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课程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课程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程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新课程与不同学生的发展》读后感 第2篇《新课程与学生发展》读后感 第3篇新课程标准读后感 第4篇《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读后感 第5篇《幼稚教育行为课程》读后感 第6篇《艺术课程的实现》读后感 第7篇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第8篇外国名著选讲课程读后感
【第1篇】《新课程与不同学生的发展》读后感
《新课程与不同学生的发展》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程与不同学生的发展》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校发展的愿景:在未来的`几年中,通过系统的教育实验研究、进行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大批优质学生,显示出多元发展才能的学生。
在教育上最棘手的问题:我觉得是如何“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寒假里,我专门看了《新课程与不同学生的发展》有关内容。从理论上说,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如果教师能确立这一信念,那么,“差生”一词将会在教育界逐渐消失。每一个孩子都将在不断取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打过一个比方,所谓的“差生”,就好像蕴含着丰富地下矿藏的土地,在一般人眼里它是贫瘠的,但是,有一天一群地质勘探队员来到这里,看到了宝藏,奉为至宝。这个比喻很生动,也很形象。但我总觉得一遇上实际问题,就茫然了,不知从哪入手。
说实在的,在假期里去看这方面的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冲着班上的一个叫楼翔的孩子,他正如“学生差异研究卡”上所描述的材料五一样:智力正常,脑子并不笨,但成绩不好。他上课时表现出明显的多动行为,注意力涣散,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上课不专心听讲,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小动作不停,影响周围同学学习。做作业时也边做边玩,粗心大意。
针对这样一个材料,反映该生哪些方面的差异呢?面对这样的差异,我们应怎么办?我想和老师们一起探讨。
【第2篇】《新课程与学生发展》读后感
《新课程与学生发展》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这本书有三个专题:
1、新课程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新课程与学生自主性发展
3、新课程与不同学生的发展
二、完成作业的情况:
(一)在第一个专题中有这样一个题目:请参与者每人列出自己所认为的“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8种个人素质。”
针对这个题目,我们小组先是独立列出自己认为的“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8种个人素质。”接着进行挨个交流,交流后达成共识,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8种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知识、道德品质、兴趣爱好、创新意识、适应能力、习惯。
【第3篇】新课程标准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程标准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程标准读后感1
新课程改革是今年全国美术教育界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处在改革阵地前沿的美术学科带头人,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所包涵的基本理念,切实在教学中贯彻这些理念。新课改到底提倡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呢?
一、新课改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新理念——新的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一方面注意控制教材内容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方面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改变原理性知识偏重思辨和过深、过难的现象。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删除了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为了更适合美术教学开放,在源于新教材的基础上,北大附中南山分校编写了美术小本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我们感到和学生贴的更近了,适用时果然学生反映强烈,增加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将继续完善小本教材,使之更贴近学生。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二、新课改带来的第二个新理念——新的学习观
新课程新的学生学习观主要体现在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是在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要求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具体地说,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比如背诵、练习等,这些行为方式只是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进行有机结合。
三、新课改带来的第三个新理念——新的评价观
考试一直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本来考试作为检验、筛选、强化记忆的途径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以接受知识为教学目标,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下,一提到考试学生就无名的紧张,这完全和快乐美术背道的,我们的评价方法改为展示评价,分阶段评价,活动评价三种方法相结合,学生在欣赏中得到提高,在对比中找到不足,这样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体改了审美。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变了,教材功能变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变了,与此紧密相连的是评价方式的变革,其注重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评价不是根据成绩来给学生下定义、分类别,而是注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通过评价指引学生更好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其实新课改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这些变革的构想,最后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行,结合小本教材的使用,为学生创建一个陶冶性情、享受美的快乐得新的美术天地。
新课程标准读后感2
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掌握了最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指导着我。《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获得。在我看来,或许思维能力的获得才是数学学习的根本。孩子们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信息过量的世界。他们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就需要吸收与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而抛弃众多的无关信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对两种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做了要求。那么,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在三年级下册中的《生活中的推理》这一课有了明确的体现。在中段对于学生的要求还不太高,只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合情推理的能力。虽说,在整个教材中只有专门针对推理而设置的课,但,在不同内容的课中都对推理能力有一定的`练习或是渗透。比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索9+5=?有的孩子会说,我知道10+5=15,那9 +5=14,这个孩子就很好地进行了推理,又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完了三位数(中间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后,放手让学生探索三位数(末尾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的方法。