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钢锯岭观后感英语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钢锯岭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钢锯岭观后感英语,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血战钢锯岭影片观后感 第2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第3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2000字 第4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800字 第5篇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550字 第6篇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影评 第7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00 第8篇最新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第1篇】血战钢锯岭影片观后感
关于血战钢锯岭影片观后感1
一个触目惊心、荡气回肠、坚定有力量的电影。
当你被长官施压、当你被同伴歧视不解甚至暴揍的鼻青脸肿的时候,你没有退缩过,你在坚持自己的信仰;当你最爱的人来劝告你做出一点点的让步就可以免于军事审判的时候,你没有退缩,你仍在坚持你的信仰;当你被送上军事法庭,面临终生监禁的下半生命运的时候,你没有退缩,你仍然在坚持你的信仰;当你在血腥的战场上梦到被敌军刺杀而无力反击的时候,你没有退缩,你仍在坚持你的梦想;当被敌军追杀反击到悬崖边,我军战友都已经撤退到钢锯岭下的时候,你没有撤退,你希望能够从死亡线上救出自己的战友;当你冒着生命危险把一个个战友救出送到钢锯岭下的时候,你想的是再多救一个;当你因抢救战友把他们送下钢锯岭而手被绳索磨得血肉模糊的时候,你并没有放弃,你仍然继续回到战场上,再去救下一个。
我想问你,你在相信什么?
你相信不论在任何的情况下,绝不会能在信仰方面有任何一丝一毫的妥协?你相信真正的信仰就是要坚定不移、按照普适性原则,即使在战场上也仍然不能有所例外?
你相信不论多大的痛苦、困难、挑战,都不会让你放弃信仰?你相信不论遇到任何的状况,你都绝不会改变你的信仰?即使面对坐牢,你都会毫不犹豫的坚定你的信仰而毫不动摇?在残酷的战场上,即使面对死亡的考验,你都要忠信自己的信仰?
那,你到底在相信什么?
你相信救人就是你的天职,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职责?你相信这就是上主赋予你的特殊使命?
你相信不论遇到任何的困难和挑战,你都有力量去克服?即使看起来有多么不可能,你都可以去面对和完成?即使在最绝望、最煎熬,最不可能的情况下也都是如此?你是在相信你是有上主的护持,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你相信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是不可战胜的,它代表着上主的旨意?你是相信你是使命必达的?你相信你一定能行?
你相信自己是不死的、力量无限、不可战胜的?你相信自己是安全无虞、被赋予了上主大能、具有排山倒海、倒转乾坤的力量而无所不能的?
我知道,这些你都相信。
我知道,你真的相信。
关于血战钢锯岭影片观后感2
人不同于动物,是有思想;更高层次上的人,是有信仰。电影《血战钢锯岭》的主人公戴斯蒙德. 多斯,和周围的人都不一样,他信仰上帝,却又和一般的基-徒不同,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绝不拿枪,即使参了军当了战士。他曾被认为是“懦夫”“疯子”, 他被误解、被欺负,被打得鼻青脸肿,甚至因为拒绝射击训练而被当作“拒服兵役者”送上军事法庭审判,他也决不妥协。但他也没有忘记自己主动参军的使命——上战场救助伤员。
多斯少年时代也是一个顽皮的男孩,跟哥哥打架差点一板砖拍死他的哥哥,青年时代在一次家庭争吵中,为保护妈妈夺下父亲的枪,差点打死他的爸爸。看到妈妈为他着急痛苦,他发誓,从此远离暴力,一辈子不摸枪。后来发生日本偷袭珍珠港之战,伤员的惨状刺激了他,他要为国家效力,参军上前线做一名救助伤员的医疗兵。
在冲绳钢锯岭战役的战场上,他亲眼看到血肉之躯与枪林弹雨的搏杀,看到战友被炸得血肉横飞,一批批倒下,他他冒着危险爬过一道道战壕,去救助哪怕还有一点生命迹象的人,不论战友还是敌人。他用实际行动实践自己的信念——“战争总要杀人,战争把世界弄得四分五裂,我要去缝合这个世界”。
敌军大规模反攻,多斯所在部队全部撤离阵地,留下满地来不及救走的呻吟着的伤员。多斯背着一名伤员到了撤退的悬崖边交给救护队之后,他犹豫了:“上帝呀,我该怎么办?”仿佛得到了回答一般,炮声里传来微弱的呼救声:“医疗兵,救我!”多斯义无反顾地转身有冲进硝烟弥漫的战场。没有任何支援,而且他已经两天两夜没有补给食物,又面临敌人的搜索,他靠着坚定地信念、智慧和勇敢,成功救出75名伤员!几次虚脱倒地,他一次次念道:“上帝,让我再救一个吧!”于是他又挣扎着爬起来艰难地背出一个个伤员。医护人员看到伤员源源不断地从悬崖上吊下来,十分不解,一个士兵解释说:“上面有个神经病还活着,都是他干的!”
最后就是这个“神经病”的信念成了他们部队所有人的信念,他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他的精神
戴斯蒙德-道斯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他不可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义,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上帝的虔诚和信仰。由此我认为信仰的实质大概就是遵从内心,不论是基督、伊斯兰、佛教或者不一定是宗教的模式,只要坚定了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原则,那么他一定是强大的'、无坚不摧的。道斯小时候从一次犯错的惩戒中认知了上帝在心中的力量,到接受了女友赠送的一本《圣经》,使他意识到上帝与一切美好同在,更是强化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他与其他年轻人一样有一腔热血,他与其他年轻人不同的是不论何时何地都固守着自己的信念。当面临责难甚至牢狱之灾的时候,他内心的坚定让他选择了不苟且,哪怕付出的更多……所幸不幸的事情没有再次降临,从而让他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如果没有后面的残酷的钢锯岭战役,道斯定格在战友记忆中的注定是懦夫、胆小鬼。战争是人类的悲哀,同时也是英雄们一展身手的史诗。谁能想像,在战争中拒绝使用武器进行杀戮的道斯会成为那场战役中最大的英雄……
道斯的人生经历证明了信仰是心灵深处最强大的堡垒,它绝不是可以标榜的标签。高亢的赞美诗、面壁的讼经、一日三次的礼拜对于某些人来说只不过让他看起来更像信徒,从而达到个人想要在尘世中索取的目的。不能否认形式的重复可以催化量到质的转变,但是遗憾的是:形式上的繁杂和垒加,却在很多时候堵塞了找寻灵魂的出口!
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会有证明的平台,在社会底层挣扎着生活的人们也不完全都是行尸走肉,我敢肯定,他们缺少的,是通往证明自己的那条路径。
鼓舞着大家,战士们以全新的面貌重返战场,最终赢得钢锯岭战役的胜利。多斯在最后关头为掩护战友受了重伤。战后,拒绝拿枪的多斯,获得了最高级别的战争胜利勋章。
信念,是一种战胜一切困难的最强大的力量。这就是我今天的收获。我也要树立一个信念:相信自己。
关于血战钢锯岭影片观后感3
他只身一人,曾无数次在枪林弹雨中穿行,曾无数次体力不支而倒地,又曾无数次依靠那不破灭的毅力顽强地站了起来,只是为了多救一个人。
他就是二战中只身一人救了75人之多的美国军医——戴斯蒙德。道斯。而今天,我观看了这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血战钢锯岭》,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油然而生。
谁也没有想到,影片中那由救生绳组成的简易滑降装置,会拴紧75人的生命。
最令我震憾的地方是道斯竟是在零武器,赤手空拳的情况情况下,在炮火满天、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钢锯岭救下了那75人的。
他说:“我是一名军医,是为了在战场上多挽救一条生命,而不是杀人,那怕下一秒我会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我也决不会用枪去对准那些妄图想杀我的敌人。”
他说这话时十分镇定,就像这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一样,但我深知它并不普通:允许别人轻易夺走他的生命,也决不允许自己去夺走别人的生命,也决不妄图去夺走别人的生命!
这是为什么?难道只是对一条生命最基本的尊重。是的,我小声地对自己说到。回想起我们现在,相比道斯,我真是自愧不如。
最近这几个月的新闻几乎都被一个主题所承包——学生跳楼事件。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年轻生命消失的原因都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些人大多数为中学生,步入初中,学习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大,本是灿烂的笑容,由于家长和老师的无限期盼,变成愁眉苦脸,终于在顶不住压力时暴发了,但他们却选择了一种最愚蠢的方法——自行寻死。但他们哪里知道,风雨过后便是彩虹,他们历经磨难后,面前便是一条光明大道。
可惜,年轻的血液还没有沸腾,就变成得冰冷,这样值得吗?不尊重自已的生命也就罢了,但你想过没有?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当他们一想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宝贝女儿会拥有大好的未来,却因为一时糊涂就一命呜呼。那流的不是泪,而是血。那伤的不仅是你们的身,而是父母的心啊!
是啊!宠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付出了一辈子的掌上明珠就这么没了,谁不心痛啊!你们知道吗?你们这么做也是不尊重他们的生命!难道你们忍心吗?如果不忍心就请你好好地活下去吧!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才会让我们的天空变得更明亮、蔚蓝,才会让我们的未来充满美好而走向成功。
关于血战钢锯岭影片观后感4
演而优则导的梅尔·吉普森最新力作《血战钢锯岭》太好看了。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基本上还原了真实情况。
故事讲的是在二战时期,拒绝带武器上战场的军医代表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扮演)在冲绳战役中,救出了75名受伤战士的传奇经历。
导演梅尔·吉普森曾经是美国超一线的知名演员,他的代表作有早期的电影《勇敢的心》和《爱国者》。在当演员时期,他的演技好得没话说,是人们公认的超一流的知名好演员,在后来他做制片人和导演后,他的作品《无脸的男人》、《哈姆雷特》和《天荒情未了》也是大获好评,大家都拍手称赞。
他的这部电影作品《血战钢锯岭》真实的描写了当时二战中冲绳战役的惨烈,在枪林弹雨中,战友们纷纷倒下,死的死,伤的伤,尸横遍野,狼烟四起,一片惨不忍睹的场面。梅尔·吉普森对战争场面的刻画非常的走心,也非常的下功夫,没有把敌人丑化,也没有过分渲染己方的战士是多么的坚不可摧。他为观众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战争,在这种状况下,手无寸铁的道斯冒着牺牲的危险,拯救出了75名受伤战士,一次次的'营救行动是那么的惊险,而他却没有退缩,而是总在说一句话:“再让我多救一个吧。”这是怎样的精神啊,太让我敬佩了,此时此刻,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的留下了一行热泪。
从道斯自愿参军,再到他在军营里受到军官和战友的鄙视、不理解,他毫无怨言,通过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军官和战友。上了战场后,他第一个冲上钢锯岭,义无反顾的救治伤员,在战场上,他还抢救出了几个日本伤员,他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太让人钦佩了。战争结束后,美国杜鲁门总统亲自给他颁发了奖章,他是第一个在战场上没有携带武器,没有在战场上杀死敌人,而得到这枚勋章的人,简直是太伟大了。
梅尔·吉普森导演善于拍摄大场面,这对于他来说很拿手,在大场面的拍摄中,他还会抓住一些小细节,在把男主角弱化后,更好的表现出了战争残忍的一面和人性善良的一面,这样矛盾又对立的情节让他把握的很好,没有一点瑕疵。
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看的一部战争片了,没有之一。相信梅尔·吉普森导演今后还能拍出更多这样的作品,创造票房奇迹,好期待哦。
关于血战钢锯岭影片观后感5
原本是不会去看这个电影的,因为一向不喜战争片,尤其是,这个片名让我误以为是一个国产的战争片——类似《血战台儿庄》那种。在《血战钢锯岭》和《你的名字》里我本来都已经选定了《你的名字》——忽然隐约想起阿宁好像提过一句“钢锯岭很好看”。豆瓣搜了一下,导演是梅尔杰布森,而且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于是我决定去尝试一下。
在影片开始前,同去的z先生给我做了一个简单的科普和心理建设:场面并不宏大,着眼于细节和真实度,会比较血腥,你可以么?我严阵以待地表示:我应该可以。
其实我做好了随时低头捂眼睛的准备。但是我没有想到,其实这部电影真正需要配备的是纸巾。
影片前半段有种四五十年代美国电影的轻松浪漫气息。年轻小伙子对漂亮的女护士一见钟情,愣头愣脑地追求,闪电式地恋爱——老电影里总有这种天雷碰地火的桥段,男女主角无比幸运地彼此看对眼,恋情顺利得有种梦幻般的浪漫感。
男主和女主第一次约会就来了一发强吻,z先生发表感想:“好浪漫啊”,紧接着女主啪地回了一记耳光,我点点头:“的确好浪漫啊”——非常的有喜感。
挨了打的男主困惑地说“我以为你会喜欢”,女主气急败坏地强调“那你也得先问我!你怎么可以不先问我!”男主灰溜溜地表示:人家木有经验……然后没有经验的男主就呆呆地站在那儿,女主只好又鼓励他“过来,到我这边来!”
