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8篇)

发布时间:2022-05-24 10:06:03 查看人数:65

【导语】冈仁波齐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冈仁波齐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1篇】《冈仁波齐》观后感

看《冈仁波齐》有感

作者:张海燕

这是有娃以来第一次看电影,谢谢公司提供这次机会。西藏一直是我心中的一片净土,但一直没有勇气去挑战。每每听去过的朋友分享,都会提到被虔诚的朝拜者所震撼。那时的理解多为能吃苦,有信仰。通过这部影片对朝拜者有了更多的感觉,信仰就是一个目标,而目标的后面是那份重要的坚持和相互帮助。

大家因不同的初衷要去朝拜,因此而组成一个团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做不同分工,在整个路上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我想这是他们能按计划完成目标的关键点。朝拜的路是那么长 走过了春夏秋冬,遇到各种困难,但都在大家的努力和相互鼓励下克服完成,没有一个人掉队。

回到现实,我们在工作中,每个团队的目标是明确而分工是不同的,在完成目标过程中大家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倾听。

冈仁波齐观后感

作者:刘玲

7月13日全体员工在公司的组织下集体观影《冈仁波齐》,不仅体现了公司的福利和团队建设的多样化,也体现了公司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及决心,这次观影的短短两个小时,确是知金文化建设的一大步。

就像谢总在ppoc大群中提到的:知金文化应该就像是一个大树。善良正直是树根,给我们提供?坚实的基础;分享开放是树干,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创业精神是树枝,茁壮成长,带来各种可能性;追求卓越是树冠,我们共同向往的目标!

知金和知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也同朝拜冈仁波齐一样任重而道远,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但只要这是我们心中的信仰,那么无论多么艰难,大家也会齐心协力共同去完成。

而我们作为知金的一员也需反思自己是否对企业有像影片中藏民对冈仁波齐的虔诚;在遇到工作瓶颈与困难时,我们是先找一堆理由不去做,中途放弃还是勇敢的出发,然后不管风雨,无怨无悔的朝着目标前进;这一群人,有老人、有妇孺、有屠夫、有自感罪孽者等,在朝圣的路上他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没有抱怨共进退,而我们在工作中呢是否和工作的伙伴可以做到互相如此的信任,不计较得失,服从组织的安排。企业的发展如同朝圣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会遇到暴风雪,泥石流,资金短缺等等,影片中藏民在无声中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所以最后他们到达了冈仁波齐。

行政部

《冈仁波齐》观后感

作者:金彦

观影前,仅仅从旅游喜好的角度单纯地向往西藏高原美景,对西藏平民虔诚地叩首匍行不得其解;观影后,深深被影片中所展现的朝圣人群的坚定信仰所震撼。

影片中从尼玛扎堆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朝圣开始,随之陆续有村民愿意加入朝圣队伍,再到到一群人一路上遇到积水、山石塌方、车辆损坏、孕妇途中突然生产等困难,磕头、诵经、休息,一天天简单重复着单调的生活,蓬头垢面却神情笃定。

联想到现实生活,有2点触动:

1) 坚定信念,注重过程积累

片中那2000多公里是男女老少重复着一次次认真到位的长叩首,累计10万个叩首才完成的路程。期间遇到的那些困苦,如果没有心中既定的目标,没有强大的信念支撑,是无法达成的。

现在知金大家庭无论从业务线还是员工人数都在不断发展壮大,要想保持强有力竞争力,不仅要贯彻执行铁的纪律,更要有克服困难、勇于开拓创新、甘愿为知金大家庭奉献的信念!坚定这份奉献,如一次次叩首,每天踏踏实实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朝着奋斗目标一步步接近。

2) 团结友爱,乐于分享

片中一行人一路上风餐露宿,经常会遇到好心人让大家歇歇脚喝口热茶。因为大家都坚信去叩拜冈仁波齐是件好事,是可以为大家带来幸福的好事。尽管不认识,依旧会热情招呼,尽己所能提供热茶、住宿等帮助,处处体现着友爱之情。

善良正直的人,往往会真诚待人无私奉献;利己主义者往往心胸狭隘、制造事端,无意于内部团结。愿从我做起,争做善良正直的人,以宽阔的胸怀拥抱知金,摒弃利己主义,乐于分享,共同打造整齐划一、无坚不摧的强大战队。

特别赞同谢总提出的知金新文化: 知金文化应该就像是一个大树。善良正直是树根,给我们提供?坚实的基础;分享开放是树干,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创业精神是树枝,茁壮成长,带来各种可能性;追求卓越是树冠,我们共同向往的目标!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

作者:贾瑞萍

于2022年7月14日下午16:20在海淀剧院观看了电影《冈仁波齐》。这是一部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真实的,最能打动人心的电影。

电影的最开始讲述了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瘦弱的小孩儿,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队伍经历了冬的寒冷、夏的酷暑。在征途中,即使遇到了夹杂着大雪的寒风,他们依然跪拜前行;即使遇到了积雪化作的水流,他们依然虔诚的朝拜。他们的善良也是让人折服的地方,在翻越米拉山之前,他们的拖拉机被旅行车撞倒,车子也无法继续前行,尽管如此,由于旅行车中有两位乘客严重高反,必须要尽快赶往拉萨治疗,因此朝拜者直接让他们先走了,根本就没有提“赔偿”之类的字眼和话语。最后,只得卸下后箱改由人力拉车。

就是在这样有着种种困难的境遇,这些朴实的人们依然坚持着,为了信仰,永远怀揣着一科虔诚的心!这样的信念又何尝不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保持的态度!

《冈仁波齐》观后感

作者:孙承玉

看了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要有信仰”,我看到了他们为了信仰的追求和坚持,有一句俗话说的好“人无信仰,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每个人内心最为相信,信任的神圣灵魂,我们会完全的相信他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正确的,会义无反顾的为了信仰而坚持的头破血流;为什么现在中国人频繁的出现道德缺失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信仰,每个人谁也不信,只信自己,造成了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争的头破血流。纵观现在的年轻人,暴躁,没耐心,没爱心,没公德心,等等。相反看看那些老一辈的人,年过半百,有的信佛,有的信天主,而反观那些信佛的老人们,我却经常看到他们的微笑,看到他们与世无争的心态,看到他们对万物的博爱,看到他们即便知道自己会吃亏,但仍然会去帮助别人的心态,我相信这是他们的信仰,传递给他们的做人道理。

现今社会信宗教,会被人们不解,会被人们认为你在信邪教,会被人们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就像影片中他们拜到布达拉宫那段,他们在大路上跪拜,而旁边人行道上的都市人们,都在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像看猴一样,仿佛心里在想,“这些人,有病吧?”。也正是因为这种社会风气,导致的很多人原本想给自己找一个信仰的东西,但碍于世俗偏见,不敢去做这些事,害怕被人们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害怕成为“异类”。可人无信仰,只为自己活着,真的好吗?

企业也一样,企业也要有自己的文化和信仰,我相信一家公司想要所有员工拧成一团,也需要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信仰;有了共同的信仰,大家才会有共同的目标,相同的思想和认知,才会和公司融为一体。

我的“冈仁波齐”

作者:安乔

记得第一次接触《冈仁波齐》元素是在回家路上的一则灯箱广告,图片里纯洁的蓝天与藏民美丽的心灵纵横交错,永远定格在那条通往神圣的路上。

我和各位知金人分享三点:蓝天、心灵、知金人生

蓝天,可能是近几年生活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人们向往的最多的东西,然而我认为人们向往的并不是蓝天白云本身,向往的是那自由呼吸的状态以及不用考虑客观因素,放手追求幸福的人生态度。但随着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逐渐变成常态,人们的内心不自然的趋向于浮躁,原本可以做到的认真、仔细也变得荡然无存。

记得有人曾大肆宣扬日本的匠人精神,在我看来不是国人没有匠人精神,也不是没有匠人的能力,而是大多数人一踏入社会便进入了某种为了经济利益而奋斗的死循环。如果自己不能从循环中脱离,空闲下来看清这个世界,就好像永远藏在乌云中不见天日,加之周遭人的影响,哪里来的匠人,就算有,也埋没在了人海中。所以,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是蓝天还是雾霾,问问自己的内心有没有静下来过?这点别人帮不了我们,需要大家自己做出努力。先去找寻属于你的那块蓝天,美好的人生才会真正开始。

