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课堂观察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6篇优秀的课堂观察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堂观察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读后感
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读后感1
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一书类似于散文集,作者林高明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在十几年教学生涯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在书中,透视技术主要讲解了在课堂上的一些容易忽视的细节。比如课堂提示语过多而不能给学生一个安静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高学生一等的心态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这些都是教师有意无意会在平时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作者提出了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内在:尊重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创意。
“课堂解魅”中的文章大多视角独特,让我学习到怎样保持一颗具有敏感和清醒的心,对我影响最深的是“龟兔赛跑与教育文化”这一片文章,虽然不是很长,但是觉得作者的观点很独特:对于龟兔赛跑这一比赛,作者从中发掘了旧的教育观念的弊端:对分数的追求导致的评价手段的单一以及对纪律的重视和不关注整体的发展。教育改革是一个热议话题,新课标提倡多方面的评价学生。但是教育考核制度的制定又为学生的多方面的评价和发展提供了绊脚石,在教育考核制度没有改变的前提下,教师该怎么兼顾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及品性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目标,而对于我作为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手来说,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为了不走弯路我将遵循书中作者给的一些建议:
一、多阅读,多反思。多阅读不仅能开阔眼界而且能使课堂丰富多彩,阅读的过程就是思想碰撞以及新想法产生的过程,没有阅读思想就犹如一汪死水,没有观念的革新,那势必不会与时俱进,那也就不会跟不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没有反思的`教学是停止不前的,只有在不断地反思之后才能前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与学生平起平坐。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在交流时避免命令性的口语、记住孩子的名字以及了解学生的习性,学会倾听学生的内在体验而不是外在表象,运用教育机智保护学生的脆弱。
三、保持童心。孩子有和成人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而这不该被教学扼杀,作为教师要保有童心并且保护学生的童心。面对课文的参考答案我们要允许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并且鼓励这种新的想法,这样的孩子才是天真可爱的。为了学生的长期发展我们应该要唤起学生质疑的本能,保护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兴趣和意味,让学生的思想更加开阔。
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读后感2
用了十天的时间,读完了林高明老师的《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一共近200页的书用了这么久,在我来说是很罕见的。一是平时事情很多,看书的时间比较少而且基本都是在夜里完成的;二是一边读一边记一边想,花了不少时间。如果说这叫读书的话,我觉得叫“品书”更合适些。读到这本书,我的心情总是无法平静下来。虽然林老师主要观察的是语文课堂,但是教育理念都是相通的;学生遇到的困惑与教师存在的问题都是相近的。于是,林老师笔下的课堂显得是那样的熟悉、亲切。林老师的语言是清新的、优美的,以至于在品读本书的时候,始终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我不停地拿起笔记录,记录经典之言。我不停地用脑思考,因为林老师的笔触总是能令我联想到自己的课堂,我不像是在读一本书,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书,更像是在与一位名师对话,与一位专家交流。
它让我把读到的字字句句演变成了一个个教学场景,它让我的心随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向更深层次探寻,它让我的思想与目光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求索。读完了这本书,最大的感触于己的收获是两个多,于林老师是一个想不到。一多,写得多。我一边看书,一边作读书笔记。一本书,我的摘抄达到30多页。同时,我也在电脑中写了很多的读后感,反思等文章。二多,想得多。每看一段文字,我都会不自觉地联系到我的课堂中。这些文字仿佛幻化成一个个教学场景,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极有价值的财富。同时,值得借鉴的地方或是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引起了我的思考,重新调整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地改进以求有所提高。比如叫出学生的名字,重视课堂评价语言,注意课堂语言,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生命等等。我一直不太喜欢读理论性很强的书籍或文章,因为在读的时候总觉得那些没有感情的文字与我是那么地格格不入。想不到:林老师可以用一种散文式的笔法把我引进教育教学的新境界,学习教育理论可以这样轻松。与肖川老师的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肖川老师立足于理念,而林老师立足于教育教学最前沿——课堂。感叹于林老师阅读过大量的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书籍,书中援引了大量的教育名家的观点与理论。他一定是利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阅读了这方面的书籍,而这正是我最欠缺的。从他的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在灯红酒绿的奢华世界中的一隅,一位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教育工作者秉烛夜读,奋笔疾书,把满腔的热情全部投入到一生的伟大事业之中去!我肃然起敬.
