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雄观观后感作文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雄观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雄观观后感作文,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2022年平凡英雄观后感心得感悟 第2篇海报里的英雄观后感精选范文 第3篇致敬!时代楷模抗疫英雄观后感心得范文 第4篇英雄观后感1000字 第5篇英雄观后感350字 第6篇英雄观后感50字 第7篇隋唐英雄观后感500字 第8篇楚汉骄雄观后感大丈夫能屈能伸读后感
【第1篇】2022年平凡英雄观后感心得感悟
这次疫情里,有太多感人的故事,太多可爱的人。医生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冲在前线给病人治病,警察叔叔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欢乐,主动站出来坚持岗位,工人们不畏艰辛紧急建造医院,人民群众有钱的捐钱,有菜的捐菜,有口罩的捐口罩,有力的出力,做医疗物资的连夜加班,懂健康知识的走村串寨做防范知识宣传……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多么的了不起!
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我们也许很难知道,平平无奇的人群中,原来藏着这么多闪亮的灵魂。他们特别普通,特别朴实,但也特别不平凡!这些闪闪发光的普通人,让我们温暖,安定,心中充满力量,眼前满是希望。
作为一名中学生,国家危难当头,我们上不了战场,又能为祖国些什么呢?我想目前最该做的就是呆在家里,不外出,不聚会,不访友,出门必须戴口罩,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听从专家的安排。这几天,天气好转,我们社区有人总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免疫力强,出来闲逛,这种情况非常令人担忧,要是每个人都这样想,那我们这场“战争”还要被拖延多久,国家还要付出多少!所以我还打算在社区做一些宣传工作,给社区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以及小朋友们讲解一些新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性有多强,这场“战疫”的严重性,一些防护知识等。除此而外,我想更重要的是,时刻不忘祖国的恩情,不忘每一次的灾难中,那些抛家别子不顾个人安危为我们付出的人,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美好的学习生活,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效祖国,报答那些为我们护佑生命健康的“恩人”。
最后,我呼吁大家不要恐慌,不要害怕。我坚信,在全中国、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很快的打赢这场战“疫”。
【第2篇】海报里的英雄观后感精选范文
每一次仰望飘扬的五星红旗,我就想到了战争时期牺牲了的英雄战士,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这面神圣的五星红旗。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才有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才有了我们美好的今天。因此,我们要珍惜这面神圣的五星红旗。
每一次唱起这庄严的国歌,在那激荡人心的乐曲声响起时,哪一个中国人,哪一个炎黄子孙,不是肃然起敬、激动万分呢?因为它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在那烽火不断的乱世中,伟大的作曲家—聂耳用慷慨的歌词和雄浑的乐曲,用为国献身的勇气谱写了它,从此,战斗之歌时刻回荡在神州大地。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我,每次都发自内心去唱这国歌,心中的自豪感伴着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我为我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当我国南极考察人员凭着自己的科技力量,乘着自己的万吨巨轮登上南极大陆,建立起我们自己的长城站、中山站的时候;当我国运动员登上了世界之最—珠穆朗玛峰的时候,谁不为这高兴,谁不为这自豪。如今,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颁奖台上,以前被称为“东亞病夫”的中国人,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有多少人为这惊讶,有多少人为这赞叹……
我为祖国的日溢强盛而感到骄傲。我们的祖国—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党的领导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开发区星罗棋布,高楼大厦到处都有;高科技捷报频传,卫星、火箭连连发射;重点工程节节胜利;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使“东方明珠”—香港重返祖国。人们安居乐业,我们的祖国正向前飞奔!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的祖国必将在这国歌的旋律当中勇敢站起来!飞越腾空……
【第3篇】致敬!时代楷模抗疫英雄观后感心得范文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一个又一个的战“疫”的好消息,纷至沓来,我们正“加速”战斗。在当前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我们更要敢于战斗,敢于与疫“搏斗”。
与疫“搏斗”,要强“疫不灭,我不还”的恒心,忌掉“疫”轻心。截止目前,湖北以外,新增确诊病例人数“15连”降、武汉重症占比下降、全国连续6天治愈出院超千人,累计出院病例已过1.2万人、法匹拉韦、干细胞技术等医疗手段初显有效、部分疫苗品种进入动物试验阶段……在我们的全力“迎战”下,战“疫”已取得欢欣鼓舞的成果,但这还不是最终的胜利。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我们要继续坚定“疫不灭,我不还”的恒心,不因“15连” 降、“重症占比下降”等战“疫”的重要数据降下去了,掉下来了,而掉“疫”轻心。我们要继续坚守战“疫”岗位,绷紧不松,一以贯之,一鼓作气。疫情不灭,我们决不“收兵”。
与疫“搏斗”,要强“防疫第一条”的举措,忌疏“疫”防范。道路千万条,“防疫”第一条。逐步复工复产,支持战“疫”前线。路上的车辆逐渐多了,乘坐公共交通的人们也有所增加了,出门在外,莫疏“疫”防范。天气暖了,想去遛弯儿,三尺阳台暖阳足照。其实,“宅家不出”就是此刻战“疫”时的最好“暖阳”。气温升了,腰围增了,想减衣缩食,“春捂秋冻”不能忘;“立春之后,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不能忘;“增强自身抵抗力是战‘疫魔’的‘天然疫苗’”不能忘。前线战“疫”吃劲,后方防疫更要守牢。hold住!待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胜利后,我们再一起去看那“花儿开”。
与疫“搏斗”,要强“跑在疫情前头”的远见,忌“疫”步“疫”趋。越是在紧要关头,越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去认识、思考、解决当前问题,不能被“疫魔”绕的团团转。“全国一盘棋”“重点地区”“坚定信心”“ 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总书记在部署战“疫”时,无不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大思考、大智慧。我们要主动作为,在战“疫”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认识“疫魔”,寻找疫情变化的规律,进而加以研究,加强部署,防“疫”出现“新情况”于未然,力争跑在疫情变化的前头,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第4篇】英雄观后感1000字
英雄观后感1000字1
对于《英雄》这部电影,我想开门见山的说:好,但只差一点!
