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文脉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4篇优秀的文脉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脉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文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文脉读后感1
借《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完整地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学浅如我,捧起来也是“津津有味,一睹为快”,让我摆脱了对教科书的“后怕”,而是自觉自然亲近了中国历史,亲近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
网上评述《中国文脉》是“最好看的中国文学简史”,我想这个评论一点都不为过。
有人说,对文学,应让人们自由取用,不要划分高低。这是典型的“文学民粹主义”,似是而非。就个人而言,不经过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观天,恰恰违背了“自由”的本义;就整体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会失去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一切都将在众声喧哗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我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为此,应努力拨去浮华热闹,远离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由此,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直接的想法:如果哪天我真的客居异国他乡的话,我一定会把余秋雨先生的一系列书和作品带上飞机,因为他会让我明白我原本来自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那里曾经住着什么样的人,发生过什么样的事。而我身上,一定有某些部分与他们息息相关。
中国文脉读后感2
8月份赴欧洲三国旅游,领队布置回国后的作业阅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老婆则一口气买回了余先生4本书。
先把领队布置的作业做完,这次回南京时,老婆在行李箱里放进了第三本书,闲暇时,取出来一看,书名《中国文脉》,不知是些什么内容,只是按照看前面两本书的习惯,计划每次阅读50页,刚开始有些费力,感觉内容繁杂,看十几、二十页,就想放下,想一想。
近两天,阅读的时候,顺畅了许多,余先生把先人、历史写的鲜活,写的生动,拉近了远古与当代的距离。
《诗经》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以前觉得好,未认真阅读过,以后有机会,静下心来,认真拜读。
殷王迁都,竟是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河南安阳小屯)。奄(今山东曲阜)距离老家只有区区60公里,自己家乡竟然在远古就有些大事件。
甲骨文,一直的了解仅限这字面三个字,现在知道它是祖先占卜的记录,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竟然有几万片,当时杀掉了多少只龟呀?!
李白、杜甫、屈原、王羲之、王献之、曹操、曹植、曹丕、李煜、韩愈、柳宗元、司马迁小时候读书时,或多或少读过些上述文化巨匠的诗、词、典故,余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陡然间觉得还要回头再去读一读,范围也要再扩大一些,甚至还有要练练书法的念头。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诸子百家,肤浅的了解一些,《老子》好像见过,厚厚的一个大部头,印象里好像有些晦涩难懂,在学生时代读不进去,跟老婆商议买一本,现在再尝试着读一读,希望能有收获,体验老祖宗的思想精髓。
稷下学堂,战国时代的大学,独立于政治,世界文明史上最早出现,为老祖宗骄傲。
《中国文脉》,与我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与我理科出身、高中作文很少及格相距甚远,无心读来,有些收获,他正走入我的生活。
中国文脉读后感3
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开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刘和审美潜流。” 谈到文化,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历经千余载岁月的涤荡,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面对如此之繁华盛景,一个中国人,若是对自己的文化渊源一无所知,甚至鄙薄,显然是极端可怕的。这不禁让我们意识到,品鉴和把握先祖赋予我们的财富,并将其不断延续,推向高峰,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正如我上文所说,把握和品鉴其精髓是关键所在。而文学的发展变迁正是华夏文化延续变化的一条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线,它的活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华。因此,抓住这条主线,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领悟文化的神韵精髓。