其实我看着这段没有觉得有多浪漫,倒是觉得西方女性果然很有意识——这背景年代是1943年,然而我们在20_年的时候,还在争论kiss之前男生到底应不应该先问一句——对此果壳网的ccup女王曾经在微博上专门开过一个话题,帖后回帖众多,意见很不统一。
男主的父亲作为一个酗酒并且家暴的男人,照说是很令人反感的,但是他的战后创伤,他的反战言论,他在酒后无法自控的绝望,他穿着一战制服带上所有的勋章去为儿子尽最大努力的时候,确确实实是令我感动了。影片第一次令我感动就是在审判室,男主的父亲冲进去说的那番话。
男主在军营中的表现其实一直令我感到,有点理解力不够用的感觉。诚然他是有信仰。不碰枪不杀人。但是我更同意教官说的:上帝让我们不要谋杀,并不是不能反抗。
有时候杀戮是必要的。就好像自卫和反击都是必要的。
当然男主有权坚持他的信仰。但是既然与众不同,为什么一定要参军呢?为什么一定要在一个充满杀戮的战场上,坚持不拿武器?
然后在审判室,男主表达了他对参军的热情,他想为国家出力的热情——这真是一种纯粹的,天真的,难以评判的热情。他忍耐,他挨打,他像一个精神病一样的执着,都是出于这样一种无私的热情——在他曾经参战的父亲面前,在战争的本质面前,我只能说,他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无私的,有信念的人。
这样的人是不能用常理来评判的。
【第2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精选
第一次3d观影体验,我给了《血战钢锯岭》。说说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吧。影片伊始,惊叹于d技术带来的奇特效果:汽车启动时座椅下方会传来真实的轰鸣声;画面切换到丛林山间时,整个影厅适时的弥漫出泥土芬芳;更神奇的是,男女主春心荡漾时,座椅也会应景的随之起伏。加上复古精致的画面、过分美丽的女主、各种甜蜜的恋爱桥段、多到害羞的吻戏……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觉这不是战争片,而是一部普通的爱情文艺片。
但当道斯进入军队,来到一个完全由男性构成的世界,画风开始突变,美国大兵们荷尔蒙爆棚,配角个个出彩,队长在训练新兵时贡献了最多的笑点。道斯因为自己不碰枪不杀人的信仰,遭受其他人的各种瞧不起和排挤,军方更是企图以精神有问题把他赶出部队。在各种刁难面前,作为一名觉悟不高的女性观众,我实在是难以理解,干嘛要在这里遭受这种屈辱,回家与娇妻相伴,过普通日子多好。可是道斯却固执的留了下来,为了和平,他愿意上战场,为了信仰,他不愿杀人,他只要做一名不配枪的战地医生,在别人杀戮生命时拯救生命。
上点赞数很高的短评这样写道:优秀的战争片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不会无视常识,最重要的,不会宣扬战争,这个片子基本都做到了。
的确,当通过了所有的训练与考核,道斯与军队一起前往日本冲绳时,真实的战争步步逼近,残酷的面纱徐徐拉开,那些画面真实的让人不忍直视:断掉的双脚血肉模糊、炮火瞬间将一个人摧毁、士兵空洞的双眼中盛满绝望……血淋淋的战争就这样被赤裸裸的展现出来,梅尔吉布森用写实的手法刻画战争,d效果让影厅变成了战场,这种震撼让人慨叹生于和平年代何其幸运。
当第一场惨烈的战事结束,所有人都已撤退,只留下道斯一人站在烽火连天之中,短暂的思考和犹豫之后,他毅然转身,投身于滚滚硝烟之中,此时,故事才真正开始。
枪林弹雨之中,他以惊人的毅力救出了一个又一个战友,明明已经精疲力竭,“one more”的信念却支撑着他一次又一次闯入茫茫战火之中。上帝啊,请让我多救一个吧。救了一个之后,还想再救一个,救人这件事情仿佛上瘾一般,忘记了自己的安危,他明明是军营里最瘦小的一个,他明明是个连肉都不吃的素食主义者,谁给了他无尽的力量?是什么激发出了他强大的潜能?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度过了怎样的一个夜晚,以一己之力救出了7个人。要在混乱的战场和敌人的扫荡中寻找到他们,要对他们进行简单的救治和言语的宽慰,要背着他们穿越战壕,走到悬崖边上,要把他们一一放至崖底,体力的透支和精神的高度紧张,他如何忍受过来?
他一开始是不被理解的,医疗营地里的医生们边手术边讨论:钢锯岭上有个神经病,在不断的往下运伤员。可是第二天,他成了所有战士心中的保护神,必须等他做完祈祷才敢上战场。当他最爱的《圣经》丢失,没有人像影片开头那样嘲笑他,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帮他找回,和他一起共同守护这份信仰。因为此时,大家都已明白,《圣经》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他以自己的实力和精神,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钢铁岭上的两天两夜注定是道斯生命里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直恪守了自己的信仰,没有用枪,没有杀人,一直在默默的救人。这样的故事听起来颇有些不可思议,一个没有枪的医疗兵,如何能够在步步险情的战场中单枪匹马的救出7人?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是根据历史上真人真事改编,事实本就如此,并不是编剧的脑洞大开。据说,真实的道斯犹如开挂一般,被俘虏的日军在接受审判时陈述,他们早就发现了这样一个来回穿梭救人的医疗兵,可是每次要开枪射击他时,都扣不动扳机,看来冥冥之中果然有神庇佑。
他太累了,鏖战了两天两夜,影片定格在他置身于云端,安详的休息着。他没有牺牲在战场上,虽然伤痕累累,但终于荣归故里,娶了心爱的姑娘相伴一生,并享有87高寿。比起那些付出生命的英雄,这样善终动人的结局总是更能够慰藉我们。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关于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小人物的成长过程,从怯懦到勇敢,被被人瞧不起到受人尊重。千篇一律的故事讲出来,却如此引人入胜。
说起来,我对它的片名不是很满意,原名《hacksaw ridge》,《血战钢锯岭》这样的直译未免显得无功无过,太过刚硬和血腥,其实影片里有很多人文、柔软的细节。父亲的酗酒和殴打母亲给道斯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他在心里早已杀死了父亲,可是父亲,又何尝不是战争的牺牲品?虽然惨遭毒打,但母亲依然对父亲充满深沉的爱,她跟道斯说:你不知道没上战场前的他有多好。饱受战争迫害的父亲,在道斯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之时,穿上久违的军装,动用人脉关系,用尽毕生荣光,为他换来了一线生机。父亲依然面容冷峻,可是谁都能读出他对儿子的爱。战争摧毁的不仅是那些逝去的生命,更让活着的人一直负重前行。
小时候道斯与弟弟打架,弟弟险些丧命,他因此皈依基督,有了毕生的信仰。长大后他救了一个人,医生跟他说:多亏了你,你救了他一命。看得到他眼中的晶莹闪烁,对于差点失手杀人的他来说,救人的意义格外重大。这些战场之外的种种伏笔,体会得到导演的用心。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能让我们在观影的两个小时里血脉贲张激情澎湃,更重要的是在影片结束后带给我们深入的思考。思考战争为何会存在,思考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思考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战争究竟是何种模样,影片呈现出的究竟有多少。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也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只能祈祷世间再无战争。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精选
电影《血战钢锯岭》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好看吗,这部影片自上映以来就好评不断,那么《血战钢锯岭》有什么看点呢?