其次我跟大家分享心灵。心灵会成长,也需要我们不断修炼,是一生的功课。就像很多人都有本科学历,都有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学历,但又有几个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个人认为真正的人生赢家,都是心灵足够纯洁、足够美丽、足够坚强,能够在大事小事面前从容面对,最终才会顺利的拿下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任何人都不能凭借一个脆弱的、甚至是败坏的心灵赢得人生。

最后是“知金人生”。个人认为在知金的这段人生就像是一辆开完冈仁波齐的公交车,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才会带领你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在知金,我们彼此不就是这车上的乘客吗?当我们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就算车子坏掉了,停下了,我们依旧会一起上路。一起奔赴这个阶段性的人生目标,但就算车子完好无损,只要我们的目标不同,人们也会提前下车。

如果你刚刚上来,我们欢迎你一路同行,这将是一段精彩的旅程,如果中途选择下车,我们也祝愿你在其他的旅程上一路平安,也许下一站,我们还会相遇。

《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2篇】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一):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

作者 嘎玛仁波切

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冈仁波齐观后感(二)

朝圣的路

关于冈仁波齐的知识: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常年在此处转山的信徒不断。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等认定为世界的中心。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冈仁波齐。

昨天晚上去看了电影《冈仁波齐》,电影平静的没有波澜,太真实了,开篇就是藏民日常的生活,早上起来,给烟囱炉子里再塞进两个柴,然后烧水煮饭,每一家一天的生活如此开始,村子里的人来回的走动也是那么真实自然。

首先是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一生未娶照顾他们兄弟三人的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叔叔坐在坝子上和尼玛扎堆说,他一辈子哪里也没有去过,只是想去圣山和拉萨实现一生的愿望。

恰逢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听说了有人要去朝圣,村子里一家家的人都跑来问是否可以同行,大家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同行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心愿却总是一样的。最后出行的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且自幼残疾的屠夫、年少的小姑娘。在信仰面前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原来只是知道藏民一生的愿望就是要有一次磕长头磕到拉萨朝圣的经历,在西藏的时候常在路边见到心无旁骛磕长头的人,却并不知道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次看电影才知道从小建立起来的信仰何其伟大,就算是身怀六甲也无所畏惧,次仁曲珍在朝圣的路上生下了孩子,在藏民的心里,朝圣路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寓意着希望和福气,次仁曲珍继续着磕长头朝圣的路,并没有因为是新产妇就有所懈怠,新生儿躺在随行的拖拉机里,安静生长。

每天晚上大家聚在帐篷里的时间,是对一天的总结和次日的规划,好几次,尼玛扎堆的叔叔杨培,也就是朝圣队伍里年龄最大的长者都会给大家说:每一次的祈愿要想到众生的幸福安康!每一次听到他说的话,再看到所有人全心信服的样子,我的内心总是升起莫名的感动,就算是平凡的藏民,一路艰辛,心中的爱也不仅仅是关乎小我,如此大爱令我深受触动,所谓修行,唯有众生喜乐安康才是目标!

队伍坚定的前行因为遇到了河流而被打断,杨培叔叔告诉大家继续,于是所有的人脱下羊皮的围裙,继续无惧涉水的长身磕头,看着阳光照耀下突然轻装的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让我突然明了:当这涉水成了烦扰,前行便是痛苦;当这涉水变成欢乐,阳光亦是明媚。所谓万法唯心,所有困难的境界都是幻象,我们日常生活的心境是不是也如此呢?

有信仰的人总是善良和体贴的,就算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需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护,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决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继续前行,这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迟疑,如此朝圣之路,犹如佛经上讲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如何消?当你经历、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终于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家默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能平静,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耀的布达拉宫是每一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是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个身边的人,珍视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所有的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

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需要历时一年用脚行走、用身体丈量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雪山脚下渐渐拉远的队伍,转山尚未开始,经过拉萨完成补给和休养,去往圣山的道路还在前方,这样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这样吗?

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电影,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随拍搬上了屏幕,每一个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虽然我从小生长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却并没有那样近距离的了解过藏民的朝圣之路,这一次,跟随电影的镜头用一种全然浸入的视角看完了电影,内心升起对电影摄制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如此的好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从电影里只是看到没有尽头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顶上飘扬的经幡美丽而神圣,可是我却很清楚走到那里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反应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摄制组却在如此身体巨大的挑战下完成了这部具有非常意义的电影的拍摄,如此对信仰的尊重、对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实再现难能可贵,如果你想要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冈仁波齐》观后感(三)

抽空去看了《冈仁波齐》,也确实需要放松和跟着他们进行一次朝圣,哪怕只是远观。

影评简介: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

羞愧

是的,羞愧!

这是我看到影片后的第一反应。后来想想我为什么会觉得如此羞愧,不仅仅是自我评价和自我要求,最重要的是我一直觉得自己也算是个有信仰且在行动的人,但看到他们才知道自己给自己的虚妄太多了。

他们走出村子,踏上国道,砰地下跪,我顿时泪崩!我想起了2022年一路西行的路上看到的骑行者、去朝圣的藏民,还有拉扑楞寺里的那个小男孩;我想起了在灵光寺舍利塔旁失声痛哭的善男信女、围坐在舍利塔脚下的朝圣的藏民。

他们不问结果,简单纯粹去做!想太多,做太少!这是不是我们的通病我不知道,但却是我的。

信仰

时常开玩笑说自己是个有信仰的人,之所以用调侃的语言,着实因为不自信。不自信大家对于有信仰的反应,也同时不自信自己的信仰。也许是觉得空泛,也许是觉得自己太过标榜,所以说着说着就变成了调侃。

不过经常挂在嘴边的也确实浅薄了些,却有些自我安慰的意味。家徒四壁的屠夫每次杀生后以喝酒来让自己心里舒服点,杨培为了哥哥的孩子终身未娶,刚生完孩子的母亲加入了磕头的行列,遇到积水脱掉衣服磕过去的大家,他们从未说过自己的信仰,一大早开始的长头,每天晚上睡觉前的念经,如果没有信仰,又怎能坚持?!

人与自然

前年的一路西行,穿过盘旋的山道,大片的云在眼前,一路荒芜,又一路丰富。吃喝住用行,取之于大自然,又再次回归于自然。冰河上的冰块凿开来烧成水、山谷里的树枝捡起来生成火、人死去的躯体放下来让兀鹫吞食,原来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完美统一。

突然觉得我们的生活浮夸而又浅薄,每一次的分享,每一次的求赞同,每一次的炫耀,仿佛需要嚷嚷着满世界都要知道,然又有何意?

我需要的很少

是谁说了这句话,我不记得,仿佛我也说过,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不过目前我依然持此观点。

一米二的床铺,一日三餐的饮食(或者可以两餐),几件衣服,两三本书(也可图书馆借阅),这么一算,即使在大城市里,算上交通电话费用,让自己生存下来也不是难事。

我们需要的很多,于是想起了电影《七宗罪》,片头便是人的口腹之欲,看着饭店广告里的美食宣传,再次觉得自己完了,我在扫大家的兴致。

尘世中的修行

并非刻意受苦,朝圣是一种修行,我们在生活里修行,无高低贵贱之分。活着之上的东西我们不需要吗?我不信!即便如《万物的签名》里在生活横冲直撞百折不挠的亨特,他喜欢的除了钱和植物,还有哲学和书。修行的力量是向上的力量。朝圣也好,坚持也罢!

比阿特丽克斯对她十五岁左右的养女普鲁登丝说“沉默是另一种虚荣!”惊愕!仔细一品,仿佛有几分道理,于是发出一点感想,也是一个自我总结,算做修行!