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新标准》的出炉,提醒着老师们要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下面谈谈我对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后的几点体会。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经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的基础。没有亲历的数学活动就谈不上经验。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所以新课程大力提倡“做数学”。不过光“做”也不行,还要善“思”。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做数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反思自己如何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处境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积累起宝贵的数学经验,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标准》中更加强调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等多种数学思考方法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看来,问题解决在数学课中就有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当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得建立在掌握了基础的数学知识上。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回顾反思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新课程标准读后感3
在“20xx版新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与创造的过程”的要求,并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课程实施建议”中又强调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考试作为一种典型的终结性评价形式,似乎很难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但科学的命题却能对学习过程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综合题、应用题、探索题占了一定的份量,这些题型是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素材.综合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学习后的整理与反思,考虑所学数学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这一知识与其它学习领域的哪些知识相关,可否列出这一领域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图;应用题要求学生平时在课堂上教师创设的实际问题情境中,自觉进行数学地思考,认真分析问题,试图建立数学模型,并予以解决,逐步积累解题经验(解题的一般方法,而不是“题型”方法);探索题要求学生平时学习数学不能只是简单模仿与记忆,而应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学习数学.这些题型不同于常规题型,往往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学生一般不能按照固定的解题模式,根据熟练的“题型知识”来解决它们,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注重研究性学习方法,把数学学习过程变成自己的数学研究过程.平时一直在从事数学研究性学习,考试时解决几道研究性数学问题就不足为奇了.相反,如果平时没有研究性学习经验的积累,学生在考试时就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几个研究性试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那种“套题型”的教学可以休矣,而且在现在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也应该休矣。
新课程标准读后感4
今年暑假我认真解读了20xx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新出台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比原课标,其改动比较明显。学习了今年新课标,感觉当今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二、全面提升素质,增强课堂驾驭能力。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通过这个主阵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全面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然而课堂驾驭能力不同的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效大不一样。驾驭能力强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有大将风度,成竹在胸,充满信心,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信心不强、情绪低落、教学环节紊乱、缺乏系统性、应变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缺点。尤其是在新课改环境下,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对教师解决突发事件和课堂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可以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潜心备课工作,运筹教学方略,讲究提问设计,发挥教育机智,推敲教学语言,增强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三、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胆量。
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老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课标重在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新课标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的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在严英俊老师的报告中,他例举了不少的事例来阐述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目标是明确的。这是一个目的地,但每一个人到达目的地的方法都不尽相同。我们不要在乎学生从哪条路走,最后达到了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够了。因为学生自主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做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更多的应该有见得地去为学生的自主创新而预设方向。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这次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我收获颇多,也让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以便能更好的把这些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中去,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读后感5
我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找出了和以往的语文课标的异同,明确了解了教学的侧重,为自己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文化空间。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悟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到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 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给我留下的启示是深刻的。作为教师,首 先 要 有 深 入 钻 研 教 材,有 效 拓 展 教 材 的 业 务 能 力,这样才能 切实将语文课做到提高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要鼓励学生树立大的语文观语 文的学习要着眼于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多在语文实践中去学习 和 感 受 语文。作为一名 教 师,我 觉 得 任 重 道 远,但 是 我 会 以 自己最大的努力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为自己的课堂永葆蓬勃朝气而不懈奋斗!