《血战钢锯岭》这种片子属于特别白人糙汉的表达方式,一是一、二是二的。
随便几个例子,影片的前半段主要是为后半段的高潮戏做铺垫,为了他的神迹烘托情绪。开场几场戏就都非常明显,先是与兄弟的玩闹失手,让他认识到暴力的可怕;长大了救路人被医生表扬,开始对医生这个行当感兴趣;看电影有战争的新闻,让他有了当兵的想法。
总之,这里面没什么废戏,每一场戏都非常简单和直接,且目的性非常强。其实,这种拍摄方式并不聪明,甚至会觉得有点笨。怎么都不藏着掖着的,但是,人家就是这么拍了。而且,从头到尾都是这么直白,习惯之后,反而觉得有些可爱。就是特别硬气,想说什么说什么。
当然,要更深入了解这部电影的直男气,首先还是要了解本片的导演,梅尔·吉普森作为曾经的好莱坞硬汉动作男星,梅尔·吉普森也曾出演过太多经典动作片,在昔日的好莱坞,也是一代知名硬汉。比如'疯狂的麦克斯'系列、'致命武器'系列。
而除了是一名动作男星,他也是奥斯卡导演,当年的他自导自演的《勇敢的心》里面华莱士那句'freedom'
该片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以及最佳影片等多个大奖,也让其跻身奥斯卡导演行列。不过,关于这部电影的争议也有很多。比如很多人认为他太直白、太刻意煽情、太拖沓无节制等等。
这里有些批评我也承认,然而,你也必须承认他的片子就是很好看,很激动人心。包括之后的《耶稣受难记》《启示》,都很好看。梅尔·吉普森是个很会讲故事的导演,这点毋庸置疑。
到了《血战钢锯岭》,其实还是这样。你可以说这个片很老派叙事、很直白、或者很残忍血腥,但是,也需要承认它确实很好看。非常能调动观众情绪。
尤其是第二部分,就是进入钢锯岭战场的部分。我现在还记得自己在影院第一次看到那种场面的感觉,真是紧张到全身僵硬,有点喘不过气来。
嗯,是时候该说说影片最重头的部分,就是后半段的战争戏了。
《血战钢锯岭》的直男气,也主要在后半部分,特别血腥、特别残忍,当时看到第一个感觉就是,炼狱一般。
记得他们刚进战场有一个巡视战场的场面,从各种尸体上踏过去,遍地尸骸,那场国内好像删掉了,大概就是那消失的30s吧。
包括打响的第一枪也非常有视觉冲击力,以往看到的'战争片,大多是中弹,帅气倒地,身上至多一个血印子,衣服上带点红色,这里则完全不同啊这里子弹打在身上,直接把人打出一个大血窟窿,可能几枪之后,人都打碎了。
钢盔直接打飞,脑袋就打烂了。半截的身子、打烂的腿,片中有很多这样血腥的场面,特别残酷也特别真实。所以,本片最终被北美定级为r,也主要是因为那可怕的血腥战场。
梅尔·吉普森用这种非常直观的方式,让我对战争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与恐惧。如果说本片反正,那可能主要是视觉上的,因为你一看到这种炼狱一般的战场描绘,很难不对战争反感。
所以说这片直男呢,因为影片用一种近乎过度的方式来描述战场。实际上,在战场的描述,梅尔·吉普森是痴迷于这种血腥的,并有意过度描绘暴力。包括对敌人的刻画,也是略有些超现实的,这里的日本人根本不像人类,倒是像一群食死徒或者丧尸,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影片的恐怖感。
总之,影片以一种反特效的、直白的方式,去再现那场可怕的战争,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起码我是很受刺激,看完则非常兴奋。
然后,你再回转头去想这部片子,才会觉得,即便简单直接,却也行之有效。前半段各种铺垫,包括男主受到的各种屈辱,都是在积攒情绪。让主角有压力,让观众也有压力,你就盼着他能站起来,最终创造奇迹,让别人刮目相看。
顺带说说男主安德鲁·加菲尔德,在这部电影的变化也很明显。起码在前半段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他塑造的这个角色其实有点阿甘一样的感觉,就是特别简单又特别倔强的一个人。
尤其是加菲猫这张人畜无害的脸上,露出这样憨厚的笑容,你更会相信,没错,这就是他,我相信他能做出这些有点愚钝但是却非常坚决的决定。
他让这个角色成立了。而之后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仍然由他来主演,看样子明年奥斯卡红毯,是一定少不了加菲猫的身影了。
实际上,除了血腥且真实的动作场面,以及特别简单直接的叙事表达。这部电影在其他部分我并不太关心。什么宗教啊、信仰之类的东西,这些指涉都非常明显,也没什么好分析的。
我被感动,并不是因为男主的信仰或是什么。而是因为我们在见证一个普通人创造的奇迹,用他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尤其想到这是真实发生的,才更会感动,这才是励志故事嘛!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精选
年底的贺岁档除了热闹,还有巧合。就在这几天,前后脚连着上映两部讲诉美国英雄的电影,一部是《萨利机长》,另一部是今天要说的《血战钢锯岭》。
除了同为英雄题材,两部影片的导演都是好莱坞出了名的保守派。《萨莉机长》的导演伊斯特伍德,在今年的大选中,他是一边倒支持希拉里的好莱坞里,唯一一个公开表态支持特朗普的。
推出《钢锯岭》前,导演梅尔·吉布森已经有十年没出新片了。我们知道,这些年里他被好莱坞“封杀”了。起因,是他常常放出极端保守的嘴炮,惹的一身祸。
被好莱坞摁死的那几年
吉布森当年以主演《疯狂麦克斯》系列红到好莱坞,硬派直男的银幕形象被大众广为喜爱。可他私下言行就非议不断了,关于他种族歧视、恐同、甚至家暴的传闻偶见报章。
也许他所思所想并不通融,甚至有些顽固不化,但他的这股横劲儿用在导演电影上,就爆发出力量来。交出的几部作品,《勇敢的心》、《基督受难记》等,部部经典,有让人血脉偾张的魔力。
好莱坞整体上是包容的,能容得下一些性格明星,可有些大忌也是犯不得的。2006年7月,吉布森在酒驾被拦下后大骂犹太人,这在犹太人统治的好莱坞无异于自杀性爆炸,自那起,吉布森被主流电影圈封杀了。
一年又一年,吉布森胡子更密、头发更白了。执导筒是没戏了,零星主演的电影,票房低成渣渣。
可好莱坞像他这样才华满溢的a级大演员兼大导演,是稀缺种类啊。掐指一算,除了伊斯特伍德,凯文·科斯特纳渐渐不导了、史泰龙毁誉参半、本·阿弗莱克还年轻。wuli梅叔,难道要一直为嘴炮的代价,干把才华晾着,淡出终老?
所以今年吉布森携《钢锯岭》亮相威尼斯重磅回归,北美上映后口碑也齐刷刷五星,可谓是影坛年度最振奋、最正能量的消息了。更好的消息是,这部r级战争片只删减30秒,几乎原貌的在国内银幕上呈现。
传奇得不真实,血腥得不像话
影片改编自二战时期美军医疗兵戴斯蒙德·道斯的传奇经历。他的故事传奇得不像真的。
道斯出生在美国东部一个传统的家庭里,信仰属于新教的一派“七日复临派”。这一派特别看重身体、意识、心灵为一体。道斯小时候误伤过哥哥,差点致死,加上父亲对母亲的家暴,让他对暴力极度反感。
二战爆发,道斯自愿入伍。新兵训练必须使用步枪,道斯却拒绝持枪,这让大家傻了眼。可想而知,在一群充斥肌肉男的兵营里,他没少挨虐。据说真实历史里,道斯可比电影里还要惨,只是导演没忍心拍出来。
反暴力的信念和虔诚的信仰,让道斯坚决不愿持枪。军事法庭判他拒服兵役,甚至要蹲监狱。好在美国体制放了大招,国会特别通过一个决议,免去道斯必须持枪的规定,让他作为医疗兵上战场。
道斯随部队加入了冲绳岛战役,登上钢锯岭这个久攻不下的死亡之地。日军行踪诡秘和不要命的作战方式,让美军伤亡格外惨烈。
面对敌人凶残的攻击,道斯手无寸铁,他怎么能在这样的绝境里存活,并最终徒手在炮火连天下救出75名伤员,成为二战中唯一一个获得英勇勋章的拒服兵役者?影片的中后半部详细的描绘了道斯的壮举,或者说“神迹”。
吉布森坦言,他是在出演《疯狂麦克斯》系列成长起来的。《麦克斯》的基因也刻在了他导演的作品里:动作场面暴风骤雨般的节奏、为了追求实感尽量实拍。《钢锯岭》许多爆破场面,真实得要烧出银幕。
战场上的血淋淋不可能不呈现。如果说《拯救大兵瑞恩》是一个标杆,胜在纪录片般的真实,《钢锯岭》则突破了这个标杆,更凶猛、热血。
a咖导演抢着用的新银幕英雄
道斯这样信仰虔诚的英雄,要在大银幕上细致展现,让观众信服,并不容易驾驭。“蜘蛛侠”安德鲁·加菲尔德完成了这个高难度任务。影片开头饱满的感情戏、中段军营里坚持信仰的困境、最后大战中神话英雄般的无畏,加菲尔德的演绎出色的贯穿了全片,直击人心。他身上具备同辈演员鲜有的一种纯真的力量。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他被大师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看中,扮演老马丁新片一个虔诚教士角色,莫非加菲尔德有潜质成为下一个小李?等着看。
好在,吉布森这儿,他的天才我们等了十年,终于无需再等。
【第3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2000字
《血战钢锯岭》成为了票房炸弹,为年末的电影市场创造了一个高峰。影片讲述了在家庭暴力中成长的卫生兵多斯,成为一名坚定的基督徒。他在冲绳战役中不携带武器进行战地救护,从人间地狱中玩挽救了75名美国士兵。影片的价值不仅是一部情节扣人心弦的动作片,也不仅是一部引人唏嘘的反战电影,而是一部讨论了战争、人性和文明进程的战争巨制。尽管有硫磺岛来信、珍珠港等一众经典二战电影在先,但钢锯岭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战争自然是影片讨论的最大部分。太平洋战争,是二战的各大战区中野心推动最占据主导地位的。这里没有巴尔干式的民族纠缠,这里没有华沙城下的历史恩怨。它的爆发,没有冠冕堂皇的借口,只有昭然若揭的野心。冲绳海岸上的美军,守卫的是空阔的公海,他们保卫的东西在万里之外;冲绳山上的日军,盘踞的是荒凉的海岛,他们效忠的天皇远在本州。千万个年轻人在几个老人的棋盘上厮杀,血流成河,换来的只有亲人的叹息。影片中多斯的父亲是欧陆战争的老兵,他的悲凉晚景昭示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不是分别、死亡,而是耗尽一个人的年华与热情,却得不到荣耀和利益的回报。太平洋战争,其残酷性相对欧陆战争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多斯就在冲绳海滩上,他说:“我只救人,不杀人。”他做到了。他具备了优秀士兵所具有的大多数品质——坚定、顽强。虽然起初被称为懦夫,然而他却以无可比拟的勇敢推动着美军的胜利。他一次又一次的徒手救援,挽救的不只是生命,更是士兵的尊严,也是盟军的斗志和信心。而在多斯身边,战友的前仆后继,铺成通向山顶的血色大路。日军更是负隅顽抗,用超出日内瓦公约的种种可怕手段扩大杀戮与死亡。但无论哪一方,除多斯以外,无论出于无奈还是对国家的忠诚,依然是被杀戮奴役的战争工具。这让人想起坦克战争大片《狂怒》,美国士兵骄傲又悲凉地自称“machine”。生为机械,死作冤魂,这几乎是世界大战中大部分士兵的宿命。
在太平洋战争中,多斯违抗的不只是上级命令,也不只是抵抗法西斯政权,而是在反抗人类荒谬的恐怖行为本身——战争。
在战争中,人性被剖析出来。教养、习惯、装束,在城市的歌舞升平中隐藏着人性。而在钢锯岭上,人性的伪装被火焰喷射器烧了个精光。在这一点上,与《血战钢锯岭》媲美的有讲述瓜岛战役的《细细的红线》,它们共同反映了人性最大的特点:脆弱。最英勇的士兵也是在绝望和恐惧中死去的,一千吨最精良的武器也难以抵消卡车上一具死尸给新兵带来的压力和恐惧。教堂里,被化妆师再造了的遗体庄严沉静。这样的遗体欺骗着一代代人,让年轻人因些许荣誉——就算真有战功也是可怜的二三级——奔向战场。典型镜头:多斯所在连队在冲绳海滩上遇见溃退下来的友军——他们浑身挂彩、死伤无数,更可怕的是他们眼中流露出那无限的厌倦和空洞。所以有观众震慑于此片血腥的程度,我认为不足为奇——看过斯皮尔伯格《手足兄弟连》《血战太平洋》的资深军迷应能理解,没有血腥的战争片是畸形的战争片,就像没有墨的笔,写不出一句隽语。
钢锯岭中的士兵不仅是因为死亡而恐惧,更是因为认清了阵亡的实质——是残破的肢体、混乱的战斗、被遗忘的抗争、被判为无效的冲锋。没有胜利,只有死亡;没有传奇,只有死亡;没有亲人的抚慰、战友的复仇,只有一个人在恶臭和硝烟中的沉默着死亡。人性需要的归根结底是快乐——再大的痛苦、坚韧,都是为了得到快乐的回报。美国大兵为了国家的许诺、爱人的赞美入伍的,所以当生命和胜利双重落空时,人性的脆弱便再没有防护了。而有悖人性的虚弱勇气撑不起冲绳岛上的胜利。多斯没有回避人性——他遵循上帝的诫命,其实是在简单地跟随人性。当残余部队撤下钢锯岭,他在悬崖边质问上苍:你究竟要我怎么做?这时,背后滚滚的地狱中传来呼叫医务兵的叫喊——这是没有来得及撤下阵地的伤兵。这充满戏剧性的安排,揭示了宗教精神的实质——那是人的精神。神的旨意就是人的渴望。而冲入火海的多斯,却是人性伟大的体现。战栗着、呼嚎着、挣扎着的是人性,不放弃、不妥协、不走寻常路的也是人性。用人性的伟大拯救人性的脆弱,正是基督教精神的实质。
最终,落实到文明进程。有一个有趣的猜想——战争会不会随着科技进步而变得不那么残酷?答案是否定的。大威力武器并不一定会带来速战速决,只会扩大和延长痛苦。实际上,我们的文明经常回到原点。身为20世纪最先进国家的美国,他们却与古罗马一样培养士兵——学会仇恨、疯狂和服从。而在这无休止的原地回旋中,只有一个笃信上帝的多斯,走到了历史套路的外面。
然而,这样的人有多少呢?确实,我们也应承认人道主义自身的缺陷。人道主义,是千年文明的结晶,走向了动物性的对立面。试想,如果北美大陆上的是三亿多斯,那我们凭借什么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人性不能挽救灾难,“牺牲不能赢得战争”。世界容不下太多多斯,即使多斯身上蕴含着文明最伟大的成分。历史的前进与正义的伸张,需要多斯,也需要心如铁石的斯大林。然而多斯们身上的独特价值,却不会被洪流所淹没。人性中伟大的成分会日益茁壮生长,继续与永恒的时间进行赛跑。所以,当以死为信的日军“玉碎”于南洋,以生为信的美军赢得了整场战争。
《血战钢锯岭》值得玩味。它讲了一个战争故事,它是一具人性的雕塑,它是人类文明的小小切片。人道主义,不是克敌制胜的刀枪,不是创造繁荣的砖瓦,却是延续生存的泉源。
【第4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800字
观影之前,妈妈说,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随着一声声炮响,我仿佛被带入了另一个时空。
电影中,列兵多斯因之前少年时的经历,不肯拿枪。面对长官时,他说:“我上战场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营救。我来参军是为了尽我对美国的责任,但我不能拿枪。你们能让我做任何事可不能让我拿枪。”他面对法官时说:“我是来参军的,我有权享受法律的保护。我报的军种是医疗兵,不是步兵……”法官最后表示他对于多斯信仰的尊重:“医疗兵多斯,我同意你不携带武器进入那地狱般的战场。”
我真佩服他的执着。葱段少将口中可以听出他们面对的战场如同地狱,如果他们是为了上帝而战,那么敌人就是为了撒旦而战。但他却铤而走险,不带任何武器走上了战场。
他们刚进入战场时,还比较顺利。但到了第二天,能够行动的人全部撤离时,多斯开始自言自语:“你在哪里,上帝?我听不见你的声音,你到底想让我干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你在哪儿,上帝?”此时,他既痛苦又难过,他最好的战友战死了,所有的人都撤退了。但所有的伤员和他仍在战场上。炮火仍轰炸着每一寸焦土。他牙一咬,心一横,再度冲进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可偏偏这时,日本的扫荡者来了。几名伤员奋起抵抗,可终因寡不敌众,纷纷被杀死。多斯明白了:只有抢在鬼子前面,才有可能救下伤员。为此,他没日没夜地救治伤员,用绳索绕在大树上慢慢把他们吊下悬崖。在没有力气时,他就说:“上帝啊,请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一天中午,他正要救助伤员时,日本鬼子发现了多斯。他一个骨碌就阴差阳错的翻进了一个大草堆后面的洞里。结果这个洞是直连日军地下通道的!他蹑手蹑脚地走过许多通道,把它们都记了下来。几次与鬼子插肩而过,因躲避及时、动作灵敏额才得以幸免。所以他第二次登钢锯岭时,才能轻车熟路地带领大家把地道炸了个底朝天!