先说几句谦虚的话,本人不是电影的内行,对于影片的什么拍摄呀、服装呀、武美呀不是很懂,所以也就不想在这些方面丢人了。
——好!好在哪里,我有这样一个理由。
有句话叫:作品出来以后就不再是作者的作品。还有句话说:作者已死,读者万岁。我在这里也想发扬一下这样的“精神”,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表面看来,这部电影好象是部现代人理念里的“刺客列传”,在我这看则不竟然。以我个人的看法,侠和刺客在影片的地位就是一个符号,导演是借了这个符号在给另一批人做传。
真正的“英雄”是谁?影片中回答的很清楚,心怀天下者乃真英雄!
那谁又真正做到了心怀天下呢?翻翻中国的历史,把天下怀成影片中描述的那样的只有一个群体——知识份子阶层!
对!在我眼里,这部影片好就好在:张导演借“侠”为中国的知识份子做了个很悲剧的传!中国有句老话:侠以武乱法,儒以文干政。
在该片中武侠符号后的人就是“儒”,也就是我说的知识份子阶层。心怀天下可以说是中国知识份子阶层的一个共性,远的不说,近代的仁人志士哪个不是出自这个阶层。康梁变法、科学救国、甚至后来的两弹一星等等,多少知识分子把捐弃个人做为代价换来一个心怀天下的美名!个人在天下的眼里是渺小的,甚至在知识分子个人的'眼里也是渺小的,为了天下,个人是最不足惜的。
当然,中国还有句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是不是按这个前提推理,匹夫们也是英雄了呢?
我想先阐述一下我的对匹夫的个人理解。大体上说人分这几类:当权者、无知匹夫和知识分子。我节外生枝的说明一下,三者之间可以不是截然对立,当权者可以下台成匹夫或是知识分子、匹夫也可以混进知识分子和当权者的队伍。
匹夫即百姓,也就是天下中最最最无辜而且总是被践踏的人。这些人是兴亡的主体,但对兴亡无责。当权者弄天下,也对天下兴亡不感兴趣。惟有知识分子这个“不识时务”的群体对天下的兴亡念念不忘,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绝对是个知识分子而不是真匹夫!
能为知识分子做传做的这么好、挖掘的这么深的影片我觉得是好影片、至少是个我这样的人看的比较顺眼的影片。
可是,就象我题目说的那样——好,但只差一点!差哪一点呢?
个人以为,学学影片中的台词,它高“看”了一个人——秦王!
如果,影片老老实实的写出秦王这两个字,它就一点都不差了。可是,它画蛇添足的给王字加了个点:王成了主。差就差在这一点上了!
又回到我刚才说过的那句话上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为责,义务也!政治课本上早就说过,有权就有责,那反过来有责就意味着有权,至少是“应该”有权。
假设一下,“匹夫有责”这句话要是正确的话。那么,匹夫有了责也就应该有权,而“责”是天下这么大的责,那“权”也应该是天下这么大权。
汉字造的非常漂亮,一个“王”字、一个“主”字,不少就差一点。正常的逻辑是,循序渐进,那就先王而后主。如果不能王,当然就没有办法主了。
——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些王
《庄子.杂篇》第一论“庚桑楚”里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天下乱,因为谁?不单因为有桀、有纣这样的暴君、也是因为有秦皇、汉武和“鸟生鱼汤”!
我想把这个观点再推大一点,天下乱,除了权者弄权而坏天下之和谐,更因为人人都想成为“主”。在这种利益驱使下人人都想通过先“王”的方法而后“主”,天下人心乱、则天下自然就乱。
——所以乱在何处,乱在人心!
前面我提到过,张导演为知识分子的悲剧作传,让我觉得顺眼,现在我要解释这句话中的另外两个字——悲剧。
知识分子们傻傻的为天下匹夫舍生取义,希望能够平“兼济天下”、“平天下”,可是,他们轻信了弄权的王、怜悯着想通过先王而后主的乱之源头匹夫,即百姓。如此南辕北辙、轻生取义,可怜又可笑,当悲剧二字无愧!
所以说《英雄》好,但只差一点!