然而我惊喜的发现,点明主题之后,《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原点,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是文学的发展,亦是历史的变迁,生动地为我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纵观全书,开始的两个篇目,《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是总体纲领,它们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以及作为文脉载体的中国书法史,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分别以个体进行精细论述,使全书更加丰满充实大浪淘沙,历史沉浮,那一条贯穿中国文化的文脉正逢抉择的关键。我们面对着继承与发扬的机遇与挑战,余先生的作品点明了社会的现状与背景的潮流。经典不可复制,此话掷地有声,既承认了人类一切文化壮举由盛而衰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提出,应当敬畏经典,保护经典。
读《海迪姐姐的故事》有感读《莫泊桑文集》有感中国文脉读后感书评
中国文脉读后感4
乘隙读毕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特来作结。
此书位列“余秋雨书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纲挈领、开宗明义之重任。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仅位列第九卷。可知此虽为后成之书,在先生心中分量却是极重。先生今年将69岁,读古人叹世代风华,临旧迹感往事来去,行万里成久远之思,籍散文展朴正情怀。我年浅笔拙,只能简谈所感,向有历史担当的前辈文人致敬。
文学之中,我与诗最有缘。儿时我不懂诗,初读《新编唐诗三百首》,读得不解风味。长大一点后,什么诗都读。就这样长到17岁——那时正读高二,冬日里某一天,我红衣红裤红靴红帽,执饭盆快步从饭堂返回宿舍。走到澡堂子后墙之时,我突然拍拍脑瓜子,告诉自己:“哦,这就是诗啊。”从此我认为自己懂了诗。我也写诗,13岁和两个女孩结了诗社,关注洋娃娃也关注世界。这段诗旅18年后戛然而止。
与诗的纠葛并非解决我人生大问的单纯线索,军、史、哲等著作也净化了我的心灵。如果不是有那三年,安然坐读这些血火交织的文字,我至今仍将是当初那颗单薄头脑。同时我感恩身边不懈奋斗的人们,他们以待人行事来为我定义,什么叫做心胸与梦想。
述说以上经历,是想说明在有所准备之后,阅读较不易辜负著者苦心。余先生纵横古今,将文脉正统,联接于品格性灵;把传世之作,勾嵌于人生沉浮。由于情境皆活,读者可尽览数千年名士风采。名士之间,落笔则有轻有重。例如屈原一节,他甚至附上《离骚》全文今译;而不可绕过的苏轼,却仅寥寥数语。约取之间,彰显著者思考结论——余先生重视的当代文人之文化重任——“拔其神质,静候佳音”,正在其中。
读毕掩卷沉思,印象最深处,一为《离骚》天真烂漫之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遥牵一线。二为欧阳询楷书我多年珍爱,不想先生亦重。三为陶渊明不为人孰知的短诗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再拜友人推荐此书。
中国文脉读后感5
从《山河之书》到《中国文脉》如果说前者是闪耀在中华文化长河上的亮丽一景的话,后者便是前者的缔造者。如果说我是一个从不懂历史,一向崇尚科技的理科女时,我却被余老师用那么通俗,简洁,干净而又赋予魅力的语言吸引着,我从来不知道浸着历史味道的散文,如此让人醉,你为我们讲述的不是那铁骑血腥的历史,娓娓道来的而婉诺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携着远古文化气息,那么亲切地走来了,你所有的怀疑,被她微微一笑征服了。
那种美是我从不曾目睹的.,那种爱是迷失自我的岁月里,光辉的一笔,那是生命里的切切私语,是生存状态自然程现,就是她让我心里像点着了一场大火,让我的思考从平淡、消极、颓废,又回到了重新思考、平淡、感知、美好。
可灼伤感还是有的,有那么一天开始,我不那么热衷于我的工作了,那不怨我,因为我心底的渴求的,我掂着脚也够不着,我的心力憔悴了,心的火还在烧着,“燃烧是一种让人睁不眼睛的吞噬。火焰以一种灼热而飘忽的狞笑,快速地推进着毁灭。那一刻,我这一边已经准备刹时化为灰烬,哪知有一双手伸了进来,把伤残的我救出。”
我从梦魇中醒来,生命那么触手可及,连楼兰姑娘也在为我婉惜,我还是要重整旗鼓,高昂地走下去。
正像我对数理化的宣扬,那种数字美,那种简洁美,那种约定美,那种不用粉饰的美,那么高傲地推动着生产力。我想用我的力量,用我感召的力量,为我亲爱的祖国尽微薄之力,这是我的青春!踏着青的遗迹,我的人生带着年龄的冗余前
进着,可时间已经付不起,匆忙的身影,让一种东西停止了,而让一种东西无力了,我没有自信了,带着的清高的外表,却感到了那种来自心底的弱弱,生活,你让我伤透了。
西天最后的一丝余光铺开了夜的序,我开始了我争渡的最礼相遇,不知道算不算爱上了你。
我的书房里,泛泛的灯光里,我席地而座的随意,散落一地的书,干瘪的水果, 茶杯,酒杯,咖啡。你应该知道,我不想睡!
