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八月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4篇优秀的八月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月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五月八月观后感
五月八月观后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五月八月》的观后感应该怎么写?
五月八月观后感
泪水连在眼眶里打转的犹豫都没有就义无返顾地冲垮了我的防洪工程的经验,在我的历史记录中实在是少。当我蜷缩在影院的椅子上为《五月八月》动容的时候,我想说:叶童,你赢了,你是第一个让我的眼泪挥洒得如此淋漓尽致的人。
《五月八月》这部影片以南京大屠杀前后为背景,讲述了居住在南京中的一对小姐妹五月、八月经历的一段闻者心酸、见者泪洒的悲惨命运。自从日本侵略者从屋顶上射击南京老百姓的第一枪开始,她们身边的亲人就一个一个地离去。先是当教员的父亲,接着,便是奶奶……妈妈,最后连舅舅也被炸死了——她们成了真正的孤儿。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成功的。而叶童所塑造的这个母亲的形象更是以其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观众们挑剔的眼睛。且不说她是表达了多少种内涵,我这里要说的是,坚强,当她的母性在挥发到极至时所萌发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坚强。
当某一天你打开门,发现和你说好要恩恩爱爱白头偕老的丈夫以一种横尸的姿态来迎接你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反应?尖叫?痛哭?还是即刻晕掉?想不到的是叶童的反应,竟是一个转身,把尾随而来的女儿抱在怀里,不让她看到如此惨痛的画面,而任由自己泪流满面。
晚上她坐在床头,轻轻拍打着八月的背,口中若有若无地哼着童谣。眼神空洞而骇人。当镜头渐渐淡出的时候,她哀怨的眼神即刻间就定格在我的脑海中——而自己心中碉堡所掩饰的脆弱霎时无所遁形,眼泪无声地倾泻出来。我感受到一种坚强,在她温声细语的歌谣与轻柔的动作中,以一种从未见过的柔弱姿态,润物细无声地征服了我。
伤痛难过到了极点似乎就异常能接受更加悲惨的命运。我难以想象当她初历丧夫之痛后又惨遭日兵蹂躏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荒凉。我作为一个旁观者,都不自禁地用拳头堵住就要失声痛哭的嘴,何况是她这个亲身遭遇的柔弱女子?当她被日兵泄欲后弃之于地时,她的心中该是一种怎样撕心裂肺的痛楚?继她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自己!若是他人,必定是了无生念,自我了结。
但是她没有。她用尚存的一丝力气架上竹梯,登上一双女儿藏身的阁楼,然后才晕倒在竹梯旁。她是忍着不死啊!我相信,作为一个女人,她早已在心中自杀了好几百次、好几万次。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尚且偷生,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当她忍着不死地用尽余力地架上竹梯、当她忍着不死地用沾满自己的血的双手攀登上竹梯的时候,一种坚强,又以一种与她的柔弱相映成彰的倔强姿态,剑一般地刺痛了我的心。
生存现在对于她来讲或许已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词汇,可是灾难却不因她已承受的多少来斟酌是否要不要再给你插上一刀,它依然笑着以鬼子为载体,向她袭来。
她摸着八月,突然发现她的女儿烧得厉害。她连忙摇醒五月,交代她好好照顾妹妹,千万别出来,然后就出来寻找医药。可是五月跟了出来。讨了药后,母女两相依着回去——
可是巷口出现了几个凌乱的身影。隐隐地还看得见刺刀反射过来的光——鬼子!她们急忙闪进一条小巷。急促的脚步声噼里啪啦地跑过;但是,他们的脚步突然停了下来——他们似乎意识到他们要追的人其实不在前面,而是躲在他们附近或者是身后的某个黑暗的角落。他们开始慢慢往后回移……
脚步声越来越近。她说跑,快跑,用头也不回的速度。可是五月的双手紧紧拽着母亲的衣服,呜咽着“不,不……。”猛然间母亲给了她一巴掌,她“嗷”了一声,然后就愣住了。
她也愣住了;但又随即轻俯下身,双手托着女儿的脸,手指摩挲着她刚才打上去的地方,急促地说:“五月,乖,听着,这药一定要放在开水中才能给八月喝,一定要给八月喝……一定要好好照顾妹妹,你是姐姐……等鬼子来追我的时候,你就赶快跑!……快跑!”