【第2篇】《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读后感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读后感
今年参加市教师教育院的有效教学培训时,接触到了《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一书,并有幸与其作者夏雪梅博士近距离接触。
拿到书后,绿色的封面给人以清新之感,封面上的“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也触发了我好奇心。
于是,在多个寂静的夜晚翻开了此书,初读时,感觉比较理性,尤其是“课堂观察的历史流变与新进展”等章节,读得很艰难,有很多的术语甚至还不太理解。就着这样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在第三晚读到了第五章“观察前对目标的处理”。观察前应对目标如何处理呢?这引起了的兴趣,因为平时尽管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一直在反复强调,但在很多老师的心目中依然有“鸡肋”之感,用之无味,充之可惜,即使是很多老师执教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制订也有照抄教参的。带着期待,读了下来,发现夏雪梅老师所言的目标处理,主要是指观察前针对目标达成的第一个判断标准,分析目标的合理性。
这样的分析,无疑能让我们在进行实地课堂观察之前就澄清:这堂课,学生将有可能在哪些方面获得进步,这些进步的方向设定得是否合理。那同样的,在进行微格剖析时,对教研组的观察教师而言,对预设目标的分析和处理,不仅是为便于观察,也是从目标探查教学的环节和过程。难怪,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在观察或分析了目标后,即使不用进入教师的课堂,就可预知这节课的方向是否正确。学生是否有可能获得有质量的学习?后来,以后教研组在开展微格剖析活动之前,一定要先召开一个观察前期会议,不仅是对课堂观察角度、分工等的分配,更多的还应聚焦目标的处理进行集中讨论,让大家明晰了目标后再进入课堂观察,进行课后的数据分析、处理、汇报,相信团队成员定会收获更多。
本书中的第七章节“理解学习过程”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尽管平时一直在自勉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教学?但读了这个章节后,觉得有点惭愧。我们真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吗?去听课时,发现有时老师精心预设的环节,进入课堂后,就会出现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似乎并不总在一条轨道上。包括自己也是一样,这种种迹像表明,我们并未真正理解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带着很斐诚的心,往下读。正如书中夏老师所言,我们的很多课堂观察,对认知观念与过程的观察常常停留在简单的外部指标上,看了各教研组设计的观察指标,发现都停留在学生的举手次数,听课时的表情,各种学习状态等,非学习性行为等,回想各教研组设计的这类指标制度,似乎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方面作用比较有限。
从书中我汲取到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如观察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知道学生头脑中究竟有些什么、怎样的学习方式会更好。的确,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观察,我们都需要有一些知识基础,了解学习何发发生,学生的大脑中有什么,怎样的学习方式会更好。借助书中提供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四种不同的`认知轨迹,遵循概念化的轨迹、遵循操作化的轨迹、遵循策略化的轨迹、遵循情境化的轨迹,让我们可以分析课堂中的“迷思概念”和对“零散知识”的理解,从而去探查学习活动与作业中学生认知水平……突然之间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因为课堂上的有效观察,课后的数据分析,教师白描、话语的分析等,都可判断出整堂课上师生合作学习的质量,保进深度的合作学习。
这本书开辟了听课活动研究的新领域,开拓了我们教学研究的新视角。以上是我对这本书一些观点的摘要和表述,谈不上感想,因为我还没有这个理论高度,在平时听课时也没有探讨过这个领域。其实对我感触最大的只有一句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
【第3篇】《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1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它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教学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之一。
书中列举了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察的工具,从学生学习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详细列举。对教研组研究活动提供了内容基础,教研组可以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规则开展日常性的观察活动,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规范地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助于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更快。读来深受启迪,颇感获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等,一个个崭新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的创新,在我们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谢崔教授及其合作团队的贡献,使我们对听评课有了新的审视,并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设想。
透过这本书,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
