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出国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9篇优秀的出国心得体会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出国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幼儿教师外出国培心得体会 第2篇出国留学个人心得体会1500字 第3篇出国留学心得感悟范文 第4篇大学生出国学习心得体会 第5篇出国学习心得体会 第6篇出国旅游后的心得体会 第7篇出国旅游心得感想 第8篇出国留学的经验心得分享 第9篇教师出国培训心得
【第1篇】幼儿教师外出国培心得体会
十五天的学习时间如弹指一挥,转眼即逝,而在这短短的学习时间中,我所学得的教学理念和知识,我相信我一定会受益终生。
首先,专家们的讲座让我改变了陈旧的教学观念。我从事学前教育的时间不长,之前都在中小学任教。头脑中觉得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大同小异,不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吗而听了专家们的讲座以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完全是错误的,这种教育方式无形当中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无论是哪种教学,都不能抹杀孩子们主动探索的天性,否则都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我以后要改变这种“小学化”的教学模式,创造有利于让他们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探索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
其次,各个专家的现场教学给了我很多启发。夏俐蕴老师的绘画课让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绘画课不是教学生“依葫芦画瓢”,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家。只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东西才是最纯真最美好的,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否则只能是抹杀幼儿的创造力。来自南京的陈静奋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全新的音乐课。以前一直以为音乐课不就是教学生学谱唱歌吗?以前我们的音乐老师就是这样教我们的,而听了陈老师的课,我才知道音乐课也可以有故事、有动作、有创编、有互动......原来学习完全可以变成游戏,原来学习也可以这么轻松愉快。来自上海的张皓老师给我们上的体育课更让我耳目一新。他让我明白了体育课不只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它里面也可以包含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孩子们从中获得的是身心的愉悦,是思维的开启,是能力的`提升。
最后,去幼儿园的跟班学习,让我更直观的明白了什么叫“学前教育改革”。走进师大实验幼儿园,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美丽的操场,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跟着老师欢快地做早操。老师们亲切和蔼、多才多艺,把教室的各个区域布置得美丽精致。“宝宝超市”、“建构区”、“装扮区”、“医院”、“银行”......每个角落都装扮得惟妙惟俏。而这里的大多东西都是老师们自己变废为宝,把平时我们认为不起眼的垃圾做出来的,比如一次性纸杯、旧报纸、矿泉水瓶......孩子们玩得忘乎所以。在玩耍中,他们学会了认字、学会了画画、学会了剪纸、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合作......这比单一的集体式的教学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第2篇】出国留学个人心得体会1500字
曼哈顿、华尔街、时代广场、纽约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与之相媲美的,这里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从曼哈顿驱车近一个小时的路程,在纽约长岛纳苏郡和苏福克郡的交界处,风景秀丽的海岸边,散落着十几栋小楼,路口不起眼的牌子,告诉人们这里便是世界著名的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正是这样一个至今仍称自己为实验室的研究机构,却被人们誉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和分子生物学的摇篮,曾名列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十大研究学院榜首,先后有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有多项荣获诺贝尔奖的研究工作是在冷泉港实验室完成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发现转座子元件的巴巴拉·麦克林托克。詹姆斯• 沃森曾是实验室的主任。
始建于1890年,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冷泉港实验室为何能够始终站在浪尖上引领世界生命科学的潮流?作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冷泉港实验室拥有充裕的科研基金,同时具有独特的科研策略和领先的研究思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将我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一些体会和理解与大家进行交流,籍此抛砖引玉。
开放精神下的学术交流
冷泉港实验室是国际生命科学的会议中心,平均每两周就举办一次国际会议。每次学术会议往往2-3天,大型的学术会议可能持续5-6天。邀请到这些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的都是当今最活跃的一流科学家,我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半年期间,就先后听到philip sharp,david baltimore, craig mello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报告,其中craig mello因rnai研究成果获2006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获奖消息一周后,mello博士便应邀在冷泉港实验室做学术报告。会议期间,上午为学术报告,下午为学术展板(poster),中间往往有促进交流的酒会。学术报告通常网络直播,研 而在学术展板和酒会期间,可以和感兴趣的同行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 正是依托于频繁的、涉及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外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了解和关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内的最新动态,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有意思的是,我在冷泉港工作时需要用到法国giacomo cavalli博士研究小组的实验方案,在几次email邮件交流后,我在冷泉港召开的学术会议上见到了cavalli博士本人,得以当面讨论和交流一些具体的细节。
冷泉港实验室也非常重视实验室内部的学术交流。 为了促进实验室内不同研究小组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冷泉港实验室推行in-house seminar的机制,每个研究小组除了自身组内的讨论会外,还必须定期面向整个实验室公开举办讨论会,实验室内所有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均可参加。
通过国际会议、in-house seminar、研究小组内的讨论会,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实现与外界同行、实验室内同行以及研究小组内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在这些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开放的学术精神,他们非常艺术地处理了同行之间学术竞争和学术交流的矛盾,让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发挥到了极致。
实质性的学科交叉