脚步声越来越近了。她再也不犹豫了,一个箭步冲了出去;脚步声也跟着上去了。五月从小巷里溜出来,往相反的方向跑去。身后传来了鬼子邪恶的笑声,还似乎听得见母亲的撕嚎。她只是不住地跑,跑,跑。她想起母亲之前莫名其妙的举动,想起母亲半哄半骗地让她们尽可能地练习跑步,想起她和八月跑得气喘乎乎时母亲还在一旁不停地说,快,快,再快一点,不要停……画面就一幅一幅地在眼前闪现——而她 终于明白,终于明白!
她的泪水就洒在身后跑过的路上。
心里的海潮愈加汹涌澎湃了。
浪潮拍打着心中那块滴岩形成的硬礁;我没想到,用冷漠浇注而成的禁锢,在这部影片中,慢慢被海水溶化。
眼睛就涌出海水的滋味。
我以为这礁石,可以替我抵挡住心中的潮灾,别让它喷涌出来,在见到了某些能让它激动的事的时候。现在看来,真是极其愚蠢的一件事;当硬礁被腐蚀掉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因积累过久而愈加来势汹汹的泪潮。
五月被路边突出的竹竿绊倒在地。她看到母亲的血洒在白色的布上,而母亲的头已经被挤到了布外。她听见母亲竭尽全力地喊:快跑——
我感觉到心的一部分被一只手紧紧攥着,然后猛得一抽——
接着就猛烈地抽泣起来。
一直无法自已。
爱是一种极感性的东西,让人愉悦,让人轻松快乐。在观看着这部影片之前我是这么认为的。却从来没有像这样由里到外地震撼过——爱可以是柔弱轻拂的,也可以是悲壮撼人的。爱可以有很多种形式。爱也可以坚强,并且与坚强同在。当你对爱渴望,对爱追求,对爱的结晶给予呵护,那么,爱就是支配你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如阵阵飓风,吹拂在她动荡不定的生涯中;她凭着这股爱,义无返顾地随着它而爱,强烈而悲壮地随着它而爱,由爱而萌生出坚强,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开满了无坚不摧的布阿衣夏木古丽的爱的彼岸!
五月八月观后感
【第2篇】五月八月观后感600字
五月八月观后感600字
“我要自由,我要自由!”仔细想想,却总也不明白自由是什么?难道就是脱离父母的管辖,就像独立一样,像奔驰的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不是自由,这是悲哀!
我也想过,我为什么哭喊着说老天不公,给我自由,这样的话语。仅仅为了母亲的不绝于耳的唠叨和父亲总有的几句斥责,或是少的可怜的零花钱,还是老师日日如山的作业。或许没有这些,就是自由吧!我想。但如果这样,那么这就是个不该拥有自由的年代!想想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战争,和那些硝烟中的孩子!所谓的“自由的枷锁”对他们是多么难能可贵!想想如果我们没了自由的枷锁,会怎么样,和他们一样,流浪,漂移么……有人说:“那样不是挺好,自在逍遥?”我想,那是最好的结局,而事实却没那么完美,因为时代的变迁。这是个叛逆的.时代,当时,他们或许只会没落,而我们,却因为社会的不同,面临的竟是堕落的危机。那么,所谓自由,确实是我们不该拥有的。在带有枷锁的家里待着要更好。
回头想想,这些“自由的枷锁”到底以为着什么?想了很久,懂了,这是家,没有它们,你、我、他便不再完整,没有它们,我们将比五月八月更可怜。
后记:入夜,望着残月,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真的没有自由么?想了许久……许久……直到眼片粘上了,再也揭不开……
【第3篇】八月一日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八月一日电影观后感1
今天,我们管理工程学院第二党支部组织大家观看了经典电影《八月一日》,重温了那段光辉的历史革命,不同与长征等系列的电影电视剧,这次的主角不再是毛泽东等主要演员,而是周恩来.贺龙.叶挺等组成的阵容。
故事讲的是一九二七年蒋介石,汪精卫在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财团的收买下叛变革命,先后发动了“四一二”x政变和“七一五”x政变。在“宁可杀错一千,绝不漏掉一个”的反动口号中,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与此同时,武汉国民政府也停止北伐。这时,陈独秀领导的共产党员也陷入深深的迷茫中,感到革命之路步履维艰,为了挽救革命。七月下旬,中共中央临时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会上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任命周恩来为南昌前敌委员会书记,指挥这次起义。在党的影响下,北阀名将叶挺的部队从武汉乘江顺流东下,在航行的过程中,部队中的共产党员深入群众,做了大的量的工作。这支素有铁军之称的队伍,士气高涨,群情激昂。带有传奇色彩的贺龙率领第十二军也从湖北省的武穴出发,浩浩荡荡的奔赴九江。一路上他们宣传革命主张,吸收了一批农民协会的骨干入伍,革命的力量不断壮大。
1920x年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成立前敌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书记,当时,中国共产党掌握和影响的武装力量有两万多人,而国民党在南昌的军队不足万人,并师以上的军官都去庐山开会了,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中国共产党决定8月1日凌晨4点发动起义,在紧要关头,一名副营长(赵富生)叛变投敌,被贺龙抓住后,当即立断,决定起义时间提前两个小时,8月1日凌晨2点时,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顿时,全城枪声、喊声、爆破声混成一片,在起义前敌总指挥贺龙元帅等的领导下,凌晨2点后,起义部队成功拿下新营房、省政府等重要据点,部队全部主力集中到了南城门,当时敌人火力非常猛烈!魏老三率领突击队员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攻上城楼。