新课程标准读后感6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又作了这样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施开放性教学,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上学期,我们有幸参加“少教多学灵动课堂”活动,聆听了两位老师颇有质量的课,感受颇深。下面我将结合活动中所听的几节课,结合这次的培训活动来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1、倡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他们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如果你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崔老师在教学《白鹅》一课时,抓住漫画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找中心句把书读薄,还有他扎实的字词教学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讲得生动有趣,学生配合默契。
2、珍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呈现出千差万别、色彩斑斓的审美情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千万不可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如李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围绕重点词“不可估量”进行教学,一堂课以读代讲,注重学生读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而且注意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
通过培训,我还明白了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阅读课文也是语文的实践活动,然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仅是阅读,借助课文内容和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来说,显得更加重要。语文课主要应该由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构成。要让学生通过听听、读读、背背,动嘴说说,动笔写写,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运用的能力。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真正体现我手写我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写作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的过程,都要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写作过程的愉快,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就如专家说的那样,给孩子一百分的作文那又如何?只要孩子愿意学、乐学,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今后,我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让我们把40分钟上得有活力,上得精彩,上得更有价值,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乐园。“构建灵动课堂实现教学增值”——这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最终目标。让我们携起手来,使语文课堂凸现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展示生个性的飞扬。
新课程标准读后感7
学期由于参加基本功比赛,认真翻阅了《20xx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确实使自己不论从教学中还是从理论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下面是自己的一点小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可以看出,“人人”和“不同的人”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人人”意味着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在全面推进的同时,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提出:“对于任何一个三角形,我不用测量,只要你们说出其中任意两个角,我就能准确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对此半信半疑,纷纷来提问,对于老师的回答,学生在经过测量后发现都是正确的,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三个内角度数规律的研究学习活动。各小组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优等生带着后进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此时教师来回巡视,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不断的验证,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又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时,例题为25×9×4,25×9×4=(25×4)×9从而使计算简便。如果课堂中一直出现类似如:125×7×8等习题,对于较差的学生来讲会模仿例题使计算正确。但是老是无法了解新授后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无法及时“调节”课堂进度。对于较好的学生来讲无新意,慢慢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这时我们不妨出示类似“(7+7+7+7)×25”的题目来挑战一下。这样的习题目的是从不同的练习形式来揭示有关算理,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个教师要有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观念,要对每个学生负责,我们应该认识到: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我们一定要切实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
新课程标准读后感8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精髓之一。结合学习的新课程标准和语文专业理论知识,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
认识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同一班级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现代教育讲究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必然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差异策略”来因材施教。“差异策略”是指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和个别差异,从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获得自主、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在对待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上,要注重三点:一是要在教学中学会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即便是低阶段的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有区别地去施教。二是要在教学中尊重差异。教师要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与特点,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同时要善待差异,根据差异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特长。