时至今日,列兵多斯地意志和他创造的奇迹仍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是他扭转了二战冲绳战役的局面,扭转了世界的进程!
【第5篇】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550字
关于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550字1
“上帝说,要拒绝杀戮。”
——《血战钢锯岭》
这部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讲述了在冲绳战役中,独自冲入枪林弹雨,救下75人的医疗兵道斯的故事。
如同它的名字,这部电影无疑是十分血腥的,但是它没有把血腥作为一个卖点,而是在这血腥的环境中,演绎了一个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
道斯是一位虔诚的____徒,因为儿时曾砸伤哥哥以及父亲暴躁的情绪,不愿意在战场上举起武器,但是他仍希望能上战场——以医疗兵的身份。
所有人都不理解他的信仰,认为他是一个懦夫,认为他是因为胆小而不敢拿起武器。在军营中,所有战士、军官全部都排挤他、嘲笑他。他甚至将要以违抗军令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所幸,在其父的帮助下,道斯被特别批准不带武器上前线——成为一名医疗兵。
等到了前线,这些新兵才发现,战争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他们看见了从前线运回来的无数具惨不忍睹的尸体,是这些新兵胆战心惊,也更坚定了道斯想要救下每一个人的决心。
一次次冲锋开始了。在日军的炮火中,手无寸铁的道斯背着他的医药箱为一个又一个受伤的士兵疗伤,他不顾自身安危,只想着救人、救下每一个有生还希望的人。
当失败的冲锋结束,所有士兵都回到营地时,道斯却发现,战场上还有生还者。他在心中不停地祈祷,凭一己之力,救下75人——其中还包括几名日本人。他的那坚持不懈而舍己为人的精神令所有战士动容。在最后一次冲锋中,战士们带着对道斯和他的信仰的信任,奋勇杀敌,赢得战役。
这部电影对战争的刻画十分真实,毫不避讳战争中残忍、血腥的真实面目,从残忍的战争中,体现道斯的信仰和善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十分感慨。
道斯奋不顾生的救人行为源自于他的信仰。“如果我不坚持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在电影中,道斯这样说。因为信仰,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觉得,愿意把自己的信仰付诸一生的人是十分幸福的,道斯便是这样的人。
看上去,道斯的工作是十分辛苦而且危险的,要一次次、赤手空拳地穿过枪林弹雨。但是,他的信仰支持着他做下去,这是使他感到满足和幸福。他不是为了名誉和私利,只是为了信仰而救人。
“当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我只想一点一点把它拼凑回来,这总归不是什么坏事。”道斯是渴望和平,拒绝杀戮的。他希望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的战争与死亡,坚信着心中的信条,不为他人的眼光、看法而活,只为自己的信仰。他相信上帝会帮助他,因为有了这份坚定的信仰,他才能反复对自己说出:“主啊,求求你,帮我多救一个。”
道斯想做的,不是成为英雄,不是被授予勋章,他只是想能让这个世界上能少一些人死去,多一些人活着,让那些本不该牺牲的生命留下,让战士们能平安归家,让人们不再为战争付出那么多的代价。
从《血战钢锯岭》中,我明白,信仰能深刻地影响一个人。当一个人有了信仰,并且坚持信仰,将信仰的价值全部体现在人生中,是让人感到满足和幸福的。
信仰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就像一个在背后默默支持你的人,让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那么,你就会去用行动体现你的信仰的价值,甚至把你的信仰付诸于自己的一生,把信仰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这样,你一定会感到充实与幸福。
关于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550字2
电影故事讲的是男主角戴斯蒙德参军并参加战役的过程。电影之所以有灵魂是因为电影有一条暗线:男主角的心路历程。他不杀人的信仰从养成,到被误解,再到被尊敬的过程。我虽然看梅尔吉普森导过的电影很少,但是很喜欢《勇敢的心》。感觉他很擅长塑造特别轴的人,那种无论外界如何阻挠都坚持自己的角色,这是他的电影让人感动的地方。
如果你说这部电影是个恐怖片,我觉得不夸张,电影中的恐怖氛围做的不亚于温子仁的那种恐怖片。首先钢锯岭的描绘就很吓人,在士兵们上去之前电影给了一些特写:在钢锯岭被打败的士兵们的尸体被卡车一大批一大批的拉下来,还有上一波人对日本兵的表述。前面做足了伏笔,这场恶战来的还是猝不及防,我们脑子里可能想象了一千种战争的场面,但都没有眼前的震撼,血腥倒是其次,“真实”是我更想用的词。
这部电影的真实归功于梅尔吉布森和制片人们,他们选择了质感更优的2d。如果电影是3d的话,电影就趋向于华丽了,但这种严肃的历史题材适合真实感而不是单纯的视觉冲击。虽说电影充满了爆炸,但和迈克尔贝的爆炸不一样,前者是倾向于为电影里的剧情和细节服务的,而后者是倾向于给人欣赏的。像《血战钢锯岭》这样的电影相对更深入人心。打个通俗的比方:看迈克尔贝的电影就像看德国队和阿根廷队踢球,而看梅尔吉普森的电影就像看中国队和韩国队的。
如果这部电影在强调个人英雄主义,那就浅了,相反,这是一部反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首先,电影虽然男主角是军医,但是电影讲的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整个战争所有人一起分担恐惧和伤痛,才有了最后的胜利。而且电影是以一个“辅助”为主角,而不是拿枪的人们。
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我和小伙伴们都边哭边看完的。
关于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550字3
平时很少看战争片的我今天陪室友看了刚上映的燃片《血战钢锯岭》,故事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戴斯蒙德·道斯是一名虔诚的---、军医,体格瘦弱,性格内敛,坚决拒绝在战场上拿起武器。在冲绳战役中,戴斯蒙德不断冒险把伤员从战场上拖回进行治疗,最后拯救了75条人命。
影片中反复在强调倔强的道斯不肯碰枪不肯杀人却执意要进入战斗的前线救人,中途被误解、被殴打、被控告但非常执着于信仰的他,在老兵父亲的帮助下,终于跟随着队伍去了战争前线。
战争的残忍、血腥、还有尽可能还原战争现场氛围和恐惧紧张的心理活动程度让我好几次都抓住了室友的胳膊不敢看荧幕,但同时又一次一次的被战争年代里的精神与信仰所震撼。不禁想起一句话“生活本来就是不易的,当你觉得容易时,一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担着那份不易”,如今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科技发展的越来越快,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快捷,这是由多少战斗与牺牲换来的安逸,我简直无法想象,也开始渐渐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爷爷奶奶辈总是非常渴望在自己还能动的时候能再去天安门门前再看一眼毛主席,这是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信仰,就好像在影片中钢锯岭最后一战前,所有的士兵都坚决等着道斯做完祷告后再上战场一样,那些士兵也和其他人一样,一开始都很不理解他的信仰,直到被他感动,被他在累的精疲力尽的时候还想着“我还可以再救一个人,再救一个”,然后冲到日军的扫荡圈里,不知不觉一个晚上赤手空拳救出七十多人所感动和鼓舞。
信仰似乎已经逐渐地消失在大众的脑海里,如今的拇指时代下,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媒介依存症”,过度沉溺在媒介提供的浅层阅读,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而渐渐地减少了社会行动力的积极性。小编从不否认科学的力量,但是它仅仅只是改善我们生活的工具,而不是让有着独立思考的我们成为它们的奴隶。《奇葩说》中有一集,针对人工智能和vr技术,黄执中就这样说过“真正的末日,并不是核弹炸完的一片荒芜。真正的末日是这样的,所有的.人类都戴上机器,麻木的躺在椅子上,不肯醒来。”而《美丽新世界》中也告诉过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当然,历史是可以缅怀的,而更多的是为了吸取教训和珍惜当下。科技,让这个时代不断地进步,而信仰,让这个时代发生奇迹。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也不要忘了信仰。
关于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550字4
最近热门的电影很多,其中,美澳合作的《血战钢锯岭》无疑是近期电影中少有的战争片,亮点也颇多,他反映了战争和人性,人性在战争中的挣扎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文章电影血战钢锯岭《血战钢锯岭》是熙颐影业出品的一部战争历史片,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卢克·布雷西、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泰莉莎·帕尔墨和雨果·维文主演。
虽然影片讲的是虔诚教徒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
不过从影片中的场景和特效来看,这绝对是战争片中的良心之作,而绝不是中国的抗日神剧能够比拟的。一直以来,战争题材被认为是最残酷和冷血的,它不需要刻意营造气氛,也不需要努力粉饰英雄。每一场战争都真真实实的发生过,只需要最忠实的记录就足以令人战栗。1995年,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震撼了无数人,吉布森怒吼着「freedom」的画面成为一代经典,这部电影也拿下了五项奥斯卡奖,包括了最重量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
在电影特辑中,梅尔·吉布森选择使用气筒将血浆喷射在演员脸上;全身着火的士兵也派上如假包换的演员,并在爆炸的瞬间由绳索牵引一飞冲天,令人提心吊胆。导演要求团队将电脑特效的使用降到最低,美术团队在不允许使用3d技术、设计工具、三维动画软件的情况下,用黏土雕塑三维模型,再由置景团队等比还原战场沟壑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励志故事。特效团队做出一种特殊且安全的“炸弹箱”,让镜头与演员都可以无限接近炸点,以营造逼真的拍摄效果。所以,那些令人战栗的画面,这最贴近人间炼狱的战争场面,早已不是那些所谓暴力美学所能描绘的了。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我们都应当去看看的原因。
凡战争题材,一定要描写英雄,无论是梅尔·吉布森二十年前的《勇敢的心》,还是我们熟悉的如《拯救大兵瑞恩》,《珍珠岛》,《兄弟连》…这些英雄无需塑造,血肉之躯在炮火之下被摧残,生命如草芥一般埋葬在壕沟里,有人能站出来,保护战友袍泽,这已经是最伟大的行为。而这部《血战钢锯岭》,讲述的是一个不是战斗英雄的真实英雄故事,如果不是真实的历史记载,你甚至无法相信。
关于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550字5
昨天我没有发文章,因为周五的晚上,我要给紧张了一周的自己放一个假,我和老公去电影院了看了《血战钢锯岭》。
这个名字听上去很血腥,我其实是很抵触的,是老公执意要看,我也就陪着一起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电影是根据二战时期冲绳登陆的真实事迹改编拍摄的,更因为这份真实,才更加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们赶到电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场了快三十分钟,像很多美国的好莱坞的电影一样,导游花费了很多的叙事在一开始的烘托和铺垫上,即便我是上演了30分钟的时候才进场,都不影响我对这个电影的前期情节的基本推测和判断。