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3篇】冈仁波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冈仁波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1

刚看完了电影《冈仁波齐》,没有剧情,没有颜值,只有磕头念经。这些朝圣的人,都是最普通的人,过着最简单的生活,说着最朴实的话,没有所谓的知识才华,没有所谓的名利地位,有的只是一颗虔诚而敬畏的心,心中住着金钢般坚定的信仰。是信仰让他们义无反顾,风雨无阻,一路磕长头去往心中最圣洁的地方冈仁波齐。

他们相信轮回,相信善恶有报,相信前世今生,相信万物有灵,相信善良和美好,相信只有干净的灵魂才能找到回家的路。他们用一生的付出以修得来世吉祥安康,并虔诚的祈祷众生吉祥安康。

很多人觉得藏民愚昧无知,生活艰难,活得很苦,其实,我们才是真苦真累。虽然他们生活条件差点,但他们心灵善良美好,不需要所谓的聪明,不需要防备,他们内心宁静,甚至生死都看得很平常,在心灵上他们是安逸的。而我们活得才苦,各种人情世故,各种勾心斗角,各种殊荣面子,各种执念欲望,就够人心累的。

这是《冈仁波齐》其中的一首歌词,很好的表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还有对生命与命运的看法。山路很陡,偏偏这时下起了雪,女人们也一起帮忙推车,一群人一起唱起了西藏的民歌:

我往山上一步一步地走,

雪从天上一点一点地下,

在和雪约定的地方,

我想起我的母亲,

要为更多的人去磕头朝圣,

我们都是同一个母亲,

但我们的命运却不一样,

命运好的做了喇嘛,

我的命不好去了远方。

为什么“在和雪约定的地方,我想起我的母亲”?我想是因为雪花代表洁净,母亲是我们来的地方,而只有干净的灵魂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想:什么是信仰?也许信仰就是这世上最大的力量。

冈仁波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2

冈仁波齐。看到后面三个字,你大概能想到“仁波切”,不要怀疑,这就是同一个词,藏语里表示“珍宝”,冈是“雪”的意思,所以用汉语翻译,冈仁波齐叫做“珍雪神山”也未为不可。

从地图上看,冈仁波齐在西藏的西侧,芒康在东侧,中间差着2000多公里,大部分路程在318国道上,途经藏地小江南林芝和圣城拉萨,“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景色美翻,骑行者的最爱。

如果说当代有什么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意象,“在路上”算一个。

《冈仁波齐》是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

不同于都市气息浓烈的打打闹闹迷茫困惑的“路上”,这里的“路上”安静无比,路上只需要做一件事:磕长头。

巧的是,朴树为前者吟唱了《平凡之路》,又为后者唱了《no fear in my heart》。在前者中,他发现了平凡是唯一答案,后者中,他发现只有放手坠落,那个“真正的我”才会诞生。

始终在迷失和寻找,没完没了。人生就是这么个过程。

2015年是藏历羊年,梅里雪山的本命年。当时我在青海囊谦县,我身边的藏族朋友几乎都竭尽所能去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转山。他们有一种魄力,说走就走,全家一起走。那天我给村支书打电话问点事儿,他说自己正在举家开车前往云南转山,过一阵再回来。

后来我听说村长也去了,转完山,顺便上大理丽江逛一圈,花费一个月左右。

我觉得对于平凡的人们来说,这算是一种旅游休闲方式。他们信马由缰的状态,比我要潇洒得多。

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应该在梅里雪山之前,藏历马年。在神山的本命年前往转山,功德殊胜,这是很强大的动力。影片中的几位村民,有各自的不如意和期望,他们要通过这次朝圣来完成各自的小目标。于是带上帐篷和干粮就出发了。

“哗”,手板在公路上擦出声响,周而复始的磕长头开始了。

马达声、喘气声、说话声、风吹来的声、雪落地的声、柴燃烧的声……

配乐?对不起,《冈仁波齐》没有。

在静默之力中,一切精心打磨过的旋律或许都是噪音。

影院里,总是缺少一种让人静下来的东西,这部影片有。

不吹不黑,不夸张,也不一惊一乍,平静地表现一群人的朝圣之路。藏族人的生活观、生死观在这条路上生动展现。

有评价说朝圣路上的人,不卑不亢、无喜无悲。这八个字对了一半,不卑不亢是一种态度,无喜无悲哪来的人生呢?

朝圣者并不在乎外界的评价吗?未必。

磕长头很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做到的人,会受到普遍的尊敬。

但在拉萨配合拍摄时,片中的主角也曾被其他人吐口水,一如网上的指责声。

我们都在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去解决人生的问题。难的,是如磐石般坚信。

诚如导演所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但若干年后,人们仍可以从这部影片里,看到有一个民族还这样生活过。神山圣湖不是终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平凡的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既然都在路上,那么你早已出发,只是没意识到罢了。

我很喜欢影片中的一个设定:刚降生的婴儿与大人们在朝圣路上慢慢长大。其寓意简单而深刻:即使你无所事事地过完一整天,你也在路上。即使你的目的地不是冈仁波齐,你也在路上。

从出生开始,你就在一条通往死亡的路上。真正把人区别开来的,是你在路上做什么。

我们如此擅长自省,同时也擅长美化他者。擅长将希望寄托于远方,将躁郁流放于憧憬。

而总是忽略了:不动,也是修行。

最后请允许我扫扫兴,说一件小事。转山或许是为了清除心中无形的垃圾,但稍不注意,有形的垃圾就会污染有形的世界。

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卡瓦格博,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朝圣者,也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垃圾所在的地域山高谷深,运力难及,致使垃圾存量庞大,而且不断增加。在一次为期12天的清洁行动后,共清理残留垃圾150吨。

在环保意识上,我想,任何热爱生活的人,都不难达成共识吧。

冈仁波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3

《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一个纪录片,据说投资仅有300万元左右,票房却已超过一个亿。影片震撼心灵的两点:一是美丽的西藏景色,二是纯净的藏民的心灵。

西藏是一个自然美丽、独特而又神秘的地区,那里荒芜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野,丰茂的绿林,高耸入云的雪山;以及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画,睿智的喇嘛,虔诚的信徒……摄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唯美的镜头语言将这些西藏自然人文景观逐一呈现给我们。

故事从一个说走就走的朝圣旅程开始,待产的孕妇、年少的女孩、青涩的少年、负罪的屠夫、年迈的老人,普通的牧民,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只是几句简单的商量,无畏路程的遥远、过程的艰辛,收拾起行李就上路出发,仿佛上邻村串门一样,一路长头,磕向千里之外的圣地。

路途中的几个镜头印象极深:碰到积水,一句“咱们磕过去吧”,全队人员毫不犹豫,依次扑进冰冷的水中。拖拉机头坏了,人工拉车本已很疲惫,但他们仍一如反顾地走回来再磕。孕妇生完小孩,没有所谓“做月子”的身体恢复,直接返回朝圣的队伍。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的虔诚,对圣地的向往。

据说剧组在拍摄时,遇到一辆旅游大巴,车上好像有40多个人,擦肩而过,就在一霎那间,他们看到那部车辆掉在江里边。生命的存在仅在刹那之间。

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见》采访中说:“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关乎宗教,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信仰的东西不一样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为的人。而如果每个人都每一天当作是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来活的话,我们就不会再去纠结于人生中的得失、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净的向往。

冈仁波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4

他们一行人走在朝拜的路上,电影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从他们所在的村庄到拉萨一共多远,唯一能显示距离的只有路边一个一个的路标,每到一个路标旁边,他们就会堆起一个小石堆。

电影中也没有说他们走了有多久才走到拉萨,只是看到他们从下雪走到开花,又从开花走到下雪,从厚厚的棉袄走到薄薄的外套,又到厚厚的棉袄。期间无论是下雪还是下雨,他们似乎一直都在路上。

一行人中有一个孕妇和一个小女孩,孕妇在路上做了妈妈,小女孩坚持着走到了最后。

最令人感动的或许就是这个小女孩,她和每个大人一样穿着厚厚的朝拜服,手上带着厚厚的木板,走几步便趴在地上虔诚的朝拜,木板换了一副又一副,可是他们的心却始终没有改变。