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会催生大量的源头创新,并可能实现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学科交叉在冷泉港实验室有悠久的历史,曾长期担任实验室主任的沃森博士正是与物理学背景的弗朗西斯·克利克合作,发现并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在以生命科学著称的冷泉港实验室,却有很多具有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有些甚至是教授级的重要pi。 比如,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与信息学科的交叉,为基因与基因组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研究手段和思路,我校在2005年开始具有生物信息学博士点,这在国内高校中应属领先水平。在冷泉港实验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设置pi岗位,主要从事基因组序列分析为主的计算分子生物学研究。目前,冷泉港实验室的绝大多数生物学研究小组都与1-2个生物信息学小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并且长期的合作经验使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之间能够进行富有成效的交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学科交叉催生的许多“利器”,冷泉港实验室都将其应用得恰如其分。
良好的科研素质培训
虽然“当一名科学家”是许多人小时候的理想,但优秀的科研素质和科学素养需要系统的培训,而且有些是在专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比如,如何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学术交流?如何很快地熟悉某一研究领域? 怎样做好一个学术报告?冷泉港实验室非常重视对博士后和研究生的科研训练,每年实验室都有大量的夏季和秋季培训课程(summer course和autumn course),这些课程都是针对最新的实验技术和前沿科学问题进行专题培训,博士后和研究生能够免费参加这些培训的授课内容。 这里举两个例子说明冷泉港实验室对研究生科研素质培训的重视。一是研究生具有专门的讨论会,研究生轮值担任讨论会主持人,如同学术会议一样正式地介绍报告人,协调整个讨论会的提问和讨论等。第二个例子更有意思,如果实验室的pi 邀请了一流的科学家到冷泉港做学术报告,博士后和研究生可以注册申请与这位科学家免费共进午餐。 因此,在享受丰盛午餐的同时,博士后和研究生还可以和一流科学家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其中不乏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一流大学的教授等。
积极的学术交流、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良好的科研素质培训,这实际上是早被大家熟知的话题,冷泉港实验室将其做得最好,从而确保了自己的领先地位。
在繁华的纽约,冷泉港实验室是一片宁静的科学天地,而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海边酒吧,每次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酒吧里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实验室有些pi也会把自己领导的小组成员带到酒吧,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品尝美酒,享受海风的吹扶,或许某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就在这海边酒吧某次不经意的交谈中诞生。
【第3篇】出国留学心得感悟范文
201x年的暑假,一趟从北京起飞,飞往美国芝加哥的飞机在转机到爱荷华城把我从中国带到了地球的另一边-美国。在这个陌生的国度,我独自开始了四年的留学生涯。
出了机场,第一感受是:天真的很蓝,云朵仿佛在头顶漂浮一般,空气可真好啊。
我的大学坐落在美国中西部一个小城市爱荷华城。爱荷华城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小城市,四周围绕着玉米地,小镇上当地人对待留学生非常的热情。刚到学校时,最惊讶的发现莫过于常能在路边看见蹲着的毛茸茸、眼睛黑溜溜的松鼠。这些松鼠天生不怕人,如果你正吃着零食,他们可能会蹲在你脚边,眼巴巴想分一杯羹。在美国校园你能感受到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
时间久点会发现,这里的气候相当于中国的北方。冬季非常的漫长,大雪能从12月持续到开春四月,其他季节气温适合。这里的住宅和房子都配有空调。而且美国大学的学校校园空调一年四季开放,所以在学校里学习会非常的舒适。
交友和选专业
在美国,如果想要快速融入集体,你得主动的和别人沟通交流。在一些基础课例如数学、政治经济学等课上,有很多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这个时候就应该抓住机会和更多人接触,练习口语的同时也能收获一份友谊。
另外,说到选专业一事,大家大可不必急于一时。因为在美国大学,大一基本上是通识课程,大二读完后才真正确定你的专业方向。如果你刚来美国无法确定专业,没关系,你可以先多修几门感兴趣的学科,你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兴趣爱好、未来就业、人生规划,再做选择。
宿舍和食堂
爱荷华大学的寝室什么样形式的都有。单人间,双人间还有三人间。在入学之间学校根据你的提供给他的选择来分配你的室友。如果入住后发现性格不合,可以和宿管说调换室友。
美国大学的食堂都还蛮棒的。在那里,你可以吃到中餐、意大利面、寿司、韩国料理……
不过我还是最爱学校的炸鸡和汉堡。这里地道的中部的炸鸡会给你味觉极大的享受。
校园兼职和玩耍
在爱荷华大学上学时,我在学校食堂找了份兼职——卖甜点。一周工作10个小时,一小时8刀左右,做了一个学期。
这份工作让我了解了更多不同文化的人群,英语也得到了飞速的提升,所以建议学弟学妹们不妨尝试下兼职工作。
在学习、兼职之余,我和好朋友常去全美各地游玩,纽约、芝加哥、费城、加州等地都留有我们的足迹。不论是西海岸的美丽的一号公路,大气的黄石公园,还是洛杉矶美丽的海滩,都会让你觉得不枉留学一场。
时间过得飞快,回想四年留学生活,更独立、更懂得照顾自己,更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这些都是留学给我的莫大收获。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我还是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去美国读书。这是一场对人生和自由的选择的追逐。
【第4篇】大学生出国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生出国学习心得体会1
在国外生活两年有余,回望留学路,虽然艰辛但我并没有后悔!
记得当年申请学校也没有什么中介可以咨询,完全凭自己一手之力,找资料、递材料……飞赴加拿大的时候,还好有一个同伴,是父母好友的女儿,两个人去同一所学校。说起学校来,当时我还是有些心理波动,虽然是去国外读书,刚开始读的却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学校,在人们眼里就相当于美国的社区大学。她心想自己怎么着也好歹是个重点高中的尖子生,考个重本没啥问题,甚至有希望去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而且当时人们的收入没有现在这么高,家里虽然条件不错,但还是一笔蛮大的支出。这样的决定多少有些不成功便成仁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并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
在申请学校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我的签证实际上已经下来了,但是负责的签证官休假了还没有寄出,而到四月份我就必须要出去了,弄得我很着急。还好,我赶得巧,在出发前拿到了签证。因为当时申请加拿大留学虽然比美国容易,但是拒签率仍然接近一半。
回忆当初的懵懂无知,我并不觉得害怕,反而有些新奇。当我们两个人下了飞机,负责接我们的华人朋友问她要住什么地方的时候,我们两个都傻眼了。原来她们以为申请好了学校,来到学校就会有人给安排宿舍,殊不知在加拿大都是自己租房子。不过事情比想象中的简单,我很快找到了一家华人家庭并住了两个月,后来搬到学校附近跟人合租房子。
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不怕的原因是,在那边其实什么事情都挺简单的,只要你肯问,总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一套办事的程序就在那里。这是加拿大给我印象里的好处之一。学校的名字叫做seneca college,现在已经是加拿大最大的社区学院,而我所读的专业是会计。我们四月份到了加拿大,等到九月份才正式开学,我们便多学习了一些语言课程。
来到加国,在生活方面我适应得还算比较快,租房、买菜做饭等等,没有难倒这个从小就独立自主的小姑娘,而且有一个好朋友形影不离。刚到加拿大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感觉一个贵字,比如坐公交车虽然一块多加币,但换算成人民币也要十来块,在国内是打的的价钱。而且,那个时候国内往加拿大打个电话一分钟就要20多元,感觉很奢侈,通常一周才打一次电话。
大学生出国学习心得体会2
9月,我参加了学校的留学项目,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大学学习,有很多收获体会。
到美国以后,不知道是不是语言不通的原因,总觉得自己需要多花时间学习,在美国的这一年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里最辛苦的一年,其实每个学期的`课程比在国内少了将近一半,可是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确实比在国内多,特别是第二个学期。还有一点感触很深,就是美国学生的悠闲,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特别是进入夏季,在学校的草地上,基本上随处可以看见拿着书本晒着太阳的美国学生,悠闲但不散漫,总觉得这种情形在国内是看不到的。
学习难度。说实话,去美国之前,一直以为美国的课程会很轻松,结果恰恰相反。以前以为美国没有考试,结果每门课最少都有两次以上考试;以前以为美国的课程没有作业,结果作业非常多,让我有种回到高中的错觉。也许是因为以前有这些错误的认识,所以反而对这些事情有了更深的感触。说实话,虽然在美国学习生活比在财大要累,但是却觉得更加充实,或者说更有满足感。