中国文脉读后感6
秋末冬初,一本书闯入了我的生活,余秋雨用自己的笔墨,承接了几千年的中国文脉。
作者先总序文脉,与书法历史,再按时间顺序仔细讲述,从黄帝一直讲到近现代,滔滔不绝。而在你仔细品读时,你会发现作者文字优美,又会感叹作者评判有力。作者会用大量词语辞藻来描写唐诗的美,也会运用比喻解释众人李白与杜甫友情不平衡的谈论,甚至会用反问语气将挖《红楼梦》中哑谜之事问到一无是处。
在作者的笔下,最犀利的句子,会成为最有力的枪,驳斥肤浅的众人,自成一派。他会用明清与近现代对比,使近现代仿佛人才辈出的假象被真相的到来拍打在一边,而且将明清说成“最郁闷的年代”。他会用诗作数量证明乾隆一人写的诗远超《全唐诗》,但论质量,还有什么好比呢?他还会用最理智的论证说明对于文天祥,忽必烈是最不希望他离世的人,而民众的黑白思维促使他被扣上了反面印记。
看到真相被揭示我会畅快淋漓地叫好,而独到诗意的语段我会仔细品读,爱不释手。我读到作者在小山上遭遇狂风暴雨时的孤寂,用心感受;我读到墨子演说自己的抱负,感动万分;我读到诗经的雎鸠黄鸟、蒹葭白露,品味其中的喜怒哀乐;我又读到李白对于千古蜀道、九曲黄河、瀑布飞流的惊讶,随即赞叹着他超凡的诗作;我更读到断裂的《富春山居图》的慨叹,为它精彩而又不堪的命运叹惋。
然而,本书留下了太多可以思考的深刻问题,可以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提出了振兴文脉的呼吁。的确,梦想的实现在于实干,新一代的我们,要传承中国文脉,为它的发扬光大做出不懈努力。
而我也感谢作者,感谢他引领我进入如此高深的讨论,赏析每文章。我用惊奇的眼光看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从容大气,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深邃,看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万丈豪情。如今的我,已与文学为友,以文脉为师,真正爱上了文化。
【第2篇】《中国文脉》读后感400字
读《中国文脉》有感
今年,我把《中国文脉》这本书细细研读,揣摩了几遍,最喜欢的文章有:《老子和孔子》、《历史母本》和《唐诗几男子》。
细细品味,在名篇《老子和孔子》中,我最有感触的是这一段:“稀世天才是很难遇到另一位稀世天才的,他们平日遇到的总是追随崇拜者、嫉妒者、诽谤者。这些人不管多么热烈或歹毒,都无法左右自己的思想。只有真正遇到同样品级的对话者,最好是对手才会产生着了魔一般的精神淬砺。淬砺的结果,很可能改变自己,但更有可能是强化自己。这不是固执,而是因为获得了最高层次的反证而达到新的自觉。这就像长天和秋水默然相应,长天更明白了自己是长天,秋水也更明白了自己是秋水”。
这次见面,应该就是这样的吧,孔子受到老子的开导,但又“强化了自己”,两种不同的思想在一起激荡,碰撞出了整个中国文脉的火花。
孔子的学说是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同时主张礼教、礼治、最终达到天下统一。
孔子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种“生命情调”至善、宽厚、优雅、快乐和健康。
孔子晚年整理“六经”,确定后代中国史学的一种重要编写模式,这是一件功不可没的事,而他结束修《春秋》的方式,更是让我佩服,听说有人在西边猎到了仁兽麒麟,孔子叹道:“吾道穷矣!”随后在《春秋》记下“西狩获麟”,罢笔,不再修春秋。
而老子,就在与孔子见面之后,出了函谷关,留下了《道德经》隐居于旷野。“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读了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人和作品,有了更近距离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第3篇】《中国文脉》读后感600字
《中国文脉》读后感
朴实无华的书本中饱含中国文化的精彩与沧桑,用独特的顺序讲述了中华文化的衍变,为人们带来文化的盛宴。
来到纷乱的魏晋,在当时群雄争霸,在乱世中有文化的闪光。当时,每人都都以占据地区为目标,而曹家一家父子却拥有极高的文化文学创作的和修养,在文学成就上曹操,曹植的成就高于魏王的曹丕。但曹丕在历朝皇帝中的文学成就可以达到第二名。在之后的很多朝代中都没有出现可以相比的人,而同时期的人,建安七年干旱的较早。其他的政权都不注重文学知识刘蜀中出了一个以《出师表》而闻名的诸葛亮。
