓的完美竟是镜花水月。原先,纵使有海誓山盟,终归敌可是时光的磨蚀!那么,江滨柳与云之凡即便真的就一向在一齐,必须就会幸福长久吗?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结尾曾写道: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两个词里——期望与等待。小说主人公在冤狱中毫无放下期望,最终在等待中赢得了复仇与重生。李碧华则写到:世上之所以有矢志不渝的感情,忠肝义胆的气概,皆因为时光相当短暂,方支撑得了,久病床前无孝子,旷日持久不容易,一切事物之完美在于“没时光变坏”。显然,赖声川的“桃花源”更象是能指进而所指着后者。正好似含苞待放的花蕾,默默等待着盛开怒放时的惊艳,然而就在前夜遭遇一场暴风雨的突袭,所有的期望与等待统统化作了乌有!还没来得及散发的馨香就这样被无情的驱散,不知谁会来掩埋堕入泥淖的残躯。

戏剧《暗恋》的导演试图借舞台来重现心中的她——“一朵美丽白色山茶花”,但每每失望于演员的表演。江滨柳想来就是导演自我的化身,熬到白发云鬓也无缘再见到“她”,无非透过幻象聊以慰藉。仅有身边的女助理义无反顾的陪着他疯,陪着他痴!一个莫明其妙的女子一向在剧场执着地寻找着情人刘子骥——这正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主人公的名字,但到终场也没结果。剧场的管理员絮叨着“十分钟!我这辈子不明白等了多少个十分钟了!”片中每个人都困扰于自我内心的纠结,都在期望着什么,寻找着什么,等待着什么,最终却又逃避着什么。

值得推敲的还有女护士的主角。当江滨柳追忆多年前的难忘旧情时,女对于他的长情大感费解。她拉出自我的男朋友小陈——“两个礼拜以前分手了。这两天我都努力在想啊,他长什么样貌啊?可怎样想都想不起来哎!”他们之间似乎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旧时人们穷尽一生寻觅的神圣感情,今人是轻而易举的得到了么?这天的感情较之过去是不够纯粹了么,还是因为得到容易而不被珍惜了呢?有说:生活的梦想就是梦想的生活。可推,梦想的生活就无生活的梦想,因为已经梦想实现了。没有梦想的生活就是梦想的生活?这听起来就象文字游戏的悖论,却道出了梦想与现实的尴尬。生命与感情,试问,谁的价更高?平平实实的生活维系着生命的历程,感情是否只是生命中一些重要的过客或是梦想的奢侈品,给平实点缀些色彩与活力。过后,没有它,依旧需要生命的常态。

中国人迷恋也极善于把玩文字的谐音之妙。“桃”与“逃”,“柳”与“留”都是经典的汉字谐音字义转移。戏剧《桃花源》的导演在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树时,大动肝火。美工解释说,这叫“留白”。“留白?”导演深表困惑。美工继续补充:“这种留白很有意境啊!”“意境?”导演拒斥同时甚至带点恐惧的语气。“留白”与“意境”本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透过导演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式“重读”,其好处已经兼容到了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个性是最终他极为郁闷且一脸无辜地大声追问:“这棵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么?”这分明是对老陶是“逃”还是“留”艰难选取的迎面质疑?观众也在不经意的乱象涌动间再次参与了剧情发展。

两个剧组在一个舞台上划界同台飚戏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按说必须局面失控,事实却是某种“美丽的混乱”。两个剧组的台词竟然能够相互自然的无缝对接,并且神奇的“潜台词”深意补充。例如一段中,护士说:“你还在等她,我看不必了耶!”老陶插:“我怕她在等我。”另一段中,袁老板说:“不要回去,你回去只会干扰他们的生活。”护士插:“我是说云小姐如果真的的来的话,事情可能会更麻烦。”老陶插:“这话怎样说?”护士插:“因为你可能会更难过。”由于两剧在感情母题上的冥冥暗合,电影的“缺席的在场”与戏剧的“现场感”、“间离性”不露痕迹的找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

影片尾声,江滨柳与云之凡最终见面了,其实两人早年阔别后很快就一向生活在一个城市里了,最近的时候可能只隔一条街道,却咫尺天涯,重逢无门,真真造物弄人!红颜云鬓换化作白发苍苍,当初的青春梦想被生活消解成了无言的唏嘘!偌大的上海二人能够相遇,小小的台北难倒了他们!亦或他们就应感激命运,他们把对方最好的时光定格在了各自的记忆里,并在生命的尽头做出一个了断……。“这些年来,你有没有想过我?”尘封已久的往事被慢慢打开,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被深深触痛。人啊,最在乎的竟是被人在乎!