魏老三用尽自己的最后一口气将南昌起义的大旗插在了南城门上,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南昌起义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于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那些烈士们,所以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由那些烈士们用鲜血所换来的。但我们却不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有些同学吃饭浪费粮食,有些上课不认真听讲,还有些不好好学习…。想起这些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牺牲的烈士们,我们感到非常惭愧,对不起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心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让烈士们的鲜血不白流。
八月一日电影观后感2
立刻就是八一建军节了,我观看了一部精彩的影片──《八月一日》。影片主要讲述了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在1920x年4月12日,由于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叛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低潮,蒋介石开始了惨无人睹的血腥杀戮──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且把共产党员的人头高高地悬挂在城楼上。与此同时,武汉国民政府也停止北伐。这时,陈独秀领导的共产党员也陷入深深的迷茫中,感到革命之路步履维艰,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建立属于自己的革命武装,时刻定在8月1日凌晨4点!口令是山河统一。由于叛徒的出卖,起义被迫提前两小时举行!在起义前敌总指挥贺龙元帅等的领导下,凌晨2点后,起义部队成功拿下新营房、省政府等重要据点,部队全部主力集中到了南城门,当时敌人火力十分猛烈!魏老三率领突击队员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攻上城楼。魏老三用尽自己的最后一口气将南昌起义的大旗插在了南城门上,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南昌起义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于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那些烈士们,因此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
我们此刻的幸福生活,都是由那些烈士们用鲜血所换来的。生活在幸福的家里,几乎每一天过着“饭来伸手,衣来张口”的日子。但我们却不珍惜这天幸福的生活:有些同学吃饭浪费粮食,有些上课不认真听讲,还有些不好好学习……想起这些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牺牲的烈士们,我们感到十分惭愧,对不起他们。在学习上,就我本人来讲,有时就怕吃苦,做事不能坚持到底。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我想:在今后学习和的生活中,我要更加勇敢大胆,做事都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
八月一日电影观后感3
星期日的晚上,学校教导处组织我们全体师生观看了“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八月一日》,我深受感动,深深地领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应好好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去实现革命先辈未实现的梦想。
当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了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认识到独立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毅然决定以武装起义来反对反动派反动派的统治,蒋为了除掉红色政权,开始了惨无人睹的血腥杀戮,在高高的南京城楼上悬挂着共产党员的人头,并悬赏20万大洋抓逋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者。
1927年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成立前敌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书记,当时,中国共产党掌握和影响的武装力量有两万多人,而反动派在南昌的军队不足万人,并师以上的军官都去庐山开会了,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中国共产党决定8月1日凌晨4点发动起义,在紧要关头,一名副营长(赵富生)叛变投敌,被贺龙抓住后,当即立断,决定起义时间提前两个小时,8月1日凌晨2点时,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顿时,全城枪声、喊声、爆破声混成一片,经过数小时的激战,起义军终于在拂晓时夺取了南昌城。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我们应珍惜光阴、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回想起那些英雄人物,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发奋图强读书,用知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八月一日电影观后感4