在人物的描述中,作者谢了晋时的阮籍,嵇康,俩人都是不拘礼法的名人,一个用自己的方式处世,不应会司马昭提出的结亲。因为一个美丽又有才识的岳家女孩去世而在葬礼中大哭一场,为母亲尽孝没有像传统礼法素食三年,守孝三年等束缚的杂习。因为母亲的死在吐血,并不像别人一样陪哭吊唁,没有冗长的传统孝则,却是见其效。
与之相似的嵇康则是完全离世,有几个朋友极其珍重,但也因为珍重而不明而殒命,用离别信,绝交信让自己的文字和情变得不明而高尚。在最后因为性情不羁,不懂顺应而被他人陷害而死。但文学留下他们浓厚的一笔。
以后的朝代发展到北魏是最接近大唐盛世的时代。当时鲜卑族统一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没有像以前的少数民族政权一样,他们在族内统一了汉语,允许甚至提倡汉语汉字,汉化。统治者甚至首先进行了通婚。这类行为让文化民族汉化。让俩种不同的文化碰撞融合,让汉文化中融合了北方特有的粗犷,豁达。让文学融入了更多特色达到了一个顶峰。
所以完全的汉文化是不符合中华文化特色的,在北魏正因为不是纯净的文化文学而将很多的文化融入,创下了许多文化的新例。留下了无数人叹为观止,连冰心都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石窟文化。所以文化的创新发展应是更多文化的融合创新,接受新的,去除糟粕,让本身更加出色。大唐盛世也是在这种基础和方法建立出来的,文学也在其中蓬勃发展。
文化的进步应该不断接受新的事物,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出去糟粕让自己更加完善。文化和现代各种事物的发展都应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4篇】《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1
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开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刘和审美潜流。”谈到文化,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历经千余载岁月的涤荡,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面对如此之繁华盛景,一个中国人,若是对自己的文化渊源一无所知,甚至鄙薄,显然是极端可怕的。这不禁让我们意识到,品鉴和把握先祖赋予我们的财富,并将其不断延续,推向高峰,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正如我上文所说,把握和品鉴其精髓是关键所在。而文学的发展变迁正是华夏文化延续变化的一条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线,它的活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华。因此,抓住这条主线,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领悟文化的神韵精髓。
然而我惊喜的发现,点明主题之后,《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原点,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是文学的发展,亦是历史的变迁,生动地为我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纵观全书,开始的两个篇目,《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是总体纲领,它们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以及作为文脉载体的中国书法史,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分别以个体进行精细论述,使全书更加丰满充实大浪淘沙,历史沉浮,那一条贯穿中国文化的文脉正逢抉择的关键。我们面对着继承与发扬的机遇与挑战,余先生的作品点明了社会的现状与背景的潮流。经典不可复制,此话掷地有声,既承认了人类一切文化壮举由盛而衰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提出,应当敬畏经典,保护经典。