漫漫人生,上下求索,感情啊,到底是出喜剧还是杯具?从戏剧中看人生,那是苍凉;把人生当作戏剧,那是荒唐。到底还是戏剧归戏剧,人生归人生。只是身在其中的人却恍惚于二者间,走到底都不会明白自我所坚持的是对?是错?然而,最初却决绝得容不得自我回头张望……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4)

在上《艺术概论》课程时,老师给我们观看《暗恋桃花源》之后我深有体会,这则故事分为《暗恋》和《桃花源》两场剧。《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最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我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抛开形式,该剧资料上的主要部分其实都不算新颖,甚至是老生常谈得能够,说白了就是一部青春偶像感伤剧加上一部家庭伦理轻喜剧。《暗恋》里的江滨柳给我的感觉像极了《雷雨》里因得不到梅侍萍而郁郁寡欢周朴园,需要以一个女人为借口来摆脱堕落于现实的可悲。典型的精神出轨型知识分子,与那位写《桃花源记》的陶渊明先生恰有几分相似,前者只是把桃花源换成了一个叫云之凡的白茶花一样的女人。相比之下,《桃花源》这出喜剧倒是俗得多了几分真实感,让人忍俊不禁。软弱的老陶因为对生活的无能为力反而误入太虚幻境一般的桃花源,与理想生活来了个无厘头邂逅,过了几年神仙一般的日子。

细看这两出剧,情节资料虽则完全不一样,却处处存有建构-解构关系。如《暗恋》里的江滨柳与云之凡满怀着感情出场,到了《桃花源》的第一幕里则成了老陶和春花的吵架与叫骂。又如两出剧一同排练的时候,虽然两方面的台词几乎是一致的,但指向却完全不一样。《桃花源》里的老陶执意想念现实中的妻子,而《暗恋》里的江滨柳却在幻想记忆里的恋人。能够说《桃花源》的整个情节设计就是理想对现实的打岔;《暗恋》则正好相反,江滨柳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却要在现实中苦熬。这种一边建构一边解构的资料安排让人措手不及,最后只能怀疑一切:到底是现实更好还是理想更好?每一条路都被堵死了,解答变得徒劳,思想陷入深渊,仿佛进到一间逼仄的小房子里,退无可退。

就应说对于“现实-理想”这一主题的反复拷问是我最喜欢《暗恋?桃花源》的地方,陶渊明式的理想主义显然过于虚弱,美其名曰憧憬着一个完美的理想,实则这一理想却是以全然丢弃现实为前提的,是乌托邦式的。江滨柳作为现代陶渊明式的知识分子,把感情作为理想的唯一寄托物,40年来日思夜想,实际上却一边娶妻生子什么都不误,可见其亦有软弱妥协的一面。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之外,他无疑把云之凡当成了精神补品,用相思这样隐性的自我折磨来虚弱地对抗现实,在显然更像是一种逃遁,而非追求。老陶和江滨柳的不一样即在于老陶是个十分现实的人,即使他误入桃花源,也仍然记挂现实中的一切,想要回来。他的愿望是把桃花源里的三人生活方式移植到现实中,为此他甚至咽下戴绿帽子的屈辱,在这一点上他无疑是一个勇敢的实践者。当然,那里的江滨柳和老陶无疑都是符号化的人物,他们给出了人们在应对“现实-理想”这一问题时可能出现的两种不一样反应,但无论他们的经历有何不一样,最后都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

江滨柳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他看到了40年后的云之凡,但云之凡并没有给他他要的感情。老陶回到了武陵,春花和袁老板的生活鸡飞狗跳,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样,老陶的愿望落空,却无法重回桃花源。在那里,赖声川对于现实的尊重程度几乎到了冷酷的地步,陶渊明式的逃遁已经完全站不住脚,理想的分量让人唏嘘,现实则充满讽刺和伤感意味,使人啼笑皆非。

对于《暗恋》及《桃花源》而言,其实质即是对现实的一再确认,而非对理想的重构。但从《桃花源》这段里,赖声川还是放了一些对理想的想法在里面。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春花和袁老板是一对暗地偷情的狗男女,但到了桃花源里则成了惊为天人的恩爱夫妻,可见赖并不是个性看重道德化社会之下的伦理观,他把这种伦理观念放到理想的园地里给彻底颠覆了。之后他又竭力美化桃花源里的三人生活,无论从布景还是在台词等等方面都有意识地把观众拉离地面,给人仿若上天作神仙的感觉。这其实是他对于神性的一种膜拜,刻意排除人性在桃花源里的种种体现,从而突出神性的普遍存在。也许在赖声川看来,所以理想,即是神性的,而非人性的。在人性的世界里,没有理想可言,也自然没有人可逃遁之处。