三是是要有选择地发展差异,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适当释放学生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感。通过自主感的培养,让学生去寻找个人对文本的具体理解,形成自己的解读方式。对发展学生个性有利的,要多提倡、多鼓励,对影响学生发展的要科学引导,尽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其次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的课堂应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学会思考。按照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而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点,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本考试,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只会让学生停留在表象的感知上,毕竟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与学生的互动。所以,语文教学要必须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提出问题,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学生一旦自己主动提出了问题,那么学生已经处于主动学习的位置了。
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再次应当正确认识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动接受和主动探索。当然,创造性不是要求必须标新立异、追求新奇,如学生如果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自己过去没有发现的问题;从人们意料之外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提出不同于他人的问题解决办法;通过新颖而别致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等,这些都是创造性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学中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在外部环境上要提供良好的氛围,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要把这种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又如在活动组织上,可以通过组织充满情趣、乐趣、活力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
认识学生的主体性,最后应该正确认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活动,教其实就是为了学,所以应该把学生的学放在主要位置,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其实,就两者关系而言,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否发挥及如何发挥,就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实现的。如果缺乏学生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无从谈起。
教育就是从主体出发,通过主体,依靠主体来开发、发展和完善主体的实践过程。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幼稚无邪、天真活泼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从无知到有知,从消极到积极,从无兴趣到有兴趣,从被动到主动,这当然不是无条件地自然转化,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而这个条件就是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什么,当然不应该仅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的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地应答,而应该包含两个更深层的涵义,其一就是教导,重在给学生“指明方向,引导上路”,其二就是辅导,针对学生课内外学习中发生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予以辅助、帮助。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两者并不冲突。在教育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的过程。两者的关系可以通过“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来实现。
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接受引导而形成自主思考。比如在作为教学主要形式的讲课上,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热情”,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只有当教师的角色从“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才能不断推动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第4篇】《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读后感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读后感
日常教学评课中,我经常用的一句评语是:这位老师的课上得十分流畅,听着十分舒服。在继续阅读杨庆余先生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后,我把这句话改成了: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组织策略得当,教学方法适合孩子学习本节课内容。不单单因为专业的数学语言让评课语言更为准确贴切,也让我更加注重自己的课堂教学组织的策略与方法。
从创设数学情境谈起,我的小学数学学习一直都是平铺直入的,不管是计算还是应用题,在记忆里一直都是枯燥无味的,倒是让我十分羡慕如今的孩子,无论哪门课程,都会有合适有趣的情境。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对“情境”这样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把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这些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弗赖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情境包括场所、故事、设计、主题和剪辑。因此,真正能支持儿童充分运用哪些已经建立的有关数学或数学活动的经验的情境就应具有现实性、生活性与问题性等特征。在课堂上,我通常是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创设情境,或者是数学小故事,或者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二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效果破佳。问题情境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任务,并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所以,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开一个好头。
一节好课依赖于教学组织策略的构建与抉择,要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因此,教师要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第5篇】《幼稚教育行为课程》读后感
张雪门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受陶行知先生的影响,主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他一生为幼儿教育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著作也很多。假期中学习了他晚年所著的《幼稚教育行为课程》的几篇文章,从中了解到张先生一些基本的教育思想。