英雄观后感1000字2
自从《史记》以来,“荆柯刺秦”的故事一直被人称颂,其中独立个体抵抗强权的精神更是其中的内核,而“侠”也被定义为“以武犯禁”,武侠文学和后来的武侠电影的社会功能是用侠的形象在一定程序上冲破社会禁忌,对抗强权政治,为读者或观众提供了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快感。
张艺谋的《英雄》题材来自“荆柯刺秦”,它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古典美,让我们领略了古代气质的精神大餐。当时七国争霸天下,而秦国势力最强,有一统天下之势,所以秦王成了众多刺客行刺的对象,其中对他构成威胁最大的是赵国的四名刺客:无名、残剑、飞雪、长空。他们是对荆轲之类专为豪门贵族卖命的亡命之徒。而在电影中,他们是一种新的身份示人,是士与侠的综合。在短短的电影《英雄》中穿插了友情、亲情和爱情以及大情大义。赵国大将的女儿(飞雪)为报家国之仇,与心爱之人(残剑)历经艰辛,苦练剑法,终有所成,即便决定刺秦,奈何在最后即将成功的一刻,残剑却领悟到了更深的大义——天下苍生。与天下苍生相比,个人的得失便不再称得上什么得失,个人的爱恨、苦于众人的不理解,只能背下懦夫的骂名,然而在无名天下独一无二的剑法前,他也只能申明大义,竭力相助。长空本着对无名莫大的信任,将自己的命运交由他来左右,更是所谓难得的知己吧!在朋友、家人、祖国与天下苍生之间,无名不得不狠下心做出抉择,然而正是这个抉择,决定了“英雄”这个称号。
在即将取得成功时选择了放弃,那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啊!要经历怎样的思想斗争才能做到啊!“无名”之路,是否值得我们效仿?作为无名之人,当我们在追寻一个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之时,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学会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辩证法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举世瞩目的雕塑艺术品——维纳斯像,就是因为没有了双臂,才给人以无穷的魅力,就是因为以未完成的形体留给后代,才给后人带来无限的遐想,所以放弃便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由此看来,学会放弃,也需要懂得辩证法的道理。这里,进与退,拼搏与放弃,也是对立统一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在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勇于放弃,就是明智的选择。这里没有绝对分明的,一成不变的答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没有争议的历史发展过程记录下来,把有争议的历史发展过程留给后人,这便是明智的选择。这样说来,无名选择了放弃乃是英雄的壮举。放弃年轻时的追求,采取更加适应市场的务实策略走无名之路,把更多一点精神财富留给人间,这样保持了自己的信仰,保持了追求。《英雄》——指引了你前进的方向。
英雄观后感1000字3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表现手段和风格在近年来的很多国产商业大片中都有表现,而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所谓“暴力美学”,指的是对于暴力的表现不再执着于暴力内容本身的真实展现,而更讲究一种形式上的追求,也就是赋予暴力内容以形式的美感。
影片的故事是国绕“刺秦”展开的,有多段精彩的武打场面,但在表现这些场面时,影片并没有采取真实再现杀戮场景的方法,而是把这些原本残忍、血腥的场面处理得空灵、飄逸,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形式上的美感,使这些暴力场面不再让观众感到厌恶,而是具有了一种可观赏性。下面我们将选取一些典型打斗段落进行分析。
(一)无名战长空
在无名向秦王讲述的故事里,无名首战长空,将其杀死。这本是一场高手之间的决斗,但在影片的表现中我们感受不到惨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空灵的美感。两人的打斗伴着一位白发老人的琴声进行,紧和着琴声的节奏。两人在空中飞跃,交战。屋檐上的水滴缓缓落下,显出一种空灵、寂静。在双方对视的时候,交战则在意念中进行,这也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虚实合一的境界。最后,无名一剑刺死长空,但镜头并没有渲染长空死时的痛苦,没有血流如注的表现,只有一把宝剑落地,溅起了地上的水珠。这一段落,本应是生死对决,充满血腥和痛苦,可影片的处理方法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美感,高手过招的空灵飘逸,这样就消解了观众对死亡的恐惧。
(二)飞雪战如月
同样是在无名向秦王讲述的故事里,飞雪因嫉妒杀死了残剑,如月为报残剑之仇与飞雪決战。决战在一片枫叶林进行,黄色的枫叶,飞雪,如月红色的长裙,色彩饱满,画面极富美感。风吹起满地的黄叶,漫天飞舞,两人不时腾空、飞起,红色的裙衫,黑色的长发也随风舞动。伴着柔美的音乐,这场决斗不像是充满恨意的决战,更像是两个女子的一场绝美的舞蹈。最后,如月中剑,影片依然没有正面表现她临时的惨状,而是表现了一把剑插在树上,落下一滴鲜红的如宝石般逶亮的血珠。随后,以如月的视角表现了一片黄色的枫叶林慢慢被整片的鲜红浸透,我们可以清楚知道这是一种对死亡的描述,但感觉到的仍然是一种浓烈色彩带来的美感。这一段落可以说是“暴力美学”的一个经典段落,这场厮杀,原本是充満仇恨和血腥的,但张艺谋用浓烈的色彩、黄叶、红衣等意象构建的影像留给我们最大的感受还是视觉上的美感冲击,充满飄逸、灵动之感。
(三)秦军攻赵之“书馆箭雨
在无名的讲述中有一段秦军攻赵的场景,也是影片中暴力美学的典型场景。秦国军队的阵营用两种色彩表现,一种是鲜艳的红色,战士的红铠甲,飞舞的红色军旗,一种是灰色,战士的灰色铠甲,灰色的盾牌,这种大块的色彩表现军队,伴着整齐的“大风,大风”的口号,气势恢宏。赵国书馆内的颜色也是一片鲜艳的红色,红色的陈设,赵人红色的裙衫,极富视觉冲击力。随后秦军箭阵齐发,密密麻麻,像密集的雨点落在书馆,射在赵人身上。赵人在白发老者的带领下,集体练习书法,纹丝不动。这个场景表现的内容实质上是一场集体杀戮,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影片对相似场景的表现往往是慘绝人寰,百姓凄苦的喊叫,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片阴郁的色彩。但《英雄》中的处理方法并没有让我们感觉到这是场残忍的杀戮,更像是一种集体的表演,极具形式化。我们在震撼于影像中场面的宏大之时,对惨遭屠杀的赵人并没有过多的怜悯、同情之感,反而觉得他们的牺牲很正义。
综上所述,在电影《英雄》中,原本表现生死肉搏的视听符号已被转化成了极具形式美的表演,暴力打斗本身已被解构。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影片的主题是“英雄的牺牲精神”。而如果英雄的牺牲太过于真实、残忍,就会有悖于主题的表达。故而,影片采用了暴力美学的手段,既让电影充满视觉奇观,又让英雄们的牺牲显得正义而富有仪式感,进而完成了英雄牺牲精神的主题的表达,是一部难得的暴力美学佳作。
英雄个人感悟
【第5篇】英雄观后感350字
英雄观后感350字1
对于《英雄》这部电影,我想开门见山的说:好,但只差一点!