在整部剧中,《暗恋》和《桃花源》的资料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大部分演员的表现重心都落在这上方,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双重虚构的资料。说它双重虚构,是因为它不仅仅对观众而言是虚构,对于整部剧而言,也是虚构。赖声川在《暗恋》与《桃花源》之外,构建了另一重真实,以此来虚化这两出戏的剧情,并在那一处“真实”中设计了一个喊着“刘子骥”名字的疯女人。不得不说这个疯女人的设计十分巧妙,她不停叫喊寻找的刘子骥便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那个终生寻找桃花源未果的“南阳刘子骥”。且不论赖是否认可“桃花源”式的理想,但他对于刘子骥这个人物本身却是有着必须立场的,至少他并非认为这是无好处的。于是他把关于刘子骥的资料设计到一个疯女人身上,并透过这个女人的嘴巴确定了刘子骥和剧中现实部分的关联。女人说,刘子骥曾与她在南阳街上吃过一碗酸拉面,她记得,于是要不停地找他。女人以与刘子骥极其相似的执著姿态寻找着什么,或许就是《暗恋?桃花源》里的理想圣地?

正如导演赖声川所说:“《暗恋桃花源》的成功,在于它满足了台湾人民潜意识的某种愿望:台湾实在太乱了,这出戏便是在混乱与干扰当中,钻出一个秩序来。

当时光被叙事填满的时候,我们会暂时忘记它的空洞和残酷。戏剧大概就是这样的手段之一。人们需要这样的安慰来反观自身的处境,来寻找到久已被变幻无常的生活打碎的梦。

现场的哭泣和笑声证明,当叙事元素在舞台上跳跃,人们的心灵在叙事所带给的新的时空范围内,碰触到了某种被无意中淡忘已久的情愫。我们需要戏剧来告诉我们一些事情,需要以一种温柔的和美学的方式来承认一些真相,并重新鼓起勇气去应对我们命该遭遇的一切。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

“想不到啊,好大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块儿,小小一个台北把我们拦住了”是江滨柳感叹命运的安排不隧人愿;“我先生很好,他真的很好”是云之凡告诉对方我过得还算幸福;“我真的要走了”让他直面了现实。四十余年的怀念该是怎样的怀念啊,可是那相见的一刻,心中的山茶花回不去了,一生的梦幻就此清醒。

暗恋的江滨柳、误入陶花源的老陶,心中都放不下那个曾经,只有回去了,看到了她的现今,看到了不曾有自己出现过的那些岁月,才会明白,你在远足的同时,她和有她的世界并没有静止。阴差阳错也好,诟病不改也好,你的桃花源她不可能了解,你的经年苦思也只能锁在心田。这是个悲剧也是个喜剧,悲喜交加。

话剧看得不多,之前看过恋爱的犀牛,然后就是一些学校里的毕业戏了,感觉把剧本上的东西表现在舞台上,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文字立马就生动起来了。虽然这个戏中,有两场戏搅在一起,还借用演员的口,互相批评了一下:暗恋的导演说,桃花源的喜剧毁了他的偶像陶渊明,而桃花源的导演说,觉得暗恋的悲剧看得他想发笑。很想知道,剧本的创作过程是怎样一个过程,把那样一些体会、情愫,通过舞台可能的形式得以表现出来,然后设计嘲、对话、人物、背景、服装、道具等等等等。

戏中有戏,更是有难度,我觉得很新鲜,也很受戏中人物感动。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

【第8篇】暗恋桃花源电影观后感5篇

暗恋桃花源电影观后感(1)

1992年的《暗恋桃花源》,明星不少,林青霞,金士杰,李立群,对于大陆观众来说,起码也不是陌生的面孔。这个是根据话剧改编的电影的版本。至于话剧,台湾,大陆,不知有多少个剧团排演过。

剧场的舞台上,有两个剧组,《暗恋》和《桃花源》。前者在拍一个大时代下的恋爱杯具,后者在恶搞《桃花源记》。因为场地的原因,只好交替排练,之后各在舞台一边。这样杯具喜剧就同台登演了。可是两者应当是有契合之处的,要不赖声川干吗把它们编到一部戏里。