1、课程的本质是经验与行为。
课程是什么呢?张雪门关于课程本质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看法,经历了从“经验”到“行为”的转变。在早时,张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但是,张雪门先生并不把所有的自然经验都看作课程,张认为:课程是有选择的经验,是有价值的经验。
到60年代,他对课程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提出了“行为课程”的概念,什么是行为课程?张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份课程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然而这份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幼儿的课程应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他强调让儿童在亲身的行动和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样的经验对儿童发展才更有价值。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应是实际行为,如扫地、抹桌、整理、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都应让他们实际去操作。“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拖驮环境的能力。”说得多好啊!游戏、故事、唱歌等教材虽然也可以表演,然而都代表不了实际的行为!
2、课程和教材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
张雪门认为,可以构成儿童课程来源的直接的活动有如下四种:
1、儿童自发活动;
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的活动;
3、儿童与人事间接触而生成的活动;
4、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因此幼儿园的课程是为幼儿所设计和准备的,应能促进儿童健康活泼的发展,课程必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他的思想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有很大的相似,都提倡“生活教育”。因此课程的内容就是要来源于儿童,来源儿童的生活、兴趣、探索、谈话和争论。教师可以通过倾听,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并作为一个活动主题,然后由教师和儿童一起制订活动的计划和过程,在幼儿自然的生活中促进他们的发展。如在主题活动《有用的植物》中,孩子们尝试在小刀、刨、食品粉碎机等工具的帮助下,制作蔬菜食品时,老师发现,由于幼儿平时很少接触这些小工具,不能正确地使用小工具,但他们却兴趣很高地切切黄瓜,刨刨胡萝卜,围着粉碎机研究怎么样榨汁……为了满足幼儿探究的愿望,学会小工具的正确用法,提高自我服务的技能,提高相应的自护能力,有条件地话,我们可以创设活动室“小厨房”,在里面添置了各种厨房用具和材料。在这里,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学习正确地使用刀、刨等小工具,学习如何安全地使用微波炉、榨汁机等家用厨房用具,还可以学习调制新鲜果汁、制作蔬菜色拉,爆爆米花、烘烤小饼等等,相信这样的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也是有价值的。
幼儿的一日生活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活素材。在仔细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之间隐藏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幼儿个体存在的,比如情绪不稳定、有不良的卫生习惯等等;有些是相互之间的交往中存在的,如缺少合作,以自我为中心、有攻击性行为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于是,我们老师就可以这些问题进行归类,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创编教材,进行有意识地引导。例如:针对缺少合作意识可以创编活动《合作就是力量》。活动以体育游戏的形式进行,在中心环节“操作体验”中,老师安排了三个游戏“夹球接力”(两人合作);“多人木屐”(3~4人合作);“踩报纸”(多人合作),让幼儿在合作难度逐渐递升的游戏中,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地与人合作。
抓住一日生活中偶发的事件,作为教材,进行生活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小汽车开到了钢琴底下,怎么拿也拿不出来,这时老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汽车拿出来?再如蝴蝶偶尔飞进了教室,随着孩子们兴趣的激发,“美丽的蝴蝶”主题又产生了。
像这样的教育契机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发生的事情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具有教育的价值。只要我们能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一颗充满热情的心去体验,就能捕捉到许多的活教材,随时积累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第6篇】《艺术课程的实现》读后感
注:李力加,教育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美术子课题负责人,教育部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小学常务副主编、全国十大儿童美术教育家,现任绍兴文理学美术学院教授 绍兴文理学院艺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美术教师,不得不思考,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未来成长到底起到多大作用,是不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很多人甚至包括我们艺术教师都不敢肯定的说,我们艺术课真正促进了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尽管我们艺术老师念念不忘技能教学,但毕业后的学生有几人还记得音乐、美术课上学的技能东西,就是问到我们的艺术课堂教学“对日后从事美术专业发展的,或者说属于美术专业方向的工作者来说,用处大不大呢?” 这个问题时,答案也是“根本就没有什么用”。
作为美术教师,美术教育的“飘”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们现美术、音乐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大家都知道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作用,“但问题是,到底对什么人起作用?起到多大作用呢?”,这个问题李老师问的好,问到本质上了,音乐课同样也如此。通过这样的教育过程与反复的循环刺激,才能使一个学生真正得到发展。最终达到了使普通人的本质力量基本形成,那就是具备了“发现的眼睛”。实现了马克思的哲学观念“具有欣赏形式感的眼睛”,这才是人的本质力量。而且,马克思特别强调,只有自己具备了用自己的双脚走路的这样一种本质力量的时候,才是真正地具备了人的发展的本质力量。否则,就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只是在说空话。李老师主编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李文章提出“教材内容上出现一些问题也属于正常现象”,将美术教科书中出现的问题推到“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时间还比较短”上。的确,我国的美术教学改革起步比较短,但教科书中出现如此多的低级错误原因恐怕不是特定时期中的原因,教科书中很多常识性的硬伤,更不是我们“美术教学改革起步的时间比较短”所可以原谅的,其暴露出的问题是我们美术教科书的编委极不负责的态度和值得怀疑的专业水准。作为《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的李先生花费大量的篇幅阐述“正确认识出现的问题”,力图为编委找到推卸责任的借口,只是对“无锡哪有瘦西湖,以及画家凡高的年龄问题等”认为是“比较明显的差错”。教科书存在的问题暴露后,作为编委对待问题教科书的态度—— “属于正常现象”,这无非更加深了美术教师、学生对不负责任的编辑、学者们素质的认识!