先说几句谦虚的话,本人不是电影的内行,对于影片的什么拍摄呀、服装呀、武美呀不是很懂,所以也就不想在这些方面丢人了。
——好!好在哪里,我有这样一个理由。
有句话叫:作品出来以后就不再是作者的作品。还有句话说:作者已死,读者万岁。我在这里也想发扬一下这样的“精神”,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表面看来,这部电影好象是部现代人理念里的“刺客列传”,在我这看则不竟然。以我个人的看法,侠和刺客在影片的地位就是一个符号,导演是借了这个符号在给另一批人做传。
真正的“英雄”是谁?影片中回答的很清楚,心怀天下者乃真英雄!
那谁又真正做到了心怀天下呢?翻翻中国的历史,把天下怀成影片中描述的那样的只有一个群体——知识份子阶层!
对!在我眼里,这部影片好就好在:张导演借“侠”为中国的知识份子做了个很悲剧的传!中国有句老话:侠以武乱法,儒以文干政。
在该片中武侠符号后的人就是“儒”,也就是我说的知识份子阶层。心怀天下可以说是中国知识份子阶层的一个共性,远的不说,近代的仁人志士哪个不是出自这个阶层。康梁变法、科学救国、甚至后来的两弹一星等等,多少知识分子把捐弃个人做为代价换来一个心怀天下的美名!个人在天下的眼里是渺小的,甚至在知识分子个人的'眼里也是渺小的,为了天下,个人是最不足惜的。
当然,中国还有句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是不是按这个前提推理,匹夫们也是英雄了呢?
我想先阐述一下我的对匹夫的个人理解。大体上说人分这几类:当权者、无知匹夫和知识分子。我节外生枝的说明一下,三者之间可以不是截然对立,当权者可以下台成匹夫或是知识分子、匹夫也可以混进知识分子和当权者的队伍。
匹夫即百姓,也就是天下中最最最无辜而且总是被践踏的人。这些人是兴亡的主体,但对兴亡无责。当权者弄天下,也对天下兴亡不感兴趣。惟有知识分子这个“不识时务”的群体对天下的兴亡念念不忘,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绝对是个知识分子而不是真匹夫!
能为知识分子做传做的这么好、挖掘的这么深的影片我觉得是好影片、至少是个我这样的人看的比较顺眼的影片。
可是,就象我题目说的那样——好,但只差一点!差哪一点呢?
个人以为,学学影片中的台词,它高“看”了一个人——秦王!
如果,影片老老实实的写出秦王这两个字,它就一点都不差了。可是,它画蛇添足的给王字加了个点:王成了主。差就差在这一点上了!
又回到我刚才说过的那句话上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为责,义务也!政治课本上早就说过,有权就有责,那反过来有责就意味着有权,至少是“应该”有权。
假设一下,“匹夫有责”这句话要是正确的话。那么,匹夫有了责也就应该有权,而“责”是天下这么大的责,那“权”也应该是天下这么大权。
汉字造的非常漂亮,一个“王”字、一个“主”字,不少就差一点。正常的逻辑是,循序渐进,那就先王而后主。如果不能王,当然就没有办法主了。
——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些王
《庄子.杂篇》第一论“庚桑楚”里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天下乱,因为谁?不单因为有桀、有纣这样的暴君、也是因为有秦皇、汉武和“鸟生鱼汤”!
我想把这个观点再推大一点,天下乱,除了权者弄权而坏天下之和谐,更因为人人都想成为“主”。在这种利益驱使下人人都想通过先“王”的方法而后“主”,天下人心乱、则天下自然就乱。
——所以乱在何处,乱在人心!
前面我提到过,张导演为知识分子的悲剧作传,让我觉得顺眼,现在我要解释这句话中的另外两个字——悲剧。
知识分子们傻傻的为天下匹夫舍生取义,希望能够平“兼济天下”、“平天下”,可是,他们轻信了弄权的王、怜悯着想通过先王而后主的乱之源头匹夫,即百姓。如此南辕北辙、轻生取义,可怜又可笑,当悲剧二字无愧!