即:(1)确立研究问题。课堂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空间,其中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无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研究课堂实际上就是研究问题。作为课堂研究的问题,首先是真实的问题,是在这个教师执教的这个班级里目前发生的问题。其次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是若干个小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再次是能够研究的问题,是执教者和观察者的能力和水平足以驾驭的问题。
(2)选择观察焦点。研究问题确立以后,就要对问题在教师或学生那里的行为表现做出假设性判断。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察者,都有着大量的一般性的课堂教学经验,对问题可能的行为表现也有模糊的感觉。所谓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这种感觉进一步思考澄清,假设问题与行为表现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并据此选择观察焦点。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记录下来。要比较详细记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对象,做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尽可能地实事求是,不要主观猜想。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使问题的细节得以裸露。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记录材料并不支持假想,也应该坦然承认。还要注意,分析推论不要过度。
(5)提出改进意见。所谓“改进意见”就是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行为。这里,淡化那些充实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理念之类不着边际、不具有操作性的意见,也淡化那些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显效的意见。
透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对个人而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观察他人的课堂时,重要的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在反省自己的课堂时,重要的也是发现自己的课堂经验。意识到并自我肯定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堂优势。只不过你的课堂优势可能多一点也可能少一点。你的课堂优势可能被别人认可也可能被别人否定而已。但是,没有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一无是处的,只不过我们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时,要么通过教师间的相互比较来进行,要么以你是否足以胜任课堂教学职责为标准,而不是尽力去发现属于你自己的课堂优势。在教师比较的过程中,只认为课堂优势多于他人的教师与课堂劣势少于他人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在以课堂教学职责为标准来评价教师时,只认为课堂优势超过课堂教学要求与课堂劣势低于课堂教学要求,才是合格或者优秀的教师。
作为教研组长,听课是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会不会听课,如何通过听课指导教师提高课堂授课水平,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活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反思自己的听评课,往往是听的多,而研究少。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不够。今后,应当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习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来越觉得,一名好老师、好领导,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有专业知识。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师保持一种“不老”的心态,时时创新,才能全面推动教育发展。教师不仅应该成为教育者,更应该成为研究者,让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积极行动起来,让听评课更规范、更有效。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2
听、评课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能从彼此互动中获取经验、共同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听评课活动每个学校都在开展,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开设一节校内研究课。但从事了教师这个工作后,怎样上课有人教、有人指导,听课时究竟该听些什么,评课时又应该点评什么,似乎很少有机会学习了解,我基本都是从其他老师那里观察模仿来的,但方法对不对,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于上一学期视导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课堂观察工具,在视导时的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对于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所以在黄丽老师的推荐下借阅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两册书。
书中首先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五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听、评课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但“三无”现象也的确大量存在。
由于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听、评课一直都要进行,我从书中也获取了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如何使听评课更专业化?