其次,李先生提出当发现教材中内容方面的问题时“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要重新组织与建构教学“不把教材当‘圣经’”,并认为“这是一个基本合格的高中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仿佛美术教科书出现的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合不合格,有没有能力处理这一情况,将教科书编辑应负的责任推到美术教师身上。作为《艺术课程标准》美术子课题的负责人,我想李先生是知道美术教科书在当前美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以及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从事高中美术教学近20多年,深切地感受到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巨大变化,更感受到美术教学改革给工作在美术教育一线的美术教师带来的压力,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又要不断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经过近几年频繁的教学探讨交流,多数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都有较大的提高,要努力探索发挥美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功能。
美术教师的素质在近年虽有质的飞跃,但其成长刚刚起步,在有“本”可依阶段的美术教学尚在探索阶段,在美术教科书的权威性值得怀疑时,要求教师在问题教科书的基础上“重新组织与建构教学”, 这既是脱离实际环境的理论家、编委们的一种理论探讨与美好设想,更是推却自身责任的表现。李力加老师所提出的要求美术教师“重新组织与建构教学”,这在极个别优秀美术教师中、教学配套设施较全地区或许可以实施,但在全国实施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无非是自欺欺人。试问李老师,我们的编委、学者们的素养和能力姑且如此,要求美术教师能够“重新组织与建构教学”是否为时太早?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基本教学条件决定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科书仍是主要的教学依靠,教科书仍旧是美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现行的连常识性知识都多处出错的美术教科书,显然是不能作为教学之“本”。 面对这样一本教科书,教师已不把教科书作“本”了,还呼吁“不把教材当‘圣经’”有何意义。
第三,“将错就错”学会用教材。
对这样一本错误百出的教科书,李先生别具匠心地为它设计一套应用方案——将错就错。“在美术教学中,如果发现自己所使用的教材在编写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美术教师可以按照教育现象学研究的方法,在备课前就对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提前设计好一个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以分组或个人的方式,展开讨论”,这样的好处是“化问题为教学研究和新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推进普通高中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点”、“引导高中学生自主地进行教材的编写与组织”、“而组织本次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记录和反思性文本,又可以成为这个美术教师美术教学研究的案例”,从中获得“一举多得的收益”。这样一本将扬州的瘦西湖划拨到无锡的教科书,在李先生的笔下倒成为一本为美术教师留下自主创作空间、受益无穷的好教材。试问李老师,当你在餐馆用餐,吃到一碗掺有泥沙的米饭时,餐馆向你解释泥沙有利于促进你的肠胃消化、有利于调节内分泌,你有何感想!
问题教科书的出现,更多地暴露出美术教育在当下阶段所存在的问题,这其中有教材编写者的学术水准与责任心,教材审查环节的淡化、出版社责任编辑及校对的草率等。这些问题在我们认识到后,逐渐强化各个环节,都是可以避免的。问题的出现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待问题的态度。
作为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美术子课题负责人李力加老师对问题教科书的出现归结为“属于正常现象”,美术教师能否处理好问题教科书下的美术教学“涉及到基本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将错就错运用问题教科书“一举多得”。实是让热衷美术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伤心。我们反复强调美术教师加强自身的素养与能力,有谁来评定教科书的编写者素养与能力,又有谁来评定这些所谓教育专家的素养与能力!
【第7篇】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本月我继续阅读杨庆余先生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十二章第一节。读毕,在深度思考中,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既然在中学阶段将要系统地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为什么还要在小学阶段安排这类知识的渗透性的学习呢?从发展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素养的角度看,这类知识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究竟是知识掌握的任务多些,还是发展基本素养的任务多些?”接下来,我将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统计与概率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与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随机现象的科学,它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上小学时,仅仅学过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主要是绘制统计图表。实际上,这部分知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认识现实世界与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思想方法。在如今信息“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对数据的认识、收集、描述、分析与利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北师大2013版教材在三年级就让学生结合淘气班模拟开鞋店所调查的数据,尝试进行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的过程,探索借助画图方法整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方法,并根据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特征,作出推断或决策,实现调查数据的初衷。这是对9岁孩子形成合力解读数据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些基本素养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无法确定甚至不可预测的随机现象存在。例如,摸球游戏、猜硬币等活动环节的设置都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率就是处理这种随机现象的一门科学,要学会从这些随机现象中寻找规律,从而能更科学地认识、描述与分析客观世界,这些也是现代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素养。再例如,我班要播放电影,是选择《愤怒的小鸟》还是《爱丽丝漫游记》,这就需要统计调查,获得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在解读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方可做出决策。在现实世界中,现象与问题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以及选择有效策略,才能独立解决问题。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单单要教给学生统计与概率的方法策略,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第8篇】外国名著选讲课程读后感
外国名著选讲课程读后感1
今天我读完了,文坛巨匠——雨果的著作——《悲惨世界》。
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重要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与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的贝尚松省,父亲曾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下面我就来讲一讲《悲惨世界》吧
《悲惨世界》讲的是:主人公冉阿让是个因饥饿而偷一个面包而坐牢的苦囚犯,因为四次逃狱都被发现而加刑。在监狱里度过了十九年,他出狱后在一个小镇收到主教的教化,决心从善,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一个小城,成为巨富他广施仁爱却不能挽回自己因为饥饿而偷一个面包的错误,这时他碰到了苦难的芳盯,芳盯因为太穷而被迫把女儿寄养给两个暴发户,可她自己却不知情,还蛮以为自己的小宝贝,吃得好穿的好,其实那两个人把她的心肝当成女佣了,这时芳盯受到了冉阿让的接济,可是没过几天芳盯却死了。
冉阿让也被抓了,冉阿让故意掉海里去,死里逃生了,他把珂赛特(芳盯的女儿)接回了自己家,并把她抚养大,最后成为了一个漂亮的姑娘,珂赛特嫁给了一个叫马吕斯的人,但是冉阿让也去世了。
我读了这本书,深深的体会到了,那时的社会黑暗,政治昏庸无道,是穷苦人民遭到迫害,而富人家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他的小说里,可以看到那时的法律只顾富人的利益,不顾穷人的生死。雨果的这个小说是通过真实事件改编的,他通过大量的搜集题材才写出了这样深刻的小说,他还被迫流亡过呢!如果当时多一些这样开明的人,法国就会少一些像冉阿让这样悲惨的人,这该多么美好啊!
