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培训心得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3篇优秀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培训心得,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培训心得
xx年11月8日至12日,我们一行12人在莫旗教研室冯金荣老师的带领下去海拉尔参加呼伦贝尔《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培训学习。虽然学习时间很短暂,可在这几天里,认真聆听了市教研室贾主任的《思想品德漫谈》及市教研员梁光荣老师的《课标》解读,莫旗一小李艳华老师《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精彩讲座。这次学习安排的非常充实,我们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老师都学到了很多知识,受到很深的启发。下面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 在《课标》学习方面: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____评价标准等。
二、李艳华老师的《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明确了从“有效教学准备、有效教学实施、有效学习评价、有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课件及课件制作)”四个方面展开了品德的教学团队工作,使我们莫旗的《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团队活动引起了全旗、市、区教研室及大部分老师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本次学习中我们莫旗教育科研的一个亮点,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在这方面主要是从以下几点有收获:
1、打有准备的“仗”——充分做好有效教学准备
品德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学准备工作似乎显得特别重要,它的教学活动只有建立在充分的教学准备的基础上才具有生命力。从学习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确定各级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准备相关教具、掌握背景知识、精心设计教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都有助于老师们转变观念,认识到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展开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知道具体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我们的教学,避免盲目、缺乏针对性。
二、讲究“战术”和“战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品德学科有自己突出的学科特点,如学生需要进行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和访问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空间不限于课堂、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囊括了生活常识、历史、地理、国情、环境、法制等各方面的知识。正是这些突出的学科特性造就了开展品德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科学的“战术”和“战略”,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教学实施”就是充分结合这些学科特性展开指导,使品德教师清楚地了解了如何科学有效地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并进行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三、积极巩固“战果”——以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品德学科的评价不像其他学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简单地能以对错来辨别学生的掌握程度,它需要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评价的内容也决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掌握,而是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以及学习结果等各方面的表现,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而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绝非一种尺度已然,必须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鼓励为主。评价的主体也显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家长、社会等,评价方法也呈现多样性,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用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通过有准备的“作仗准备”和科学的“战略”措施后呈现的“战果”必须珍惜,因为所有的一切评价的出发点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四、适时“储备”--------利用好有效的教学资源。
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因此,要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学生的经验、生活等资源;利用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利用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等注重教学实效。同时,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对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要求,品德教师必须通过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有的放矢地展开本学科的教学。
这是我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学习评价、教学资源”四个方面的收获,这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正如李艳华老师所说的:“没有效的教学理论是走不远的!没有有效的教学改革也是走不远的!”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体现。作为老师就是他们的一个桥梁。我们要做好这个桥梁就应该不断打牢自己的基础知识,更多更好地尽自己所能地给孩子各种知识。所以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课堂,应尽可能创设向社会延伸。
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取得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尤其是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甚少,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不仅开阔了眼界,还了解到了许多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会把我学的用到以后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这次学习真的是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第2篇】品德与生活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范文
xx月xx日至xx两天,我有幸参加了临沂市20xx年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研讨会。我深感责任重大,因此活动中我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两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这两天的学习中,我领略了八位名师的精彩纷呈的表现,聆听了专家的精彩点评与讲座这次可算是真正开了眼界。下面我就这两天的学习情况并结合我的理解谈谈感想。
一、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八位名师都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课前深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为教学设计做铺垫。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三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走出课堂的教学活动还要事先与相关人员或部门单位联系。四是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认真解读课程标准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对教学目的进行准确定位,确立新的教育目的观:换位观,引导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培养公平公正的品德;生态观,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合作,要有责任心;共赢观,要让学生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关爱他人;对话观,引导学生要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分享观,引导学生美好事物要与别人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允许有不同的选择,要宽容。
三、确立新的教学观
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体现动态化生活;确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相结合。上述内容说白了就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必须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划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内容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辩论、走访等等。这次研讨会上张为花老师在上课时就采用旅游的形式,通过旅游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知道怎样与别人沟通、交流。更为可贵的是她还创造性的让学生现场当播音员展开对话,这不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了吗?这也正体现了品德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这次研讨会上五位教师都成功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精心地设计,合理地运用,以多媒体贯穿始终,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高一个层次,加深体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很深刻。
五、课堂教学不摆花架子,探究问题深刻
学习形式多样化,消除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八位教师还能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大量课外资料大大的充实了教学文本材料。让人感受到这是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八节“原生态”的课堂教学。
六、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因此我们不光要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学习良好的习惯,还要让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求真”,到社会上做“真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3篇】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
经过一年《品德与社会》执教实践过程,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每一课都是几幅图配几句话。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上好一节课很难。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延伸课堂还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例如《货比三家》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调查某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价格,再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知道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不一样,影响价格的因素制约着商品的价格。如果不延伸课堂,不亲自比较,光靠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理解这些道理。
总之,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品德与社会》是提高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实践,了解社会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归纳、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获取知识和能力。
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2):
一、 在《课标》学习方面: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____评价标准等。
二、李艳华老师的《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明确了从“有效教学准备、有效教学实施、有效学习评价、有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课件及课件制作)”四个方面展开了品德的教学团队工作,使我们莫旗的《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团队活动引起了全旗、市、区教研室及大部分老师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本次学习中我们莫旗教育科研的一个亮点,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在这方面主要是从以下几点有收获:
1、打有准备的“仗”——充分做好有效教学准备
品德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学准备工作似乎显得特别重要,它的教学活动只有建立在充分的教学准备的基础上才具有生命力。从学习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确定各级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准备相关教具、掌握背景知识、精心设计教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都有助于老师们转变观念,认识到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展开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知道具体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我们的教学,避免盲目、缺乏针对性。
二、讲究“战术”和“战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品德学科有自己突出的学科特点,如学生需要进行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和访问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空间不限于课堂、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囊括了生活常识、历史、地理、国情、环境、法制等各方面的知识。正是这些突出的学科特性造就了开展品德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科学的“战术”和“战略”,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教学实施”就是充分结合这些学科特性展开指导,使品德教师清楚地了解了如何科学有效地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并进行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三、积极巩固“战果”——以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品德学科的评价不像其他学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简单地能以对错来辨别学生的掌握程度,它需要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评价的内容也决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掌握,而是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以及学习结果等各方面的表现,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而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绝非一种尺度已然,必须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鼓励为主。评价的主体也显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家长、社会等,评价方法也呈现多样性,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用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通过有准备的“作仗准备”和科学的“战略”措施后呈现的“战果”必须珍惜,因为所有的一切评价的出发点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四、适时“储备”--------利用好有效的教学资源。
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因此,要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学生的经验、生活等资源;利用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利用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等注重教学实效。同时,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对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要求,品德教师必须通过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有的放矢地展开本学科的教学。
这是我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学习评价、教学资源”四个方面的收获,这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正如李艳华老师所说的:“没有效的教学理论是走不远的!没有有效的教学改革也是走不远的!”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体现。作为老师就是他们的一个桥梁。我们要做好这个桥梁就应该不断打牢自己的基础知识,更多更好地尽自己所能地给孩子各种知识。所以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课堂,应尽可能创设向社会延伸。
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取得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尤其是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甚少,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不仅开阔了眼界,还了解到了许多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会把我学的用到以后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这次学习真的是收获颇多、受益匪浅!