《中国文脉》读后感2
秋末冬初,一本书闯入了我的生活,余秋雨用自己的笔墨,承接了几千年的中国文脉。
作者先总序文脉,与书法历史,再按时间顺序仔细讲述,从黄帝一直讲到近现代,滔滔不绝。而在你仔细品读时,你会发现作者文字优美,又会感叹作者评判有力。作者会用大量词语辞藻来描写唐诗的美,也会运用比喻解释众人李白与杜甫友情不平衡的谈论,甚至会用反问语气将挖《红楼梦》中哑谜之事问到一无是处。
在作者的笔下,最犀利的句子,会成为最有力的枪,驳斥肤浅的众人,自成一派。他会用明清与近现代对比,使近现代仿佛人才辈出的假象被真相的到来拍打在一边,而且将明清说成“最郁闷的年代”。他会用诗作数量证明乾隆一人写的诗远超《全唐诗》,但论质量,还有什么好比呢?他还会用最理智的论证说明对于文天祥,忽必烈是最不希望他离世的人,而民众的黑白思维促使他被扣上了反面印记。
看到真相被揭示我会畅快淋漓地叫好,而独到诗意的语段我会仔细品读,爱不释手。我读到作者在小山上遭遇狂风暴雨时的孤寂,用心感受;我读到墨子演说自己的抱负,感动万分;我读到诗经的雎鸠黄鸟、蒹葭白露,品味其中的喜怒哀乐;我又读到李白对于千古蜀道、九曲黄河、瀑布飞流的惊讶,随即赞叹着他超凡的诗作;我更读到断裂的《富春山居图》的慨叹,为它精彩而又不堪的命运叹惋。
然而,本书留下了太多可以思考的深刻问题,可以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提出了振兴文脉的呼吁。的确,梦想的实现在于实干,新一代的我们,要传承中国文脉,为它的发扬光大做出不懈努力。
而我也感谢作者,感谢他引领我进入如此高深的讨论,赏析每文章。我用惊奇的眼光看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从容大气,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深邃,看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万丈豪情。如今的我,已与文学为友,以文脉为师,真正爱上了文化。
《中国文脉》读后感3
近期,好友推荐我有空看一下,余秋雨先生系列书籍。其正在阅读《中国文脉》一书,故亦从此书读开去,以窥端倪。自上周从淘宝天猫购得《中国文脉》一书,即阅之。
深深被余先生文笔吸引,第一次看到有人以人为脉,以史为鉴,融会贯通将史上孤立的人物,孤立的事件,通过文化的启承转接发展串联在一起。使每一个历史人物,宛如昨天,就在眼前,是那么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个性实足,仿佛隔空在与历史人物对话,仿佛余先生穿越到4000年前的古国,一步一步沿着每个朝代,一路一风景,详细记下了沿途所见所思。真实所见的就如实记叙,道听途说的,难以见证的,多方求证,力求真实。史上没有结果的,想象无穷而符逻辑。
其将文人、政治家等,置身于当时当刻来分析,显其质,传其神。将历史人物以史学家般的研究并给予文学家的独到见解,让枯燥的历史人物生动而易读易懂。
复原人物情感,凸显历史地位,摘其一二感受如下:禹传位于子,结束了禅让选贤,开创了世袭制,实是无奈防争斗;老子之学乃吾友,道法自然,沁人心脾。孔子之学乃吾师,深深教诲,发自肺腑。两者秋水共长天一色,相映趣;一身侠气,四海为家,充满理想,自视过高而缺乏判断力和执行力的李白,时时想报效朝廷,却输得一败涂地;南山脚下,悠然采菊,怡然自得的陶渊明,数百年后才被人记起;聊发少年狂,欲要射天狼的苏东坡,多次被贬谪,等不到冯唐持节云中;当年万里觅封侯,却身老沧州的陆游,至死也未见九州同;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可怜白发生;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战,而怒发冲冠,欲雪靖康耻的岳飞,终究不抵流言,空悲切;不畏汉武,严谨记实,受奇耻大辱后仍不停笔写《史记》的司马迁,人情失恰,不知所踪;死而后已,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终究敌不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前者忠心耿耿,留下《出师表》受人敬仰,后者雄才伟略,成就一代文豪;墨子兼爱非攻过于理想而不宜推行,孔子仁爱人本现实而易行;持《离骚》,问九天的屈原,一路在问却无人回答,曲高和寡,郁郁寡欢,投江而去!