今天,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叫《八月一日》,讲的是南昌起义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九二七年蒋介石,汪精卫在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财团的收买下叛变革命,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在“宁可杀错一千,绝不漏掉一个”的反动口号中,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为了挽救革命。七月下旬,中共中央临时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会上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任命周恩来为南昌前敌委员会书记,指挥这次起义。在党的影响下,北阀名将叶挺的部队从武汉乘江顺流东下,在航行的过程中,部队中的共产党员深入群众,做了大的量的工作。这支素有铁军之称的队伍,士气高涨,群情激昂。带有传奇色彩的贺龙率领第十二军也从湖北省的武穴出发,浩浩荡荡的奔赴九江。一路上他们宣传革命主张,吸收了一批农民协会的骨干入伍,革命的力量不断壮大。七月二十七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在南昌的江西大旅社正式组成,并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于三十日晚举行武装起义。会后,周恩来等仍将起义计划告诉了贺龙,征求他的意见。七月三十一日下午五时左右,我军决定于明四日是一举 消灭敌军。八月一日凌晨四时整,战斗正式打响。顿时,枪声,火炮声大作,响彻全城。早晨六时多,起义军已全部解决了南昌内地和郊区的敌军,南昌起义成功了。 这部电影让我感触很深,一是共产党远坚韧不拔的毅志和与叛变革命者斗争到底的决心,以及保卫人民安全的志向,使他们一直与叛变革命者斗争着。正因为有了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等等的共产党员一直努力地斗争着,才可能解放全国,成立新中国。直到现在,在庄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上,赫然印着“八一”二字。由此可见,南昌起义对中国的意义是非同异常的。就因为这一枪,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那天起,一支伟大的军队诞生了。二是我十分痛恨蒋介石和汪精卫。他们竟然在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财团的收买下叛变革命,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还制定了一条荒谬的宣言——“宁可杀错一千,绝不漏掉一个”的反动口号中,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他们是社会的败类。 这些为祖国而奋战的战士们,我真敬佩你们,因为如果没有你们,就不会解放全国,成立新中国,我们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非常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如果这次南昌起义没有他,就不会胜利。我们一定要踏着先辈的足迹,努力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为建设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八月一日电影观后感5
我很少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小时候觉得历史电影太老生,看着颜色不鲜明的电影很乏味,但是现在长大了,成为一名文科生,了解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现在再来看电影,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无味的感觉,更多的是深深的感触。《八月一日》,我想说说。
在1927年4月12日,由于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叛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低潮,蒋介石开始了惨无人睹的血腥杀戮──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武汉国民政府也停止北伐。这时,陈独秀领导的共产党员也陷入深深的迷茫中,感到革命之路步履维艰,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建立属于自己的革命武装,南昌起义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于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那些烈士们,所以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我们的军队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也看到了蒋介石、汪精卫流叛变革命、与人民为敌的可恶嘴脸。
透过电影回顾这一次的历史,不仅仅让我看到共产党坚韧不拔的毅志和与叛变革命者斗争到底的决心,以及保卫人民安全的志向,更重要是坚定了共产党在我心中的领导地位。由衷体会到我们要继承革命意志,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发奋奋斗。21世纪的青少年们!奋斗起来!奋斗起来!奋斗起来!