《暗恋》是优雅的怀旧片,从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就能够看出:江滨柳,云之凡。云之凡的一袭白衣,江滨柳的格子围巾,上海公园和台湾病房的场景以及老上海的音乐,都要渲染一种静的哀伤。《桃花源》却是闹剧。老陶(桃)、春花(花),袁(源)老板,翻滚跳挪,张牙舞爪。不管是四壁透风的武陵的家,还是落英缤纷芳草鲜美的桃花源,都充斥一种夸张的嘲讽。

我觉得,讲的还是现实与梦想的距离吧。

《暗恋》里第一场戏就是1949年,林之凡和江滨柳在上海公园的道别。他们以为只是匆匆一别,哪知一别就是四十年,一隔就是一生。第二个场景,就是台湾的病房了。江滨柳坐在轮椅上,呆呆地盼望看到报上声明的林之凡能来看他。他把所有的保险存折交给妻子,却不耐烦让她陪他。手表一向是当年与林之凡分别时刻的时间,录音机里一向是那时上海公园他唱的歌。林之凡来了,两个人却没有几句话。四十年的时间,能从哪里说起呢。仅有林之凡要走,拉开门的时候,江滨柳的一句:这些年,你还想着我吗让人心酸。这个故事,是一生的现实对于梦想的引颈期盼。

《桃花源》吵闹的多。老陶对家徒四壁的牢骚,跟老婆春花的战争;春花和袁老板的勾搭,他们关于未来的想象:延绵不绝的子孙,手拉着手,肩并着肩。。。。。。绝望的老陶架舟独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芳草鲜美。乃弃舟,缘溪行。经过狭方通人的小洞,来到桃花源。看到长相酷似老婆春花和袁老板的夫妇两个,却诗情画意,彬彬有礼。一住几年,暴躁吵闹的老陶最终也变得温文尔雅,诗情画意。其间三人整日莺歌燕舞,仿佛神仙。到老陶对于这个女的心有所动,有变为第三者的危险时,他就主动离开要求回家看看了,那里是桃花源,仅有完美。回到家里,看到的却是春花和袁老板的战争了。诗情画意的他最终又发出“啊——”的长叫。这个故事,是缥缈的梦想对于现实的无奈和讽刺吧。

不管怎样,现实总是这样让人不满意,苦闷或是苦恼。所以多少年以来,人们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而剧中的桃花源,却显得那么的缥缈不真实。在剧中若有若无贯穿的,还有个疯女人,一向在找一个叫刘子骥的人。又一个执著的人,又一个杯具。人们把对梦想的执著转移一些来用作对现实的真正理解,会不会更好过一些呢可是,多少年来,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所有的人,都逃不了,暗恋桃花源吧。

暗恋桃花源电影观后感(2)

看完台湾导演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后,我无比的兴奋,虽然上了一夜的班,可丝毫感觉不到疲倦,尽兴之余,写点观后感,留个纪念。

两部话剧:一个古装的喜剧,一个现代的杯具;一个胡编乱造猥亵经典,一个追忆历史述说往事;一个追求搞笑虚情假意,一个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员台上表现拙劣,台下语出惊人,两台毫不相关的话剧摆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词到达令人叫绝的喜剧效果,透过比较其分别对“爱”的表述,竟让人产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让人折服于作者的天才创作。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方式给我眼前一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腐朽为神奇?

单从两个话剧来说,毫无新意。《暗恋》演的俗套,就是因为导演的“绝大多数的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可他的演员却怎样也演不出那种“像一朵美丽山茶花”的效果、“牵着小手”的那种感觉,对历史沧桑的感觉和对感情的真挚,是这代像小护士一样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出来、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残存在导演的心中。导演那份以前的感情只能在台下引来我们这些观众的同情。

《桃花源》简直是颠覆传统的表现,显然是受了西方某种思想的影响,它以其夸张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生活,穿越古今,杂糅并取,一味造些笑料,剧中语言竟不如台下的对白,更何谈其思想。可就是这样的两部很粗糙的话剧,作者巧夺天工,把它们放在了一齐,再加上些许台下捣乱的人,用一个争戏台的冲突,完美地结合在一齐,起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而且他也颠覆了一种人的思维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在此略微说明一下。

这部剧很明显是一个剧中剧,在此稍加以说明以便表述。两个话剧我们把它们认为是“一剧”,整部话剧就能够把它看作是“二剧”。在“一剧”里,演员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从“二剧”的立场来看,它又是那么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剧”中的水平差才展现出了“二剧”中的.喜剧效果。就这样“一剧”里的两部部水准不高的话剧演员透过争舞台这个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捣乱的女子、关门的看管员、突然冲上台指导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就这些人在舞台上乱七八糟的表现,共同构成“二剧”。这两个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构成了新鲜活泼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笔值得一提,就是这种剧中剧所产生的特殊效果。那种一会儿在《暗恋》中、一会儿又在《桃花源》中,一会儿又把人拉在剧中,让观众做剧中的观众。产生这种效果,的确是个意外的收获。