关于美国的老师。不知道该怎么说,有点失望,老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其实后来仔细想想,似乎从来没有人说过美国的老师一定比中国的老师好,后来自己再想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看法的时候,突然明白一件事情:学习的关键不在老师,在自己。
也许我们往往需要经历了才能长大,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到美国这几个月,感触多的同时也想了很多,也许很乱,不过却是最真实的感触。我到美国校园的第一天,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应该要学习的地方,我不知道是不是国内的高中应试教育太过严苛,到了大学的第一天就想着放松,然后这一放似乎就有点收不回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但是这确实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其次,说句实话,我比较喜欢美国的考试方式,虽然平时会累一些,但是起码期末考试的时候相对没有这么累,而且我觉得平常有一些考试的压力,也许会学得更好。其实,关于这个想法,来自于学习美国联邦税法的时候,每次快要单元测试的时候就在想,这要是在国内多好,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我更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因为我不用每到期末就开始紧张,可能因为我自己比较懒惰,平常多考试,不会让我觉得学得很厌烦,或者说让我学起来比较有动力。
再者,我觉得美国老师上课好像更注重实用性,他们对理论的讲解相对偏少,可能因为我在国内和在美国都学了税法,对这门课的感受是最深的,在美国的教科书上是看不到税法条款的,当然不排除是因为美国的税收条款太过于复杂的原因,但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解的内容确实更多的是围绕怎么样进行纳税申报,同时,基本上比较重要的内容都会在星期五也就是在机房上课的时候,带着我们实际进行一遍操作。
说到实用性,有一件事情一定要说。就如我在内容中讲到的一样,在商业法律环境这门课上,老师曾经让我们去法院听一次审理,说起来不好意思,就为了这个我们一群人跑当地法院跑了3次,第一次还跑错地方,还有一次在那里傻等了一个多小时,但是现在想想,我想说这是一笔财富,也许数额不大,但是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在那样一个陌生且语言不通的国家,完成这样一件事情,其实是意见相当有满足感的事情。这是一种经历,最少它让我知道,很多事情远比想象中不一样。
最后我想说,美国9个月的学习生活让我明白了两件事情:第一,我真的非常讨厌期末考试,因为比起这种一次定生死的考试方式,我更希望能将平常的努力体现出来,在我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一共选修了4门课,4门课中有3门课,即使不参加最后的考试我都可以通过这门课,这个结果让我在收拾行李准备回国的时候能够放松心态,轻松面对,如果说一定要对学习的课程有什么意见,我的意见很简单,那就是加大平常成绩占的比例,减轻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毕竟学习不是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的事情;第二点,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上的所有课程的老师,没有喜欢让学生自己上台做报告的,基本上都属于比较喜欢考试的。听一起上课的同学说,有很多课程老师很喜欢让学生自己作报告,这些报告有点类似于我商业预测课上老师喊交的那份报告,根据课上所学的内容,选择某一个主题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据说在一门需要介绍食品的课程上,美国学生还买了一个很大的披萨去。其实,提出这个来说,是我觉得在国内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的东西太少,或者说老师太过于信任我们,总是要求我们去看,但是不要求我们把看了的结果写下来或者表达出来,而这样放纵我们的后果就是到最后看的人太少,根本达不到老师希望的效果。
九个月的时间不长不短,却让我明白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学习可以很轻松,但是这种轻松是有代价的。轻松的背后是付出更多的努力。
大学生出国学习心得体会3
在丹麦奥胡斯大学五个月的交换学习生活结束了,马上就要踏上回国的旅程,回想这五个月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感触颇多。
来丹麦之前,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申请学校时的忐忑、办理签证时的繁琐,也体会到了得到奖学金的惊喜。真正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时,却面临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除了语言的障碍,教学方式的差异,更有生活方式、饮食、气候等诸多问题。大概一个月左右我们终于慢慢地适应了丹麦的学习和生活,也开始探索欧洲不一样的文化。
我在奥胡斯选修了三门课程,其中的《公司估值》已经在国内上过两次,虽然内容大体上大同小异,但在学习中却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内外的教学差异。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教学更加细致到位,例如,老师在讲授资本成本计算时,会讨论快速发展的国家和稳定发展的国家的无风险利率取值应该如何调整,多市场多币种的公司应选择哪一区域的无风险利率。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了我们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习惯,我们只会关注模型的用途,而却忽略了其背后的理论原理和细节。这门课期末要求以小组形式选择公司进行估值,在小组合作中,明显地能感受到外国学生的态度更加认真和积极,他们会把教材看上五遍十遍,甚至能熟知某句话出自那一页;他们研究课件查阅文献,虽然他们没有免费的投行分析报告,但却会自己通过行业研究报告、公司年报、网页新闻等多个渠道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对于例如预测等较难的环节,中国学生往往会含糊混过去,但是他们却会特别较真地认真研究、分析、辩论、咨询、直到得出结论为止。
另一门是供应链的相关课程,收入管理。我在国内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会计专业,对于供应链的课程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为了未来进入企业从事财务的职业规划,还是特别有必要了解一下供应链的相关知识的。这门课授课老师是中国人,讲课明显有中国老师的特点,即强制要求学生做这做那,不够自主,但班内的丹麦同学还是特别积极认真地完成每一次的案例分析,在课堂上几乎处于跟老师争锋相对进行辩论的状态,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由于从未接触过供应链的课程,因而这门课对我来说,相对较难,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精心地准备这门课,虽然期末考试的案例分析做得不好,但却增长了很多知识。
另一门是文化与国际商务,选择这门课是因为想了解一下国际文化。但是,课程内容却跟我的预期差别很大。教授是一个中国迷,每次课都拿中国举例子,当然更多的是对中国的一些偏见,例如:中国人盲目喜欢吃kfc,甚至会在kfc结婚。对于这种偏见,让我很是气愤,时常会与他辩驳。就课程内容来讲,老师确实没有给我关于国际文化的更多的括展,但却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所属的中国文化,让我能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虽然中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深深的文化认同感却是不可改变的。这门课的期末以论文结束,我写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衰退的现象,后来收到老师深入讨论的邀请,很受感动。
在学习之余,我也在丹麦及周边国家进行了一些旅游。在丹麦和挪威感受到了北欧风景的亮丽,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看到了二战的残酷,在德国感受到了教堂的华丽和大国气派,在法国感受到了文化和艺术的璀璨,在奥地利和瑞士欣赏到了湖光山色的美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感受到了建筑的魅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路走来,看到了欧洲不同地区的特色,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认识了新的朋友,收获颇多。
这半年的时间,没有了急匆匆地实习和找工作,除了享受上课和旅游,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因而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也有了新的规划。每个人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没必要庸庸碌碌地去追随别人,更没必要为别人乱了自己的脚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最重要的是,to be yourself.