1.听课不形式化、任务化,评课不讲假话。
2.不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
3.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4.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不是谁都可以来乱说一通的,应该把听评课的权利交给上课人的“同行”,或专门研究这一课程的专业人员。
5.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工具(课堂观察量表),这些工具应该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6.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听评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是由完整的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用记录。
二是由听课到观课再到思课。
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
7.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8.评课时反对“话语霸权”和“即兴点评”。
从书中我也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是教师日常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此外,课堂观察到底有什么目的,我想每位教师只有在弄清楚之后,听、评课才会真正显得有意义,在此与大家分享。
课堂观察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
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
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
不要赋予过多的外在价值,应尽可能追求内在价值。
不要总是以批判者的心态介入。
不要给教师分三六九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不要希望用一种“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课。
这本书看似枯燥,仔细读来却能让我们弄清很多可能从教以来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如果希望自己的专业水平能有所提升的话,推荐大家不妨读一读,以听、评课的角度来反思教学,进行设计,也许也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3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写多少听课记录。就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至于听的过程,评课的过程、效果如何,都没有去探讨。评课都是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简单分析,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缺点则很少触及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我们听课评课的时候也是规定了这几方面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北京海淀、宁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不平凡的历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个教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指导下的行动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听课。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又接触到了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崭新名词,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听课的人来说,我们去听别人的课,要明白听课的目的,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这才是听课最为根本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同时反省自己的课堂,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当然我们平时在听课时可能还做不到这些方面。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但是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准备,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一、要做好听课前准备
要想从别人的课堂收获点东西,就必须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授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
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通过自学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作好记录,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对授课老师有帮助,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听课中做好专业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一定要认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仔细观察思考。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又要观察学生的学,做到二者兼顾。观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等。还要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积极性的高低,看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看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程度。当然听课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科都应该有区别。对了解的教师,熟悉的班级,重点在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着重观察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记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听课要有观察点
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以写好听课记录就没事了。应该仔细研究课堂,把所听的课在脑子里反复回忆,应进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听课记录,找执教者交谈,或者将不同教师相同内容的课进行比较,甚至可以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
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观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有效、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4
本学期拜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目的是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来改善我校教师听评课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益。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它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教学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之一。该书共有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联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喜悦,所经历的不平凡的历程;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第三版)》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完这本书,我对“课堂观察”这种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原本心中的一些疑惑也得到了解答,心中有了一些感悟。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
如何让听课起到最大的效果呢?以往的听课方式就是坐在教室里看任课教师的表现。我们常常被执教教师渊博的学识,动人的语言,精巧的设计所打动,很少观察学生的表现怎么样,也很少去关心这节课目标的达成度怎么样。听完课评课的时候,大多是说些套话、空话,主要讲优点常常是老师们的做法,提出意见的也是哪个环节设计得不好,哪些语言不够贴切,对一节课的评价通常就是“这节课讲得太好了”,“这节课某个环节是否这样设计更合理”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我们听课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形式化,有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等。
而新的听课评课是听课之前要进行课前会议,听课人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上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如何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课堂上有目的的观察,从思想上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重理性分析,有助于授课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评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
“听课要有观察点,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以前的听评课总以为课前准备只是授课者一个人的事情,听课时间一到只要拿着一支笔和一本“听课笔记”,提着凳子做到人家的教室听就行了,课堂上只是关注老师的“表演”,而在整个听课过程中,我更像一个记录员,在搜集老师的讲课内容。听课后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只能对老师的课堂设计作出大概的评价。而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之后,我终于明白了我们听课观察的载体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困惑,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问题。评课应是基于对课堂“教”和“学”行为的细致观察,然后对课堂中出现的真实问题作出多角度的解释。
“听课就是为了搜集证据,评课就是基于证据的推断”,我明白了我们听课所搜集的证据不是为了给讲课的老师品头论足,更不是一场表演,而是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令授课者信服。它打破了传统的凭印象评课方式,重证据,用证据支撑自己的理论和观点。给讲课教师基于事实的依据、基于数字统计,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听课的老师在用心的品味与鉴别他人课堂的同时,也把自己的课堂教学拿出来自我对比,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想学无止尽,教同样如此。“教育”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又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我期待课堂观察能真正地帮助我认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定位,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在汲取他人经验的同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5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这是我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最深刻的感悟。作为教师听课评课是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更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我们自己都高度重视。但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培训。通过阅读使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专业的听评课的优点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
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即:
(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如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改进意见。就是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行为。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专业的听评课,列举了课堂观察的“学生学习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我观察什么课,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关于学生学习:关注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等;教师教学: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程文化: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文化,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由此推导出: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等问题。