再看看“一剧”和“二剧”中的感情。虽说两个话剧不相干,但是它们分别表现了“感情”,简单地透过比较竟到达了哲学的高度。一个是热恋的爱人分手数十载,其爱越久迷香;一个是为爱媾和却又为生活所累,引发了人对感情与生活这个永久话题的再次思考。

整个剧以其平平淡淡的对话结束,这种手法确实是真爱的流露,展现“一剧”中导演的真情流露、同样也体现了“二剧”导演的高超指导水平。积淀了几十年的感情,积攒了几十年的话,情怎能续?话如何说?最后只能是用几句简单的问候草草结束。这种“留白”真的是给人留以无尽的遐想,“大爱无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实高明,值得我们学习。

暗恋桃花源电影观后感(3)

江滨柳与云之凡,抗战胜利后相识在上海的一对恋人,随着内战的爆发天各一方却彼此不曾忘记。直到江滨柳在台北病卧床榻时登报寻找云之凡,二人再得以重见,而此时江滨柳已是行将就木。这个故事叫《暗恋》。

老陶因老婆春花跟袁老板关系暧昧,愤而出走却误入仙境桃花源。在桃花源里与两个与春花和袁老板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过着纯真完美的生活。老陶难忘旧情,想重返武陵带春

花去桃花源。却发现袁老板与春花已经成了一对怨偶,恰如自我当年与春花的关系。老陶想再返桃花源,却不已找不到仙境入口。这个故事叫《桃花源》。

《暗恋》听起来像一个俗套小说的主线。《桃花源》明显就是由陶渊明的作品改编而来。这两个故事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吸引人的看点,而二者之间,更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然而赖声川就有本事化腐朽为神奇,不但把两个故事讲得有滋有味,而且愣是用神裁妙剪把两个故事拼到一齐而不觉穿凿。

《暗恋桃花源》讲的是两个剧组预定了同一时光的同一个舞台分别排演《暗恋》与《桃花源》,在争执不下的状况下共用舞台,各自排演。除了这两个话剧外,里面还隐含着不少其它故事:一个女人在不停寻找一个叫刘子冀的男人;《暗恋》的导演其实是在导自我的故事;《桃花源》剧组的老板与员工顺子之间啼笑皆非的交流。不到两个小时里包含着如此丰富的资料:混乱与秩序,现实与荒诞,欢乐与悲伤,严肃与颓废,而所有的一切,又指向同一个主题:期望、等待与寻找。

记得《基督山伯爵》是以这样一句话结尾的: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两个词里:期望与等待。这样的主题当然比较贴合当今的主流文化与宣传,也激励了不少个人在艰辛时给自我打气鼓劲,以期有朝一日鲤鱼能修成正果,跃过龙门。而裴多非却说:期望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而赖声川想告诉的桃花源更象是后者。

江滨柳与云之凡的桃花源是两人的相依相恋,时局使他们分离后,他们寻找过对方却功败垂成,直到余生残影之际看到垂垂老矣的对方。

老陶走进了桃花源,却还是忘记不了春花,所以出来后又迷失了桃花源。

桃花源里的袁老板和春花幸福美满,现实中的袁老板与春花却彼此埋怨伤害。他们以前也象江滨柳与云之凡那样期盼着相偎相依,而真正在一齐时,才发现所谓的完美只是海市蜃楼。那么如果江滨柳与云之凡真的就一向在一齐,难道就会真的幸福吗?

《暗恋》的导演试图用戏剧来演译心中的她,似一朵美丽白色山茶花的她,但对表演屡屡失望。

一个莫明其妙的女子不停地寻找着情人刘子冀,然而直到终场也没有找到。而《桃花源记》里的主人公正是名叫刘子冀。

所有的人,都被自我内心的结困扰着,都在寻找着什么,都在等待着什么。

古人以结绳记事,解决了一件事就解开一个绳结。这天已经不需要用绳结了,但多了许多心结。当然,有时候人们给心结起了许多别名,比如理想、梦、目标、期望、迷惑、期盼……

张闻天有句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推理下去,在理想的生活里,就没有了生活的理想了,因为已经理想已经实现了。没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听起来象个文字游戏的悖论,却道出了理想的尴尬。

