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学会教学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4篇优秀的学会教学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会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让孩子学会分享教学心得体会
让孩子学会分享教学心得体会
让孩子学会分享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今优越的社会条件,特殊的家庭位置,使孩子们存在着自私、孤僻、任性,独占心强、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合作意识差等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的小朋友玩。有些孩子往往毫不客气地拆掉伙伴搭建的积木,按自己的意愿设想搭建,无视别人的存在、别人的劳动成果。幼儿的这些行为都是自我中心的外在表现。由于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许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中指出:教育孩子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需要,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态,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通过学习分享可以使幼儿懂得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教育幼儿心中有他人,愿与人分享,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知道分享是什么
“分享”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要想使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必须先对幼儿进行关心别人,爱别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从教育幼儿爱身边最亲密的人开始。如:“三八”节为妈妈制作一样礼物,为妈妈做一件事,平时关心帮助比自己小的幼儿,主动向老师询问小朋友为什么没来等,并通过故事、情境表演、歌曲等形式来教育幼儿。同时还开展了亲子活动,把家长请到幼儿园和孩子一起游戏,使幼儿从感情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共同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利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在平时,我们处处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儿也会把家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时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她当时的情绪。
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如:有一次,一铭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奥特曼”,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一铭而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拿过“
奥特曼”,对一铭说:“这个奥特曼现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可是,我不借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样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一铭想了想说:“我会很难过。”“那你们大家呢?”“我会很难过,老师……”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一铭,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很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 一铭不说话了,他拿过“奥特曼”塞到小朋友的手中,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地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摆脱了自我这一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的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成人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状态,从而来培养幼儿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亲社会行为。
班上幼儿有办“生日会”的需求时,我们与家长配合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蛋糕、饮料、糖果等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教师还利用“生日会”的过程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让大家唱完生日歌,说完祝词之后,请“小寿星”简要谈谈成长中值得分享的故事,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
通过随机教育,幼儿在反复的教育训练中逐渐养成了乐于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懂得了做任何事情自己不可能永远都排在第一位,进而逐渐做到了遇事要想到别人。
三、通过开展角色游戏进行分享练习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识进行游戏,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完成游戏,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分享和谦让的行为,在小班时组织幼儿开展“大家一起玩”的游戏,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一辆玩具车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饼干,并向孩子们提出当有“客人”来“娃娃家”做客时,“妈妈”、“爸爸”、“宝宝”应当怎样分配这些玩具和饼干?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启发他们学习分享,把玩具车送给客人玩,把小饼干留给自己,让幼儿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分享行为也能随之产生。
在玩图书馆的游戏时,我准备了数量不多的图书,见一些幼儿拿到图书,一些幼儿没有拿到图书,我就问拿到书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没有书看怎么办?”让幼儿通过思考,自觉产生分享的语言和行为。有的幼儿说:“把这本书给他看吧!”并将书递给没有的孩子,有的则说:“我们一起看吧!”过后,我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们:“和小朋友一起看书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图书让给小朋友看,所以你们在一起看书才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以后类似的情景发生后,我都注意及时强化,使幼儿在今后的交往中能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同时我还特别注意评价时的语气、语调,强化时注意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四、通过分享成果,体验劳动的快乐
让幼儿在实际的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感,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就易冲动,从而做出和语言上不统一的行为,为了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变被动为主动自觉的行为,使其真正在任何时候都能与别人分享。我们还开展了一些具体的活动,如:元霄节我们和幼儿一起做元霄,煮元霄,当香喷喷的元霄出现在幼儿面前时,孩子们瞪着大眼睛,望着元霄,但没有一个去吃,而是请老师和阿姨先品尝,并送给其他班的小朋友吃。放学后家长来接,孩子们第一件事就是报告“我们今天吃了自己做的元霄”,那神态仿佛做了一件最了不起的事。我们结合主题,观察叔叔阿姨们的辛苦劳动,带领孩子们自己种植:施肥、松土、浇水,看着自己种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呢?我们还帮助食堂剥毛豆、鹌鹑蛋,帮助小班弟弟妹妹穿衣服等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仅使幼儿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产生劳动的愿望,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而且使幼儿懂得了劳动者的辛苦。并由此产生尊敬、热爱劳动人民,体谅父母、长辈的情感。分享活动是打开独生子女个性弱点的突破口,它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为幼儿所乐于接受,使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的体验。
实践证明:教育在幼儿身上的作用是明显的,通过教育孩子们已真正学会分享,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实际行动表达出来,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在客观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规范、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2篇】教育教学会心得体会
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这学期听了几节的示范课,我总结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情境设置的一些要点。
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逐步变革着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兴趣是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是大有用处的。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总之,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进学生的交往,体验情感,提高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育教学会心得体会
【第3篇】在教学中学会妥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在教学中学会妥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对冲突妥协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但是在什么时候才要用妥协呢?