综观余秋雨先生在本书所写的文人志士,大多壮志未酬,空留遗憾!但是正是这帮豪情高涨,充满斗志却显无奈,似是不懂风情的文人志士,传承发展了中华文化,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们那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置生死与度外,不失气节大义的气概,是我等学习的楷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文脉》读后感4
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皮。
寒假里,阅读组推荐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所有书目的介绍,打算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来读。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犹豫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这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
一是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国古诗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从体裁上来看还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了宋代豪放词风及爱国情怀。随后,他论元杂剧、明清小说,最后来到近现代,回望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这一路写来,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国杂乱的文学史按年代、体裁及历史作用清晰地梳理开来,让我的脑中的历史文学知识立即呈立体状。
二是笔墨历史。作者纵览历史,回望过往,从甲骨金文,一直写到清代和近代。那些写了汉字之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它的书写是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和表情,不仅是集体的审美,更有韵致,推进了文化的美学品格。汉字千年,历久弥坚,汉语魅力,当并不只遣词达意,更须在用典引文、在修辞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个话题来说中国的上古时代,从猜测皇帝到感悟神话,然后写殷墟甲骨,考古记事。余先生回溯了黄帝和炎帝的时代,他列举了很多史家对于上古中国历史的质疑,认为华夏文明皆是外来,或者,认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话传说。
以我的学识,读起本书来觉得有些费劲,但却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我通过阅读本书,把上大学时期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又亲近了中国历史。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循着这条脉络,我感觉自己好像在探寻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头。余秋雨先生说自己想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来重塑人格,我想他做到了,对于我而言,我读过他的这本书后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长者智者导引着,忘记了眼下的喧闹与物欲,忘记了世俗的纷扰,只想徜徉于中国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索、去探寻、去收获,这不正是重塑自己人格吗?想来,在当今社会中能让人摆脱纷繁陆离的世界,精心潜读的书籍真的不是很多呀!
对于中国文字,我虽然每天都在教,但是它的演变、他的美、他的精髓我从未想过,读了本书,我刹那间发现原来汉字竟然是一种艺术,感谢余秋雨先生带我领略了一座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宝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可以把这座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也同我一样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至于最后的一部分内容,我只做了了解性的阅读,觉得他有很多历史的专业知识,我有些看不懂。最受益的还是前两个部分的内容。
《中国文脉》读后感5
8月份赴欧洲三国旅游,领队布置回国后的作业阅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老婆则一口气买回了余先生4本书。
先把领队布置的作业做完,这次回南京时,老婆在行李箱里放进了第三本书,闲暇时,取出来一看,书名《中国文脉》,不知是些什么内容,只是按照看前面两本书的习惯,计划每次阅读50页,刚开始有些费力,感觉内容繁杂,看十几、二十页,就想放下,想一想。
近两天,阅读的时候,顺畅了许多,余先生把先人、历史写的鲜活,写的生动,拉近了远古与当代的距离。
《诗经》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以前觉得好,未认真阅读过,以后有机会,静下心来,认真拜读。
殷王迁都,竟是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河南安阳小屯)。奄(今山东曲阜)距离老家只有区区60公里,自己家乡竟然在远古就有些大事件。
甲骨文,一直的了解仅限这字面三个字,现在知道它是祖先占卜的记录,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竟然有几万片,当时杀掉了多少只龟呀?!