这一行人和来来往往的汽车形成了鲜明的对于,一边是现代化,另外一边却是最原始的朝拜,看着好像格格不入,却又挑不出什么毛病。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一行人走在城镇之上,傍晚的城市霓虹灯点亮了一切,而他们一行人依然做他们自己的事情,任凭华灯向身后散去,这一切和他们息息相关,但又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你的信仰有多深?考验信仰的时候,无非就是面对诱惑之时。如果的你的信仰足够深,深深的刻在你的骨子里,这当然不用怕,怕的就是你的信仰不够深,面对花花世界太容易动摇,稍不留神就迷失了方向。

面对信仰,我们是否要像这个小女孩一样,纯真无邪,也许她并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但是我相信她一定明白这是她所信仰的,既然是信仰这样做就一定没有错。

高三那年,我们全班,乃至全校,甚至是整个中国的学生,无非就一个信仰,就是考上大学,一定要考上大学。那时的信仰还算是单纯,没有其它的杂质,就像是最初的爱情。可是当爱情经历的多了,开始被参杂进去金钱,欲望……就越来越不纯净了,我们也在慢慢的迷失自我。

有信仰很容易,保持信仰却是如此之难,这个世界上还有单纯的信仰吗?当然。它就存在我们的心中,只不过是我们刻意把它忘记了。迫于现实,我们不得不放弃最初的梦想,可是它并没有离开我们,它只是睡了一觉,只要你足够真诚,对你的信仰足够深,迟早会将它唤醒。

这个世界上没有值不值得,只有你信的够不够深。

冈仁波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5

冈仁波齐我认为是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它讲述了西藏一个偏远地区的村庄,一户村民为了满足年迈的叔叔去一次大昭寺和布达拉宫的愿望,而决定去拉萨朝拜。后来这个消息在村里传开,另外几个村民为了各自的救赎,也一同去拉萨朝拜。

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的台词,就像平常生活中的对话一般,简单直白。这一行人一直都在路上,甚至是生孩子,累了就找个地方搭帐篷休息,第二天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雪,依然上路。

当他们开着拖拉机拉了满满一车的行李从村庄开始出发的时候,我以为他们是要坐着车去拉萨,等到他们一行人在车前每走几步身体便向前方倾倒,直直的趴在地上,我才明白过来这才是真正的朝拜,他们要一直这样下去,直到拉萨,而拖拉机只不过是帮助他们运送行李。

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我想这就是真正的信仰,然而这种信仰也仅仅的存在这样的人身上,并且仍然在不断的承受着现代化的冲击。

有一句古话叫做,临时抱佛脚,有很多人无论他的信仰是什么,等到出事的时候才会想到信仰,这时候才会烧香拜佛,亡羊补牢,而全不问自己平时对信仰的冷落,等到事后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就埋怨自己的信仰不靠谱,不中用。我想这个与信仰无关,只与自己的心有多诚。

与我而言,信仰终归成为现实。

如果你信仰的是信心,就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让自己的自信心爆棚;如果你信仰努力,就让努力充满自己的细胞,直到所有的努力换来你应得的;如果你的信仰是一个人,就努力的向她/他靠近。

很多事情,没有值不值得,只有你的信仰够不够深!

冈仁波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第4篇】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1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昨天,恰逢自己的23岁生日,带着给自己找点有纪念价值感的意思买了票。之所以题目中说他敬仰高于价值是因为觉得平心而论电影本身没有那么的触不可及,我尊重的是张扬带着个三十几人的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现在热钱充斥着这个影视圈,也许以张扬的名气可以选一条让自己很好过的路子在他这个年纪过得很安逸,但是他选择做艺术是因为由衷的热爱吧!

朝圣的路漫长且多难,一条遥遥相望的路却像一面镜子照得见人心看得出人性。看电影的时候我常在想假如匍匐在那条公路上的是我,我该以什么心态会做出何种举动?后来一想我的路也是一场修行,也不觉得自己差劲到哪里!在北京工作身在大家所谓的娱乐圈中,带带着些文人的自诩,常常会感叹一部好的作品,又常常会被耳语拉回现实,三观不正偏离主流的东西见的太多,又或者是文人间的风雅俗事早就让我乱了心去做事,如果说自己唯一感到自豪的话,那就是在自己的坚持里,在满足自己物欲之外,道德线以里画个圈。所以说张扬能带来这样一部静心之作无疑让我佩服。

电影值得一提的事节奏感做的不错,冗长的偏纪录片形式的电影,节奏感应该很重要吧,如果没有节奏感估计半年个小时之后影院中就已空无一人啦!安营拔寨,危机下生孩子,偶遇滑坡腿被砸伤,大家不在意时老人去世,意外车祸失去交通工具,整顿时碰上爱情,种种的麻烦事为电影提供了不错的节奏,拉拢了浮躁的心坐下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只不过结尾的戛然而至让我有些惊讶,细细回想应该是导演想告诉大家的,朝圣的路很长,人心的修炼也很长,长到你不知道期限。

当ip成为大家哄抢的资源,我们常常忘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张扬的这次遇劫归来给我们提了个醒。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2

去看《冈仁波齐》之前,老天爷颇为应景地设计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桥段——赶在济南闷热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阵夹雹带雷的骤雨。这使得准备出门挤公交去影院的我,听着窗外铁皮雨搭上没有一丝懈怠之意的雨点声和不时传来的充满恐吓意味的雷声,顿生一种仿佛要作一场朝圣之旅的虔诚感和悲壮感。

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略显夸张的感受,还因为提前知道《冈仁波齐》是一部有关藏民朝圣的影片。

说它是故事片,但其实更像是纪录片。影片几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现一段生活、一种状态,而不像是表现一个分明有编剧设计的故事。当银幕上那一群自发去拉萨冈仁波齐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头、起身、夜宿、念经,它所完成的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尽量如实的还原,也是电影表现手法上对“重复”的不断运用或显现。重复的用意何在?

显然,用来与内容相对照,影片里的这些重复隐含着在各种“变数”面前益发凸显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条的“定理”。电影设计的“变数”体现在一路之上的气候多变、孕妇产子、拖拉机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节,但诸般考验又都在众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动作中变成“执着”“笃定”“坚不可摧”“毫不动摇”的信仰的力证。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情感,但单纯地展示信仰的虔诚,却也难免流露出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实上,信仰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在许多优秀的影片里被阐释为“救赎”;但吊诡的是,恰恰在有关西藏题材的国产片中鲜有触及(去年的《塔洛》在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这里被悬置。信仰成为一种无须讨论、无须思考,更无须怀疑的生命记忆而非选择,如同《冈仁波齐》中那个还没学说话就先听到念经、还没学会走路就先参与了磕长头的旅程的新生儿一般。

然而,这样一种不问来由、不问结果、单纯而炽热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不断放大、彰显、渲染、刷新其意义。此意义不是指向对于这一种或那一种、“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怀疑,而是对信仰本身的尊重与敬畏。以此,或许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视角,而赋予普遍关怀的新的可能性。

现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问题。寻求信仰,貌似成为治愈现代社会滋生的各种精神疾患(还并非身体病痛),如空虚、迷惘、厌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过度标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却往往徒有虚表,显得可疑,更其败坏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属性。何谓“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3

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4

影片从藏民的生活起笔,炊具的响动、长者诵经以及羔羊降生。这片高原上的生灵从降生开始就热气腾腾,与寒冷抗争。尼玛扎堆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朝圣,于是待产的孕妇、酗酒的屠夫、渴望远方的少年和一个懵懂的女童陆续组成这支队伍,带着各自的罪孽和希望出发。

电影第一个震撼我的节点,是一行人在出发时开始叩拜,没有任何的对话和预示,朝圣路自此开始。这一路没有任何配乐,故事和时间的推进靠简单的对白,路碑和沿途的意外。镜头记录着十一个藏民本真的状态,蓬头垢面而神情笃定。这一路他们在公路的一侧叩首匍行,两块木板的敲击是唯一的响动,听得人内心空旷而孤独;公路的另一侧不时有车辆带着噪音呼啸而过。沿途有雪原,有冰河,有漫山的花朵;也有西医,加油站,广告牌,女童甚至用一部山寨苹果打了电话。这可能就是藏地真实的状态:现代的,工业的世界在慢慢进入一个闭塞落后又纯粹的世界,而这里的人们,在努力地接受,努力地保留。