特别感谢交大安泰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能去感受新的世界,这半年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世界很大,生命很短,让我们放开眼界,活在当下,享受青春吧。
【第5篇】出国学习心得体会
出国学习心得体会1
20xx年9月,我参加了学校的留学项目,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大学学习,有很多收获体会。
学习氛围。到美国以后,不知道是不是语言不通的原因,总觉得自己需要多花时间学习,在美国的这一年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里最辛苦的一年,其实每个学期的课程比在国内少了将近一半,可是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确实比在国内多,特别是第二个学期。还有一点感触很深,就是美国学生的悠闲,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特别是进入夏季,在学校的草地上,基本上随处可以看见拿着书本晒着太阳的美国学生,悠闲但不散漫,总觉得这种情形在国内是看不到的。
学习难度。说实话,去美国之前,一直以为美国的课程会很轻松,结果恰恰相反。以前以为美国没有考试,结果每门课最少都有两次以上考试;以前以为美国的课程没有作业,结果作业非常多,让我有种回到高中的错觉。也许是因为以前有这些错误的认识,所以反而对这些事情有了更深的感触。说实话,虽然在美国学习生活比在财大要累,但是却觉得更加充实,或者说更有满足感。
关于美国的老师。不知道该怎么说,有点失望,老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其实后来仔细想想,似乎从来没有人说过美国的老师一定比中国的老师好,后来自己再想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看法的时候,突然明白一件事情:学习的关键不在老师,在自己。
也许我们往往需要经历了才能长大,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到美国这几个月,感触多的同时也想了很多,也许很乱,不过却是最真实的感触。我到美国校园的第一天,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应该要学习的地方,我不知道是不是国内的高中应试教育太过严苛,到了大学的第一天就想着放松,然后这一放似乎就有点收不回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但是这确实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其次,说句实话,我比较喜欢美国的考试方式,虽然平时会累一些,但是起码期末考试的时候相对没有这么累,而且我觉得平常有一些考试的压力,也许会学得更好。其实,关于这个想法,来自于学习美国联邦税法的时候,每次快要单元测试的时候就在想,这要是在国内多好,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我更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因为我不用每到期末就开始紧张,可能因为我自己比较懒惰,平常多考试,不会让我觉得学得很厌烦,或者说让我学起来比较有动力。
再者,我觉得美国老师上课好像更注重实用性,他们对理论的讲解相对偏少,可能因为我在国内和在美国都学了税法,对这门课的感受是最深的,在美国的教科书上是看不到税法条款的,当然不排除是因为美国的税收条款太过于复杂的原因,但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解的内容确实更多的是围绕怎么样进行纳税申报,同时,基本上比较重要的内容都会在星期五也就是在机房上课的时候,带着我们实际进行一遍操作。
说到实用性,有一件事情一定要说。就如我在内容中讲到的一样,在商业法律环境这门课上,老师曾经让我们去法院听一次审理,说起来不好意思,就为了这个我们一群人跑当地法院跑了3次,第一次还跑错地方,还有一次在那里傻等了一个多小时,但是现在想想,我想说这是一笔财富,也许数额不大,但是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在那样一个陌生且语言不通的国家,完成这样一件事情,其实是意见相当有满足感的事情。这是一种经历,最少它让我知道,很多事情远比想象中不一样。
最后我想说,美国9个月的学习生活让我明白了两件事情:第一,我真的非常讨厌期末考试,因为比起这种一次定生死的考试方式,我更希望能将平常的努力体现出来,在我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一共选修了4门课,4门课中有3门课,即使不参加最后的考试我都可以通过这门课,这个结果让我在收拾行李准备回国的时候能够放松心态,轻松面对,如果说一定要对学习的课程有什么意见,我的意见很简单,那就是加大平常成绩占的比例,减轻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毕竟学习不是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的事情;第二点,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上的所有课程的老师,没有喜欢让学生自己上台做报告的,基本上都属于比较喜欢考试的。听一起上课的同学说,有很多课程老师很喜欢让学生自己作报告,这些报告有点类似于我商业预测课上老师喊交的那份报告,根据课上所学的内容,选择某一个主题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据说在一门需要介绍食品的课程上,美国学生还买了一个很大的披萨去。其实,提出这个来说,是我觉得在国内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的东西太少,或者说老师太过于信任我们,总是要求我们去看,但是不要求我们把看了的结果写下来或者表达出来,而这样放纵我们的后果就是到最后看的人太少,根本达不到老师希望的效果。
九个月的时间不长不短,却让我明白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学习可以很轻松,但是这种轻松是有代价的。轻松的背后是付出更多的努力。
出国学习心得体会2
在丹麦奥胡斯大学五个月的交换学习生活结束了,马上就要踏上回国的旅程,回想这五个月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感触颇多。
来丹麦之前,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申请学校时的忐忑、办理签证时的繁琐,也体会到了得到奖学金的惊喜。真正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时,却面临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除了语言的障碍,教学方式的差异,更有生活方式、饮食、气候等诸多问题。大概一个月左右我们终于慢慢地适应了丹麦的学习和生活,也开始探索欧洲不一样的文化。
我在奥胡斯选修了三门课程,其中的《公司估值》已经在国内上过两次,虽然内容大体上大同小异,但在学习中却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内外的教学差异。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教学更加细致到位,例如,老师在讲授资本成本计算时,会讨论快速发展的国家和稳定发展的国家的无风险利率取值应该如何调整,多市场多币种的公司应选择哪一区域的无风险利率。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了我们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习惯,我们只会关注模型的用途,而却忽略了其背后的理论原理和细节。这门课期末要求以小组形式选择公司进行估值,在小组合作中,明显地能感受到外国学生的态度更加认真和积极,他们会把教材看上五遍十遍,甚至能熟知某句话出自那一页;他们研究课件查阅文献,虽然他们没有免费的投行分析报告,但却会自己通过行业研究报告、公司年报、网页新闻等多个渠道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对于例如预测等较难的环节,中国学生往往会含糊混过去,但是他们却会特别较真地认真研究、分析、辩论、咨询、直到得出结论为止。
另一门是供应链的相关课程,收入管理。我在国内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会计专业,对于供应链的课程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为了未来进入企业从事财务的职业规划,还是特别有必要了解一下供应链的相关知识的。这门课授课老师是中国人,讲课明显有中国老师的特点,即强制要求学生做这做那,不够自主,但班内的丹麦同学还是特别积极认真地完成每一次的案例分析,在课堂上几乎处于跟老师争锋相对进行辩论的状态,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由于从未接触过供应链的课程,因而这门课对我来说,相对较难,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精心地准备这门课,虽然期末考试的案例分析做得不好,但却增长了很多知识。
另一门是文化与国际商务,选择这门课是因为想了解一下国际文化。但是,课程内容却跟我的预期差别很大。教授是一个中国迷,每次课都拿中国举例子,当然更多的是对中国的一些偏见,例如:中国人盲目喜欢吃kfc,甚至会在kfc结婚。对于这种偏见,让我很是气愤,时常会与他辩驳。就课程内容来讲,老师确实没有给我关于国际文化的更多的括展,但却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所属的中国文化,让我能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虽然中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深深的文化认同感却是不可改变的。这门课的期末以论文结束,我写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衰退的现象,后来收到老师深入讨论的邀请,很受感动。
在学习之余,我也在丹麦及周边国家进行了一些旅游。在丹麦和挪威感受到了北欧风景的亮丽,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看到了二战的残酷,在德国感受到了教堂的华丽和大国气派,在法国感受到了文化和艺术的璀璨,在奥地利和瑞士欣赏到了湖光山色的美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感受到了建筑的魅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路走来,看到了欧洲不同地区的特色,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认识了新的朋友,收获颇多。
这半年的时间,没有了急匆匆地实习和找工作,除了享受上课和旅游,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因而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也有了新的规划。每个人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没必要庸庸碌碌地去追随别人,更没必要为别人乱了自己的脚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最重要的是,to be yourself.