外国名著选讲课程读后感2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深刻。
书中讲了海伦•凯勒又盲又哑又聋,可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生活,在莎莉文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从哈佛大学毕业,获得了学士学位。最后成为了一位成功的演讲家和教育家,还为残疾人造福。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克服困难,还要有一个乐观的心。
就在前几天,在上书法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几个大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简单的和我们讲完要领后,就开始走过去给同学写样字了,我呢,也开始练了起来。我先在纸上点了四个点这是为了控制好位置,然后看着黑板一笔笔得写下去。每写一笔都要看好黑板,这样才能写得好。就这样我写完了好几个字,可就是海字总也写不好,不是太扁就是太小,不是太小就是写错字。刚开始我还是认认真真得写,提醒自己别烦,慢慢就好了,可我写了好多好多遍始终和第一次写没有区别。
这时,我心想:不就是个破字嘛,写不好我还不写了呢,真是的。于是我把毛笔放好,悠闲的玩起了手机,正当我打开小说__准备看时,我看见好书推荐里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书,我猛然想到这不就是我前几天刚看的书么?呃。对哦里面的海伦虽然又盲又哑又聋,可她都没有放弃。她面对的困难是看不见听不见说不了话,而我确只是写不好字。她都没有放弃我怎么能放弃呢,想到这我不禁惭愧得低下了头,又开始奋笔疾书得练了起来。写每一笔时都抬头看好黑板。就这样我稍微有了些进步,这时老师走来了手把手得教了我怎么写好海字,我按照老师说的,没一会儿就练好了这个字。
当练好这个字时我高兴极了,心里对自己说:“应该感谢这本书,如果不是它,我就会放弃写这个字了。
外国名著选讲课程读后感3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是一个对书没有兴趣的人,一次偶然,让我有机会翻开了这本橙色封面的书,翻开了,就欲罢不能了。原本以为以这样一个有意境的题目命名的书,应该展示的是一幅唯美的画面,然而情况却完全相反,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读过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一个阿富汗少爷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之间的点点滴滴,也是阿米尔对哈桑从犯错到后悔再到去设法救赎过程的描述。书中的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阿米尔、阿米尔的父亲、哈桑、阿里、拉辛汗,他们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的人性的闪光点。从阿里的身上,我看到一种忠诚的尽职尽责,这在哈桑身上也有同样的体现,他对阿米尔少爷的保护,甚至就算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毫不犹豫,这似乎已经超越了忠诚这个词的界限,这是真正朋友之间的两肋插刀,又或许这是这份同父异母的兄弟之情的本能反应,无论是那种,都体现了哈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一种无私的付出。
而在阿米尔一直为自己的怯懦,自己的自私而愧疚时,哈桑却早已原谅了他,没有再提起以前的事,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般,照片上的他依旧笑容灿烂。而这本书的主人公,也就是阿米尔,虽然他曾因为太过怯懦,太过自私而犯下一些可能永远弥补不了的错,但他却始终背负着这个罪责,说明他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在书的后半部分中,主要讲述了他救赎自己的过程,他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后,悔恨万分,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救自己的侄子,这正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表现。
人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错了。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人的一生难免会犯错,面对这些过错,我们不应逃避,而是试着去弥补,即使永远都弥补不了,但至少一些善行能让自己解脱一点,心安一点。这正是我从阿米尔身上学到的,故事的最后,阿米尔还在追逐那只人性的风筝。