所以说《英雄》好,但只差一点!
英雄观后感350字2
自从《史记》以来,“荆柯刺秦”的故事一直被人称颂,其中独立个体抵抗强权的精神更是其中的内核,而“侠”也被定义为“以武犯禁”,武侠文学和后来的武侠电影的社会功能是用侠的形象在一定程序上冲破社会禁忌,对抗强权政治,为读者或观众提供了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快感。
张艺谋的《英雄》题材来自“荆柯刺秦”,它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古典美,让我们领略了古代气质的精神大餐。当时七国争霸天下,而秦国势力最强,有一统天下之势,所以秦王成了众多刺客行刺的对象,其中对他构成威胁最大的是赵国的四名刺客:无名、残剑、飞雪、长空。他们是对荆轲之类专为豪门贵族卖命的亡命之徒。而在电影中,他们是一种新的身份示人,是士与侠的综合。在短短的电影《英雄》中穿插了友情、亲情和爱情以及大情大义。赵国大将的女儿(飞雪)为报家国之仇,与心爱之人(残剑)历经艰辛,苦练剑法,终有所成,即便决定刺秦,奈何在最后即将成功的一刻,残剑却领悟到了更深的大义——天下苍生。与天下苍生相比,个人的得失便不再称得上什么得失,个人的爱恨、苦于众人的不理解,只能背下懦夫的骂名,然而在无名天下独一无二的剑法前,他也只能申明大义,竭力相助。长空本着对无名莫大的信任,将自己的命运交由他来左右,更是所谓难得的知己吧!在朋友、家人、祖国与天下苍生之间,无名不得不狠下心做出抉择,然而正是这个抉择,决定了“英雄”这个称号。
在即将取得成功时选择了放弃,那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啊!要经历怎样的思想斗争才能做到啊!“无名”之路,是否值得我们效仿?作为无名之人,当我们在追寻一个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之时,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学会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辩证法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举世瞩目的雕塑艺术品——维纳斯像,就是因为没有了双臂,才给人以无穷的魅力,就是因为以未完成的形体留给后代,才给后人带来无限的遐想,所以放弃便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由此看来,学会放弃,也需要懂得辩证法的道理。这里,进与退,拼搏与放弃,也是对立统一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在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勇于放弃,就是明智的选择。这里没有绝对分明的,一成不变的答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没有争议的历史发展过程记录下来,把有争议的历史发展过程留给后人,这便是明智的选择。这样说来,无名选择了放弃乃是英雄的壮举。放弃年轻时的追求,采取更加适应市场的务实策略走无名之路,把更多一点精神财富留给人间,这样保持了自己的信仰,保持了追求。《英雄》——指引了你前进的方向。
英雄观后感350字3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表现手段和风格在近年来的很多国产商业大片中都有表现,而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所谓“暴力美学”,指的是对于暴力的表现不再执着于暴力内容本身的真实展现,而更讲究一种形式上的追求,也就是赋予暴力内容以形式的美感。
影片的故事是国绕“刺秦”展开的,有多段精彩的武打场面,但在表现这些场面时,影片并没有采取真实再现杀戮场景的方法,而是把这些原本残忍、血腥的场面处理得空灵、飄逸,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形式上的美感,使这些暴力场面不再让观众感到厌恶,而是具有了一种可观赏性。下面我们将选取一些典型打斗段落进行分析。
(一)无名战长空
在无名向秦王讲述的故事里,无名首战长空,将其杀死。这本是一场高手之间的决斗,但在影片的表现中我们感受不到惨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空灵的美感。两人的打斗伴着一位白发老人的琴声进行,紧和着琴声的节奏。两人在空中飞跃,交战。屋檐上的水滴缓缓落下,显出一种空灵、寂静。在双方对视的时候,交战则在意念中进行,这也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虚实合一的境界。最后,无名一剑刺死长空,但镜头并没有渲染长空死时的痛苦,没有血流如注的表现,只有一把宝剑落地,溅起了地上的水珠。这一段落,本应是生死对决,充满血腥和痛苦,可影片的处理方法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美感,高手过招的空灵飘逸,这样就消解了观众对死亡的恐惧。
(二)飞雪战如月