特别感谢交大安泰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能去感受新的世界,这半年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世界很大,生命很短,让我们放开眼界,活在当下,享受青春吧。
出国学习心得体会3
在国外生活两年有余,回望留学路,虽然艰辛但我并没有后悔!
记得当年申请学校也没有什么中介可以咨询,完全凭自己一手之力,找资料、递材料……飞赴加拿大的时候,还好有一个同伴,是父母好友的女儿,两个人去同一所学校。说起学校来,当时我还是有些心理波动,虽然是去国外读书,刚开始读的却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学校,在人们眼里就相当于美国的社区大学。她心想自己怎么着也好歹是个重点高中的尖子生,考个重本没啥问题,甚至有希望去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而且当时人们的收入没有现在这么高,家里虽然条件不错,但还是一笔蛮大的支出。这样的决定多少有些不成功便成仁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并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
落地才知要租房
在申请学校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我的签证实际上已经下来了,但是负责的签证官休假了还没有寄出,而到四月份我就必须要出去了,弄得我很着急。还好,我赶得巧,在出发前拿到了签证。因为当时申请加拿大留学虽然比美国容易,但是拒签率仍然接近一半。
回忆当初的懵懂无知,我并不觉得害怕,反而有些新奇。当我们两个人下了飞机,负责接我们的华人朋友问她要住什么地方的时候,我们两个都傻眼了。原来她们以为申请好了学校,来到学校就会有人给安排宿舍,殊不知在加拿大都是自己租房子。不过事情比想象中的简单,我很快找到了一家华人家庭并住了两个月,后来搬到学校附近跟人合租房子。
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不怕的原因是,在那边其实什么事情都挺简单的,只要你肯问,总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一套办事的程序就在那里。这是加拿大给我印象里的好处之一。学校的名字叫做seneca college,现在已经是加拿大最大的社区学院,而我所读的专业是会计。我们四月份到了加拿大,等到九月份才正式开学,我们便多学习了一些语言课程。
在加拿大没有受过歧视
来到加国,在生活方面我适应得还算比较快,租房、买菜做饭等等,没有难倒这个从小就独立自主的小姑娘,而且有一个好朋友形影不离。刚到加拿大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感觉一个贵字,比如坐公交车虽然一块多加币,但换算成人民币也要十来块,在国内是打的的价钱。而且,那个时候国内往加拿大打个电话一分钟就要20多元,感觉很奢侈,通常一周才打一次电话。
那时大陆的留学生不像现在这么多,所以也很少聚成一个小圈子,与当地人和其他国家来的学生交朋友便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在加拿大,不像在一些欧洲国家,当地人会有一种明显的优越感。加拿大是一个移民的国度,来自各个国家的人都有,所以文化上比较多元,大家会互相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人因为你来自哪里而歧视你。反倒是当时的港台生面对大陆来的学生会有少少的优越感。那个时候香港刚刚回归不久,大陆的经济也没有像现在一样崛起,许多香港人对前途都感觉比较迷茫,所以留学生之间的看法也会有少少的不自然,不管怎样,在加国的生活已经开始了———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都与这个国家密不可分了。
出国学习心得体会4
曼哈顿、华尔街、时代广场、纽约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与之相媲美的,这里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从曼哈顿驱车近一个小时的路程,在纽约长岛纳苏郡和苏福克郡的交界处,风景秀丽的海岸边,散落着十几栋小楼,路口不起眼的牌子,告诉人们这里便是世界著名的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正是这样一个至今仍称自己为实验室的研究机构,却被人们誉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和分子生物学的摇篮,曾名列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十大研究学院榜首,先后有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有多项荣获诺贝尔奖的研究工作是在冷泉港实验室完成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发现转座子元件的巴巴拉·麦克林托克。詹姆斯沃森曾是实验室的主任。
始建于1890年,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冷泉港实验室为何能够始终站在浪尖上引领世界生命科学的潮流?作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冷泉港实验室拥有充裕的科研基金,同时具有独特的科研策略和领先的研究思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将我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一些体会和理解与大家进行交流,籍此抛砖引玉。
开放精神下的学术交流
冷泉港实验室是国际生命科学的会议中心,平均每两周就举办一次国际会议。每次学术会议往往2—3天,大型的学术会议可能持续5—6天。邀请到这些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的都是当今最活跃的一流科学家,我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半年期间,就先后听到philip sharp,david baltimore, craig mello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报告,其中craig mello因rnai研究成果获2006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获奖消息一周后,mello博士便应邀在冷泉港实验室做学术报告。会议期间,上午为学术报告,下午为学术展板(poster),中间往往有促进交流的酒会。学术报告通常网络直播而在学术展板和酒会期间,可以和感兴趣的同行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正是依托于频繁的、涉及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外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了解和关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内的最新动态,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有意思的是,我在冷泉港工作时需要用到法国giacomo cavalli博士研究小组的实验方案,在几次email邮件交流后,我在冷泉港召开的学术会议上见到了cavalli博士本人,得以当面讨论和交流一些具体的细节。
冷泉港实验室也非常重视实验室内部的学术交流。为了促进实验室内不同研究小组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冷泉港实验室推行in—house seminar的机制,每个研究小组除了自身组内的讨论会外,还必须定期面向整个实验室公开举办讨论会,实验室内所有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均可参加。
通过国际会议、in—house seminar、研究小组内的讨论会,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实现与外界同行、实验室内同行以及研究小组内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在这些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开放的学术精神,他们非常艺术地处理了同行之间学术竞争和学术交流的矛盾,让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发挥到了极致。