李白、杜甫、屈原、王羲之、王献之、曹操、曹植、曹丕、李煜、韩愈、柳宗元、司马迁小时候读书时,或多或少读过些上述文化巨匠的诗、词、典故,余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陡然间觉得还要回头再去读一读,范围也要再扩大一些,甚至还有要练练书法的念头。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诸子百家,肤浅的了解一些,《老子》好像见过,厚厚的一个大部头,印象里好像有些晦涩难懂,在学生时代读不进去,跟老婆商议买一本,现在再尝试着读一读,希望能有收获,体验老祖宗的思想精髓。
稷下学堂,战国时代的大学,独立于政治,世界文明史上最早出现,为老祖宗骄傲。
《中国文脉》,与我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与我理科出身、高中作文很少及格相距甚远,无心读来,有些收获,他正走入我的生活。
《中国文脉》读后感6
乘隙读毕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特来作结。
此书位列“余秋雨书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纲挈领、开宗明义之重任。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仅位列第九卷。可知此虽为后成之书,在先生心中分量却是极重。先生今年将69岁,读古人叹世代风华,临旧迹感往事来去,行万里成久远之思,籍散文展朴正情怀。我年浅笔拙,只能简谈所感,向有历史担当的前辈文人致敬。
文学之中,我与诗最有缘。儿时我不懂诗,初读《新编唐诗三百首》,读得不解风味。长大一点后,什么诗都读。就这样长到17岁——那时正读高二,冬日里某一天,我红衣红裤红靴红帽,执饭盆快步从饭堂返回宿舍。走到澡堂子后墙之时,我突然拍拍脑瓜子,告诉自己:“哦,这就是诗啊。”从此我认为自己懂了诗。我也写诗,13岁和两个女孩结了诗社,关注洋娃娃也关注世界。这段诗旅18年后戛然而止。
与诗的纠葛并非解决我人生大问的单纯线索,军、史、哲等著作也净化了我的心灵。如果不是有那三年,安然坐读这些血火交织的文字,我至今仍将是当初那颗单薄头脑。同时我感恩身边不懈奋斗的人们,他们以待人行事来为我定义,什么叫做心胸与梦想。
述说以上经历,是想说明在有所准备之后,阅读较不易辜负著者苦心。余先生纵横古今,将文脉正统,联接于品格性灵;把传世之作,勾嵌于人生沉浮。由于情境皆活,读者可尽览数千年名士风采。名士之间,落笔则有轻有重。例如屈原一节,他甚至附上《离骚》全文今译;而不可绕过的苏轼,却仅寥寥数语。约取之间,彰显著者思考结论——余先生重视的当代文人之文化重任——“拔其神质,静候佳音”,正在其中。
读毕掩卷沉思,印象最深处,一为《离骚》天真烂漫之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遥牵一线。二为欧阳询楷书我多年珍爱,不想先生亦重。三为陶渊明不为人孰知的短诗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再拜友人推荐此书。
《中国文脉》读后感7
从《山河之书》到《中国文脉》如果说前者是闪耀在中华文化长河上的亮丽一景的话,后者便是前者的缔造者。如果说我是一个从不懂历史,一向崇尚科技的理科女时,我却被余老师用那么通俗,简洁,干净而又赋予魅力的语言吸引着,我从来不知道浸着历史味道的散文,如此让人醉,你为我们讲述的不是那铁骑血腥的历史,娓娓道来的而婉诺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携着远古文化气息,那么亲切地走来了,你所有的怀疑,被她微微一笑征服了。
那种美是我从不曾目睹的,那种爱是迷失自我的岁月里,光辉的一笔,那是生命里的切切私语,是生存状态自然程现,就是她让我心里像点着了一场大火,让我的思考从平淡、消极、颓废,又回到了重新思考、平淡、感知、美好。
可灼伤感还是有的,有那么一天开始,我不那么热衷于我的工作了,那不怨我,因为我心底的渴求的,我掂着脚也够不着,我的心力憔悴了,心的火还在烧着,“燃烧是一种让人睁不眼睛的吞噬。火焰以一种灼热而飘忽的狞笑,快速地推进着毁灭。那一刻,我这一边已经准备刹时化为灰烬,哪知有一双手伸了进来,把伤残的我救出。”
我从梦魇中醒来,生命那么触手可及,连楼兰姑娘也在为我婉惜,我还是要重整旗鼓,高昂地走下去。
正像我对数理化的宣扬,那种数字美,那种简洁美,那种约定美,那种不用粉饰的美,那么高傲地推动着生产力。我想用我的力量,用我感召的力量,为我亲爱的祖国尽微薄之力,这是我的青春!踏着青的遗迹,我的人生带着年龄的冗余前
进着,可时间已经付不起,匆忙的`身影,让一种东西停止了,而让一种东西无力了,我没有自信了,带着的清高的外表,却感到了那种来自心底的弱弱,生活,你让我伤透了。
西天最后的一丝余光铺开了夜的序,我开始了我争渡的最礼相遇,不知道算不算爱上了你。
我的书房里,泛泛的灯光里,我席地而座的随意,散落一地的书,干瘪的水果,茶杯,酒杯,咖啡。你应该知道,我不想睡!