一个瘦瘦高高的,体力不占优势的小伙子,在一个一站退伍老兵的父亲的威严和家暴下长大,做着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有一个理想中的未婚妻,似乎他这辈子就这样平平淡淡下去,漫长而幸福而已。
但是,珍珠港事件发生以后,全美国青年的爱国参军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包括故事主人公的哥哥和本人。尽管爸爸平常看起来怪异和冷酷,但是在面对两个孩子都要参军到前线,生死未卜的选择,他表现出了一个父亲的不舍和内心极度纠结的痛苦。这一幕戏,扮演爸爸演员表演很到位,尤其是他的微表情,因愤怒因痛苦而扭曲,伴着颤抖的嘴唇,确实将父亲的深沉的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故事主线先抑后扬,节奏在主人公进入新兵营开始变得沉重,由于他不能说服自己去违背自己对上帝的誓言去拿枪射击,他面临着被军事法庭审判的可怕后果,他也受到了新兵营里其他新兵的排挤和人身攻击,大家纷纷指责他是懦夫,因为一个下士,不能使用武器,不能打击敌人,也不能保护同一个战壕的兄弟,尽管他有自己坚定不移的信仰,也难免显得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大家的反对,妥协和屈服,即便他的未婚妻来劝说,他的长官前往他的牢房劝说他退伍,他都没有接受,他坚信自己是无罪的,能够在妥协和后退之外,坚持找到第三选择-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
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军事法庭审判的`时候,小伙子在法庭上改变了自己认罪退伍的立场,坚持认为自己可以既在战场上为国服务,也不需要自己亲手用枪杀害敌人。当他的倔强而怪异的爸爸穿着一战期间的美国军服出现在军事法庭,将他请求当年的战友,现在已经是美军的高级将领撰写的求情信转交给法庭的时候,父子俩的眼睛里有一瞬间的对视,我看到了他俩的冰释前嫌,父对子的爱,即便知道儿子不带着枪上战场有很多危险,知道儿子那骄傲的自尊不会接受被强迫退役的心情,尽管自己的从军生涯给他带来永远不会抹去的痛苦,但是为了让儿子有坚持自己理想的权力,他选择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我觉得这个情节是电影从前期冗长的铺垫拖沓里走出来的一个转折点,当主人公道斯从一个机枪手转变成了一个医疗兵,他勇敢而传奇的经历就开始了。其实,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主人公能最后英勇无比的从死神手里拯救出那么多战友,也有些注定的成份,因为他是一个可以为了自己的信念不顾一切的人。
【第6篇】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影评
关于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影评1
最近热门的电影很多,其中,美澳合作的《血战钢锯岭》无疑是近期电影中少有的战争片,亮点也颇多,他反映了战争和人性,人性在战争中的挣扎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文章电影血战钢锯岭《血战钢锯岭》是熙颐影业出品的一部战争历史片,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卢克·布雷西、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泰莉莎·帕尔墨和雨果·维文主演。
虽然影片讲的是虔诚教徒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
不过从影片中的场景和特效来看,这绝对是战争片中的良心之作,而绝不是中国的抗日神剧能够比拟的。一直以来,战争题材被认为是最残酷和冷血的,它不需要刻意营造气氛,也不需要努力粉饰英雄。每一场战争都真真实实的发生过,只需要最忠实的记录就足以令人战栗。1995年,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震撼了无数人,吉布森怒吼着「freedom」的画面成为一代经典,这部电影也拿下了五项奥斯卡奖,包括了最重量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
在电影特辑中,梅尔·吉布森选择使用气筒将血浆喷射在演员脸上;全身着火的士兵也派上如假包换的演员,并在爆炸的瞬间由绳索牵引一飞冲天,令人提心吊胆。导演要求团队将电脑特效的使用降到最低,美术团队在不允许使用3d技术、设计工具、三维动画软件的情况下,用黏土雕塑三维模型,再由置景团队等比还原战场沟壑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励志故事。特效团队做出一种特殊且安全的“炸弹箱”,让镜头与演员都可以无限接近炸点,以营造逼真的拍摄效果。所以,那些令人战栗的画面,这最贴近人间炼狱的战争场面,早已不是那些所谓暴力美学所能描绘的了。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我们都应当去看看的原因。
凡战争题材,一定要描写英雄,无论是梅尔·吉布森二十年前的《勇敢的心》,还是我们熟悉的如《拯救大兵瑞恩》,《珍珠岛》,《兄弟连》…这些英雄无需塑造,血肉之躯在炮火之下被摧残,生命如草芥一般埋葬在壕沟里,有人能站出来,保护战友袍泽,这已经是最伟大的行为。而这部《血战钢锯岭》,讲述的是一个不是战斗英雄的真实英雄故事,如果不是真实的历史记载,你甚至无法相信。
关于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影评2
《血战钢锯岭》成为了票房炸弹,为年末的电影市场创造了一个高峰。影片讲述了在家庭暴力中成长的卫生兵多斯,成为一名坚定的____。他在冲绳战役中不携带武器进行战地救护,从人间地狱中玩挽救了75名美国士兵。影片的价值不仅是一部情节扣人心弦的动作片,也不仅是一部引人唏嘘的反战电影,而是一部讨论了战争、人性和文明进程的战争巨制。尽管有硫磺岛来信、珍珠港等一众经典二战电影在先,但钢锯岭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战争自然是影片讨论的最大部分。太平洋战争,是二战的各大战区中野心推动最占据主导地位的。这里没有巴尔干式的民族纠缠,这里没有华沙城下的历史恩怨。它的爆发,没有冠冕堂皇的借口,只有昭然若揭的野心。冲绳海岸上的美军,守卫的是空阔的公海,他们保卫的东西在万里之外;冲绳山上的日军,盘踞的是荒凉的海岛,他们效忠的天皇远在本州。千万个年轻人在几个老人的棋盘上厮杀,血流成河,换来的只有亲人的叹息。影片中多斯的父亲是欧陆战争的老兵,他的悲凉晚景昭示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不是分别、死亡,而是耗尽一个人的年华与热情,却得不到荣耀和利益的回报。太平洋战争,其残酷性相对欧陆战争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多斯就在冲绳海滩上,他说:“我只救人,不杀人。”他做到了。他具备了优秀士兵所具有的大多数品质——坚定、顽强。虽然起初被称为懦夫,然而他却以无可比拟的勇敢推动着美军的胜利。他一次又一次的徒手救援,挽救的不只是生命,更是士兵的尊严,也是盟军的斗志和信心。而在多斯身边,战友的前仆后继,铺成通向山顶的血色大路。日军更是负隅顽抗,用超出日内瓦公约的种种可怕手段扩大杀戮与死亡。但无论哪一方,除多斯以外,无论出于无奈还是对国家的忠诚,依然是被杀戮奴役的战争工具。这让人想起坦克战争大片《狂怒》,美国士兵骄傲又悲凉地自称“machine”。生为机械,死作冤魂,这几乎是世界大战中大部分士兵的宿命。
在太平洋战争中,多斯违抗的不只是上级命令,也不只是抵抗法西斯政权,而是在反抗人类荒谬的恐怖行为本身——战争。
在战争中,人性被剖析出来。教养、习惯、装束,在城市的歌舞升平中隐藏着人性。而在钢锯岭上,人性的伪装被火焰喷射器烧了个精光。在这一点上,与《血战钢锯岭》媲美的有讲述瓜岛战役的《细细的红线》,它们共同反映了人性最大的特点:脆弱。最英勇的士兵也是在绝望和恐惧中死去的,一千吨最精良的武器也难以抵消卡车上一具死尸给新兵带来的压力和恐惧。教堂里,被化妆师再造了的遗体庄严沉静。这样的遗体欺骗着一代代人,让年轻人因些许荣誉——就算真有战功也是可怜的二三级——奔向战场。典型镜头:多斯所在连队在冲绳海滩上遇见溃退下来的友军——他们浑身挂彩、死伤无数,更可怕的是他们眼中流露出那无限的厌倦和空洞。所以有观众震慑于此片血腥的程度,我认为不足为奇——看过斯皮尔伯格《手足兄弟连》《血战太平洋》的资深军迷应能理解,没有血腥的战争片是畸形的战争片,就像没有墨的笔,写不出一句隽语。
钢锯岭中的士兵不仅是因为死亡而恐惧,更是因为认清了阵亡的实质——是残破的肢体、混乱的战斗、被遗忘的抗争、被判为无效的冲锋。没有胜利,只有死亡;没有传奇,只有死亡;没有亲人的抚慰、战友的复仇,只有一个人在恶臭和硝烟中的沉默着死亡。人性需要的归根结底是快乐——再大的痛苦、坚韧,都是为了得到快乐的回报。美国大兵为了国家的许诺、爱人的赞美入伍的,所以当生命和胜利双重落空时,人性的脆弱便再没有防护了。而有悖人性的虚弱勇气撑不起冲绳岛上的胜利。多斯没有回避人性——他遵循上帝的诫命,其实是在简单地跟随人性。当残余部队撤下钢锯岭,他在悬崖边质问上苍:你究竟要我怎么做?这时,背后滚滚的地狱中传来呼叫医务兵的叫喊——这是没有来得及撤下阵地的伤兵。这充满戏剧性的安排,揭示了宗教精神的实质——那是人的精神。神的旨意就是人的渴望。而冲入火海的多斯,却是人性伟大的体现。战栗着、呼嚎着、挣扎着的是人性,不放弃、不妥协、不走寻常路的也是人性。用人性的伟大拯救人性的脆弱,正是____精神的实质。
最终,落实到文明进程。有一个有趣的猜想——战争会不会随着科技进步而变得不那么残酷?答案是否定的。大威力武器并不一定会带来速战速决,只会扩大和延长痛苦。实际上,我们的文明经常回到原点。身为20世纪最先进国家的美国,他们却与古罗马一样培养士兵——学会仇恨、疯狂和服从。而在这无休止的原地回旋中,只有一个笃信上帝的多斯,走到了历史套路的外面。
然而,这样的人有多少呢?确实,我们也应承认人道主义自身的缺陷。人道主义,是千年文明的结晶,走向了动物性的对立面。试想,如果北美大陆上的是三亿多斯,那我们凭借什么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人性不能挽救灾难,“牺牲不能赢得战争”。世界容不下太多多斯,即使多斯身上蕴含着文明最伟大的成分。历史的前进与正义的伸张,需要多斯,也需要心如铁石的斯大林。然而多斯们身上的独特价值,却不会被洪流所淹没。人性中伟大的成分会日益茁壮生长,继续与永恒的时间进行赛跑。所以,当以死为信的日军“玉碎”于南洋,以生为信的美军赢得了整场战争。
《血战钢锯岭》值得玩味。它讲了一个战争故事,它是一具人性的雕塑,它是人类文明的小小切片。人道主义,不是克敌制胜的刀枪,不是创造繁荣的砖瓦,却是延续生存的泉源。
关于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影评3
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平衡物欲的工具。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信仰。而如果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我们为了捍卫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注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这条路也会坎坷崎岖。
看完hacksawridge我想起爸妈以前总叮嘱我的一句话:人不能太怪。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这么警告着,我还是选择做了一个怪人:内心深处,比起来自社会的评判标准,我更相信通过自我审视得出来的一套理论。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几十条人命,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doss在他人的眼里也一样只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不了解他的人只会简单地把这个信仰误解为懦夫行为。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兄弟后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经历的不同多少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严格执行自己不杀人的原则,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个究竟。是反对暴力吗?不尽然。你也许会注意到:其实desmond并不反对战争,并不反对他人杀人。他上战场做医疗兵虽是救人性命,但实质上也是为杀人的人服务。有段情节更能说明这点,在救援负伤的中士时,desmond用一块布拖着中士,一边自己在前飞奔带他撤离战场,一边让他开枪射杀追上来的日本人。这有点“救命我来,杀人你去”的态度。可见他理解战争的意义,并不绝对反对杀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信仰。