实质性的学科交叉
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会催生大量的源头创新,并可能实现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学科交叉在冷泉港实验室有悠久的历史,曾长期担任实验室主任的沃森博士正是与物理学背景的弗朗西斯·克利克合作,发现并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在以生命科学著称的冷泉港实验室,却有很多具有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有些甚至是教授级的重要pi。比如,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与信息学科的交叉,为基因与基因组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研究手段和思路,我校在2005年开始具有生物信息学博士点,这在国内高校中应属领先水平。在冷泉港实验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设置pi岗位,主要从事基因组序列分析为主的计算分子生物学研究。目前,冷泉港实验室的绝大多数生物学研究小组都与1—2个生物信息学小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且长期的合作经验使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之间能够进行富有成效的交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学科交叉催生的许多“利器”,冷泉港实验室都将其应用得恰如其分。
良好的科研素质培训
虽然“当一名科学家”是许多人小时候的理想,但优秀的科研素质和科学素养需要系统的培训,而且有些是在专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比如,如何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学术交流?如何很快地熟悉某一研究领域?怎样做好一个学术报告?冷泉港实验室非常重视对博士后和研究生的科研训练,每年实验室都有大量的夏季和秋季培训课程(summer course和autumn course),这些课程都是针对最新的实验技术和前沿科学问题进行专题培训,博士后和研究生能够免费参加这些培训的授课内容。这里举两个例子说明冷泉港实验室对研究生科研素质培训的重视。一是研究生具有专门的讨论会,研究生轮值担任讨论会主持人,如同学术会议一样正式地介绍报告人,协调整个讨论会的提问和讨论等。第二个例子更有意思,如果实验室的pi邀请了一流的科学家到冷泉港做学术报告,博士后和研究生可以注册申请与这位科学家免费共进午餐。因此,在享受丰盛午餐的同时,博士后和研究生还可以和一流科学家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其中不乏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一流大学的教授等。
积极的学术交流、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良好的科研素质培训,这实际上是早被大家熟知的话题,冷泉港实验室将其做得最好,从而确保了自己的领先地位。
在繁华的纽约,冷泉港实验室是一片宁静的科学天地,而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海边酒吧,每次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酒吧里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实验室有些pi也会把自己领导的小组成员带到酒吧,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品尝美酒,享受海风的吹扶,或许某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就在这海边酒吧某次不经意的交谈中诞生。
出国学习心得体会5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如此难得的机会赴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交流学习。我非常庆幸自己能拥有如此不同于别人的如此美妙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哪怕只是短短半年,转瞬即逝。
莫斯科国立大学作为俄罗斯首屈一指的综合性大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声誉,在国内两年的学习中,我对此已有了一定了解。20xx年9月1日,我们在莫大国际交流中心办理了报到手续,那里的老师都很热心,感觉很亲切,一切都很顺利。随后老师帮我们安排宿舍,我们住在预科楼6楼,2人一个房间,一个套间由2个房间组成,共用一个浴室和厕所,并且有独立的厨房供学生做饭使用。
第二天开始正式上课,代课的是莫大俄语语言文学系的经验丰富的老师,莫大的确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这是我初步感受到的。我们开设的课程不是很多,但都集中在口语实践写作实践等科目,实用性很强,由于俄罗斯人的上班时间不是很长,我们的课时也相对较少。在预科中心的餐厅我算是第一次尝到了俄餐,对于很多刚到俄罗斯的中国人来说,俄餐的确是难以适应,过我倒觉得无所谓,因为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来到一个陌生地方就应该让自己尽快适应环境,包括饮食。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常常将所学内容积极应用于实践,充分利用这样有利的语言环境,通过与俄罗斯朋友的交流,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的确很有帮助。除此之外,我还结识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共同学习俄语,日本韩国美国等等,对我而言,这的确是很有意思的经历!
初到莫斯科,难免会有好奇和欣喜之情,这座城市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你可以看到现代化都市风貌,也随处可见历史沧桑的痕迹,当我第一次踏上红场,这个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地方,以及庄严肃穆的教堂,博物馆,充满古典主义气息的建筑,你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莫斯科的城市环境很好,没有太多的高建筑,没有拥挤的街道,空气正如莫斯科河一般纯净,这在国内大城市是很难感受到的。9月6日,我们赶上了莫斯科城市日,这一天是是为了庆祝莫斯科建城日,到处都是盛大的庆祝活动,市中心人流密集,这样的节日场景的确是很难忘的。学习了俄语,通过俄语去了解莫斯科这座城市,感受她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结合再能真正体会到语言学习的快乐和趣味。
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与我们有很大不同,在莫斯科的一学期我们基本上都是自己做饭,当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莫斯科的物价很高,自己做饭也是省钱的一种好方式。其实作为一个男生,我的适应性还是很强的,宿舍旁边有大型超市,所以每周末我们都得去超市购买蔬菜水果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每天自己做饭,后来便慢慢适应了在国外的生活。