这样的一行人中最吸引我的,是那个女童,这样懵懂的年纪里,经历如此重大的一件事。其他人带着各自认为的罪孽,带着自己和家族的愿望上路,目光坚韧而笃定;可她没有,她甚至还不能理解信仰,也没有更宏大的缘由。或许只是好奇,或许是耳濡目染,她在这支队伍中。所以我看到她最纯粹她磕头,是因为母亲告诉她磕头好,磕头有福报。当一行人被流水阻隔,众人脱去棉衣磕长头淌水前进的时候,巨大的水花和众人虔诚的神情之间,她在笑,孩童玩水的笑。这样纯粹的记录与不加升华的表达让人震撼。

这一路,遇见其他带着故事的朝圣者、遇见劳作着的藏民、遇见车祸、遇见滑坡;这一群人就用身体去丈量一条路,从拼尽全力的存活匍匐着走向无量幸福;这一路上看见人世的辛苦与满足,看见人世的更替轮回。一个男婴在朝圣路上降生,苍白的,满身血污的,哭嚎着挣扎着降生;一个老人在朝圣路的末沿离世,安静的。这一路的经历逐渐堆叠,于单调寂寥中孕育着人生的坦荡与勇敢。

影片在一行人到达神山冈仁波齐时戛然而止,影片的主题,一行人的终点只短短的平常的出现了几分钟。剪辑是再创造的过程,信仰,人的精神是没有终点的旅程,我们活着,我们就在朝圣的路上。这是我在片尾得到的感受。神山冈仁波齐也是至今无人登顶的信仰之地。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5

近日,一部名为《冈仁波齐》的电影热映,讲的是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的11名藏族村民乘坐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翻山越岭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影片中频频出现的这台东方红拖拉机,引发观影者的关注。昨日,《洛阳晚报》记者采访了一拖集团,了解到东方红拖拉机与西藏以及这部电影的故事。

每个有赴藏经历的人,也许都会引发共鸣

这部电影于6月20日在全国公映,影片中的11名主要演员,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独臂的少年、遭逢变故的夫妇和他们9岁的小女儿……他们中没有一个明星,全部由普通藏民出演,连角色名字都是演员自己的真名。就是这11名普通的藏民,为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历时一年,磕长头匍匐前进。

2010年,本报记者曾赴西藏昌都采访在那里支教的洛阳师范学院的一群毕业生,当时进藏走的也是和这群朝圣者一样的路线,在这条充满危险与美丽的318国道上,左贡、邦达、然乌湖……电影中出现的这些地方,记者也曾到过。而川藏线上曲折的“之”字形路线,路上从天而落的飞石,更是在藏区的道路上频频出现。

高原上的“东方红”,春耕中的风景线

电影中,11个人在前面磕长头匍匐前进,他们后面是一台载满食品、缓缓行驶的大红色拖拉机,拖拉机上鲜红的“东方红”与“中国一拖”字样屡屡出现。

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朝圣者们在路上接受了一位老者帮助,他们又驾驶着自己的拖拉机来帮助那位老者春耕。

记者从一拖集团了解到,其实每年藏民的春耕仪式,都在东方红拖拉机的轰鸣声中拉开序幕,而电影中田野里的那些拖拉机几乎全是“东方红”。

为西藏赠送“东方红”,播下浓浓援藏情

电影中出现东方红拖拉机,其实并不偶然。

早在2013年,国机集团、一拖集团向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堆龙德庆县德庆乡赠送了31台东方红拖拉机,以提升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2016年,又有217台东方红拖拉机开进尼木县。

今年6月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2017年农机补贴交机仪式上,25台东方红大中轮拖送到藏民手中。当时,身着盛装的藏民扎西平措拿到“东方红”的钥匙时,他点燃早已准备好的藏香,口念经文,围绕拖拉机转了一圈,然后把香放在拖拉机下方中央位置,从随身的布袋里捧出一把糌粑,撒向空中。接着,他又从怀中掏出一条洁白的哈达,屈膝弯腰,恭敬地献给东方红拖拉机……

“电影上映后,有人问我们这是不是植入广告,事实上事先我们并不知道,也没掏过一分钱。”一拖集团宣传科一位工作人员说,经统计,目前东方红拖拉机在西藏的保有量已超过5万台,也许这是电影中会出现东方红拖拉机的重要原因。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

【第5篇】冈仁波齐观后感800字范文

冈仁波齐观后感1

近日,一部名为《冈仁波齐》的电影热映,讲的是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的11名藏族村民乘坐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翻山越岭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影片中频频出现的这台东方红拖拉机,引发观影者的关注。昨日,《洛阳晚报》记者采访了一拖集团,了解到东方红拖拉机与西藏以及这部电影的故事。

每个有赴藏经历的人,也许都会引发共鸣

这部电影于6月20日在全国公映,影片中的11名主要演员,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独臂的少年、遭逢变故的夫妇和他们9岁的小女儿……他们中没有一个明星,全部由普通藏民出演,连角色名字都是演员自己的真名。就是这11名普通的藏民,为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历时一年,磕长头匍匐前进。

2010年,本报记者曾赴西藏昌都采访在那里支教的洛阳师范学院的一群毕业生,当时进藏走的也是和这群朝圣者一样的路线,在这条充满危险与美丽的318国道上,左贡、邦达、然乌湖……电影中出现的这些地方,记者也曾到过。而川藏线上曲折的“之”字形路线,路上从天而落的飞石,更是在藏区的道路上频频出现。

高原上的`“东方红”,春耕中的风景线

电影中,11个人在前面磕长头匍匐前进,他们后面是一台载满食品、缓缓行驶的大红色拖拉机,拖拉机上鲜红的“东方红”与“中国一拖”字样屡屡出现。

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朝圣者们在路上接受了一位老者帮助,他们又驾驶着自己的拖拉机来帮助那位老者春耕。

记者从一拖集团了解到,其实每年藏民的春耕仪式,都在东方红拖拉机的轰鸣声中拉开序幕,而电影中田野里的那些拖拉机几乎全是“东方红”。

为西藏赠送“东方红”,播下浓浓援藏情

电影中出现东方红拖拉机,其实并不偶然。

早在2013年,国机集团、一拖集团向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堆龙德庆县德庆乡赠送了31台东方红拖拉机,以提升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2016年,又有217台东方红拖拉机开进尼木县。

今年6月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2017年农机补贴交机仪式上,25台东方红大中轮拖送到藏民手中。当时,身着盛装的藏民扎西平措拿到“东方红”的钥匙时,他点燃早已准备好的藏香,口念经文,围绕拖拉机转了一圈,然后把香放在拖拉机下方中央位置,从随身的布袋里捧出一把糌粑,撒向空中。接着,他又从怀中掏出一条洁白的哈达,屈膝弯腰,恭敬地献给东方红拖拉机……

“电影上映后,有人问我们这是不是植入广告,事实上事先我们并不知道,也没掏过一分钱。”一拖集团宣传科一位工作人员说,经统计,目前东方红拖拉机在西藏的保有量已超过5万台,也许这是电影中会出现东方红拖拉机的重要原因。

冈仁波齐观后感2

张杨导演新作《冈仁波齐》已于近日在全国公映,这部长117分钟的电影,只讲了一个简单到朴实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个普通的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翻山越岭2500公里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此行历经生、历经死、历经震撼的西藏四季风光,历经灾难、变故、内心的拷问、成长与蜕变,看似平静至极,实则波澜壮阔。上映首日,就有人说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电影,可它却在包括《变形金刚5》、《异形:契约》、《新木乃伊》、《神奇女侠》等众多好莱坞大片前后夹击下野蛮生长,突出重围。

三日票房破600万 七日票房破2000万 上座率持续高

6月20日,《冈仁波齐》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开画,彼时多部好莱坞大片正在热映,占据了超过60%的排片,《冈仁波齐》却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并于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万。6月23日,面临《变形金刚5》上映的巨大排片压力,《冈仁波齐》排片量锐减至0.9%, 但依然没有阻挡观众的观影热情,平均上坐率高达26%。在随后周末两天,《冈仁波齐》排片分别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飙升达到43.8%及41.4%。

与低排片率伴随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来自大众和影院对影片的支持声越来越多,终于在观众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冈仁波齐》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达到3%以上,票房突破2000万。