说起来有趣,信仰似乎并不是理性的,有时候也没有逻辑,但正是这种不完全理性让信仰成为了我们自由意志的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刚好够说服自己一个人而已。所以desmond并没有成为向世界宣扬非暴力的圣人,也并不去阻止他人杀戮。“不杀”只是他给自己一个人定下的原则而已(同时也是他作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教条,但并不矛盾)。这些信念让我们成为了和别人不同的人,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随着社会既定程序运行的一个零件。
我们身在社会中,特别是影片中战场这样极端的环境,为了服从秩序,个人的信仰就变得难以捍卫。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有预设的期待,军营更是需要绝对服从的地方。过于纵容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导致社会运行的低效,这个道理谁都懂,不过多讨论。
但我仍相信社会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们宁愿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每个人都道貌岸然地标榜一致的道德标准,内心深处却各怀鬼胎。我也可以预料到会有一堆热血军事宅会在评论区大喊:打仗就是要冷血,纵容圣母婊大家都玩完。desmond的不朽事迹就是给这些绝对化的论断一个响亮的耳光。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仍然可以通过执行者的诚意和努力被主流社会认可。因为这种个人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终的和平。
因此影片也在时刻地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作为战争片,hacksawridge所展现的战场上宛如地狱般的残酷气氛和以往战争片所渲染的紧张刺激感是风格迥异的。我相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战场不是一个为了展现英雄主义而存在的有趣的地方,我们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用战争手段来捍卫和平。正因为善良的人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desmond的不杀信念才能在夹缝中最终生存下来,也让他最终有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从来都不是那么可以乐观的事。影片在表现个人信仰与集体秩序的矛盾方面还是显得有些理想化。其中两个细节我个人就觉得有点过。一段是全连士兵花十分钟时间等desmond做完周六祈祷再发动进攻。一段是在战局紧张之际desmond却坚持让人帮他取回掉落的圣经。这两个情节固然体现了desmond重新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过来动摇了集体的价值观,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真这么做,也许会影响战局或危急他人生命。所以我觉得这两点在战争中并不是可以向个人信仰妥协的部分。而另一点比较可悲的是,前半部分desmond可以幸免军事法庭的裁决,其实一部分也是靠了老爸老战友的关系。现实比理想还是要残酷太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并不会给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太多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意识到,比起desmond,有更多人在维护自己信仰的战斗中最终消亡或者屈服,并没有熬到那个让自己来得及发声的时刻。
因此作为少数闪现了信仰光辉的个例,desmond的故事更值得为人传颂。这样的壮举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对desmond来说,信仰和纪律的斗争就已经够激烈了,生命只能远远地排在后面。所以当上尉问他你能为这场战争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已经准备好了献出生命。上尉告诉他:你的命没法帮我们打赢这场战争。但我想说:他救回来的那些命可以。
关于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影评4
经人推荐去看了正在热映的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真实的故事,也许因为真实,所以电影里残酷的战争场面以及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的形象久久挥之不去。毫无疑问这部影片触发了我的思绪,从而欲罢不能、不吐不快……
剧情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抽时间看了以后应该不会后悔,在此仅从影片震撼到我的一、两个点位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戴斯蒙德-道斯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他不可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教义,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上帝的虔诚和信仰。由此我认为信仰的实质大概就是遵从内心,不论是基督、伊斯兰、佛教或者不一定是宗教的模式,只要坚定了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原则,那么他一定是强大的、无坚不摧的。道斯小时候从一次犯错的惩戒中认知了上帝在心中的力量,到接受了女友赠送的一本《圣经》,使他意识到上帝与一切美好同在,更是强化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他与其他年轻人一样有一腔热血,他与其他年轻人不同的是不论何时何地都固守着自己的信念。当面临责难甚至牢狱之灾的时候,他内心的坚定让他选择了不苟且,哪怕付出的更多……所幸不幸的事情没有再次降临,从而让他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如果没有后面的残酷的钢锯岭战役,道斯定格在战友记忆中的注定是懦夫、胆小鬼。战争是人类的悲哀,同时也是英雄们一展身手的史诗。谁能想像,在战争中拒绝使用武器进行杀戮的道斯会成为那场战役中最大的英雄……
道斯的人生经历证明了信仰是心灵深处最强大的堡垒,它绝不是可以标榜的标签。高亢的赞美诗、面壁的讼经、一日三次的礼拜对于某些人来说只不过让他看起来更像信徒,从而达到个人想要在尘世中索取的目的。不能否认形式的重复可以催化量到质的转变,但是遗憾的是:形式上的繁杂和垒加,却在很多时候堵塞了找寻灵魂的出口!
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会有证明的平台,在社会底层挣扎着生活的人们也不完全都是行尸走肉,我敢肯定,他们缺少的,是通往证明自己的那条路径。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用北岛的诗句结束这篇文章,然后可以安然入睡了……
关于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影评5
血战场面记者看得“毛发竖立”。
其实真正的血战场面集中在电影开场一个半小时之后,《血战钢锯岭》保持了好莱坞战争巨制一贯的水准,真实还原二战时期钢锯岭争夺战的惨烈战争场景,实拍感强烈,看不到太多cg的技术感,因此呈现出来的是最为血腥残酷的人间炼狱画面。如果你还对《拯救大兵瑞恩》的登陆战场景印象深刻,其实,建议你还是回忆一下伊斯特伍德镜头里的硫磺岛战役吧,看得我毛发竖立,坐立不安。
虽然铺陈很长,但剧情与之后关于信仰和“再救一个”的主题也非常匹配。要知道梅尔·吉布森与编剧兰道尔华莱士的上一次合作,就是收获了五项奥斯卡奖的《勇敢的心》。向死而生、勇气和信仰的主题,再配合对残酷战争场面的刻画,虽然没有“几个救一个”的《拯救大兵瑞恩》来得更奇崛,但一个救75个的历史事件,也绝对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奥斯卡风向标“评论家选择奖”上,该片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七项提名。
几位主演都足够强,雨果·维文饰演的老兵戏份不多但堪称黄金男配,而“超凡蜘蛛侠”加菲尔德诠释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据说得到了原型人物亲属的认可。而在电影里,这位漫威英雄出身的男星洗尽铅华,实话实说,在导演中心制的时代,尤其是在梅尔·吉布森这样风格化显著的导演手里,加菲尔德成就了自己迄今为止最棒的一次演出,而且毫无疑问,该片将是他整个演艺生涯的代表作。
这部电影在北美评级为限制级,当然主要是战争场面非常残酷,但据说在国内上映只删减不到30秒,这在引进的战争片中实属罕见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看评分,《血战钢锯岭》在北美上映后imdb评分飙至8.6,昨天豆瓣评分也是8.5。记者不是针对吴宇森,大场面他真的不行。细节,太多的真实的细节,其实对观众是一定的挑战。在对于战争双方的平等视角上,梅尔·吉布森也秉承了前辈的价值观,真正残酷的是战争本身。
【第7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00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00
几个小时前我在大屏幕上看完了梅尔·吉布森的新片《血战钢锯岭》,简直迫不及待想和你们分享。
看之前以为是战争片,看完了你会觉得,其实这是一部宗教片,讲信仰的力量——一些奇迹,你要相信就会存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要讲二战中一名美国士兵德斯蒙德·多斯因为信仰的原因拒绝拿枪而以医疗兵身份在战场开挂救出七十多名战友的事情。5分满分的话,可以打到4.7或者4.8。相信我,这片绝对值得进电影院看。
看卡司阵容已经厉害了word哥。导演梅尔梅尔·吉布森,超凡小蜘蛛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男主德斯蒙德·多斯,精灵王雨果·维文演他爹,阿凡达萨姆·沃辛顿演他的连长上司。梅尔·吉布森曾经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从演员到导演,他的作品一直伴随着我,只是近年作品少了。安德鲁·加菲尔德对戴斯蒙德·多斯这一角色的演绎,在影片后半部分的战场戏份中尤显精湛。雨果·维文虽是配角,但老戏骨演技不是浪得虚名,男主他哥先报名参军回家餐桌上那段就是演技高峰,还有后面军事法庭那段。
电影剪辑简洁干净,没有多余的场景,比如一开始德斯蒙德和他哥比赛爬山和打架差点失手把他哥给灭了的两幕,就干净利落地交代了德斯蒙德的成长环境和不愿拿枪的原因。上一幕他还在和女主美女护士表白,下一幕一个镜头,德斯蒙德老妈坐在餐桌边,女主护士的从她的背后端过一盘菜,两人神态亲昵,德哥紧挨在门外认真看书学习医疗技术。一个镜头就说明两人关系确定,得到家庭的认可,德哥学习医疗技术为以后参军当医疗兵打下了伏笔。
节奏张弛掌控良好,梅尔·吉布森宝刀未老。吉布森很清楚如何愉悦观众,该残暴的时候残暴,该煽情的时候煽情,简单,粗粝,不拖泥带水,很明智的没有去刻意追求对本片而言“毫无价值”的所谓“内涵”。前一小时文戏铺垫,后一小时除穿插短暂的战友交流外,就是子弹横飞,爆炸满天,各种爆头、断肢、各种脏器外翻流血……超写实的摄影风格和壮观的爆炸场面无情地传达了战争的残酷本质。这可能是近年来《拯救大兵雷恩》之后最无情最血腥的战争场景,足以让人感到不适,如坐针毡。残酷的画面带给观众的不会是变态的享受,几乎没人会在这段之后会对地狱般的情景有任何好感。
军事法庭的法官充满怜悯地说,这意味着你将放弃带枪自卫的权利,进入那修罗地狱一般的战场。是的,那的确是地狱。德斯蒙德的连队替换撤下来打得只剩三十几人的上一个连时,那些幸存者的眼神是如此的空洞,灵魂仿佛已死。
战争就是要拍得这样血腥真实,让人意识到战争的残酷血腥丑陋。要不然像国产抗日神剧那样轻松手撕鬼子,开枪凹造型像打游戏一样,关键还有各种风格的漂亮妹子陪伴顺便谈谈恋爱,就只会养出天天在网上吵着要去打日本霸占女优老师们的键盘军事家兼爱国青年了.....