(三)课堂观察的三大转变
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
第一,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第二,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第三,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二、专业听评课的不足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录丹妙药。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一下五点:
第一,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第二,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较多个观察点。
第三,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
第四,它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常规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授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质。
第五,它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教育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书籍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6
我们平时所谈及的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和数据,并依据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作为区教师进修学院的一名研训员,在教研活动中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是有着它独特的不同之处,它要求教研活动组织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却往往忽视了这种方法。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第二部分:问题解答。第三部分:范式创新。第四部分:课例研究。
本书围绕“传统听评课”、“听评课三大转变”阐述了课堂观察的目的、课堂观察的理念。让我明白了:“听别人的课”是为了“建设自己的课”、“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从“教学有效”到“教师成长”这些日常工作中很是需要的道理。
我在阅读这一书的过程中,深深感悟到:要听好教师的课,首先得做好听课的准备,而在所有听课的准备活动中,最重要就是形成正确的课堂观察理念。但是课堂观察理念并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听课者课堂教学理念的自然形成并沉淀的。听课者的课堂教学理念有可能来自于阅读与观察,更多时候来自于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与体验。前者可以让后者进展得更快,但却无法取代后者。所以,每位教师在走进他人的课堂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观察理念,这些课堂观察理念有着别人所没有的长处,也有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短处;之所以在这儿把自己的主张并在实践中尝试的课堂观察理念写出来,就是希望能够在彼此课堂观察理念的交互与碰撞中,能够让自己课堂理念中的长处更多,让自己课堂理念中的短处更少。
因此,课堂观察的目的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与改造,也不是来装饰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课堂观察来优化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正是借助于对上课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借助于对听课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来实现对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造。不管别人怎么关心自己的课堂,也不管别人对你的课堂提出多么宝贵的意见,你的课堂总是受自己课堂教学理念的引导,总是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制约。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既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支撑,也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限制,所有外在的因素要改变课堂教学品质,必须通过改变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才可能实现。
【第4篇】《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1
听、评课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能从彼此互动中获取经验、共同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听评课活动每个学校都在开展,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开设一节校内研究课。但从事了教师这个工作后,怎样上课有人教、有人指导,听课时究竟该听些什么,评课时又应该点评什么,似乎很少有机会学习了解,我基本都是从其他老师那里观察模仿来的,但方法对不对,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于上一学期视导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课堂观察工具,在视导时的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对于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所以在黄丽老师的推荐下借阅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两册书。
书中首先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五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听、评课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但“三无”现象也的确大量存在。
由于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听、评课一直都要进行,我从书中也获取了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如何使听评课更专业化?
1、听课不形式化、任务化,评课不讲假话。
2、不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
3、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4、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不是谁都可以来乱说一通的,应该把听评课的权利交给上课人的“同行”,或专门研究这一课程的专业人员。
5、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工具(课堂观察量表),这些工具应该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6、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听评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一是由完整的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用记录;二是由听课到观课再到思课;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
7、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8、评课时反对“话语霸权”和“即兴点评”。
从书中我也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是教师日常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此外,课堂观察到底有什么目的,我想每位教师只有在弄清楚之后,听、评课才会真正显得有意义,在此与大家分享。
课堂观察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不要赋予过多的外在价值,应尽可能追求内在价值;不要总是以批判者的心态介入;不要给教师分三六九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不要希望用一种“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课。
这本书看似枯燥,仔细读来却能让我们弄清很多可能从教以来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如果希望自己的专业水平能有所提升的话,推荐大家不妨读一读,以听、评课的角度来反思教学,进行设计,也许也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2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这是我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最深刻的感悟。作为教师听课评课是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更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我们自己都高度重视。但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培训。通过阅读使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专业的听评课的优点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
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即:
(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如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改进意见。就是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行为。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专业的听评课,列举了课堂观察的“学生学习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我观察什么课,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关于学生学习:关注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等;教师教学: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程文化: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文化,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由此推导出: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等问题。
(三)课堂观察的三大转变
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
第一,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第二,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第三,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二、专业听评课的不足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录丹妙药。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一下五点:
第一,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第二,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较多个观察点。
第三,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
第四,它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常规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授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质。