与此同时,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冈仁波齐》的讨论热度也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来,微信指数已突破350万次,甚至超过正在上映的《异形:契约》。

这样一部在众人眼中只属于小众的影片,自公映以来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凭借一路飙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渐逆袭。行业人士一致认为这是近年来的罕见案例,尤其对于一部看起来不讨好的艺术电影来说。

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讲,千万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往往会被市场冷落的艺术电影,这样的成绩,让大家看到了国内电影市场的转变,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能够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选择。这些成绩也让大众看到,我们的市场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观众,艺术电影的观众远非小众。

冈仁波齐观后感3

应该说这是一部记录片,尽管里面的情节有些是经过导演编排过得,但是是真是存在的一个当地习俗。

没有很震撼的画面,只有朴实平常的一路走下去的场景。

我想,不管是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在年轻的时候,真正的走完了这条对于普通人来说的“长征路”,那么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磨练,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再也不会因为某一些事情而大悲大喜。

你可见到他们对待事物的处世之道了吗?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遇到车祸,甚至是直面亲人的死亡,都是在一种平常心的态度下处理事物,不是心灵麻木了,而是承受能力提升了,在这条通往朝圣的路上,一起一伏之间已经把他们的心锻炼得如钢铁般的坚强,而且,信仰的存在更够让他们直面任何的挫折与艰难。

以前我听说过世界历史上的大事件------

十字军东征,近10次的东征,让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因为信仰而跨越国家,往圣城的方向进行朝拜,期间,在路上因为各种原因死去的很多人,死在了朝圣的路上。毕竟是历史,觉得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命是非常看重的,怎么可能区区的拜神行为会到了让自己舍去生命而在所不惜呢?

看了这部电影,觉得宗教,或者说是信仰的存在,确实能够让人无惧生死。

冈仁波齐观后感4

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冈仁波齐观后感5

去看《冈仁波齐》之前,老天爷颇为应景地设计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桥段——赶在济南闷热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阵夹雹带雷的骤雨。这使得准备出门挤公交去影院的我,听着窗外铁皮雨搭上没有一丝懈怠之意的雨点声和不时传来的充满恐吓意味的雷声,顿生一种仿佛要作一场朝圣之旅的虔诚感和悲壮感。

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略显夸张的感受,还因为提前知道《冈仁波齐》是一部有关藏民朝圣的影片。

说它是故事片,但其实更像是纪录片。影片几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现一段生活、一种状态,而不像是表现一个分明有编剧设计的故事。当银幕上那一群自发去拉萨冈仁波齐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头、起身、夜宿、念经,它所完成的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尽量如实的还原,也是电影表现手法上对“重复”的不断运用或显现。重复的用意何在?

显然,用来与内容相对照,影片里的这些重复隐含着在各种“变数”面前益发凸显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条的“定理”。电影设计的“变数”体现在一路之上的气候多变、孕妇产子、拖拉机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节,但诸般考验又都在众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动作中变成“执着”“笃定”“坚不可摧”“毫不动摇”的信仰的力证。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情感,但单纯地展示信仰的虔诚,却也难免流露出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实上,信仰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在许多优秀的影片里被阐释为“救赎”;但吊诡的是,恰恰在有关西藏题材的国产片中鲜有触及(去年的《塔洛》在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这里被悬置。信仰成为一种无须讨论、无须思考,更无须怀疑的生命记忆而非选择,如同《冈仁波齐》中那个还没学说话就先听到念经、还没学会走路就先参与了磕长头的旅程的新生儿一般。

然而,这样一种不问来由、不问结果、单纯而炽热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不断放大、彰显、渲染、刷新其意义。此意义不是指向对于这一种或那一种、“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怀疑,而是对信仰本身的尊重与敬畏。以此,或许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视角,而赋予普遍关怀的新的可能性。

现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问题。寻求信仰,貌似成为治愈现代社会滋生的各种精神疾患(还并非身体病痛),如空虚、迷惘、厌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过度标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却往往徒有虚表,显得可疑,更其败坏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属性。何谓“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冈仁波齐观后感800字范文

【第6篇】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800字范文

冈仁波齐观后感1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昨天,恰逢自己的23岁生日,带着给自己找点有纪念价值感的意思买了票。之所以题目中说他敬仰高于价值是因为觉得平心而论电影本身没有那么的触不可及,我尊重的是张扬带着个三十几人的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现在热钱充斥着这个影视圈,也许以张扬的名气可以选一条让自己很好过的路子在他这个年纪过得很安逸,但是他选择做艺术是因为由衷的热爱吧!

朝圣的路漫长且多难,一条遥遥相望的路却像一面镜子照得见人心看得出人性。看电影的时候我常在想假如匍匐在那条公路上的是我,我该以什么心态会做出何种举动?后来一想我的路也是一场修行,也不觉得自己差劲到哪里!在北京工作身在大家所谓的娱乐圈中,带带着些文人的自诩,常常会感叹一部好的作品,又常常会被耳语拉回现实,三观不正偏离主流的东西见的太多,又或者是文人间的风雅俗事早就让我乱了心去做事,如果说自己唯一感到自豪的话,那就是在自己的坚持里,在满足自己物欲之外,道德线以里画个圈。所以说张扬能带来这样一部静心之作无疑让我佩服。

电影值得一提的事节奏感做的不错,冗长的偏纪录片形式的电影,节奏感应该很重要吧,如果没有节奏感估计半年个小时之后影院中就已空无一人啦!安营拔寨,危机下生孩子,偶遇滑坡腿被砸伤,大家不在意时老人去世,意外车祸失去交通工具,整顿时碰上爱情,种种的麻烦事为电影提供了不错的节奏,拉拢了浮躁的心坐下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只不过结尾的戛然而至让我有些惊讶,细细回想应该是导演想告诉大家的,朝圣的路很长,人心的修炼也很长,长到你不知道期限。

当ip成为大家哄抢的资源,我们常常忘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张扬的这次遇劫归来给我们提了个醒。

冈仁波齐观后感2

去看《冈仁波齐》之前,老天爷颇为应景地设计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桥段——赶在济南闷热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阵夹雹带雷的骤雨。这使得准备出门挤公交去影院的我,听着窗外铁皮雨搭上没有一丝懈怠之意的雨点声和不时传来的充满恐吓意味的雷声,顿生一种仿佛要作一场朝圣之旅的虔诚感和悲壮感。

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略显夸张的感受,还因为提前知道《冈仁波齐》是一部有关藏民朝圣的影片。

说它是故事片,但其实更像是纪录片。影片几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现一段生活、一种状态,而不像是表现一个分明有编剧设计的故事。当银幕上那一群自发去拉萨冈仁波齐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头、起身、夜宿、念经,它所完成的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尽量如实的还原,也是电影表现手法上对“重复”的不断运用或显现。重复的用意何在?

显然,用来与内容相对照,影片里的这些重复隐含着在各种“变数”面前益发凸显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条的“定理”。电影设计的“变数”体现在一路之上的气候多变、孕妇产子、拖拉机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节,但诸般考验又都在众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动作中变成“执着”“笃定”“坚不可摧”“毫不动摇”的信仰的力证。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情感,但单纯地展示信仰的虔诚,却也难免流露出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实上,信仰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在许多优秀的影片里被阐释为“救赎”;但吊诡的是,恰恰在有关西藏题材的国产片中鲜有触及(去年的《塔洛》在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这里被悬置。信仰成为一种无须讨论、无须思考,更无须怀疑的生命记忆而非选择,如同《冈仁波齐》中那个还没学说话就先听到念经、还没学会走路就先参与了磕长头的旅程的新生儿一般。

然而,这样一种不问来由、不问结果、单纯而炽热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不断放大、彰显、渲染、刷新其意义。此意义不是指向对于这一种或那一种、“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怀疑,而是对信仰本身的尊重与敬畏。以此,或许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视角,而赋予普遍关怀的新的可能性。

现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问题。寻求信仰,貌似成为治愈现代社会滋生的各种精神疾患(还并非身体病痛),如空虚、迷惘、厌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过度标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却往往徒有虚表,显得可疑,更其败坏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属性。何谓“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冈仁波齐观后感3