同样是在无名向秦王讲述的故事里,飞雪因嫉妒杀死了残剑,如月为报残剑之仇与飞雪決战。决战在一片枫叶林进行,黄色的枫叶,飞雪,如月红色的长裙,色彩饱满,画面极富美感。风吹起满地的黄叶,漫天飞舞,两人不时腾空、飞起,红色的裙衫,黑色的长发也随风舞动。伴着柔美的音乐,这场决斗不像是充满恨意的决战,更像是两个女子的一场绝美的舞蹈。最后,如月中剑,影片依然没有正面表现她临时的惨状,而是表现了一把剑插在树上,落下一滴鲜红的如宝石般逶亮的血珠。随后,以如月的视角表现了一片黄色的枫叶林慢慢被整片的鲜红浸透,我们可以清楚知道这是一种对死亡的描述,但感觉到的仍然是一种浓烈色彩带来的美感。这一段落可以说是“暴力美学”的一个经典段落,这场厮杀,原本是充満仇恨和血腥的,但张艺谋用浓烈的色彩、黄叶、红衣等意象构建的影像留给我们最大的感受还是视觉上的美感冲击,充满飄逸、灵动之感。
(三)秦军攻赵之“书馆箭雨
在无名的讲述中有一段秦军攻赵的场景,也是影片中暴力美学的典型场景。秦国军队的阵营用两种色彩表现,一种是鲜艳的红色,战士的红铠甲,飞舞的红色军旗,一种是灰色,战士的灰色铠甲,灰色的盾牌,这种大块的色彩表现军队,伴着整齐的“大风,大风”的口号,气势恢宏。赵国书馆内的颜色也是一片鲜艳的红色,红色的陈设,赵人红色的裙衫,极富视觉冲击力。随后秦军箭阵齐发,密密麻麻,像密集的雨点落在书馆,射在赵人身上。赵人在白发老者的带领下,集体练习书法,纹丝不动。这个场景表现的内容实质上是一场集体杀戮,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影片对相似场景的表现往往是慘绝人寰,百姓凄苦的喊叫,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片阴郁的色彩。但《英雄》中的处理方法并没有让我们感觉到这是场残忍的杀戮,更像是一种集体的表演,极具形式化。我们在震撼于影像中场面的宏大之时,对惨遭屠杀的赵人并没有过多的怜悯、同情之感,反而觉得他们的牺牲很正义。
综上所述,在电影《英雄》中,原本表现生死肉搏的视听符号已被转化成了极具形式美的表演,暴力打斗本身已被解构。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影片的主题是“英雄的牺牲精神”。而如果英雄的牺牲太过于真实、残忍,就会有悖于主题的表达。故而,影片采用了暴力美学的手段,既让电影充满视觉奇观,又让英雄们的牺牲显得正义而富有仪式感,进而完成了英雄牺牲精神的主题的表达,是一部难得的暴力美学佳作。
【第6篇】英雄观后感50字
英雄观后感50字1
对于《英雄》这部电影,我想开门见山的说:好,但只差一点!
先说几句谦虚的话,本人不是电影的内行,对于影片的什么拍摄呀、服装呀、武美呀不是很懂,所以也就不想在这些方面丢人了。
——好!好在哪里,我有这样一个理由。
有句话叫:作品出来以后就不再是作者的作品。还有句话说:作者已死,读者万岁。我在这里也想发扬一下这样的“精神”,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表面看来,这部电影好象是部现代人理念里的“刺客列传”,在我这看则不竟然。以我个人的看法,侠和刺客在影片的地位就是一个符号,导演是借了这个符号在给另一批人做传。
真正的“英雄”是谁?影片中回答的很清楚,心怀天下者乃真英雄!
那谁又真正做到了心怀天下呢?翻翻中国的历史,把天下怀成影片中描述的那样的只有一个群体——知识份子阶层!
对!在我眼里,这部影片好就好在:张导演借“侠”为中国的知识份子做了个很悲剧的传!中国有句老话:侠以武乱法,儒以文干政。
在该片中武侠符号后的人就是“儒”,也就是我说的知识份子阶层。心怀天下可以说是中国知识份子阶层的一个共性,远的不说,近代的仁人志士哪个不是出自这个阶层。康梁变法、科学救国、甚至后来的两弹一星等等,多少知识分子把捐弃个人做为代价换来一个心怀天下的美名!个人在天下的眼里是渺小的,甚至在知识分子个人的'眼里也是渺小的,为了天下,个人是最不足惜的。
当然,中国还有句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是不是按这个前提推理,匹夫们也是英雄了呢?
我想先阐述一下我的对匹夫的个人理解。大体上说人分这几类:当权者、无知匹夫和知识分子。我节外生枝的说明一下,三者之间可以不是截然对立,当权者可以下台成匹夫或是知识分子、匹夫也可以混进知识分子和当权者的队伍。
匹夫即百姓,也就是天下中最最最无辜而且总是被践踏的人。这些人是兴亡的主体,但对兴亡无责。当权者弄天下,也对天下兴亡不感兴趣。惟有知识分子这个“不识时务”的群体对天下的兴亡念念不忘,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绝对是个知识分子而不是真匹夫!
能为知识分子做传做的这么好、挖掘的这么深的影片我觉得是好影片、至少是个我这样的人看的比较顺眼的影片。
可是,就象我题目说的那样——好,但只差一点!差哪一点呢?
个人以为,学学影片中的台词,它高“看”了一个人——秦王!
如果,影片老老实实的写出秦王这两个字,它就一点都不差了。可是,它画蛇添足的给王字加了个点:王成了主。差就差在这一点上了!
又回到我刚才说过的那句话上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为责,义务也!政治课本上早就说过,有权就有责,那反过来有责就意味着有权,至少是“应该”有权。
假设一下,“匹夫有责”这句话要是正确的话。那么,匹夫有了责也就应该有权,而“责”是天下这么大的责,那“权”也应该是天下这么大权。
汉字造的非常漂亮,一个“王”字、一个“主”字,不少就差一点。正常的逻辑是,循序渐进,那就先王而后主。如果不能王,当然就没有办法主了。
——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些王
《庄子.杂篇》第一论“庚桑楚”里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天下乱,因为谁?不单因为有桀、有纣这样的暴君、也是因为有秦皇、汉武和“鸟生鱼汤”!