莫斯科的气候很寒冷,尤是冬天,天气多变,这点我倒是不太喜欢。和大多数大城市一样,莫斯科人口很多,消费很高,这座城市兼容了其历史的古朴印记和现代化发展的面貌,我经常接触到的俄罗斯人,或许与欧美国家的开放热情不同,这个民族尤其自身的民族性格,坚毅勇敢,不易屈服,对自我民族的强烈认同感,但他们办事很认真,尽责,这点我从接待我们的当地人和宿舍管理大妈都能感觉得到。在俄罗斯我也接触到了不少中国人,又在莫斯科留学的,有常年在莫斯科做生意的,有政府工作人员的等等,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不同的人在异国他乡的经历感受对我来说获益匪浅。当我第一次来到莫斯科国立大学时,我看见了曾经在教科书图片上的莫大主楼,这是一座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整体给人一种恢宏庄严的感觉,主楼坐落于列宁山上,从那儿可以俯瞰整个莫斯科,山下宁静清澈的莫斯科河蜿蜒而过,某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漫步在河畔,与河边散步的当地人闲谈随聊,确实一种惬意的享受。
我们到莫斯科后,好天气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大约在十月中旬天气便是断断续续的阴雨,雨雪,气温也降得厉害,正如卢布的汇率一样变化太大,说起汇率,有段时间卢布的汇率的确是大起大落,不过这并未对当地人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人们依旧像往常一样,上班下班,超市供应充足,井然有序,或许从这之中也能看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点。
俄罗斯也是艺术的国度,芭蕾便是俄罗斯的国粹,提起芭蕾舞不能不说说大剧院,它是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俄罗斯最大最古老的演出剧院。莫斯科的大剧院里面是金色和红色为主调,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尤其是它的水晶大吊灯更显的雍容华贵。在舞台正对面有一个非常豪华的包厢,那是过去给沙皇的专用包厢,过去芭蕾舞只有贵族和少数有钱人才能欣赏的节目,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但能到大剧院看演出的必竟还是少数,在这里看演出不仅对观众而言是一种享受,对于能在大剧院表演的芭蕾舞演员来说,也是一种对她们艺术上的肯定,换句话说能在这里表演的演员都是俄罗斯最高水平的芭蕾舞演员。芭蕾舞是俄罗斯的国宝,所以慕名而来的观众就特别多。全世界的观众都想能在莫斯科大剧院欣赏一场表演,因而这的芭蕾票就特别紧张,往往提前数月就被抢购一空。没点关系根本买不上票。莫斯科除了大剧院,小剧院,克里姆林宫剧院,讽刺剧院等等许多有名剧院,只要是芭蕾舞团水平够高,在一般的剧院里一样可以看的很好。
出国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第6篇】出国旅游后的心得体会
出国旅游后的心得体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大家也都在日益注重出游的品质,而伴随着人们对于出境游旅游经验的日渐丰富,当下的游客更希望感受和丰富特色、新鲜、幸福的旅程。
一个人旅行,心境常常都是由初始时的不熟悉与寂寞,转变为乐于这份孤独。你会因此而更了解自己。一个人旅行,由于身边没有任何熟悉声音的关系,你会有更多的时间与内心的自我对话。从这也让我懂得了八件事:
1. 你可以随时随地说走就走
爱上一个人旅行后,你会发现每次想出国都不再会有难以敲定时间、无法择定地点的问题,哪时候有假就哪时候出发,就算零计划也不必担心,因为你知道到了目的地后自然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跟你分享哪里有好吃好玩的,对你来说,买张机票说走就走再容易不过。
2. 学会享受孤独却不感寂寞
一个人旅行,心境常常都是由初始时的不熟悉与寂寞,转变为乐于这份孤独。随着时间过去,你开始爱上一个人到当地市场采购食材烹煮、爱上漫无目的地散步、爱上独自坐在咖啡厅看书、爱上因为一个人随时都能撞见新火花;享受因为孤单而变得坚强自信的自己,也喜爱每天都只需要专注在自己身上的自在。
3. 如果你愿意,每天都很容易认识新朋友
独自旅行时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想必是随时随地都很容易认识新朋友吧!一来是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相似的旅人,看到你也是只身一人都会想交谈,二则是当地人对于独身的人总是会特别好奇,因为交友机会广,也总是能在旅行过程中认识让人想一辈子珍惜的朋友,而说到底,遇见的人才是每次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4. 你会受到许多人的帮助
只身来到陌生的国度是件勇敢的事,但想要在新环境生活讲求的不只是那份勇气,常常还得仰赖陌生人的帮助,小至问路,大致借宿一晚甚至是载你到各地旅游这些事都是独游时的.常态,感受到的善意甚至让你觉得这辈子都难以偿还,你明白这个世界其实充满着好人好事,也知道每趟旅行的背后其实都藏着许多无私的爱。
5. 每一天都觉得自己比前一天更坚强
从刚下飞机的那刻开始,或许你也发现自己的心情日复一日从有所恐惧慢慢转变为自在熟悉,因为身边没有人得以依靠,你知道自己必须勇敢、必须独立,也因为凡事都得自己解决,你变得对自己更有自信,感觉有再多挑战也无法击垮你。
6. 能够让自己放纵在完全的自由中
如果想起个大早看日出,你不会因为旅伴兴致缺缺而受影响;遇上喜欢的咖啡厅就算赖上一整天也没人阻止你;还能随意更改行程、随心所欲吃着所有想品尝的美食,无时无刻都能照着自己的心情决定一切。
7. 明白身在何处并非重点
因为一个人的关系,让你在旅途中更容易与他人接触,也会因为旅行久了而发现,往往让你留下最多感情的,不是那个最美或待得最久、看得最多的地方,而是那些遇见的人让你打从心里爱上某个城市岛屿,将那里称之为家。旅居何处从来就不是重点,真正重要的是在那里留下的记忆、结交的朋友、共同经历的事物。
8. 你会因此而更了解自己
一个人旅行,由于身边没有任何熟悉声音的关系,你会有更多的时间与内心的自我对话。藉由新环境而变得清晰灵敏的感官,这时候的你无时无刻都在用心感受,努力接收所见所闻,也因为遇见各式各样的人,让你更清楚了解自我、对于未来也有着更多的想法,每趟旅行回来后,总会让你变的更不同却更像自己。
【第7篇】出国旅游心得感想
这次欧洲旅游归来同事们都问我有什么感触。可以说感触最大的就是环境。那里的天空蔚蓝,飞机从天上飞过,都能画出一道道美丽的白线。那里的空气清新,一大早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感到心旷神怡,这种感觉只有在我国的大山深处才能感觉到。那里的河流清澈见底,鸭子在水中嬉戏,坐在岸边感觉这就是人间的天堂,这里让我们不再想那繁华的城市和喧闹的商场,这里让我忘记旅途的劳顿,甚至感叹道,能在这里生活将是何等呢的幸福……。
其实这种环境在我的小时候也是经常见到的。只是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切向钱看,忽视了环境的污染,导致清澈的河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又脏又臭的污水;纯净的空气不见了,看到更多的是雾和霾和昏暗的天空、沙尘暴。以及身边越来越多的莫名其妙的病种。由于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很无奈,只有听任命运的安排。一切都是如此的习惯下去。就像同事们说的,现在打扫卫生的,扫马路的都不戴口罩了。这种现象习惯下去,怎么了得……
2008年的奥运会就要在中国召开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环境提出了质疑,如果到时候中国的环境不达标,到时会有很多国家拒绝参加奥运会,或者出现外国运动员带防尘罩参加奥运会的现象,那样的话,将是中国的耻辱,将会成为奥运史上的丑闻。为此,国家环保负责人明确表示,到时候中国北京的.空气质量一定能达标。这是庄严的承诺。我们也希望,不仅北京能够达标,其他的城市环境都能达标,让我们的孩子也能看到什么是蔚蓝的天空,什么是清澈的河流,知道什么是清新的空气,什么叫心旷神怡。让不好的习惯远离我们,让各种疾病远离我们,还我们一个干净的生活空间。让久违的阳光从新普照中华大地。
出国旅游心得感想
【第8篇】出国留学的经验心得分享
出国留学的经验心得分享
大一老师就对我们说,大学毕业有三条路选择,第一是就业—比较艰苦,第二是考研—比较痛苦,第三也是出国留学—毕业后的最高境界。
说到出国留学,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富人拥有的特权。因为出国留学费用并不便宜:美国,英国为第一档次20~30万/年;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列第二档15~20万/年。当然能在美国拿到奖学金是最幸运的,但对于大多数工薪家庭来说,一年顶这么多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想想毕业后回来,投资了几十万回来那个几千元的工资,性价比不高(很多人想出国就不回来,其实这是很难的,除非是学计算机,学技术或者找个外国人结婚,像我们这些学商,学管理之类一般是留不下的)。留学就像是在买衣服,物美价廉,真的要花一番心思……