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冈仁波齐观后感4

影片从藏民的生活起笔,炊具的响动、长者诵经以及羔羊降生。这片高原上的生灵从降生开始就热气腾腾,与寒冷抗争。尼玛扎堆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朝圣,于是待产的孕妇、酗酒的屠夫、渴望远方的少年和一个懵懂的女童陆续组成这支队伍,带着各自的罪孽和希望出发。

电影第一个震撼我的节点,是一行人在出发时开始叩拜,没有任何的对话和预示,朝圣路自此开始。这一路没有任何配乐,故事和时间的推进靠简单的对白,路碑和沿途的意外。镜头记录着十一个藏民本真的状态,蓬头垢面而神情笃定。这一路他们在公路的一侧叩首匍行,两块木板的敲击是唯一的响动,听得人内心空旷而孤独;公路的另一侧不时有车辆带着噪音呼啸而过。沿途有雪原,有冰河,有漫山的花朵;也有西医,加油站,广告牌,女童甚至用一部山寨苹果打了电话。这可能就是藏地真实的状态:现代的,工业的世界在慢慢进入一个闭塞落后又纯粹的世界,而这里的人们,在努力地接受,努力地保留。

这样的一行人中最吸引我的,是那个女童,这样懵懂的年纪里,经历如此重大的一件事。其他人带着各自认为的罪孽,带着自己和家族的愿望上路,目光坚韧而笃定;可她没有,她甚至还不能理解信仰,也没有更宏大的缘由。或许只是好奇,或许是耳濡目染,她在这支队伍中。所以我看到她最纯粹她磕头,是因为母亲告诉她磕头好,磕头有福报。当一行人被流水阻隔,众人脱去棉衣磕长头淌水前进的时候,巨大的水花和众人虔诚的神情之间,她在笑,孩童玩水的笑。这样纯粹的记录与不加升华的表达让人震撼。

这一路,遇见其他带着故事的朝圣者、遇见劳作着的藏民、遇见车祸、遇见滑坡;这一群人就用身体去丈量一条路,从拼尽全力的存活匍匐着走向无量幸福;这一路上看见人世的辛苦与满足,看见人世的更替轮回。一个男婴在朝圣路上降生,苍白的,满身血污的,哭嚎着挣扎着降生;一个老人在朝圣路的末沿离世,安静的。这一路的经历逐渐堆叠,于单调寂寥中孕育着人生的坦荡与勇敢。

影片在一行人到达神山冈仁波齐时戛然而止,影片的主题,一行人的终点只短短的平常的出现了几分钟。剪辑是再创造的过程,信仰,人的精神是没有终点的旅程,我们活着,我们就在朝圣的路上。这是我在片尾得到的感受。神山冈仁波齐也是至今无人登顶的信仰之地。

冈仁波齐观后感5

近日,一部名为《冈仁波齐》的电影热映,讲的是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的11名藏族村民乘坐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翻山越岭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影片中频频出现的这台东方红拖拉机,引发观影者的关注。昨日,《洛阳晚报》记者采访了一拖集团,了解到东方红拖拉机与西藏以及这部电影的故事。

每个有赴藏经历的人,也许都会引发共鸣

这部电影于6月20日在全国公映,影片中的11名主要演员,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独臂的少年、遭逢变故的夫妇和他们9岁的小女儿……他们中没有一个明星,全部由普通藏民出演,连角色名字都是演员自己的真名。就是这11名普通的藏民,为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历时一年,磕长头匍匐前进。

2010年,本报记者曾赴西藏昌都采访在那里支教的洛阳师范学院的一群毕业生,当时进藏走的也是和这群朝圣者一样的路线,在这条充满危险与美丽的318国道上,左贡、邦达、然乌湖……电影中出现的这些地方,记者也曾到过。而川藏线上曲折的“之”字形路线,路上从天而落的飞石,更是在藏区的道路上频频出现。

高原上的“东方红”,春耕中的风景线

电影中,11个人在前面磕长头匍匐前进,他们后面是一台载满食品、缓缓行驶的大红色拖拉机,拖拉机上鲜红的“东方红”与“中国一拖”字样屡屡出现。

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朝圣者们在路上接受了一位老者帮助,他们又驾驶着自己的拖拉机来帮助那位老者春耕。

记者从一拖集团了解到,其实每年藏民的春耕仪式,都在东方红拖拉机的轰鸣声中拉开序幕,而电影中田野里的那些拖拉机几乎全是“东方红”。

为西藏赠送“东方红”,播下浓浓援藏情

电影中出现东方红拖拉机,其实并不偶然。

早在2013年,国机集团、一拖集团向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堆龙德庆县德庆乡赠送了31台东方红拖拉机,以提升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2016年,又有217台东方红拖拉机开进尼木县。

今年6月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2017年农机补贴交机仪式上,25台东方红大中轮拖送到藏民手中。当时,身着盛装的藏民扎西平措拿到“东方红”的钥匙时,他点燃早已准备好的藏香,口念经文,围绕拖拉机转了一圈,然后把香放在拖拉机下方中央位置,从随身的布袋里捧出一把糌粑,撒向空中。接着,他又从怀中掏出一条洁白的哈达,屈膝弯腰,恭敬地献给东方红拖拉机……

“电影上映后,有人问我们这是不是植入广告,事实上事先我们并不知道,也没掏过一分钱。”一拖集团宣传科一位工作人员说,经统计,目前东方红拖拉机在西藏的保有量已超过5万台,也许这是电影中会出现东方红拖拉机的重要原因。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800字范文

【第7篇】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400字

今天我看了电影《冈仁波齐》,受益匪浅。在这部电影里,我知道了许多不了解的知识。片名《冈仁波齐》是指冈仁波齐峰,它位于西藏自治州普兰县境内,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也是中国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冈仁波齐”在藏语里是指神圣的意思。普拉村的尼玛扎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和叔叔去拉萨和冈仁波齐朝圣。这一年正好是马年,也是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普拉村里的许多村民也希望加入到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之中。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妇女,有家徒四壁的屠夫,有自幼残废的少年……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心愿和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神山,这十一人组成的队伍,踏上了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从芒康到拉萨不但有2000多公里,还要一路磕长头前行,如果是我可能走不到就半途而废了。最令我震撼的是:他们能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前行。我想:他们到达冈仁波齐山顶一定会十分兴奋,喜极而泣。我敬佩那孕妇,她的肚子里有着即将出生的孩子,她竟挺着大肚子去朝圣了。我更敬佩那位自幼残废的少年,在家人的鼓励下,朝圣去了。

我敬佩朝圣者对信仰的虔诚,对大自然的敬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朝着明确的目标努力奋斗,也许成功的就会是你。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400字

【第8篇】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5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1

这是一部“零明星”的文艺片,这是千万藏民生活、朝拜的真实写照。我是一个热爱藏地文化、喜欢去西藏旅行的旅行者,一直以来我无法准确的言明西藏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我,看了冈仁波齐,我哭了,虽然感觉很“臭屁”但是我还是要承认,这部片子展现出来的种种,就是我一如既往往西藏跑的理由!

触动一:积水路段,朝拜也不能断!

大家都知道,在318国道上,从然乌到波密段有大概10米的道路是流淌着山上的积雪化作的水流淌在道路左边的河流中,虽然在左手边有一段绕行路段,可以暂时避过淌水路,但是这一行朝拜人沿着主道依旧决定拜过去!即使水深可以掩埋身体,依旧阻挡不了一个朝拜的虔诚之心,和坚决毅力!

触动二:被旅行车撞倒,因为对方有人高反,因此毫不阻拦,他们的善良让我折服!

在翻越米拉山之前,一辆“川a”牌的越野车超车时为避让对方车辆,将朝拜者的补给拖拉机撞翻在地,车子也因此无法继续前行了,由于旅行车中有两位乘客严重高反,必须要尽快赶往拉萨治疗,因此朝拜者直接让他们先走了,根本就没有提“赔偿”之类的字眼和话语。自己的车没法走,只得卸下后箱改由人力拉车。

翻越米拉山,这座318川藏线上最高的一座海拔5013米的高山,给予了朝拜者极大的考验,男人在前面拉车,女人在后面推车,大家一起唱着民谣为自己加油打气,一行人齐心协力将车子推上了垭口,每次拖车一段距离就要停下来,返回推车起点,然后在一步一步朝圣过来,这朝圣路,绝对不是用脚一步步走完的,而是磕头磕完的!