走不出的桃花源,因为它永远是人们的心结;

走不进的桃花源,因为它永远只在人们的心结。

暗恋桃花源电影观后感(4)

去年被台风“海葵”括走的《暗恋桃花源》在这个炎炎夏日又回到了港城,在保利剧院连演两场,平静的小城一时妇孺相告、一票难求。朋友送来两张珍贵的戏票,不由分说偕夫人正装出席,剧场内已是锦衣笑语,满堂熠熠。

这本戏在华语圈已巡演了三十年经久不衰,真是难以想像。之前我问看了首场的一个学生,他兴奋地告诉“看到何炅了、他真的很袖珍、谢娜没来”。观演中途收到朋友信息询问演出效果,答曰:搞笑的,无厘头。剧终谢幕后,很多人是神情默默走出剧场,不像是看了一场喜剧之后的简便表情。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出戏

年轻朋友是去看明星。本戏主打明星牌,营销很成功。每个大牌后面都有大批的粉丝。黄磊在暨阳湖边游览,我远在香港的女儿即实时微信询问他是怎会在港城的。何炅在“武陵三角”中一亮相,场内就无来由地一片掌声,网络时代明星的感召可见一斑。这个世界变化快,好剧本也要会推销会吆喝。正如近期在影院热影的几部片子(《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小时代》简称富二代),质量不高却也简便票房过亿,还不是靠了几个当红小哥靓女的号召力。

成人们是看赖声川。赖大导演真是不赖,这位出生台湾的加州大学戏剧博士掌控驾叹舞台和剧本有着神奇的功力,他满脸大胡子满脑子创意,在国际获奖无数,被誉为剧场导演之翘楚。本剧故事确是挺难叙述的。说的是有《暗恋》和《桃花源》二个剧组为争抢一个舞台进行彩排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暗恋》反映的是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滩,一个东北青年和一个昆明姑娘相遇相恋,因战乱而离散,直到四十年后的台北,男主角临终病危时仍放不下他的初恋。时空跨度很大,是一出现代感情杯具。《桃花源》走的是怪诞、穿越的路数,以陶渊明的同名游记作为背景进行戏说,说是武陵打鱼人老陶与美貌妻子春花婚后不育,春花和袁老板偷情私通,老陶愤恨出走误入桃花源,在其中过了十天梦幻般的时光,再回到武陵时却发现一切全都变了……。要把这二个混身不搭的剧情和剧组生生组合在一台戏中,冲突错乱,比较反衬,古代现代,严肃搞怪,使这部戏成为经典话剧,真的全赖“老赖”,确实是功力不凡,叹为观止。

观众最终看到的其实是自我,是自我的内心。开场时正襟安坐看故事、等明星,中段时无厘头、全场哄笑,最终伴着思索默默离场,对这出130分钟时空交错的大戏竟一时思绪纷呈、无从评价。当明星远去,从戏中戏里走出来,思维的焦点不由得引向自身,审思起感情和婚姻、家国和命运、现实和梦幻这样宏大而恒久的命题,体察个人的生活境地和身处这个时代的情怀,从而超越了舞台剧情,通向生活真谛和生命意义的终极。

所谓真谛和终极意义,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我体会就是三句话:多欲得苦,简单是福;运命无常,随遇而安;善待亲情,珍惜缘分。

多欲得苦,简单是福。桃花源,人称世外桃园,或许正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梦想境界。那里鲜花纷呈,笛声悠扬,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情欲泛滥;人们扑蝶嬉乐,生活简单,在那里人与人、与自然以及与自我的灵性和谐相融。所谓的净土可是如此。环顾周边现实,人们总是被贪欲、物欲和情欲所包围,总在利益和欲望面前义无反顾、飞蛾扑火,结果是迷失自性,得到的还是虚幻、是苦果。我们身边就有不少春花、袁老板这样的人物。

运命无常,随遇而安。坐在秋千上的云之凡沉浸在感情的甜蜜中,对未来充满着期望,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已捧在手中的感情会无缘无故地丢失,也无法预期和掌控自我跟随命运的舢舨最终会漂向何处,更不可能明白国家的分化和时代的变迁了。如沧海一粟般存在的人们,在历史和国家的尺度面前,个人命运更多的是无奈和无助。作为天之骄子,人们常常会误认为自我无所不能十分伟大,能够随心所欲主宰自然,其实人类是自然之子其生存与周遭一切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在大自然、大时代这个巨轮上,人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在时间的河流边,我们总会不由得唏嘘和感叹。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顺时应势、趋利避害,与其怨天尤人、随波逐流,不如虚怀若谷、随遇而安。