【第4篇】八月迷情观后感
八月迷情观后感
迷失的情,追随冥冥中清朗的心——《八月迷情》观后感
漆黑的夜晚,偌大的城市,闪烁的零星灯光,他凭着对音乐的信仰与灵魂的感知,追求着光明、幸福。
“就算整个世界陷入混沌,我的心火依旧燃烧。心间那一串风铃的清响,指引着回家的方向。”
“我是个迷途的孩子,但没有被抛弃,既然找不到归路,就随着心走吧。”
“听,你听见了吗?那个音乐,无论到哪我都听得到,它在风里,在空气里,在光线里,它无处不在,你只需敞开心扉。你只需,去聆听。”
从他深邃、绿色而覆一层阴鉾的眼睛里,可以看到纯真的,执念的,对爱的追求与对音乐的渴望。他爱音乐,更胜于食物,他似乎生来便是一个出色的指挥家与创作家。且不管ms.彭说的什么敬业与乐业精神,我现在只想倒吸一口气,感叹:“人似乎真的是怀有某种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的!大概是最近《爵迹》看多了吧,我坚信每个人都拥有不可思议的天赋,我们是精魂的主宰,我们诞生是神的旨意。且不看电影是否夸张了或添加了奇幻的元素,奥古斯特拉什的天赋终究是很难被复制的。我的震惊始于开头那一幕:八月的阳光,令炽热疯长,一个个奇才的光圈折射出迷幻的光芒;齐腰高的麦田里,略显青色的穗絮微微地颤,宛若阳光下完美的黑色剪影。巨大的麦浪在风中涌现一波又一波深墨的绿意,一个小男孩,拥有天使般纯真的笑颜,苍白的面庞有着不谐世俗的安恬。他伸出手,任凭风在指间穿梭,任凭那一支属于天地的乐律奏响。东南西北,无数麦色仿佛翩翩起舞的乐章,在广阔的夏日大地上编织雄壮气魄的曲目。那是千万精灵银铃般的欢笑,是风缕呼啸的大合唱,是西班牙舞女绚烂而旖旎如花的裙摆……记得当时的我是目瞪口呆的,甚至很不识趣地“啊?”的惊叫一声。这场壮丽的盛宴,我虽不能幻想成音乐,但亦可悟其之美。无论是从绘画还是文学的角度,花一点时间,或是细细较对色泽,或是叼着避让词汇疯长,总是信手拈来的。然叫我去作曲,却比登天还难。因此那位小朋友的天赋着实令我敬佩。站在马路中央,手持一张纸牌,即可成为万众瞩目的指挥,繁忙的市中心,嘈杂的川流不息的车辆,陌生的素不相识的人们,一切杂乱无章之物均可成为他创作的元素。大汽车轮胎粗糙而古怪的长闷音,小轿车猛的急刹车的倒呵,电动车短促的尖叫,高昂的汽笛声,行人走路与地板的敲击,那些在常人耳中被视为噪音、鄙视的振动电波,均在他耳朵里,化为一首狂野、喧闹、欢畅、热烈的迎宾曲,一首激情四射的现代都市之唱响。影片看完后的一个中午,我在食堂内心有余悸地侧耳谛听,企图捕捉带什么奇特的乐律,可惜音盲还是音盲,不是拥有一颗懂得控制听觉细胞的头脑便是音乐大师的,耳旁的声音如潮水般涌动,一波盖过一波,近处的无比清晰,像是不加任何杂色的纯色调,一跃即至眼前:背后同学放肆或内敛的打斗嬉笑,近处阿姨打饭利落地叉起叉落,震得铁盆叮叮当当;勺子哗啦啦的翻搅声,尖锐而干涩地刺入耳膜,极令人不舒服,浑身直发凉,尾椎骨如受惊的猫一般炸开;脚摩擦地面吱吱啾啾地窃窃私语,地毯卷起的细微的挤压声……而远处的声响则如中国水墨淡色的衬景,几笔勾勒成形,无需多少重颜料,