当时也大概了解到出国留学的相关信息,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国梦几乎破灭。第一,投资巨大,还本无期。第二,自己只是工薪家庭,毕业后没有多少关系能担任职高薪职位。第三,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洋文凭的光环也没有以前那么闪亮。要找一个性价比高的地方可真要花一些心思!打开全球高校500强排行榜看,排在里面也有来自不同发达国家的高校。瑞典,丹麦,芬兰,挪威,冰岛和马耳他等等,一些国家既熟悉但又缺乏了解。德国和法国的免学费教育已早有听闻,但由于留学人员日益增多,这些国家的财政压力增加,所以两国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征收学费了。
其实北欧五国也一样有着类似的政策,不过丹麦在06年就开始收学费了,瑞典和芬兰正在酝酿……经过详细调查,在瑞典,芬兰,挪威一年总费用5万~6万(冰岛大学很有名气,但太冷,所以没有考虑),留学费用低廉,很适合像我这样的工薪家庭。至于有什么名校?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大学,隆德大学,哥德堡大学,乌普萨拉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等等,乌普萨拉大学是北欧最古老的学校,1477年建校,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高校之一。芬兰的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赫尔辛基商学院(现在3校合并为aalto大学),赫尔辛基大学等等。挪威的奥斯陆大学,挪威科技和自然大学,卑尔根大学,挪威农业大学等等。还有大家不熟悉但排名前100的'马耳他大学(马耳他是地中海里面的一个岛国,旅游业为主)。
除了性价比,大家都会考虑的是这些国家的国民英语能力。在english skills-at least conversation level (europeans and languages; european commission 2005)的报告中,后面的是瑞典85%,丹麦83%,挪威(missing),芬兰(60%)(而小国马耳他则89%)。但是,我们熟悉的国家德国 51%,法国34%,意大利29%。相对其他非英语国家而言,北欧各国也比较高度国际化很多。还有的是国家竞争力如何?北欧都是小国家,人口最多的瑞典也900多万人,但小国里却出现了很多国际知名的品牌,像家知户晓的nokia,ericsson,absolut vodka,upm,lego等等。而且,我们也可以从oecd经合组织的报告中看出,北欧各国在世界竞争力的各项指标中分列前10,在创新性这项指标中,芬兰,瑞典更为列第一和第二。最后,一个比较关注的问题是社会安全问题。可以肯定的说,如果北欧社会安全算糟糕的,世界上没有一个更安全,更廉洁的国家了。还有的是,这些国家人人平等,不论男女,不论种族,不分肤色,所有工作都一视同仁,只要勤奋,总是赢得尊敬的。
一个国家的强大和它自身的国民教育分不开,这是毋庸置疑的定论。从性价比,从国民的英语水平,从国家竞争力,从社会安全等等问题上考虑,本人最终选择了圣诞老人的故乡—芬兰。
【第9篇】教师出国培训心得
首先,我要表达对董事长的感激之情,不仅仅是因为董事长提供了这次出国培训的机会,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和心胸,更让我感动的是,董事长与新加坡接待人员就我们出行细节上点点滴滴的沟通,让我们在新加坡没有身处异地的陌生感,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学习和游玩,确实做到了学得用心,玩得开心,住得安心!
这次培训,除了体会到新加坡教育制度的灵活性和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更加从两国教育所带来的结果的差异中体会到教育的意义。在这里,不再从大的方面赘述,体会最深的,是这样几点:
1. 对自己负责
观看了新加坡的各类学校,整体感觉,新加坡的孩子们动手能力非常强,而且无论从开始一件事,还是正在做一件事,还是做完一件事后整理残局,从头至尾对自己负责,这恰恰是个性成熟的表现。新加坡教育是由我及人,先认识自己爱自己,再推及爱祖国爱社会,并且孩子从初中开始开家政课程管理个人事务,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能够带给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自信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整个人生能够在自我负责的状态下良性运行。而中国孩子通常在过程前、过程中会处理得比较好,过程后的收尾工作,就不管了,这样极易造成处理个人事务不顾后果,导致今后无法面对和处理人生中遭遇的困难。
2. 简单做事
这里并不是说新加坡孩子思考力有问题,而是在新加坡,不需要浪费太多的精神和心力去考虑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沟通困难等问题,心无旁骛,可以集中精神在个人或团队感兴趣和关注的领域,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做好一件事。虽然新加坡国小资源少,但每个人都专注于正确的事业方向,努力发挥个人或团队优势,使新加坡在全民努力下,能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一席。
3. 和合相处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新加坡人素质很高,容易相处,而且态度友善,在学校完成各种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已经学会沟通和团队合作,并且每个人都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以完成一项复杂的工作任务的。而合作过程,是需要妥协和互助的,因此在新加坡与人交流,通常都能够平和沟通。这也带给我个人一种独特的感受——新加坡的整个城市都是安宁稳重的。
4. 花时间和精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在人类社会的道德层面,通常有益于大众的,就被认为是好的、正确的,有益于个人却会损害公众的,通常就是不好的。同时,心理学家们已经发现,热心公益的人士,很少会出现心理或精神上的问题。新加坡的孩子们从小就需要组织和参与很多社会公益活动,如帮助老人和孩子,并且被教育系统纳入重要考核范围,这也为公民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能够与人友好相处,并且善于为别人考虑的人,往往能够得到别人的喜爱,而不常参与社会活动,不能与人友好相处的人,最容易发生心理偏差。
5. 国际化
由于新加坡学生具备语言优势,他们得以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甚或参加多种国际间举办的竞赛。这对于中国学生,尤其是我院的学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些国际间的互动,让新加坡学生具备了广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为学生进入高端领域工作,奠定了基础。当然也就给学生本人,带来了进入高端领域就业的机会。
针对以上体会,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改进和着手进行的是: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独立性。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做到少包办,多放手,少指责,多鼓励,以让学生为自己今后走入社会,做好积极的准备。鼓励学生学好英语,团结协作,把精力放到正确的方向上。
同时加强自我管理,勇于承担责任,在工作中放开心胸,本着集体利益做人行事,在态度上不对立,不埋怨;积极改进教学过程管理,将学生团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工作之余拓宽视野,多吸收先进理念和知识,运用到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