善待亲情,感恩当下。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十分地偶然,我们能有此生感知当代社会、体验生命历程,就已经是十分地幸运和富有了。不要对自我所拥有的不以为然,也不能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甚至对自我的不如愿不知足而埋怨不公,其实我们眼前的一切都是上苍的恩惠和造化,当下的身心、财物、亲情都是宝贵财富,一丝一缕、一花一草都应珍惜并感恩,活着、工作着、经历着,这就是美丽,就是幸福。佛说人生有生、老、病、死、爱离别、求不得、怨长久、放不下等“八苦”,产生烦恼的是贪、嗔、痴、慢、疑等人性弱点和欲望称为“五毒”。其实我们和剧中人一样,都在其间纠结、折磨、挣扎和沉沦。惟有看破、放下,才能得自在,惟有感恩、惜福,才会有欢乐。真谛摆在面前,不离不弃,伸手可得。领悟不易,践行更难。真要感激赖声川和剧组在这个完美晚上带给了我们欢笑、思索和启迪,并鼓励我们不断在人生旅途中求索、前行。

另外,舞台上还有个神秘的红衣女子游离于剧情内外,她来自何方,她隐藏着何事,她要寻找何人,她和我们有何干系……

暗恋桃花源电影观后感(5)

一个舞台,两个剧组。说是一场闹剧,或是一次深深的感动。

身穿白色旗袍的云之凡坐在秋千上,缓缓说着全剧第一句台词:“好安静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声音在响起的那一瞬间,突然觉得舞台好空旷,仿佛就这样走入了那个年代,那个有关上海的泛黄的记忆。

秋千,好像是古典世界的一个符号,带着浪漫主义色彩。那个坐在秋千上的女孩,也成为了江滨柳一次次回眸时凝望的焦点。在舞台上,一个秋千,就营造了那个回忆里无比清新的场景,提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演员的表演带给可依靠的物质空间。秋千,象征着一种古典浪漫的感情,带着青涩的暧昧,和未知的憧憬。年华易老,江滨柳和云之凡之间的情书,好像是遥远却难以舍下的梦。江滨柳在病房中一次次回想着在上海那梦一样的回忆,可现实中的那个云之凡已老去。那个在秋千上摇曳的梦远去了。

《暗恋》就像是一个将醒未醒的梦,而《桃花源》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与《暗恋》那种安静伤感的氛围不一样,《桃花源》却是极富感染力的喜剧。可是,嬉闹之间,又含深意。在舞台上的那个井是一个神秘的符号。老陶一进入桃花源便遇见桃花源中的那对白衣夫妇。如果说能够把水井看成桃花源的象征,那么,寻访桃花源在另一种层面上讲,能够理解成人类想回归最原始那最初的自然状态。因为从现实来看,井象征着一种简单安然的世俗生活。

不是当下杂乱无序的生活,那是我们想象中古代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平凡却幸福的日子。我们梦想中的古典式日常生活,就应像白衣夫妇那样,悠然和睦,岁月静好,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安然地生育后代。然而现实却是活在古代却毫无古典浪漫的老陶春花袁老板,或是苦苦守望着早已破灭的古典感情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或许还有江太太。在本剧的高潮部分,即两部戏同台演出的段落,“井”成为了两个剧团现实场地的分隔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分隔物何尝不是联系物呢,联系着《暗恋》和《桃花源》,杯具和喜剧,戏剧和真实,古典和现代。这种强烈的比较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好像哪里缺了一块,就像那一块尴尬留白的空白幕布。剧中,“桃花源”导演“袁老板”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只剩下一

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树时,十分恼火。他叫来美工小林。小林说,这叫“留白”。“留白?”导演立刻挠头。小林说:“这留白很有意境的啊!”“意境?”这两个本是表示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的概念,可导演的疑问句式的“重读”,就表达了他对这样的古典概念的怀疑态度与不理解,或者是对现实的一种质疑。最终,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苦闷地大声喝问:“这棵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与其说这是对“留白”“意境”的询问,不如说这是对老陶离家出走之行为缘由的询问,对老陶离家出走的最根本的缘由的质问。缺了一块的幕布,仿佛在说这才是舞台上故事背后琐碎的混乱的生活。