我想把这个观点再推大一点,天下乱,除了权者弄权而坏天下之和谐,更因为人人都想成为“主”。在这种利益驱使下人人都想通过先“王”的方法而后“主”,天下人心乱、则天下自然就乱。
——所以乱在何处,乱在人心!
前面我提到过,张导演为知识分子的悲剧作传,让我觉得顺眼,现在我要解释这句话中的另外两个字——悲剧。
知识分子们傻傻的为天下匹夫舍生取义,希望能够平“兼济天下”、“平天下”,可是,他们轻信了弄权的王、怜悯着想通过先王而后主的乱之源头匹夫,即百姓。如此南辕北辙、轻生取义,可怜又可笑,当悲剧二字无愧!
所以说《英雄》好,但只差一点!
英雄观后感50字2
自从《史记》以来,“荆柯刺秦”的故事一直被人称颂,其中独立个体抵抗强权的精神更是其中的内核,而“侠”也被定义为“以武犯禁”,武侠文学和后来的武侠电影的社会功能是用侠的形象在一定程序上冲破社会禁忌,对抗强权政治,为读者或观众提供了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快感。
张艺谋的《英雄》题材来自“荆柯刺秦”,它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古典美,让我们领略了古代气质的精神大餐。当时七国争霸天下,而秦国势力最强,有一统天下之势,所以秦王成了众多刺客行刺的对象,其中对他构成威胁最大的是赵国的四名刺客:无名、残剑、飞雪、长空。他们是对荆轲之类专为豪门贵族卖命的亡命之徒。而在电影中,他们是一种新的身份示人,是士与侠的综合。在短短的电影《英雄》中穿插了友情、亲情和爱情以及大情大义。赵国大将的女儿(飞雪)为报家国之仇,与心爱之人(残剑)历经艰辛,苦练剑法,终有所成,即便决定刺秦,奈何在最后即将成功的一刻,残剑却领悟到了更深的大义——天下苍生。与天下苍生相比,个人的得失便不再称得上什么得失,个人的爱恨、苦于众人的不理解,只能背下懦夫的骂名,然而在无名天下独一无二的剑法前,他也只能申明大义,竭力相助。长空本着对无名莫大的信任,将自己的命运交由他来左右,更是所谓难得的知己吧!在朋友、家人、祖国与天下苍生之间,无名不得不狠下心做出抉择,然而正是这个抉择,决定了“英雄”这个称号。
在即将取得成功时选择了放弃,那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啊!要经历怎样的思想斗争才能做到啊!“无名”之路,是否值得我们效仿?作为无名之人,当我们在追寻一个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之时,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学会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辩证法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举世瞩目的雕塑艺术品——维纳斯像,就是因为没有了双臂,才给人以无穷的魅力,就是因为以未完成的形体留给后代,才给后人带来无限的遐想,所以放弃便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由此看来,学会放弃,也需要懂得辩证法的道理。这里,进与退,拼搏与放弃,也是对立统一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在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勇于放弃,就是明智的选择。这里没有绝对分明的,一成不变的答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没有争议的历史发展过程记录下来,把有争议的历史发展过程留给后人,这便是明智的选择。这样说来,无名选择了放弃乃是英雄的壮举。放弃年轻时的追求,采取更加适应市场的务实策略走无名之路,把更多一点精神财富留给人间,这样保持了自己的信仰,保持了追求。《英雄》——指引了你前进的方向。
英雄观后感50字3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表现手段和风格在近年来的很多国产商业大片中都有表现,而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所谓“暴力美学”,指的是对于暴力的表现不再执着于暴力内容本身的真实展现,而更讲究一种形式上的追求,也就是赋予暴力内容以形式的美感。
影片的故事是国绕“刺秦”展开的,有多段精彩的武打场面,但在表现这些场面时,影片并没有采取真实再现杀戮场景的方法,而是把这些原本残忍、血腥的场面处理得空灵、飄逸,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形式上的美感,使这些暴力场面不再让观众感到厌恶,而是具有了一种可观赏性。下面我们将选取一些典型打斗段落进行分析。
(一)无名战长空
在无名向秦王讲述的故事里,无名首战长空,将其杀死。这本是一场高手之间的决斗,但在影片的表现中我们感受不到惨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空灵的美感。两人的打斗伴着一位白发老人的琴声进行,紧和着琴声的节奏。两人在空中飞跃,交战。屋檐上的水滴缓缓落下,显出一种空灵、寂静。在双方对视的时候,交战则在意念中进行,这也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虚实合一的境界。最后,无名一剑刺死长空,但镜头并没有渲染长空死时的痛苦,没有血流如注的表现,只有一把宝剑落地,溅起了地上的水珠。这一段落,本应是生死对决,充满血腥和痛苦,可影片的处理方法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美感,高手过招的空灵飘逸,这样就消解了观众对死亡的恐惧。
(二)飞雪战如月
同样是在无名向秦王讲述的故事里,飞雪因嫉妒杀死了残剑,如月为报残剑之仇与飞雪決战。决战在一片枫叶林进行,黄色的枫叶,飞雪,如月红色的长裙,色彩饱满,画面极富美感。风吹起满地的黄叶,漫天飞舞,两人不时腾空、飞起,红色的裙衫,黑色的长发也随风舞动。伴着柔美的音乐,这场决斗不像是充满恨意的决战,更像是两个女子的一场绝美的舞蹈。最后,如月中剑,影片依然没有正面表现她临时的惨状,而是表现了一把剑插在树上,落下一滴鲜红的如宝石般逶亮的血珠。随后,以如月的视角表现了一片黄色的枫叶林慢慢被整片的鲜红浸透,我们可以清楚知道这是一种对死亡的描述,但感觉到的仍然是一种浓烈色彩带来的美感。这一段落可以说是“暴力美学”的一个经典段落,这场厮杀,原本是充満仇恨和血腥的,但张艺谋用浓烈的色彩、黄叶、红衣等意象构建的影像留给我们最大的感受还是视觉上的美感冲击,充满飄逸、灵动之感。