因而就如掺了过多白色一样模糊不清。依稀有鸡腿被分尸的切割声,小麻雀叽叽喳喳地商量:“要去弄块豆腐尝尝吗?”;粉丝顺着汤勺嘶溜溜滑落的声响就好像不懂事的小屁孩顺着湿漉漉的滑梯一点点蹭下去的别扭的抗议,末了还摔进一个大水坑,水花溅了一地,换xx倒霉的同志不爽地抱怨:“这粉丝怎么舀不起来的?”餐盆碗勺因猛烈摔击而发出的歇斯底里的呐喊,餐巾纸呼啦啦被抽起的风的搅动……说实话,这一切都是不成曲调地,因为我实在没法把这些忽高忽低、忽沉重忽轻灵的该死的元素理出点头绪来,呜呼!吵死啦!听了半晌,我还是很悲摧的开始以绘画的职业性眼光打量一切:“面前红黑校服尽可以降低纯度,最好是用丙烯画了···后面的可用虚画法,但也不能忘了层次关系;三角构图不错,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好好1我承认和奥古斯特拉什绝对没有共同语言,最多只能傻傻地在那儿听上一阵,然后用声色的美式英语含糊不清地挤出一句:“perfect!”
但我们还是有共同语言的',至少我们都追求着艺术之美,都彼此坚信:“作品源自于生活,题材需靠留心,灵感来自积累,最简单的也就是一切复杂高级之源。”
一个扣篮的声音,一种铁链清脆撞击地面的碎笑,一次单膝着地的门击,都是最可爱的创意。单音可化为复曲,简单组成了纷繁,就连最后的狂想曲,也是由单纯的短音、长音开场的。生命,始于混沌中的一片明净。绘画的灵感也同样如此。一抹阳光,一片绿叶,一角泛黄的书页,女孩微微拂起的裙摆,全是极好的点、线、面的组合,复杂到要几天细细修改、完善,简单到小小一个色块就能搞定。我常常为画中微妙的细节困扰不堪,一心想追求完美,却不想陷得太深,忽略了整体。“不要画碎了,注意整体,要放远点走出画面,浏览一下大致效果!”这是在素描室里时常听到的一句话。
艺术是宽容的,同一种题材兼容音乐与绘画,乃至文学。记得见过一种雉菊的特写:细长纤巧的白色花瓣,苍白如有词娃娃冰冷而精致的容颜,却是一碰即碎的质感;其间淡蓝的花蕊,忧伤的就像干枯脆弱的浅蓝的眸。我给它们取名为“天使的眼泪”。很想为此写一首现代唯美小诗,葬在花的枯萎里。亦很想为它们画一幅画,加很多很多泛黄的纯洁的白,柔软的如同天堂的云朵摇篮,但花蕊却没凝重而沧桑,明确的干涸的笔触,又仿佛在人间流浪多时的折翼天使疲惫地闭上了湛蓝的瞳。试想,倘若一位小提琴手路过,触景生情,独奏一曲天籁,那也是应有秋日雨后的清新与哀凉吧。音乐,是上帝指示着人们,不要忘记这世上存在美的东西。
奥古斯特拉,他只是个迷途的孩子,因为他从未孤独,因为心,早已因音乐的慰藉而有力、活泼、坚定、清朗了。
影片的最后,小男孩受到召唤般的转过身,灿然一笑。不得不说结尾拍得意味深长,没有一家三口抱头痛哭的煽情团圆,也没有曲散人终、萍水漂泊的悲凉,一切,尽在音乐中,在小男孩明亮的笑靥里淡淡结束,意犹未尽,点到为止。是的,他们相逢于音乐,又相聚于音乐,谁又不能说,这是命定的,一场关于音乐的执念之旅,一场爱情、亲情、友情的尘缘?