读过《追风筝的人》,我从阿米尔身上学到要将罪行转化为善行,从哈桑身上,我学会了'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也开始追逐起了那只能点缀我的生命,让其大放异彩的风筝。
外国名著选讲课程读后感4
《昆虫记》是世界上极为特殊的一部经典,从第一卷到最后一卷,整整跨越了30年。作者笔下的昆虫,它们捕猎、相爱、生儿育女,它们诈取、被杀、朝生夕死……昆虫的世界从不绝望,它们永远生机勃勃。《昆虫记》宛如一曲奏响在美丽田野中的昆虫之歌。
当我看完《昆虫记》时,我正坐在书房里。窗外是那永不变的高楼大厦与城市那灰蒙蒙的天。我问自己,当我蹲下来认真观察地上蚂蚁搬家时,那是多久之前?当我静静享受着夏风,听树上的蝉振鸣时,那是多久之前?当我拿捕虫网笼住蝴蝶再放飞,与蝴蝶嘻戏于山间,那又是多久之前?好像,那真的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儿了。或许当很多人看完这本书之后,也和我一样心中纷纷响起对过往惬意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也就是《昆虫记》的魅力所在,它是用悠悠的30年时光,一点一点慢慢“熬”出来的。30年,10950天,法布尔日日都在观察昆虫,并记载于书中。在我认为,《昆虫记》就是一部昆虫研究长卷。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法布尔观察昆虫,了解昆虫,记录下昆虫不为人所知的一切,向读者展现出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他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看待昆虫,引导我们对生命、对大自然的尊敬和热爱。法布尔与《昆虫记》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也永远留在了昆虫们的心中。
闭上眼,细细回味书中的内容,更加向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光。此刻,或许薄翼金蝉在窗外高树上伴着夏风长鸣,或许舞姿翩翩的蝴蝶在阳光下忽飞忽落,或许清透网丝上露珠晶莹透明。回望世界,如此多彩!
外国名著选讲课程读后感5
掩卷沉思,我觉得斯汤达通过《红与黑》这本书不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病态爱情的悲剧,也为我们展示了在红道势力和黑道势力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于连!综观他极其短暂,却满是波折动荡的年轻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复杂。对此,人们可以作出很多评判——是个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自然这种歧途不是简单地采取了某种有背社会道德的手段,而是来自他心灵更深处的矛盾本质。
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年轻有为的青年于连表面上看是被毁于病态的爱情,实际上是被毁于当时病态的法国社会。
斯丹达尔说过:'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入狱之前的于连是在社会这根'竹竿'上攀登,以他人(智者就是他人)的眼睛看待事物,所以他要'三十岁当上司令官',或者当上年薪十万的主教;他要受到巴黎美妇人的青睐,以诱惑和征服贵族女人为'责任';他要挤进上流社会,要按照给他十字勋章的政府的意旨行事并且准备干出满足而沾沾自喜,甚至真的以为自己本是个大贵人的私生子;凡此种.种,都是'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即他人的承认,社会的承认,也即所谓'抱负'和'野心'之类。
于连并非不能成功,他其实已经成功了,即使他犯罪入狱之后,他仍有可能逃跑,他的上诉仍有可能被接受,他若抛弃尊严表示屈服仍有可能做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婿……这就是说,福利莱神甫言之有理,于连在法庭上辩护的确是一种'自杀'的行为。然而,看看于连在狱中的表现,读者不能不认为,于连的'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是他的失败促使他走上幸福之路。
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我认为红色还可以象征于连的追求人生意义,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的生存状态吧!
这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并没有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