(三)秦军攻赵之“书馆箭雨
在无名的讲述中有一段秦军攻赵的场景,也是影片中暴力美学的典型场景。秦国军队的阵营用两种色彩表现,一种是鲜艳的红色,战士的红铠甲,飞舞的红色军旗,一种是灰色,战士的灰色铠甲,灰色的盾牌,这种大块的色彩表现军队,伴着整齐的“大风,大风”的口号,气势恢宏。赵国书馆内的颜色也是一片鲜艳的红色,红色的陈设,赵人红色的裙衫,极富视觉冲击力。随后秦军箭阵齐发,密密麻麻,像密集的雨点落在书馆,射在赵人身上。赵人在白发老者的带领下,集体练习书法,纹丝不动。这个场景表现的内容实质上是一场集体杀戮,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影片对相似场景的表现往往是慘绝人寰,百姓凄苦的喊叫,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片阴郁的色彩。但《英雄》中的处理方法并没有让我们感觉到这是场残忍的杀戮,更像是一种集体的表演,极具形式化。我们在震撼于影像中场面的宏大之时,对惨遭屠杀的赵人并没有过多的怜悯、同情之感,反而觉得他们的牺牲很正义。
综上所述,在电影《英雄》中,原本表现生死肉搏的视听符号已被转化成了极具形式美的表演,暴力打斗本身已被解构。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影片的主题是“英雄的牺牲精神”。而如果英雄的牺牲太过于真实、残忍,就会有悖于主题的表达。故而,影片采用了暴力美学的手段,既让电影充满视觉奇观,又让英雄们的牺牲显得正义而富有仪式感,进而完成了英雄牺牲精神的主题的表达,是一部难得的暴力美学佳作。
【第7篇】隋唐英雄观后感500字
最近,出来了一部电视剧叫《隋唐英雄》,我可是它的粉丝,天天看。《隋唐英雄》讲述了从隋文帝杨坚开始到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这里面最厉害的要数李渊的第4个儿子——李元霸。这位大将可是叱咤风云,打遍天下无敌手。在四明山救驾他以一敌玩,打得反王节节败退。其实,隋朝和唐朝出了许多有名的大将,如尉迟恭、程咬金等。隋朝会被唐朝灭掉,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就是隋炀帝鱼肉百姓,官逼民反。隋炀帝为了游江都,特意征百万民工修建大运河。据说还造了船,这些船游不了,只有征人在岸上拉。就这样过了数十载,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各地狼烟四起。
虽然隋炀帝修建大运河,鱼肉百姓,国库空虚。可是,回想起来,大运河修建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隋炀帝的暴政使百姓们都起义,有南阳王——朱灿、洛阳王——王世充等等,还有刘武周。这些人为什么要反?就是因为贪官污吏在横行,民不聊生。就连一些隋炀帝的亲信——宇文化及,居然也要反。那时,出现了许多小王,李渊就派李世民去征战,反王们有的归顺了唐朝,有的呢则被李世民打输了。
反王们消灭了,天下太平了。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却处处找李世民的麻烦,李世民还被误会,进了天牢。最后,李世民召回将领们,他们忍无可忍,才有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那天,李渊要和他的三个儿子对峙。李世民埋伏在玄武门,程咬金等将领奋勇杀敌,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在混战之中,李渊只得立李世民为太子,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
【第8篇】楚汉骄雄观后感大丈夫能屈能伸读后感
楚汉骄雄观后感大丈夫能屈能伸读后感
这些天,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叫做[楚汉骄雄],它令我感触最深,也让我想起一句名言: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个故事写道:秦朝末年,刘邦与项羽一起打败了暴君秦始皇,项羽一心想要当皇帝,便自封为“西楚霸王”,项羽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册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无可奈何,只好接受册封,刘邦在回自己封地的途中,把入蜀的栈道都烧了,表示自己无意向东扩张,也防备别人偷袭。在这,刘邦得到了大将军韩信,于是,韩信建议“暗度陈仓”帮助刘邦打败了章王,也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试想,如果刘邦拒绝项羽的册封,便会以“欺君之罪”处死。很显然,刘邦的让步是明智的选择。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战,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贱,勾贱万般无奈,只好去吴国当奴隶,他的'大臣范蠡为了早日复国而臣服于夫差,勾贱当了整整三年的奴隶,才回到越国。他每天睡在柴草上,每天都要尝苦胆的滋味,让自己时时刻刻地记住曾经受到的侮辱;每天还要操练军队。经过二十年的努力,越国转弱为强,举兵打败吴国。可见,如果勾贱不做出让步,怎么会让越国强壮起来呢?怎么回打败夫差呢?
由此可见,让步不是失败与倒下,而是为了保存实力,也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会遇到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困难,你该怎样让步?怎样反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