第五,它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教育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书籍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3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写多少听课记录。就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至于听的过程,评课的过程、效果如何,都没有去探讨。评课都是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简单分析,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缺点则很少触及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我们听课评课的时候也是规定了这几方面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北京海淀、宁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不平凡的历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个教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指导下的行动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听课。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又接触到了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崭新名词,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听课的人来说,我们去听别人的课,要明白听课的目的,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这才是听课最为根本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同时反省自己的课堂,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当然我们平时在听课时可能还做不到这些方面。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但是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准备,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一、要做好听课前准备
要想从别人的课堂收获点东西,就必须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授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
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通过自学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作好记录,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对授课老师有帮助,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听课中做好专业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一定要认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仔细观察思考。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又要观察学生的学,做到二者兼顾。观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等。还要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积极性的高低,看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看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程度。当然听课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科都应该有区别。对了解的教师,熟悉的班级,重点在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着重观察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记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听课要有观察点
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以写好听课记录就没事了。应该仔细研究课堂,把所听的课在脑子里反复回忆,应进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听课记录,找执教者交谈,或者将不同教师相同内容的课进行比较,甚至可以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
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观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有效、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4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是教师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给教师布置听课任务,并要求各个教研组认真组织评课活动,以期促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而应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至于效果就很难预料了。老师完成任务也罢,真正学习也罢,都会郑重其事地提着椅子、怀着课本去听课。至于听什么,如何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评课也是一样,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至于缺点则讳莫如深了。个别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说闲话。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听课、评课只是搞搞形式、摆摆样子罢了。想想我们老师,一学期听了很多课,但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教学环节,课堂反映,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教师评课方向不明确,而且教师听课关注更多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师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学情则很少关注甚至忽略。
这学期,利用闲暇仔细阅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书中列举了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察的工具,从学生学习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详细列举。对教研组研究活动提供了内容基础,教研组可以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规则开展日常性的观察活动,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规范地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助于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更快。读来深受启迪,颇感获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等,一个个崭新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的创新,在我们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谢崔教授及其合作团队的贡献,使我们对听评课有了新的审视,并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设想。如下,就读书并联系自身实际谈点拙见和体会。
一、课堂观察的作用
课堂观察是通过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项专业活动。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和辅助设备,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课堂观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无论我们是听课者还是授课者,都可以就自己所处的教学阶段,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达到汲取别人的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技能的目的。
二、课堂观察的基点
课堂观察应该着重关注学生如何学、会不会学、学得怎么样。而关注学生则应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研究学习。对此,在上学期的历史学科会上,于老师就已经引导我们学着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只是很多老师刚开始用起来不是很熟练,甚至不是很了解它的用途,没能真正发挥观察量表的作用。读了《走向观察》这本书之后,我终于领悟到: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应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比如:观察框架中提到的: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自主学习的形式有哪些?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等等,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的。
三、课堂观察的合作
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之后,才明白:集体智慧的伟大。听课中,想方方面面记录完整很困难,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节课观察全面、完整。我们在平日的听课中要学会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在观察中平等对话、在对话中进行思想碰撞,探讨课堂教学,学些专业问题,开展多样的讨论方式。
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
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
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活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
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反思自己的听评课,往往是听的多,而研究少。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不够。今后,应当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习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四、评议课堂的要求
作为听评课者,在肯定教师长处的基础上,要学会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作为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家之长,完善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创新。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勤汗水和心血的老师,让我体会到教学不能总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有创新精神,要注重课堂研究,要给课堂注入全新的血液,使课堂成为研究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感谢本书,让我明白,听评课要去掉空话、套话,不要感情用事,人情用事;要学会课堂观察方法,要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种科学研究的层面上来,用数据来说话,重理性分析,要求教师科学地处理数据,并进行合理推理,得出科学的论断,从而用来总结和指导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来越觉得,一名好老师、好领导,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有专业知识。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师保持一种“不老”的心态,时时创新,才能全面推动教育发展。教师不仅应该成为教育者,更应该成为研究者,让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积极行动起来,让听评课更规范、更有效。
【第5篇】《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
听、评课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能从彼此互动中获取经验、共同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听评课活动每个学校都在开展,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开设一节校内研究课。但从事了教师这个工作后,怎样上课有人教、有人指导,听课时究竟该听些什么,评课时又应该点评什么,似乎很少有机会学习了解,我基本都是从其他老师那里观察模仿来的,但方法对不对,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于上一学期视导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课堂观察工具,在视导时的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对于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所以在黄丽老师的推荐下借阅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两册书。
书中首先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五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听、评课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但“三无”现象也的确大量存在。
由于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听、评课一直都要进行,我从书中也获取了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如何使听评课更专业化?