德斯蒙德是坚定的,虽然他也曾经有过质疑。但是信仰就是要你不断质疑才能更坚定。他女朋友也是坚定的,在婚礼教堂那幕,神父问她我们是否等得足够久了,暗示男人这种时候都有可能会逃婚的时候,她语气坚定地说,“别的男人也许会,但我的德斯蒙德不会!”(这句字幕没这样翻译,个人认为翻译略失气势。)哎,战争片注定让女人走开,爱情戏只是电影的点缀。
没有武器,不代表没有力量;拒绝杀人,不代表我不勇敢。
影片后半段,德斯蒙德猪脚光环开启,在尸痕遍野的战场上匍匐翻爬,分辨血肉模糊的躯体,把尚有气息的人拖走,用绳索放到崖下,直到双手血肉模糊,精疲力竭。他不断祈祷上帝让自己再多救一个,上帝显然垂听了他的祷告,应允那么多奇迹的发生成全德哥的。75人,他救了75人。(有说实际他不止救了这么多,营长让他报100人,他谦虚地说没那么多就50人,最后折中75人,呵呵。)
最后的镜头他受伤撤离担架往下滑,镜头摇得却似他在飞升天堂。
德斯蒙德说他尊重所有的信仰。我相信,你看他甚至救了几个日本人下来。也许在他眼中,生命都是平等的。
信仰确实伟大,它能让人类在极度痛苦、绝望的环境中坚持前行。电影花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满怀敬意地高度赞扬了这种忠于信念的勇气。他让所有人明白,信仰不是一桩可以功利计算的生意,它是文明世界的人们赖以自我支撑的基石。就像道斯对未婚妻说的,如果我连信仰都坚持不下去,无法想象还能怎么和你共度余生。
这不仅仅是一部伟光正的美帝主旋律电影。虽然还有一些细节问题,但瑕不掩瑜,5蕉。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00
我最近一段时间,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当有自己喜欢的影片上映的时候,总是第一时间跑去电影院。儿子也是大片的粉丝,我俩的行为总是不谋而合。
昨天晚上,12月8日,天气:大雪。一路上我们踩着半尺多厚的积雪,在家附近的电影院里,观看了刚刚上映的影片《血战钢锯岭》。影片描写的是美国二战时期发生的故事。
主人公“道斯”因为宗教信仰,在”冲绳岛战役”中不带任何武器进入对日的战场,在枪林弹雨中竟独身一人救出75条生命,其中还包括几名日本人。“让我再救一个,多救一个!”,战场上他不停的说着这句话。
我暂不说主人公如何孤胆傲志,以及影片那些气势磅礴的震撼视效。我最感兴趣的是主人公道斯作为一名基督徒那坚不可摧的信念。
开始,看了一小会儿,我便有了一些疑问,并一边看一边做出了两点判断。后来,在看到结尾时,我居然发现我的判断都是错误的,不知道你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是不是和我具有一样的心里呢?
就像我们中国的佛教徒一样,基督徒也是不杀生的。但是,战争是残酷的,你不杀我,你就活不下去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
我以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存亡,即使信什么宗教,都要保全大多数人的利益,在战场上拿起枪与敌人对战。所以我认为,主人公开始的犹豫会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发生改变,他最后会与战友一起奋勇杀敌的。
但是我判断错了,作为医疗兵的道斯,到最后也没有展开杀戮,在那向死而生的战场上,带着一颗勇敢的心,枪林弹雨中空手夺回一条条的生命,这便是信仰的力量。同时,这也是我的第一条错误的判断。
影片到最后的时候,道斯随同部队,第二次进攻“冲绳岛”时,我认为,结局应该是很悲壮的那种。那就是,都完了,道斯一定也成了战争的“炮灰”,回不来了。
家里还有他的新婚妻子在等他凯旋,刚刚入伍时那难分难舍的场景,令人感动的相拥而吻,以及分别时火车的徐徐开出。看多了国产影片的我判断,结局一定不会是皆大欢喜吧。
但是我又判断错了,这是我的第二条错误判断。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道斯受伤以后,躺在担架里,从悬崖上用绳索一点点放下来。他握着手里那本《圣经》,慢慢的闭上双眼。担架在天空里飘荡,伴着优美的音乐,真是进入天堂一般的感觉。我判断,这时候的他,可能带着他那坚定的信念,离开了人世间,进入了天堂。他曾说过,没有了信仰,他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
而有了信仰的他,会把战场变成天堂,第一次的战场,影片描写的是那些死去的人的地狱,而第二次重返冲绳岛的对战场面,是道斯为大家祈祷之后的战场,那是充满鲜花的世界,精神的力量是如此的伟大,有了坚守的`信仰,哪里都有天堂般的魅力。
道斯活下来了,这是一个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他作为战争的幸存者,活到了很老很老。
说了很多了,我想借题发挥一点,先不论在战争中”不杀生”这件事的对与错,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缺少自己的信仰,这样也就没有太多对自己的约束,唯我独尊的人很多。他们判断一件事情的对与错,全靠自己的想法,其实这完全是不科学的。不好的社会风气,与这些都是有关系的。
所以,要坚持自己好的信仰,行善事,做好人。而且,这信仰,也是与时俱进的。解放前贫苦时期的中国人,为了衣食无忧、产品丰富的未来美好世界,“共产主义”的美好信仰才会带领我们的前辈们流血牺牲。
而如今,我们真的奔向小康了,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我并不是在居安思危,因为很多烦恼也会伴随在我们的幸福生活里。很多事情也让我曾彷徨过,但我现在始终坚信:行善事,做好人,相信因果,始终把阳光装在心里,不骄不躁,不卑不亢,淡定的去生活,去做事。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00
应该说,小编是个爱看电影的基督徒,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适合基督徒观看的主旋律电影其实并不多,要是在主旋律前再加个“好看的”形容词,那就更少了。而今天我要推荐给大家的正是这样一部好看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基督教主旋律电影——《血战钢锯岭》。(插个题外话,这部电影的导演梅尔·吉布森还是《耶稣受难记》的导演,另外它也是美国的抗日战争片哦~ )
也许你已经听说了,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拒绝扛枪上战场的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在二战的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因着母亲是名虔诚的基督徒,父亲在一战后变得意志消沉、狂躁易怒等缘故,有志报国的戴斯蒙德主动参军后却坚决不愿意举枪。为此,他被战友百般欺辱排挤,甚至被控告不服从命令罪而走上军事法庭,但他仍坚守“不可杀人”的诫命,在各样环境的逼迫下对自己的信仰底线丝毫不动摇。
在外人看来就是个怪胎、懦夫的他,当真实的走上战场,其勇敢无畏的表现却令所有轻视他的人汗颜。枪林弹雨中,他秉持信仰英勇向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别人都在杀人,而我是在救人,这才是我为国参军的目的”。当大部队已经向后撤退,他却冒着炮火继续前进,并求告上帝让他再多救一个人,他说自己已经随时做好了为战友牺牲的准备,这话我信了。影片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当上级已经下达再次冲锋的命令后,所有人却在违命等待——他们在等戴斯蒙德·道斯做完祷告。因此当我走出影院的时候,脑海中不禁蹦出这样一句话,你不可能靠他赢得战争,但你知道,要赢得战争必须要有他这样的人。
当整个世界执意要将自己撕得粉碎时,有个人想把其中的一点拼凑回来总不是件坏事,但我们的生活中太缺少戴斯蒙德这样的基督徒了。在逼迫来临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不一定敢在人前承认自己基督徒的身份,更别提在此间坚守信仰的原则,活出基督、活出爱了。也许我们这一生都不可能经历戴斯蒙德的战场风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各自平凡的职场中活出见证!
更多电影片段的感想期待你走进影院观影后再与你一起细细品味分享!本文的最后,再与你分享几个这部电影的关键词——战争与和平、基督徒、不可杀人、爱。
【第8篇】最新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关于最新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1
“让我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他是这是2016年唯一的一部杀入影史百强的作品,靠着8.3的imdb分数排在第91位。第二,则是梅尔·吉布森这个金字招牌,这个在九六年,就凭借着《勇敢的心》囊获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彪悍人物蛰伏十年以后,带着全新的作品回归,让我完全无法拒绝第一时间来尝鲜。”显然,看到这样的影评我也只能感慨大作的名门出处和赞叹我的影视审美尚算在线,确实是震撼人心的好片,即使我不知道它有那么大的来头和名头,也不妨碍它让我心跳加速和热泪盈眶然后一股情感想要喷薄而出却不知从何说起。
大部团队20几号人一起去看了这部电影,之所以确定看这部电影是源于推荐也更源于战斗片所能带来的启发式的团队进攻意识。无疑这很激发我们的狼性,即使在打了一场意志力的胜战之后。
电影可以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描写艾尔蒙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仰,从他童年的经历,一次意外差点害死兄弟,难以忍受父亲对母亲的暴戾生活,以及成年之后偶然救了一个人之后一见钟情美丽护士的一段爱情,这样的经历将他引导向了敬爱生命和决不杀人的信仰,下半部分主要刻画他参军后的经历以及到最后身陷战火中时,这样的信仰产生多大的力量?这部电影看完下来,印象最深的就是,当他筋疲力尽的时候,他还是不停的念叨着“one more,one more”,只要能多救一个人,他都觉得这是他对上帝最好的回应。
纠之于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信仰,或许在和平年代并不会那么被放大被广而宣扬,但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却让我尤为触动和深刻,看到几分钟前还站在路边看着一辆辆运送伤员和尸体的车子走过的尚斗志昂扬的列兵们在几分钟后就在荧屏中被弹火击中倒下,这样的鲜明对比,却是最反复无常的生死不期,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是几张消逝的再也看不见的青涩脸庞。看到一个个被炸的血肉模糊的战士仍在乞求救护渴望生存的时候,看到多斯一次次义无反顾的跑回战场中救下一个个企盼救援的列兵时,我捂着自己的心,是那样激动和震撼,健康完整的生存在这世界,不知道有多好!更强烈的对比是看到日军被海舰炮火攻击,在战败时惨遭杀戮和屈辱时的画面,会联想到,当时战火中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战士,是否比这更炮火无情,血腥残虐。
现在的生活我们庆幸不用过多忧国忧民,还能偶尔奢侈和浪漫,却也有无可奈何的现实的残酷考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很多人都喜欢把它比拟成一个没有硝烟的小战场。生活中困于琐事的烦恼,物质的追逐,时间的安排和惰性的挣扎,工作中囿于目标的达成,工资的涨跌,加班的劳累和迷茫的求索,很多时候不是在与他人的斗争,就是在自我的纠结和执拗。没有手榴弹和机关枪可以横扫一切的障碍,没有掩护和地洞可以避开一切的攻击,更像是赤裸裸的站在许多人的战场中进行一场一个人的自导自演的战争,还要顾及当我倒下的时候是否会有人来测试我的呼吸平稳度将我脱离战争现场进行抢救医治...