“既然迷路了,就跟着音乐走吧,那是心声……”
她坚定地面庞,在镜子里折射出一颗梵音笼罩、通灵剔透,散发着圣洁光辉的高贵灵魂。
八月迷情观后感
影片通过采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将三个人的关系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一条是奥古斯特通过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在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的同时,寻找父母。一条是说在父亲的阻挠下失去爱情,遗失儿子的莱拉,在得知儿子还活着如获新生般的拼命寻找。另一条是未等到莱拉的路易斯失望离开,放弃音乐而开始新的事业,最终因为对音乐、对莱拉剪不断的微妙情感,而拾起曾今的一切。他们处在相互平行的世界里,面对着不同的人,经历着不同的生活,然而他们的心情却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导演科斯汀﹒谢里丹带着女导演的细腻与温情,向观众呈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光影故事。是台词、音乐、画面的有机融合,让我们相信他们是在一起的。11年,他们在彼此平行的时空里,一切都是为了那个夜晚的相聚。影片没有过多直接叙述爱情的段落,然而一切却因爱而生,更是因为音乐而生。
影片把音乐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影片开头奥古斯特站在麦田里的镜头,麦浪像音符一样随着风,一同听从着这位小音乐家的指挥。像是在这片宁静的田野上开展的规模宏大的音乐会,和谐而自然。一切都像是有一条无形的线在牵引,那便是音乐。影片用插叙的方式,叙述了莱拉和路易斯一见钟情的情景。路易斯在舞台上演唱的同时莱拉在音乐厅里进行大提琴演奏……“巫师”华莱士则是作为奥古斯特音乐梦想之路的阻挠者。他赏识奥古斯特的音乐天赋,却只是自私的想把他作为自己赚钱的工具。在华莱士与负责人疯狂讨价还价的场景中,影片用后期处理的手法处理华莱士的声音,表达了奥古斯特心中的失望和无助。
的确,有时候全世界都让人心灰意冷,十一岁的奥古斯特便清晰的懂得了这个道理。影片并没有影像表达这是十一年,他经历过什么,听到过多少场来自自然的交响乐。但在同伴们的嬉笑,威胁中,影片让观众看到了他对音乐与生俱来的坚持。当他寂寞无声的眼泪流过脸颊,我们能够想象,一个从未见过父母的孩子内心的思念与依赖。导演运用大量的特写镜头刻画奥古斯特的神情,情感和内心世界。影片中有两个场景令人感动不已。他对杰弗里说自己不想被领养,脸颊的泪珠,在杰弗里说:外面整个世界都在演奏风的旋律之后,他笑着擦干了眼泪。因为这有关于音乐,是唯一能让他见到父母的希望。他独自站在广场,通过几组慢镜头呈现了一个小女孩跑到母亲怀里,嘴里叫着妈妈,同妈妈一起幸福的玩耍。同时切换莱拉焦急寻找儿子的镜头。奥古斯特寂寞无声的泪水再次溢出眼角,流过脸颊……他与生俱来的喜欢音乐,也从未觉得自己是弃儿,只是执着的相信他能通过音乐找到父母,他的父母能够像他一样听到彼此的声音。因此他与父亲的相遇是偶然中的必然。那时他并不知道他勇气坚持梦想的就是他一直执着寻找的父亲。如果说是音乐引导他们相遇,是音乐拉近了他们的距离,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最后的重逢了。其实除了音乐,还有亲情。
生活中无序的声音,奥古斯特却总能随机的把它们有序的组合在一起,谱成最后那规模宏大的交响曲。舞台中央,追光一打,周围是蓝色光线。奥古斯特在舞台中央,伴着梦幻的蓝调尽情演绎。在同一时空里,莱拉转身,走向舞台;路易斯拼命奔跑,跑向演奏地点……因为音乐,因为微妙的情愫,他们相聚在了这个梦幻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