1.听课不形式化、任务化,评课不讲假话。
2.不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
3.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4.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不是谁都可以来乱说一通的,应该把听评课的权利交给上课人的“同行”,或专门研究这一课程的专业人员。
5.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工具(课堂观察量表),这些工具应该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6.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听评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是由完整的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用记录;
二是由听课到观课再到思课;
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
7.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8.评课时反对“话语霸权”和“即兴点评”。
从书中我也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是教师日常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此外,课堂观察到底有什么目的,我想每位教师只有在弄清楚之后,听、评课才会真正显得有意义,在此与大家分享。
课堂观察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
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
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
不要赋予过多的外在价值,应尽可能追求内在价值;
不要总是以批判者的心态介入;
不要给教师分三六九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不要希望用一种“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课。
这本书看似枯燥,仔细读来却能让我们弄清很多可能从教以来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如果希望自己的专业水平能有所提升的话,推荐大家不妨读一读,以听、评课的角度来反思教学,进行设计,也许也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
【第6篇】《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读后感
《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读后感
来自:用了十天的时间,读完了林高明老师的《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从读书到品书。一共近200页的书用了这么久,在我来说是很罕见的。一是平时事情很多,看书的时间比较少而且基本都是在夜里完成的;二是一边读一边记一边想,花了不少时间。如果说这叫读书的话,我觉得叫'品书'更合适些。
读到这本书,我的心情总是无法平静下来。虽然林老师主要观察的是语文课堂,但是教育理念都是相通的;学生遇到的困惑与教师存在的问题都是相近的。于是,林老师笔下的`课堂显得是那样的熟悉、亲切。林老师的语言是清新的、优美的,以至于在品读本书的时候,始终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我不停地拿起笔记录,记录经典之言。我不停地用脑思考,因为林老师的笔触总是能令我联想到自己的课堂,我不像是在读一本书,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书,更像是在与一位名师对话,与一位专家交流。它让我把读到的字字句句演变成了一个个教学场景,它让我的心随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向更深层次探寻,它让我的思想与目光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求索。
读完了这本书,最大的感触于己的收获是两个多,于林老师是一个想不到。
一多,写得多。我一边看书,一边作读书笔记。一本书,我的摘抄达到30多页。同时,我也在电脑中写了很多的读后感,反思等文章。二多,想得多。每看一段文字,我都会不自觉地联系到我的课堂中。这些文字仿佛幻化成一个个教学场景,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极有价值的财富。同时,值得借鉴的地方或是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引起了我的思考,重新调整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地改进以求有所提高。比如叫出学生的名字,重视课堂评价语言,注意课堂语言,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生命等等。
我一直不太喜欢读理论性很强的书籍或文章,因为在读的时候总觉得那些没有感情的文字与我是那么地格格不入。想不到:林老师可以用一种散文式的笔法把我引进教育教学的新境界,学习教育理论可以这样轻松。与肖川老师的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肖川老师立足于理念,而林老师立足于教育教学最前沿——课堂。感叹于林老师阅读过大量的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书籍,书中援引了大量的教育名家的观点与理论。他一定是利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阅读了这方面的书籍,而这正是我最欠缺的。从他的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在灯红酒绿的奢华世界中的一隅,一位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教育工作者秉烛夜读,奋笔疾书,把满腔的热情全部投入到一生的伟大事业之中去!我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