如果是一个人去看这样的电影,我一定会更加有一种不安和离索,如上所说的一个人陷于一场战役中孤独求索的感觉。庆幸是跟这样一个团队来看的,当看完之后我们熙熙攘攘的从电影院走出来,看到外面依旧现实太平,看到大家都说看哭了的时候,看到朋友圈我们走过的足迹晒过的阳光美照,和回想起才刚过不久经历的一场我们工作上的小胜战,会顿然觉得,很多时候自己都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在迷茫求索,而是有很多人与你一起经历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忧伤,小题大关,并且还能带给你感动和欢乐,让你感到前行的无忧放心!
多斯的信仰是生命至上,来自于胸口的圣经;我们的信仰或许已有很多明确的缺失,但其实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是否足够坚持和坚韧,坚韧的程度决定它拯救自己和拯救他人的力量!
关于最新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2
工作了5天,周末可以放松一下,和同事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
美澳合作的《血战钢锯岭》无疑是近期电影中少有的战争片,亮点也颇多,他反映了战争和人性,人性在战争中的挣扎。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卢克·布雷西、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泰莉莎·帕尔墨和雨果·维文主演。故事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影片讲述了一位参与了冲绳岛战役军医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与兄长哈尔打闹时,抄起一块板砖打伤了哥哥的头,之后信仰力大增,在与萝西·舒特相恋后响应号召参军,戴斯蒙德·道斯坚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绝拿枪的他却坚持着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头,他酗酒的父亲拉下老脸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军事法庭继续自己的下半生,在钢锯岭一战中凭一己之力救死无数,包括之前对他侮辱的士兵与他意见相反的长官,还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在于尊重,尊重每个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尊重,说起来很简单,但究竟什么是尊重?从影片中来说,尊重是救治曾经对自己拳脚相加的战友,成功帮助他们逃离战场、是救治曾经想要把自己从军营里哄走的下士、是举枪忍住冲动没有杀死从小就开始酗酒打骂母亲的父亲。
电影最后,道斯成功的获得了众人的尊重,在战争中受伤的道斯获得了众人的救助,炮弹炸飞了他的圣经,他大声呼唤,士兵把圣经交在他手里,他把圣经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长的结局,影片在讲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甚至被人称作是疯子的人,如何坚持本我勿忘初心,赢取别人的尊重,世人也应该心存尊重。
人生如水,人生如歌,在长夜漫漫的人生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去创造属于我们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自我。
关于最新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3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要将这部电影和《比利林恩》作比较,非常不理解。
钢琴沉顿稳重,小提琴流畅优雅。君不见,多少曲目通过它们演绎出了不同的风情。甚至,多少钢琴曲目被成功地演绎成了小提琴版本。
票房,只是数字而已。如果因为一部电影的票房不好就否定它,或者因为一部电影的票房很好就眼红贬低它,都是片面的行为。同理,评价也如此。另外,两部电影战争发生的引线都不同:伊战完全是政府发动,而二战时美国可是全民自发参战的。甚至《钢锯岭》中还提到了,有两名青年报名参军失败自杀。这,是不是他们做出的选择?
二战以后,世界再也没有发生过如此惨烈、如此大规模伤亡的地狱般的战事。对于我们来说,那个世界太过遥远,只是一个抽象化的、存活在模糊记忆中的世界。在那个年代,探讨个体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多少人被生生拖入了历史洪流,身不由己。没有现代战争这样复杂精密的战术布置,只是最原始的冲锋陷阵。前一秒还活生生的人,后一秒就身首异处、穿肠肚烂。在那个年代,战场,是没有条件允许你探讨个体思想的。
我想说的是,《比利林恩》也好,《钢锯岭》也好,都是在特定世界环境下的产物。二战战场上比利林恩比比皆是,伊拉克战争中戴斯蒙德也无能为力。小人物自有他的世界,大人物亦有他的战场。毕竟在大环境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弱者,不是吗?
关于最新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4
几个小时前我在大屏幕上看完了梅尔·吉布森的新片《血战钢锯岭》,简直迫不及待想和你们分享。
看之前以为是战争片,看完了你会觉得,其实这是一部宗教片,讲信仰的力量——一些奇迹,你要相信就会存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要讲二战中一名美国士兵德斯蒙德·多斯因为信仰的原因拒绝拿枪而以医疗兵身份在战场开挂救出七十多名战友的事情。5分满分的话,可以打到4.7或者4.8。相信我,这片绝对值得进电影院看。
看卡司阵容已经厉害了word哥。导演梅尔梅尔·吉布森,超凡小蜘蛛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男主德斯蒙德多斯,精灵王雨果维文演他爹,阿凡达萨姆沃辛顿演他的连长上司。梅尔·吉布森曾经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从演员到导演,他的作品一直伴随着我,只是近年作品少了。安德鲁加菲尔德对戴斯蒙德多斯这一角色的演绎,在影片后半部分的战场戏份中尤显精湛。雨果维文虽是配角,但老戏骨演技不是浪得虚名,男主他哥先报名参军回家餐桌上那段就是演技高峰,还有后面军事法庭那段。
电影剪辑简洁干净,没有多余的场景,比如一开始德斯蒙德和他哥比赛爬山和打架差点失手把他哥给灭了的两幕,就干净利落地交代了德斯蒙德的成长环境和不愿拿枪的原因。上一幕他还在和女主美女护士表白,下一幕一个镜头,德斯蒙德老妈坐在餐桌边,女主护士的从她的背后端过一盘菜,两人神态亲昵,德哥紧挨在门外认真看书学习医疗技术。一个镜头就说明两人关系确定,得到家庭的认可,德哥学习医疗技术为以后参军当医疗兵打下了伏笔。
节奏张弛掌控良好,梅尔·吉布森宝刀未老。吉布森很清楚如何愉悦观众,该残暴的时候残暴,该煽情的时候煽情,简单,粗粝,不拖泥带水,很明智的没有去刻意追求对本片而言“毫无价值”的所谓“内涵”。前一小时文戏铺垫,后一小时除穿插短暂的战友交流外,就是子弹横飞,爆炸满天,各种爆头、断肢、各种脏器外翻流血……超写实的摄影风格和壮观的爆炸场面无情地传达了战争的残酷本质。这可能是近年来《拯救大兵雷恩》之后最无情最血腥的战争场景,足以让人感到不适,如坐针毡。残酷的画面带给观众的不会是变态的享受,几乎没人会在这段之后会对地狱般的情景有任何好感。
军事法庭的法官充满怜悯地说,这意味着你将放弃带枪自卫的权利,进入那修罗地狱一般的战场。是的,那的确是地狱。德斯蒙德的连队替换撤下来打得只剩三十几人的上一个连时,那些幸存者的眼神是如此的空洞,灵魂仿佛已死。
战争就是要拍得这样血腥真实,让人意识到战争的残酷血腥丑陋。要不然像国产抗日神剧那样轻松手撕鬼子,开枪凹造型像打游戏一样,关键还有各种风格的漂亮妹子陪伴顺便谈谈恋爱,就只会养出天天在网上吵着要去打日本霸占女优老师们的键盘军事家兼爱国青年了.....
德斯蒙德是坚定的,虽然他也曾经有过质疑。但是信仰就是要你不断质疑才能更坚定。他女朋友也是坚定的,在婚礼教堂那幕,神父问她我们是否等得足够久了,暗示男人这种时候都有可能会逃婚的时候,她语气坚定地说,“别的男人也许会,但我的德斯蒙德不会!”(这句字幕没这样翻译,个人认为翻译略失气势。)哎,战争片注定让女人走开,爱情戏只是电影的点缀。
没有武器,不代表没有力量;拒绝杀人,不代表我不勇敢。
影片后半段,德斯蒙德猪脚光环开启,在尸痕遍野的战场上匍匐翻爬,分辨血肉模糊的躯体,把尚有气息的人拖走,用绳索放到崖下,直到双手血肉模糊,精疲力竭。他不断祈祷上帝让自己再多救一个,上帝显然垂听了他的祷告,应允那么多奇迹的发生成全德哥的。75人,他救了75人。(有说实际他不止救了这么多,营长让他报100人,他谦虚地说没那么多就50人,最后折中75人,呵呵。)
最后的镜头他受伤撤离担架往下滑,镜头摇得却似他在飞升天堂。
德斯蒙德说他尊重所有的信仰。我相信,你看他甚至救了几个日本人下来。也许在他眼中,生命都是平等的。
信仰确实伟大,它能让人类在极度痛苦、绝望的环境中坚持前行。电影花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满怀敬意地高度赞扬了这种忠于信念的勇气。他让所有人明白,信仰不是一桩可以功利计算的生意,它是文明世界的人们赖以自我支撑的基石。就像道斯对未婚妻说的,如果我连信仰都坚持不下去,无法想象还能怎么和你共度余生。
关于最新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5
信仰,总能创造奇迹,但也需要时间。
多斯,是虔诚的教徒,父亲参加过一站,获得过两次勋章,因为朋友战死,脾气变得暴躁,酗酒,殴打妻孩。小的时候,多斯随手一块砖头砸到哥哥头上,差点让他去见上帝。虽然我并没有很明白这和多斯决定不拿枪有多大的关系。这种原生家庭并不普通甚至有点恶劣的环境却成就了这样的一根筋,是我不能理解的地方。
前期多斯与多萝西的爱情故事也让我不解,如果是自己在家里面拿手机看并不能保证能坚持到最后,或者不快进。毕竟我是来看血战的,在开始血战的那一刻起,我便被那效果吓得绞手指,惊出了一手的汗。一个一个战士前仆后继,被爆头,手脚被炸裂。“喷火龙”火苗一扫,一群日本战士被活活烧死一大片,后来“喷火龙”自我原地爆炸也是无比悲壮。所以电影后半部分确实让人激动人心。
回到信仰,感觉有信仰的人很容易给人一根筋的感觉,周围的人往往觉得此人行为话语不可思议,但是往往一根筋的人最容易带来非同寻常的反向与创造奇迹。他们最大的个性特点就是坚持,当然在外人眼里一不小心就成了固执。
信仰是什么?人们又往往信仰什么?信仰的力量又是如此巨大,那么信仰与迷信的区别又在哪里?曾经太平天国画符摆坛希望凭佛祖鬼怪之力击退外兵,卒。所以历史书给评价,小农阶级引导的革命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因为尤其阶级性,可在那群画符的兵眼里,那些怪力鬼神难道不是他们的信仰吗?
再次攻上钢锯岭之前,上司责问为什么还没上去。上校答他们在等待多斯祈祷,最后竟然也获胜了,当然这与他们熟悉战场有关系,如果再换一批兵并不能保证能攻下。可使如果多斯不上,这群兵也没有士气,所以战者,势也。信仰的力量也在此刻体现出来,我在凸显之日,旁人也为之折服。
最后我想说一下战争。为什么会发动战争,有个词语叫做战争财,昔日美国凭借战争给欧洲列国借钱,资助,大发了一笔。日本凭借中国的那些赔款,兴了国家教育,国库充实好几年。尽管战争带给了无数普通人家庭分离,不计其数的壮士断腕缺足。但是大规模的吞并才能带来可观的利润,常人的血与悲乐就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