可是,活在纠结不堪的现实里的人,心里总有一个梦。就像老陶误闯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没有那纷纷落下的花瓣,或许我们想象不出那种场景。那随风飘落的花瓣,或是是生的梦幻,或是死的绚烂。在那漫天的飞舞中,谁会分清这是现实还是梦境,是欢乐还是忧伤。那个似痴似狂的陌生女人至始至终高一向喊着刘子骥这个代表着“寻找”的名字,发出了痴狂绝望的哀叹和呐喊。那个看似疯狂的女人,就像离开桃花源后再也回不去的老陶,就像苦苦守望着回忆的江滨柳,努力寻找着却再也见不到。寻寻觅觅之中,落花,迷了谁的眼,又落在谁的梦里。

在我看来,舞美的设计就像一件外衣,不是越华丽越美,而是恰如其分的细节美所展现出的优雅。《暗恋桃花源》的舞美设计,就如上方的文字所叙述的,每一个设计都凸显出匠心独具,贴合话剧所要呈现的物质空间和氛围。那么,话剧的语言就应是其灵魂,精雕细琢,从内散发出独特的美感。

相对《暗恋》,我觉得《桃花源》的语言更有爆发力,或者说给我更多更强烈的共鸣。在《桃花源》的第一幕中,老陶在喝不了酒,吃不了饼后发出的感慨。夸张的语言活灵活现的体现出老陶的性格特征和对生活境况的强烈不满。在老陶的生活中,家不再是幸福的港湾,酒不能喝,刀失去控制,饼硬的不能吃,甚至老婆偷人。按老陶的说法,这一切都已经不能再这样称呼了。这几句台词里体现出一种感觉,所有的一切仿佛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好处。生活,不像是生活,更像是一种只为存在而存在。另外,在“桃花源”第一幕,老陶家中三人的对话也很有有意思。刚开始,他们说了一些关于老陶打鱼的事儿。之后的对话中,大家都拒绝使用看来较为精确清晰的具体词语,代之以中国人口语中的“这个”、“那个”、“哪个”、“什么”等等。这种台词的模糊化在后面一幕老陶即将归来时春花和袁老板的对话中也有体现。从表面听起来这些话意思很模糊很迂回,可是我们都听的懂,都明白“那个”“这个”中所含的意思,不比具体的词语缺少任何一种应有的蕴含。这种模糊的语言,具有象征性,仿佛能无限扩大,到达另一种深度,比具体的语言更有张力和爆发力。最让我有震撼的是老陶说的“最当初,我们都不是什么。”这好像回到了对人类起源,

人类本质的询问。这句话有着巨大的力量,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还有一点是语言的白话化。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文字作为台词中的一部分,经过改写,加上了一些感叹词和生活化的字词,完全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气息,脱离了一种文绉绉的感觉。在老陶回到武陵的那一幕时,在桃花源度过了一段纯真烂漫到近乎梦幻的时光的他回到武陵,发现原本如胶似漆,男欢女爱的春花与袁老板已陷入了现实的纠葛和相互的怨怼之中,并没有从此过着想象中幸福美满的欢乐生活。从老陶,和春花与袁老板的对话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出这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很喜欢记得老陶说的一句:“这些年来,我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好像走投无路了,可是,只要换一个观点,就能够立刻获得一个新的方向。”袁老板回应他的却是:“我觉得很累。”两种风格的台词,强烈的比较,令人哭笑不得之时,也发人深思。有一句话说话剧是语言的艺术。透过语言就能塑造了不一样的人物形象。语言真是奇妙。

记得其中有一句台词:人世间所有飘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自我的故事。我们在努力生活,我们都在盲乱和期冀中寻找着永恒而真实的生活,谁会最终找到呢?

暗恋桃花源电影观后感5篇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8篇)

【第1篇】一月十六号,我和我的两个小伙伴一起去看了场话剧,话剧的名字叫《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我在两年前就已经听说过了,一直很想看,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心情很愉快。十六号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暗恋桃花源范文

  •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作文
  •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作文985人关注

    一月十六号,我和我的两个小伙伴一起去看了场话剧,话剧的名字叫《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我在两年前就已经听说过了,一直很想看,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心情很愉快。十六号这 ...[更多]

  •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3篇)
  •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3篇)94人关注

    《暗恋桃花源》就成了古今悲喜交错差互的舞台奇观,对于《暗恋》及《桃花源》而言,其实质即是对现实的一再确认,而非对理想的重构,但从《桃花源》这段里,赖声川还是放了 ...[更多]

  •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8篇)
  •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8篇)10人关注

    【第1篇】一月十六号,我和我的两个小伙伴一起去看了场话剧,话剧的名字叫《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我在两年前就已经听说过了,一直很想看,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心情很愉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