触动三:路过然乌湖,遇到热心老藏民相邀、帮忙!

经过然乌湖的时候,车子的机油箱螺丝掉了,只有然乌镇才有,这时候遇到一位藏族老人(他是该村原来的村长),他邀请他们去自己家住宿,维修车辆,朝拜者为了感谢老人的帮助决定帮老人耕地种青稞,这里也展现了藏族耕地的习俗和文化典礼,到了耕种时节,需要烧香、祭拜等隆重的仪式,随着现代化的逐渐渗透,现在的藏地年轻人们逐渐摒弃老一辈的传统,依靠了现代机械化农作,这里有一点淡淡的忧伤。

最后与老人告辞继续朝拜,由于小女孩的朝拜布破了,老村长也送给她一件新的。

触动四:在怒江峡谷中,山体落石也阻挡不了朝拜者的决心

在怒江峡谷中行进,突遇山顶积雪垮塌,伴随巨大落石砸下,大家依旧继续朝拜,小女孩差点被落石砸中,这时候屠夫立即上前将小女孩护在身下,自己的腿又被砸伤了。

晚上,屠夫与尼玛扎堆诉苦着自己的悲剧人生,尼玛扎堆宽慰他,每个人的命运不同,好运的做了喇嘛,不好运的遭遇磨难,我们去朝圣,要怀着纯净祈福的心,不仅为自己祝愿平安,还要为众生祈福,不能有杂念。

触动五:朝圣路上降下新生婴儿,取名丁孜登达,意味一生幸福、长命百岁!

睡到半夜,次仁曲珍肚子疼,临盆在即,尼玛扎堆赶紧送她到镇上的医院,在医生的帮助下顺利降下男婴,取名丁孜登达。藏族的女人是没有坐月子的,生完孩子没多久又继续她的朝圣之路。怀孕时不便磕头只能走路,生完之后又开始磕长头。曲珍还说:小娃娃从小生活在佛的环绕之中,这是多大的功德,我们想还没有机会呢。这让我很叹服!

触动六:翻过米拉山,终于来到了拉萨

抵达拉萨时,他们并没有欢心跳跃,静静地对着布达拉宫双手合十,心中默念着那句吟诵过无数遍,已经化为血液的“嗡嘛呢呗咪吽”。

触动七:去冈仁波齐朝圣的路费没有了,用十万个头赚钱

在旅馆住宿,大家正在商讨如何赚钱,因为去冈仁波齐朝圣的路费没有了,老人家去了洗车场帮人家洗车,年轻小伙子去了拉萨的修路工地搬建材。旅店老板娘请他们去帮她完成10万个朝圣磕头,就免去了他们的住宿费用。因此晚上他们所有人就绕着大昭寺一步一叩首的朝拜。

酒店的老板娘很善良,在旅馆住了2个月,房间费用全部都免了。朝拜者也非常虔诚,帮助老板娘磕了10万个头!

触动八:杨培爷爷在冈仁波齐神山脚下去世

终于来到了神山——冈仁波齐,这里的天气非常寒冷,绕着神山朝拜,几乎没有路,只有一代代朝拜者留下的朝拜痕迹,在冰天雪地里,所有人都一如既往的虔诚朝拜,杨培爷爷过世应该就是感冒引起的肺水肿,因为头一天前晚上,他就在一直不停的咳嗽,第二天依旧在朝拜的行列,一步一叩首。

第二天早上起床,才发现他永远的睡着了,大家都没有太大的波动,情绪收敛的很好,虔诚的为他诵经、请喇嘛,送他上了冈仁波齐神山,大家不是不悲伤,他们相信命,不强求、易满足!

冈仁波齐观后感2

看这部电影真的需要一颗平静的心灵……惭愧地说,我中间有一次睡着了一小会。

我旁边的两个人从头到尾一直在讲话……说实话看这种安静的电影的时候还是很毁气氛的……

关于电影,没有剧本,一切都发生得很平静,包括生与死。

导演不断让意外和障碍降临,朝圣者只是平静,甚至笨拙地闷头排除万难,有惊无险之后以为他们会歇一歇,然而次次出乎意料,各种灾难和麻烦之后是不变的长头,不变的上路。这些人总是突然就开始投入地磕头。刚生完孩子的次仁曲珍没怎么休息,把襁褓中的丁孜登达放在物料车里,自己则继续磕头朝拜;车子被撞坏了,几个男人在前面拉车,其他人继续进行朝圣,拉过一段距离,这些拉车者又返回原点补齐那段没有磕头的路。

面对至高无上的神,自认渺小的教徒们往往通过苦行来表达虔诚。对于他们,朝圣不仅是仪式,更是肉体和灵魂的升华。藏民身上神圣的气质得天独厚,与生俱来。远离尘嚣、祖传的教义、艰难的生存环境淬炼出信仰坚定,不怕吃苦,与自然和宗教融为一体的民族性格。

我在结尾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是结尾......全片都弥漫着平淡的感动,特别是在看到老爷爷说朝圣是为了祈求众生幸福的时候。

但更多的感觉还是,以前对于藏族的朝圣觉得非常崇高到无法触及,现在发现其实一切都是出人意料的朴实和平静,这反而更加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冈仁波齐观后感3

这一条朝圣路,他们走了一年。

遇上许多状况。

有时,要顶风冒雪在雾茫茫中向前;有时,会途径一大片烂漫的油菜花田;有时,会在鲜花盛开的河畔跳起锅庄;有时,头顶上山体滑坡滚落的石块,会分分钟要命;有时,车会坏在路旁;有时,人会受伤生病;有时,肚子里的孩子突然要出生;有时,会被追尾撞得稀巴烂;有时,路旁有人会招呼你们喝茶;有时,要送给其他朝圣者糌粑;有时旅费用尽,要暂时打零工赚钱;有时,老人时辰到了就去世……

他们走走停停。

因为知道自己终将要去向哪里,所以,心安理得面对发生的一切。

接受。面对。理解。放下。

然后,歇息片刻,继续上路。

这一路,像极了人的一生。

它是一个隐喻。电影的英文名字,paths of the soul,意为灵魂的千条万条道路。

这一路,你要把喜怒哀乐遍尝,要把生老病死流转。

跳舞有时,悲恸有时。

什么都会来,什么都会过去,什么都会回来。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他们的“平常心”。好像,生活里发生什么,都是正常的。

孕妇想跟着一起去朝圣,好啊好啊。残疾的少年想去,好啊好啊。醉醺醺的屠夫想去,好啊好啊。

接受下来就是了。

他们不抗拒“麻烦”,不拒绝“波折”,不害怕“无常”。

发生什么,就面对就好了。

他们,没在怕的。

春天,山上的雪水融化,漫过了路面。

站在水汪汪的路上,他们彼此询问——怎么办,要不要磕过去?

答案是,要。

于是,众人欢快地脱掉身上的皮革围裙,脱掉厚重的外套,笑嘻嘻地在扑向水里。

水花四溅,每一个人都像孩子玩水一样欢畅。他们都在笑。

那个画面,真好看。

来什么,接什么。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5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8篇)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1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昨天,恰逢自己的23岁生日,带着给自己找点有纪念价值感的意思买了票。之所以题目中说他敬仰高于价值是因为觉得平心而论电…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冈仁波齐范文

  •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
  •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619人关注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第一心得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供 ...[更多]

  • 冈仁波齐观后感(8篇)
  • 冈仁波齐观后感(8篇)65人关注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1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昨天,恰逢自己的23岁生日,带着给自己找点有纪念价值感的意思买了票。之所以题目中说他敬仰高于价值是因为觉得 ...[更多]

  •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4篇)
  •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4篇)23人关注

    冈仁波齐观后感1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昨天,恰逢自己的23岁生日,带着给自己找点有纪念价值感的意思买了票。之所以题目中说他敬仰高于价值是因为觉得平心而论电影本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