《中国文脉》读后感8
中国文脉,好大的气派!读完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一书,我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感动和震撼之中。
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发展史,著作浩如卷帙,星光璀璨夺目,哪些作品和人物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可以成为穿越时空成为不朽的经典?余秋雨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他独特的视角,灵动的思考,运用'减法'的研究方法来梳理了中国文学的脉络。他说:'减而见筋,减而见神,减而得脉'。在博而精的文学基础和底蕴之上,他目光如炬,深邃的穿越漫长而悠远的历史,进行了大胆而独到的取舍。
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股潜流体量不大,不一以贯之,时断时续,就像一条倔强的山脊连成的天际线,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正是这条天际线,让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等级,是由品味来决定的。品味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明。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的等级和品味,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高低之分,是民族大道,人类尊严。文中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秋雨先生慷慨豪迈的情怀,俯仰天地古今的感悟和对中华文学家园满腔的热爱和关切之情。
从汉字的起源到诗经的出现,从先秦诸子到汉大赋,从魏晋南北朝到大唐盛世,从英杰辈出的宋代到文脉衰弱的元明清。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带领我们去亲近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僻居荒村气定神闲的陶渊明;去敬仰行吟江边孤傲悲怆的屈原、倍受酷刑而握笔的司马迁;去了解风骨飘逸桀骜多才的魏晋名士、唐诗宋词巍峨顶峰上的诸多身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模糊的形象,通过他的文字,变得清朗而感性,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别样情怀。同时,秋雨先生对影响中国文脉至深的科学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剖析了文脉的根本,用清新简练的文字表达了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的深刻思想与启蒙精神。
在饱蘸深情、荡气回肠的笔墨间,我们也不难发现始终云绕着秋雨先生的淡淡忧伤和飘忽的无奈。中国文脉源远流长,有过诸多的辉煌,也有过百年的苍凉。中国现代文学成果寥落,偌大中国没有出现过一个近似于王阳明的哲学家,也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曹雪芹的小说家。研究队伍的夸张、伪饰、把玩的风尚大幅贬损了文学的形象。面对当前寂寥的文化良知领域,秋雨先生主张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清理地基搬开芜杂,寻获大柱石基,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现代是如此的荒瘠,我们不要在那里流浪太久。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中国文脉在今天的断裂,是中国文学的悲哀,是中华民族魂的失落。
中国文脉她不是散文,她是一种宣言,是一种思想。她对于提高我们的精神生活,防止当今工业社会人性的异化和疏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读《中国文脉》一书至少可以让我们短时间沉静下来,细细体味文中优美的词句,慢慢感悟文学的品味;忘记尘嚣,忘记利益,忘记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耐心地回顾过去,静静地审视周围,回归自然回归本我。
明天,我们还能这样吗?
意志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创造或是破坏某种东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从中创造奇迹的创造力!
《中国文脉》读后感9
借着暑假这个空闲的假期,我花了7个小时把余秋雨的《中国文脉》读完了。总体感觉给自己的中国文学史复习了一下。复习过程比较轻松。有笑着感叹的地方,也有不甚满意的地方。
新意并不多,把冷饭热炒一遍,模模糊糊都是晓风明月的感觉。好在时间线索比较清楚,分类也比较明确。
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他因为对曹操的偏爱,冷落了孔明,冷落了三国。对罗贯中缺乏足够的敬意。
其次是他对越是遥远的东西评价越高,越是接近现代的文人和作品,越缺少充分的评价。好像是文脉消失了一样。这个见解缺乏说服力。
第三是对百姓在文学史上地位评价的前后矛盾。前面说稷下学宫里不需要草民。后面又说只有百姓还记得屈原,好像给了屈原无上文学地位的是百姓。
最后是对红楼梦的解读评价,虽然很高,说这是人性生存与美好的幻灭,但是分析软弱无力,缺乏独到见解,又不敢在众多理论中阐明旗帜,不够给力。
为了可以追求语言的生动,很多地方做了一些想象,确实有效果,我往往就是被此逗笑。但是越到后面,越觉得写法出现模式化,就在笑不出来了。
《中国文脉》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在这我也推荐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