妥协是通过让步来避免冲突和争执,妥协并不等同于投降,而是以独立为前提、以尊严为原则的适当让步。教师和学生有时会成为冲突双方,有时教师在在批评学生时,因不明情况或言语过激,引发学生的对立情绪,使师生双方陷入僵局;有时教师与学生在讨论问题时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让课堂教学无法继续进行;还有时学生“挑战”教师的权威,发生师生冲突。教师常常将自己当成教育的权威,不容的眼睛里有一点沙子,自己没有错,对学生的要求决不妥协,这并不是智慧教师的做法。
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学生是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自我满足的表现。妥协也是一种美,妥协不是权威的丧失,恰巧是权威的树立。妥协更是一种尊重,一种以退为进的尊重。当我们看到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以一种朝气蓬勃的气象去学习时,我想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教育。
学会妥协,很多看起来严重的问题,就变得很简单。相反,同样很多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如果被我们忽略,就会变成很棘手的问题。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而赢得学生的心,才是教育成功的真正标志。
学会妥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和谐融洽,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效率,更有利于师生主体性的相互尊重。妥协往往是一种“双赢”,通过妥协而达成协议就是胜利。当然,这里所说的“妥协”,是一种教育策略,在行军打仗中,这叫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但这绝非是对学生盲目屈从。 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教师,由于有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必然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分歧和对抗。教师要尊重事实,向学生的现有水平妥协;批评有度,向学生的承受能力妥协;提升自我,向教师的职业要求妥协;和谐共生,向和谐的课堂和和谐师生关系妥协。通过教师的妥协智慧,让学生少一点自卑、多一些自信,少一点指责、多一些欣赏,少一点挑剔多一些合作,从而走向人格独立、身心健康的理想彼岸。教师的妥协更是一门艺术,展现着柔性的坚持,追求坚韧、无畏之美,它的智慧在于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坚持,是一种对基本道德规范的坚守。
【第4篇】幼儿教学心得经验:让孩子学会倾听
倾听就是仔细地听别人说话。善于倾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学会倾听不但能正确完整地听取自己所要的信息,而且会给人留下认真、踏实、尊重他人的印象。苏格拉底说“人有两耳双目,只有一舌,因此应多听多看少说。”莫里斯说:“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
大班下学期是幼儿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期,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前者以游戏为学习的主导形式,主要强调幼儿的动手操作;后者则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学生通过听课和作业来获得知识。因此,让孩子学会倾听,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孩子都乐于表述,而不善于倾听,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关注,他们专心听讲的积极性也就荡然无存。为了尽快改变这些现象,让孩子养成倾听的习惯,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要求幼儿学会倾听
教师多与孩子交谈,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让他们知道教师没有叫自己回答问题并不是教师不关心自己,而是要给其他小朋友一些机会。教师要帮助孩子认识到不认真倾听会产生的后果,增强倾听的自觉性。尤其在活动前,教师要明确活动的要求,不忘记提醒孩子要专心听讲、认真做事。而在活动过程中,当孩子注意力分散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给予暗示,及时提醒他们集中注意力,逐步培养孩子专心做事、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2.采用生动有趣的教育形式
幼儿往往对其感兴趣的活动充满好奇,注意力就容易集中,因此我们利用其兴趣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倾听习惯。如幼儿爱听故事、看图书、下棋和画画,这些生动形象的活动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保持安静,专心活动。幼儿也很喜欢与小动物交朋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采用小动物贴绒教具,边讲故事边演示,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经常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如听声做动作、听词拍手、听指示做相反的动作等。有时把训练内容融进自编的故事中,让幼儿在欣赏故事中完成训练完后要求。运用多种有趣的教学形式,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中,不知不觉便学会专心听课,久而久之就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
3.发挥榜样的力量
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教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用自己良好的倾听行为去影响孩子,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听懂对方说的话,怎样在倾听中了解说话人的意思。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在幼儿中树立有良好倾听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当幼儿因认真倾听而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以此激发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4.实施鼓励性评价
让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既要孩子听明白活动的内容、要求、规则及其他事宜,又要鼓励他们寻找表现自己的机会,在恰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安排一些任务,当幼儿园满完成后,教师要给予鼓励。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给每个孩子提供表现的舞台,对一些注意能力差的孩子尤应给予关心、宽容和理解,多鼓励孩子的进步,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
5.开展适当的行为强化
当孩子出现符合规定和要求的良好行为时,教师的表扬、鼓励或奖励就是一种行为强化,使他们产生愉快和满足感,从而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倾听习惯。如当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大胆回答问题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掌声鼓励。教师要时时关注这些儿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只要他们有点进步就及时抓住并给予表扬,使他们产生被信任感,以增强其信心,强化其良好行为。
针对一些孩子上课不专心倾听,注意力不集中的具体行为,选择正确行为作为目标不断进行强化。如对于上课不专心的幼儿,提出上课要坐端正不离开座位,不做小动作的要求,一旦做到安静倾听、积极思维就予以奖励:对于乱跑乱动、故意捣乱的幼儿提出遵守游戏规则、好好玩游戏的要求,若能坚持一次好好玩游戏就奖励。教师耐心观察、反复要求、积极鼓励,能够激励幼儿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通过努力,我班幼儿的倾听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明显减少。同时,对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也有了一些新的收获:
(一)分析原因
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是幼儿的通病,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责,效果往往不佳。因为影响孩子倾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你讲得不够生动,他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也许是你对他的关注不够;也许是周围的环境对他产生了干扰……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客观分析孩子的表现,找出影响幼儿倾听的真正原因,从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善于观察
有些孩子从不在上课时随便插嘴,从不在教师未许可的情况下乱动教具,也从不在别人讲话时插嘴,打断别人讲话。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好现象,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认真听讲,也没有积极思维,因而也不会插嘴。因此,教师在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要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对孩子作出客观的评价。
(三)创设环境
环境有时会对孩子的倾听产生直接影响。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教师应尽量避开各种干扰因素,创设一个安静、温馨的环境。在平时和孩子交流时要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做好榜样,用自己良好的倾听行为去影响孩子,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听懂对方说的话,弄清要了解的情况,清楚自己说话的时机。
善于倾听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是人与人交往的一个必要前提,是人进行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让幼儿从小就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能够解决幼小衔接的诸多问题,对于其今后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美国教育学家娜思夫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至理名言:从小播下良好习惯的种子,将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有良好倾听习惯的孩子将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